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需要理想主義
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屬于文學的社會功用范疇。它的內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所具有的思想意識、生活信念和對社會生活的是非判斷、價值取向等;二是作家創作出的作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即作品的客觀社會效果。筆者所論的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既指文學史上那些敢講真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本質,代表了社會進步思想和人民心聲的文學作品,也指那些傾心于生活,發現和描寫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者用自己的心靈之筆為讀者描繪出美麗的自然風光的作品。前者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歷史,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后者能使我們在詩意的情感里感受和體驗人類的真、善、美和自然山河之美,受到美的熏陶。特別是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對發達的今天,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的后一個內涵更應該受到重視。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的德謨克利特就十分重視對美的作品的欣賞,他說,“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而“一位詩人以熱情并在神圣的靈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因而他鼓勵對美的追求,說這是“一個神圣的心靈的標志”,他還說“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這就要求作家們要用美的語言去創造美的作品,以滿足讀者的需要。而且文學藝術具有教育的功能。法國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狄德羅就非常強調文藝的教育作用,他主張作家和批評家須認識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為動力,去追求真理,去獲取廣泛的知識,從而描寫自然,描寫人性及其在生活中的種種體現,宣揚德行,感動讀者,實現真、善、美的統一,達到其他社會機制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這也說明,文學要發揮教育作用,就不能沒有理想主義精神。可是綜觀今日文壇,一些人熱衷于所謂回歸藝術本質的追求,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似乎早已被詩人、作家們拋之腦后,他們越來越關注對語言的實驗以及對文本的操作,因而文學也越來越遠離人們所關注的現實生活,越來越缺少對生活中的崇高美的描寫,墜入了一種期望讓平民心緒得到最低層次滿足的平庸情趣中。這顯然是忽視或忘記了文學的社會功能,違背了文學的本質。
文學不能沒有理想主義精神,以之作為創作的動力和支柱,并成為閱讀的引力與功效。翻開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學史,大凡杰出的作家及其創作,無不閃爍著理想主義精神的光輝,給后人以鼓舞和力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的理想主義精神,靠著這種精神,他雖遭放逐而賦《離騷》,最早唱出了中華民族浪漫主義文學的光華篇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曹操的理想主義精神,他用這種精神,率領身邊的一群文人開創了具有一代“風骨”的建安文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李白的理想主義精神,這位盛唐史上最富豪情的偉大詩人,雖然不能實現“為君王師”的政治宏愿,卻憑著這種永不氣餒的理想主義精神,為人類創造出了最為瑰麗動人的詩篇。和李白同樣偉大的盛唐詩人杜甫,始終不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一生窮困潦倒,心里卻唱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愿,以創造“詩史”性的作品,把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推向了一個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另外,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些人皆熟知的杰出人物和他們的名句格言,無一不是理想主義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典型表現。歷史也早已證明,他們留下的眾多作品,無不給我們后世人以巨大的理想熏陶和影響,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
當然,呼喚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并不反對作家們關注對語言的實驗以及對文本的操作。關鍵在于文學不盡是語言技巧和話語語境的創新,也不盡是結構體式的翻新;文學更需要鮮活的思想和情感,更需要新鮮的生活內容和時代氣息。單就語言技巧和話語語境的創新而言,也應該是美的和崇高的語言。美的和崇高的語言要有“莊嚴偉大的思想”,要有“強烈而激動的情感”,要有“高雅的措辭”,要有“結構的堂皇卓越”。(郎加納斯《論崇高》)而這些都與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密切相關。同時,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也不排斥文學創作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相反,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恰恰可以使不同時代環境下的作家創造出最具個性特色的動人作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的陶淵明,寧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躬耕田野,也不為五斗米折腰,以自己不茍于世的個性,描繪“桃花源”式的理想國,來和污濁的現實社會抗爭,創造出了《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等風格清新的作品,成為中國田園詩的奠基人。盛唐描繪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新奇的塞外風光的岑參,兩度出使邊塞,不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的險惡環境,以慷慨報國的理想主義精神,歌頌大唐將士的軍威,創造出了“語奇體峻,意亦造奇”
的邊塞詩。北宋詩、詞、文、賦俱能的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卻始終對生活充滿理想和熱愛。在密州,他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嶺南,他笑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在黃州,幾乎等于經歷了一次死亡的他,竟還喊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宏詞壯句!像陶淵明、岑參、蘇軾這些富有理想主義精神,創造出獨特風格作品的作家、詩人不勝枚舉。這也說明,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折射出的是人類正義事業和社會良知的精華。在這方面,現代的魯迅最具典型性。先生一生以拯救國民靈魂為己任,“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憎恨幾千年“吃人”的社會,同情閏土、祥林嫂這些社會底層人的不幸,用“匕首”、“投槍”和舊思想、舊禮教、舊制度進行勇猛的戰斗,直至生命結束,一切都是渴望建立新的“第三樣的時代”(《燈下漫筆》)。因而,魯迅是最富思想深度的、最具理想主義精神的偉大作家。其實,在新中國的文學事業中,許多卓有成就的作家、詩人,都是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他們的創作和共和國的成長,和人民的新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用富有生活氣息和真實感情的創作,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團結人民一起向前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出現了《喬廠長上任記》、《新星》、《平凡的世界》等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優秀作品,在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當說,我們今天正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歷史大轉變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及生活方式等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這種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為文學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因此,社會轉型期的文學更需要理想主義的精神。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回答他的學生柏拉圖關于藝術作品如何培植良好品格的形象問題時說:“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沐春風,如沾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我們呼喚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就是希望我們的作家、詩人們都能成為這個時代的“藝人巨匠”,滿懷理想和激情,去迎接新的歷史挑戰,用自己的“大才美德”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能鼓舞人民,震撼人心的作品,以無愧于這豐富多彩的偉大時代。
原載于2002年1月30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