文學應抒寫健康的情感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結晶。人類的文學自產生以來,無不是以表現人的各種情感為主題的,或者褒揚真、善、美,或者貶斥假、丑、惡。人類也正是在自身創造的文學的這兩種情感熏陶和誘導下,不斷完善著自身的審美行為和審美判斷。可是,反觀近年來文學對情感的表現,似乎有一種任意宣泄的傾向:在標榜所謂新潮的“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等旗號下,“私人化寫作”、“下半身寫作”、“肉體寫作”等充斥于文壇,并被某些媒體隨意炒作,文學似乎越來越成為追求感性解放和滿足身體欲望的工具。這種傾向對當今社會的審美行為和審美判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文學批評界的關注。
有人說,眼下的文學以抒寫感性解放和身體欲望的滿足為主題,就是強調審美活動的物質化、生活化和實用化,這是市場經濟影響下消費文化的普及和藝術產品市場化加劇的結果。實事求是地講,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文學畢竟是抒情的。人類之所以要有文學,就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要。人類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有低級情感,有高級情感。文學作為人的精神活動,抒寫或表現什么樣的情感,應該是不言自明的。難道消費文化的普及和藝術產品市場化,就只需要文學去描寫那些感官的和表現那些所謂人性中原始本能的東西嗎?
還有人說,我們過去的文學過于強調理性主義,過分表現理想和崇高,精神的和道德的東西太多,使文學承受了不堪之重,文學要回到本位,就要隨意抒寫人的本能的東西。這種觀點,顯然也和近十多年來西方各種理論的盲目引進有關。只要翻檢時下的一些所謂新潮的文藝理論著作和批評文章,“快感”、“欲望”、“力比多”、“無意識”等與“身體”相關的術語概念無所不在,十分耀眼。其實,人類對自己身體的認識,生物學和醫學早已經有了非常科學的和深入的了解。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無須再用文學去體驗和表現自己的身體;問題在于,一味地把對身體的體驗和表現,當作文學回歸本位,或者說只強調用身體來寫作,就是文學創新,這未免降低了文學的抒情功能和社會價值。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人學。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既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的。這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基本的標志。因此文學對人的情感的表現,更應該注重人的社會性。在身體與靈魂二元論中,把身體與靈魂極端對立,把感性和理性截然分開,一味強調身體,強調感性,以此來為“美女作家”和“美男作家”們的“私人化寫作”、“下半身寫作”、“肉體寫作”張目并提供理論依據。可是結果怎么樣呢?文學不但沒有產出多少更加吸引讀者的東西,反而越走越狹窄,除了媒體偶爾的喧囂炒作之外,大眾在文學的殿堂門前更加望而卻步,“懼”而遠之。難怪有人說,當今的文學已經“走向墮落”,文學已經“終結”了。
文學自身發展的歷史早已證明,文學離不開對健康情感的抒寫和表現。只有那些抒寫了人類文明、進步、健康情感的文學作品,后來才成為千古傳誦、人人喜愛的經典佳作;也只有這樣的經典佳作,才對人類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也是深刻的)影響,才使人的審美行為和審美判斷更趨完善。當然,文學對人類情感的表現,具有歷史的規定性和鮮明的時代色彩。那么,在今天的社會生活里,文學表現什么樣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我們認為不能沒有這樣幾個要求:它是與時俱進的,是以提升人的現代人格為目的的,是以重塑民族精神和復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這是大的方面;從小的方面說,它也是能夠培養人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追求美的和高尚的情操的。總之,它能給人的審美行為和審美判斷以健康的導向,使人自身能解放自己,更加趨向于真、善、美的生活;而絕不是使人自身原始化,或去追求人性本能中更加動物性的東西。改革開放20多年來,社會的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起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化的生活,應該有更加純潔、更加高尚的精神養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以和現代化的物質生活相適應。而“美女作家”和“美男作家”們的“下半身寫作”、“肉體寫作”,也許滿足了現代審美活動的物質化、生活化和實用化要求,能給人以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麻醉。但是這樣的文學顯然是無法和現代文明的要求相一致,無法引導人們健全自身的人格和品格,更無法使人在物質生活實現現代化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走向現代化。
文學總是要向前發展的,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社會的進步越來越需要我們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雖以追求知識和真理為己任,但它為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精神文明,也賦予人類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勵人們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人文精神更以追求善和美為目標,其核心是以人為本,關心人、關愛人,維護人的尊嚴,提高人的品格,塑造人的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們的物質生活在逐步地提高,精神生活卻越來越有些失落和貧乏。這與文學對當今社會情感表現的低級化、狹隘化不能沒有關系。一方面,我們在倡導先進文化;另一方面文學卻走向追求感官的滿足,這說明時下的一些文學作品與我們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主流是多么格格不入!因此,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今天,如果我們還自以為是地把文學的本質歸結到擺脫精神和道德,回歸到所謂身體本能的表現上來,一味強調感性解放和身體欲望的滿足,強調審美活動的物質化、生活化和實用化,那么文學不僅走不出所謂“身體寫作”的怪圈,而且還會像有些人所擔心的那樣真的走向墮落。這是一切喜歡和熱愛文學的人們所不希望的。
在中國逐步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渴望文學抒寫健康的情感,決不是讓文學重新成為道德教化的工具,而是文學本質的要求,是文學創新和發展的要求。文學應該在先進文化的指導下,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廣大的讀者都在熱切盼望著抒寫健康情感的好作品出現。
原載于2004年3月23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