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世界統一于物質

——物質論

唯物主義對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的認識,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深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正確地回答了世界本原和統一性問題。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認為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石。

一、世界是物質的

——物質消失了嗎

哲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叫作“容器中的大腦”,設想有一個瘋狂的科學家把人的大腦與人的身體分割開來,放在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插上電極,電極連到一臺可以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人所獲取的所有關于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人的大腦來處理的,似乎電腦也就應該能夠模擬人日常體驗到的外部世界了。人腦是通過人的感官真實地感覺到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而電腦代替人腦,就可以離開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構筑出人所感覺不到的虛擬世界。有人據此認為,電腦可以脫離外部物質世界虛構一切,從而人的外部物質世界消失了,物質消滅了。

物質真的消失了嗎?物質會消失嗎?這就引出來了一個哲學問題: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世界是統一于物質,還是統一于精神。如果這種實驗確實可能的話,如何證明人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而不是由一臺脫離外部物質世界的電腦所虛構的某種模擬環境、虛擬世界呢?

世界的本原和統一性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來,無非是兩種解答: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運動;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精神派生的。唯物主義是從肯定物質世界客觀實在性的立場出發,用列寧的話講就是在“承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規律,它同物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并且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移這種知識同出一源”《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這一前提之下,對世界本原以及世界統一性的問題的回答。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從哲學史的演化來看,對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種根本對立的立場。早在古印度文化中,就已經有人把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歸之于“梵天”的夢境了,人世間的一切不過是“梵天”所做的一個又一個夢而已。古今中外的有神論主張的神創論,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張的主觀精神或客觀精神本體論,都是唯心主義對世界本原和統一性問題的回答。

唯物主義對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的認識,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深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正確地回答了世界本原和統一性問題。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猜測為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譬如,泰勒斯(Thales,約前624—前546年)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30—前470年)則說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團永恒的活火”;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萬物是由水、木、金、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等等。應該說,把大千世界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在堅持唯物主義立場上是真誠的,但在哲學思維上確實是素樸的,很難在邏輯上自圓其說。古希臘后期,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約前460—前370年或前356年)提出了“原子說”。雖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從名稱上已經超越了具體的物質形態,但他的“原子說”也不過是一種猜測。他仍然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原子的種類是無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狀和大小”,在他看來,原子究其實質不過是以“原子”為名的一大堆面目不清的具體物罷了,這與后來科學的“原子論”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世界統一性歸結為某種可以感知的具體物質形態。到了近代,特別是19世紀中后期,自然科學的發展告訴人們:自然界各種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化合物的基本單位;各種元素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原子。原子成為當時科學認識所能達到的關于物質結構的最深層次,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把這一科學最新成果拿來解釋世界的本原,主張原子是組成萬物的最小物質單位,原子是不可分的,原子的屬性是不可變的。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跳出對具體物質形態的拘泥與據守,是對具體物質形態的科學抽象。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是根據人類長期發展的實踐,站在19世紀科學發展的最前沿,在借鑒和批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礎上,概括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新成果而形成的,發展了唯物主義,是全新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古代素樸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方向是正確的。但他們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可以感知的具體物質形態,或者歸結為物質結構的某個層次則是不科學的。雖然對“物質”的認知從個別具體物上升到對物質結構描述的“原子”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還是不科學的。因為建立在物質具體結構層次上的“物質”,其基礎同樣是不牢靠的,早晚會面臨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

僅僅過了幾十年,這一挑戰就來臨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夸克粒子的發現,大量的實驗事實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變等傳統思想。比如,過去認為一種元素是不可能轉變為另一種元素的,但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的事實證明,一種元素是可以轉變為其他元素的。面對這種情形,一些自然科學家由于不懂辯證法,認為“原子非物質化了,物質消失了”。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奧地利著名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馬赫(Mach, 1838—1916年)。他據此宣稱“物質消失了”,就是“物質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覺,物質是“荒謬的虛構”和“假設”,甚至還要用馬赫主義“修正”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因為馬赫的這種論調在當時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列寧專門寫下了著名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批判馬赫主義,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關于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的理論是有所不同的。現代自然科學認為,物質具有各種具體的形態、結構和屬性,物質有材料(質料)、能量和信息,人們對物質的具體形體、結構和屬性,對物質的材料(質料)、能量和信息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譬如,就物質的具體形態來說,除了實物的形態外,還有場(電磁場、引力場、核力場等)的形態。就物質的結構來說,除了分子結構外,還有原子(內部有原子核、電子)結構、原子核(內部有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結構、粒子(內部有層子即夸克)結構。就物質的屬性來說,有與電子、質子等已知粒子的某種物理屬性正好相反的“反粒子”。這都說明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是無限多樣的,物質的材料(質料)、能量和信息同樣也是豐富多樣的,因而人們對物質的認識也是永無止境的。但無論怎樣,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并不會因此改變,哲學的物質概念不會過時。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深化、豐富和發展。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Einstein, 1879—1955年)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我們有兩種實在:實物和場。毫無疑問,我們現在不能像19世紀初期的物理學家那樣,設想把整個物理學建筑在實物的概念之上。根據相對論,我們知道物質蘊藏著大量的能,而能又代表物質。我們不能用這個方式定性地來區別實物與場,因為實物與場之間的區別不是定性上的區別。最大部分的能集中在實物之中,但是圍繞微粒的場也代表能,不過數量特別微小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實物便是能量密度特別大的地方,場便是能量密度小的地方。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實物和場之間的區別,與其說是定性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定量的問題。把實物和場看作是彼此完全不同性質的兩種東西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不能想象有一個明確的界面把場和實物截然分開。”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頁。愛因斯坦關于“實物”與“場”的看法表明:真正探究世界奧妙并能有所作為的科學家,在最后總會不自覺地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物質觀走向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一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頁。;物質這個詞“無非是個簡稱”, “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9頁。。在實際中存在的是各種特定的、具有質的差異的“實物”,人們可以通過感性感覺感知到它們。但哲學中的物質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是從各種特定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用以把握各種實物共同屬性的抽象。人們只有“通過認識個別物”才能相應地認識“物質本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認為:“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用物質概念來概括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的東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關于物質世界形態各異的、具體的、特殊的、個別的、活生生的現存物質形態的一般的、科學的、正確的抽象。人們見到的都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物質形態,如大到太陽、地球、月亮,小到細胞、細菌、病毒,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所有這些具體物質所共同具有的內在本質,都是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內在的哲學抽象。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就是科學概括的物質觀。比如,用對撞機所發現的基本粒子,雖然肉眼看不到,但它仍然是人所能認識到的客觀實在的物質。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認為,物質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又為人的意識所能感覺到的、所能認知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列寧對物質所做的定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對形形色色具體物質形態的抽象。列寧提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在認識論上指的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并且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頁。列寧的這一定義從恩格斯基本思路出發,同時又吸取了20世紀初自然科學成果,明確界定了物質的“從實物總和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客觀實在性。

從客觀實在性出發,列寧肯定了“原子的可變性和不可窮盡性”,認為“電子和原子一樣,也是不可窮盡的”《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頁。。針對馬赫的質疑,列寧指出:“‘物質在消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至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那些從前看來是絕對的、不變的、原本的物質特性(不可入性、慣性、質量等等)正在消失,現在它們顯現出是相對的、僅為物質的某些狀態所固有的。”《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頁。正如列寧所說,“因為物質的唯一 ‘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頁。

列寧的這番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的認識達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全新境界,不論是早先的原子,后來的中子、夸克,還是最近才剛剛認識到的弦,這些在現代科學進步中被逐漸發現出來的“基本粒子”,其結構與形態雖然發生了很大乃至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作為物質所具有的客觀實在性依然沒有變。

從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出發,列寧進一步闡明了恩格斯提出的“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的觀點,強調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世界統一于其物質性。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在強調物質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同時,又強調物質的可感知性。列寧的物質定義首先強調了物質在人的意識之外,劃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同時又明確指出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 “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物質具有可知性,可反映性。這就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懷疑感覺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否認客觀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當然,也許有人會問到,列寧講的物質特性是人的感覺能夠感知到的客觀實在性,而現代科學發現的許多物質并不是人能直接感覺到的,那么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是否過時了呢?其實不然,望遠鏡是眼睛的延長,雷達是耳朵的延長,電腦是人腦的延長……人們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延長了人的感覺器官,觀察到人本身固有的感官所觀察不到的物質形態,同樣也是人所感知認知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又是多種多樣的。人類社會則是更為復雜的物質形態,是與周圍自然界相統一的,都統一于物質。一切社會現象,歸根結底,都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只能用物質原因來說明。在一定條件下,世界的物質形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無論如何轉化,物質的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物質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湮滅。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為我們認識物質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但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并沒有停止,也不可能停止,人類對物質的認識還處在繼續深化,也必須深化的過程中。

恩格斯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頁。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物質正以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匪夷所思的形態呈現于人們面前。請看幾個已經廣為人們關注但尚未有定論的例子,如“暗物質、反物質、黑洞”等科學假說:

首先是“暗物質”(dark matter)。

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相對論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推測:宇宙的形狀取決于宇宙質量的多少,如果按約定認識把宇宙理解為是有限封閉的,那么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但是,迄今可觀測到的宇宙的密度,卻比這個值小100倍。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一些科學家把這種“失蹤”的物質叫作“暗物質”。這一說法被現代宇宙學證實了。現代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中物質占27%左右,暗能量占73%左右。而在這27%的物質中,暗物質占90%,夸克物質占10%。夸克物質是迄今為止人類能觀察、能認知、能解釋其基本粒子構成的物質形態,但暗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仍然是個謎。暗物質不發射電磁輻射,也不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無法直接觀測到,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

與暗物質相應,更往前走一步的是“反物質”(antimatter)。

反物質概念是英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者之一狄拉克(Dirac, 1902—1984年)最早提出的。他在20世紀30年代預言,每一種粒子都應該有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例如反電子,其質量與電子完全相同,而攜帶的電荷正好相反,是正的。這一預言逐漸為隨后的科學發現所證實。1932年,瑞典裔美國物理學家,正電子的發現者,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森(Anderson, 1905—1991年)發現了正電子;1955年,伯克利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制造”出了反質子(帶有負電荷的質子);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CERN)的科學家們將正電子與反質子配對,制造出反原子;歐洲航天局的伽馬射線天文觀測臺,證實了宇宙間反物質的存在。但是粒子層面上的反物質很難捕獲,也很難直接觀察到。曾有科學家戲言,如果你有一天觀察到并且捕捉到了反物質,那么可以毫不懷疑地說,它肯定仍然是物質,不是反物質。因為,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抵消,發生爆炸并產生巨大能量,其能量釋放級別是宇宙級的,現在地球上所有能量相加與其相比都稱不上九牛一毛。

還有“黑洞”(Black hole)。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甚至連光也不例外。由于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宇宙中大部分星系,包括人們居住的銀河系的中心,都隱藏著超大質量黑洞。黑洞質量大小不一,從約100萬個太陽質量到大約100億個太陽質量。“黑洞”究竟是由正物質組成,還是由反物質組成?目前宇宙學界并無定論,雖然黑洞的形成是可能的,大多由恒星坍縮形成,但坍縮過程中的高能反應會不會產生反物質卻是不確定的,畢竟人們是“看”不到黑洞的。甚至有些科學家否認黑洞的存在。2014年1月24日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年—)教授發表論文,就指出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確實存在。當然,對這個說法學術界也反響不一。

暗物質、反物質、黑洞……至今還都是科學假說,但這些假說所指出的這些新發現的物質形態固然不會動搖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的科學定義,也否定不了這一定義的科學性,但也確實拓寬了人們對物質理解的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站在現代科學的最前沿對這些新的物質現象作出回應,這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所在。對暗物質、反物質、黑洞等物質形態的科學證實,一方面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從具體科學角度來說,對它們的具體特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探索和研究。

二、物質是運動的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兩個世紀前的一天,巴黎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宣稱“你想周游世界么,你想領略浩渺無窮的宇宙景觀么,只花一生丁,就可實現你的愿望!”很多人被從天上掉下的這么大一個餡餅給砸暈了,多好的事啊,于是紛紛給登廣告的人寄去了一生丁。不久這些人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說,現在就請你把家中的窗簾打開,平躺在床上仰望星空,欣賞美景吧,地球正帶著我們以每小時八萬英里的速度在宇宙中遨游。

這簡直就是大騙子,但這騙子說的卻不是謊話。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無時無刻不處在運動中,宇宙本身在膨脹,地球確實在宇宙中迅速移動。

如果說當時的法國人這樣做沒有錯,但尚沒有什么確切根據的話,進入20世紀,科學進步已經可以對地球的運動做很精確的計算,并且地球運動作為基本常識也進入了政治家、哲學家的視野。

1958年7月3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兩首詩,其中的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在引發大家無限遐想的同時,也引發了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時的同學蔣竹如(1898—1967年)的一些質疑。就此,毛澤東在1958年8月25日給著名教育家和愛國民主人士周世釗(1897—1976年)寫的一封信中特別做了詳盡的說明:“蔣竹如講得不對。坐地日行八萬里,是有數據的。地球直徑約一萬二千五百公里,以圓周率三點一四一六乘之,得約四萬公里,即八萬華里。這是地球的自轉(即一天時間)里程。坐火車、輪船、汽車,要付代價,叫作旅行。坐地球,不付代價(即不買車票),日行八萬里,問人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動也沒有動。真是豈有此理!囿于習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許多人卻以為怪。巡天,即謂我們這個太陽系(地球在內)每日每時都在銀河系里穿來穿去。銀河一河也,河則無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們人類只是 ‘巡’在一條河中,看則可以無數。”這段話講得很輕松幽默,但其中的道理是無懈可擊的,是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的。

世界上的物質都處于運動中,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動的東西其實也都在一刻不停地運動。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堅持物質論與運動論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最基本的看法,既反對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唯心主義,又反對物質世界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

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只是唯物主義的一個前提,隨之而來的是還要回答物質是如何存在的。唯物主義斬釘截鐵的答案是:物質在運動中存在。世界上從最大的東西到最小的東西,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構成世界的物質不是寂然不動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什么事物是不運動的。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辯證唯物主義從物質和運動相統一的高度理解世界,堅持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觀點。

一方面,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若認為存在不運動的物質,就會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若認為存在無物質的運動,就會導致唯心主義。19世紀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Ostwald, 1853—1932年)提出“唯能論”,認為物質可以“消滅”,轉化為純粹的“能”, “能”是沒有物質的運動。實際上,離開物質,“能”就不存在了。

需要注意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講的“運動”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運動不完全是一回事,而是把運動理解為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理解為物質存在的根本方式。“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恩格斯說:“運動,就它被理解為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涵蓋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直到思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頁。

物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靜止也不過是運動的一種形式。

物質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有人可能會說,世界上也有靜止不動的東西,像停在路邊的汽車,放在家里的桌子,都是靜止的;至于說巍峨的大山不也一動不動嗎?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和運動觀的回答是,世界上客觀存在靜止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一種有條件的、在特定關系內處于相對穩定的運動狀態。路邊的汽車相對于路來說是靜止的,桌子相對于屋子來說也是靜止的,但它們本身又處于時刻在運動中的地球上,相對于地球之外的其他物體而言,它運動的速度也并不慢。而且它們的內部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物理的、化學的等各種變化,只不過這個變化即運動不易為人所注意罷了。

僅以地球為參照系,人們看起來不動的東西其實仍處于一刻不停的變動過程中,只不過這一變動微小緩慢,對于某一具體的個人來說不可能感受到罷了。像喜馬拉雅山在第四紀時期的300萬年間從5000多米長到8000多米,之所以沒有哪一個人看到它長高,是因為我們實在不夠長壽罷了。還有些事物,它們的變化雖然不一定緩慢,但由于距離人們太遙遠,或者它們太小,人們也不容易感覺到它們的運動。譬如,我們所說的天體中的“恒星”,顧名思義,是因為認為它們是永恒不動的。其實不然,牛郎星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方向疾馳,只不過它離地球有26光年(1光年約94605億公里),距離我們太遠,我們看不到它在運動。有許多基本粒子,從出生到“衰變”或“湮滅”,只有幾百億甚至幾萬億分之一秒,運動速度相當快,可謂“瞬息萬變”,但由于它們太小,人們也不可能感覺到它的運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卻并不否認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有某種暫時的靜止。但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運動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相對靜止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物質的運動形式是指物質運動的表現形態,它是由事物內部特殊的矛盾決定的。物質的種類是無限多樣的,物質的運動形式也是無限多樣的。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根據當時科學發展的成就和水平,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把無限多樣的運動形式劃分為五種基本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每一種基本的運動形式又包含許多具體的運動形式。如機械的運動形式,包括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平動、轉動、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等。

恩格斯還研究了各種運動形式的相互轉化,分析了高級運動形式和低級運動形式的關系,指出物質運動的各種形式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各種運動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質基礎和特定的運動規律。例如,機械運動是物體的機械位移,它是最低級、最簡單的運動形式;生命運動的物質基礎是核酸和蛋白質,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級、最復雜的運動形式。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不能把它們混淆起來。因此,既不能把低級運動形式拔高為高級運動形式,也不能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機械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錯誤,就是把一切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用單純的生物運動來說明社會運動,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錯誤觀點。

復雜多樣的物質運動形式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低級運動形式是高級運動形式的基礎,高級運動形式包含低級運動形式。各種運動形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不僅低級運動形式可以轉化為高級運動形式,高級運動形式也可以轉化為低級運動形式。例如,物體通過磨擦和碰撞可以產生熱、電、光,這是機械運動轉化為物理運動;熱通過熱力機,電通過電動機,光通過光壓的作用,都可以轉化為機械運動。盡管各種運動形式可以相互轉化,但運動是永恒的。任何運動都不會從無到有,也不會從有到無,而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充分證明了這個原理的正確性。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度。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反映了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說明物質運動不能任意創造和消滅,只能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基本運動形式的劃分,對人們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和進行科學分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建立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運動觀起了極其巨大的作用。當然,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物質運動形式的認識逐漸深化,關于物質運動形式的學說也必然會有新的發展。

三、時空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時空穿越可能嗎

相聲《關公戰秦瓊》意在諷刺那些不懂歷史的人。關公關云長是東漢三國時期的人,秦瓊秦叔寶是隋末唐初的人,兩者相隔四五百年,怎么可能在一塊打仗呢?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作品開始關注“關公戰秦瓊”一類“跨越時空”的話題了。尤其是當下中國的影視劇作品,甚至興起了一股“穿越”潮,一個現代人動不動就從現代社會穿越回了清朝、唐朝,乃至秦朝去了,或者與其時的公主格格打情罵俏,樂不思蜀;或者與當時的公子王孫大打出手爭皇奪位,演變歷史。

這樣的“穿越”情節是否荒唐?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時間、空間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時空觀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總的看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空和物質不可分,沒有物質,就不會有它存在的空間,也就沒有它存在的時間,時間和空間都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

在人們的素樸直覺觀念中,時間好像一條獨立的長河,在萬事萬物旁邊不緊不慢地往前走,一去而不復返。孔子(前551—前479年)站在一條河流旁邊,看到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感嘆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空間好像一個巨大無垠的大盒子,把萬事萬物都裝在里面。牛頓(Newton, 1643—1727年)認為:“絕對的空間,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總保持相似且不動”,是容納物體的容器。又說:“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它自己以及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它均一地流動。” 參見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7頁。

這種觀念雖然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卻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觀念將導致空間、時間脫離運動著的物質而客觀存在的結論。事實上,時間、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不會有什么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

也許有人會說,“真空”不就是什么都沒有嗎?其實不然。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真空”并不空,反而有更復雜的物質結構。“真空”內存在著各種處于基態的量子場。從微觀看來,“真空”內物質還處于一種劇烈的運動之中,處于量子場的運動,形象地說“真空”像一個波濤洶涌的虛粒子海洋。當它從外界吸收一定能量時,可以轉化為可觀測到的實物粒子。

還有人會問,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宇宙誕生之前的大爆炸“奇點”,不就是一種既沒有時間空間又沒有物質的狀態嗎?也不然。在“奇點”領域雖然不存在人們現在理解的物質,但仍有未知物質存在,并且會以另外一種物理時空觀形式出現。正如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玻恩(Born, 1882—1970年)所說:“我們所知道的宇宙的起源可能是物質另外發展形式的終結——即使我們實際上永遠不可能對這種發展形式有所了解。因為全部痕跡都在崩潰與再造的混亂中被毀掉了。”愛因斯坦同樣深刻地指出:“空間—時間未必能看作可以脫離物理世界的真實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并不是物體存在于空間中,而是這些物體具有空間廣延性。這樣看來,關于 ‘一無所有的空間’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 參見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15版說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時間就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它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運動過程和另一運動過程依次出現的先后順序;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一方面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另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就把物質與時空緊密聯系在一起,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的就是“宇宙”這個詞。在漢語中“宇宙”本意是時間和空間的代名詞。正所謂“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四方上下就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則是時間的概念。把時間與空間合起來稱為“宇宙”,指代世界萬物,反映的正是物質與時空有機統一的認識。

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實在的。

唯物主義肯定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而唯心主義一般不否認時間和空間觀念,只是不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例如,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Berkeley, 1685—1753年)認為,空間只是視覺、感覺和動覺的主觀結果,時間只不過是人的精神的思想連續性。康德唯心主義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而是存在于人的頭腦的主觀形式。當代一些唯心主義者也極力否定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質。唯心主義把時空說成是人的主觀形式,不是客觀實在,這種觀點是極其荒謬的。物質是客觀實在,時間和空間作為它的存在形式,當然也是客觀實在。列寧說:“唯物主義既然承認客觀實在即運動著的物質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把時間、空間與物質分裂開來,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的時空觀。

時間、空間是隨著物質運動而變化的,時空是可以變化的。

絕對的平等是沒有的,平等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說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對所有人都是絕對平等的,這就是時間。無論你長得美還是丑,時間的流逝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因為你美麗就過得慢一些,也不會因為你丑就跑得快一些。從常識來看,這個說法好像是確鑿無疑的。但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卻顛覆了這個觀點。

若干年前,在西方社會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對情侶相互愛得死去活來,結婚后發誓要共度人生的分分秒秒,為此還專門買了一對用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制成的號稱世界上最精準的鴛鴦手表,以保持兩個人生活的同步與一致。但丈夫是世界五百強公司的總監,整天要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一次丈夫環球旅行后回到家里,那對表出問題了,他的表比妻子的表竟然慢了若干毫微秒。這么高檔的手表居然有質量問題,去找商店退貨,可商店檢測之后,卻說表絕對精準,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空中飛行上。因為丈夫長途坐飛機導致了鐘表顯示出來的時間變慢,這是有實驗依據的。據美國科學家研究,乘坐波音747客機從東向西飛行一周,原子鐘會慢273毫微秒,1毫微秒等于10億分之一秒。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誤差并不是作為時間測量儀器的“測量誤差”,而確確實實是時間本身的“頻率變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由物質運動所導致的。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時空與物質是相互依存的,時空的特性像時間間隔長短、空間彎曲程度等既與物質運動狀態有關,還與物質本身分布有關。物質密度越大的區域,時空彎曲的曲率越大,具體表現就是空間越彎曲,時間流逝越慢。如果宇宙中的某個區域物質密度足夠大,甚至會出現空間褶皺乃至空間坍塌;如果在宇宙間的某物體運動速度足夠快,達到了光的速度,時間就會停止,超過了光的速度,時間還會倒流。當空間出現褶皺和坍塌,當時間出現停止和倒流的時候,前面所講的那些穿越時空的想象就會成為可能。

對于普通人來說,抽象地談時間頻率變慢可能不太好理解。時間的測量一定要有參照系的,沒有參照系,頻率概念就沒有意義。所謂在宇宙間存在不同時間頻率是指做同一件事情呈現出來的時間跨度不同。在地球上,人的心跳是每分鐘五十多下到六十下,差不多一秒鐘一次。設想讓一個人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到了宇宙間一個物質密度異常大的地方,如果這個人還能活著的話,按照相對論的解釋,他的心跳可能會變成一年一次,只是這一年一跳是從地球時間來看的,對于那個人來說,他不會感覺到他的心跳頻率與在地球上有任何差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神話中“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千年”的說法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有的朋友可能會對“一日”與“千年”這么大的差距有些驚訝,其實在現代量子物理學的視野中,這只是“小兒科”。量子力學有一個宇宙模式的思想實驗,在某一個宇宙進化階段的某一個宇宙空間中,一種生物(我們姑且稱之為“人”),它的生存尺度是量子級別的,眨一下眼睛所耗時間(用現在的地球時間來做尺度),是10100年。也就是說它眨一下眼的工夫,我們的地球已經演化了幾萬個來回了。在這樣的時間頻率跨度上,一個“人”真可以歷經滄海桑田,親眼目睹宇宙行星乃至星系的孕育演化滅亡的全過程。

現代量子物理學中還有一個熱門問題“蟲洞”,就是空間發生褶皺的形象描述。現代物理學猜測,借助“蟲洞”人類可能實現全宇宙乃至跨宇宙旅行,幾十億、上百億光年的距離,在“蟲洞”作用下就像通過一個墻壁的窟窿、從這面跨到那面一樣簡單。

當然,這種理論有一個前提是運動速度可以超越光速。但事實上愛因斯坦相對論正是建立在光速不變的前提之上。愛因斯坦認為,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都為299792.458公里/秒。光速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極限,按照質能公式E=MC2,當物質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物質質量將無限大,這在現有宇宙中是不可想象的,時空穿越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不服氣愛因斯坦的判斷,認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只是愛因斯坦個人的獨斷。然而,在無限宇宙中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從哲學的觀點看,這話倒也不假,但這對于穿越時空現實性的辯護沒有多大作用。其實對于目前的人類社會來說,穿越時空也不全是技術的局限,還有倫理的制約。

像著名的“祖母悖論”,講的就是穿越時空后發生的倫理悖謬。假如一個人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一不留神殺死了尚處于少女時期的他的祖母(這在邏輯上是可能的)。但問題是當他殺死尚是少女的祖母后,他父親就不可能出生,自然他也就不可能出生,那么他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如果他不存在,那么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生活了這么多年的他又是誰呢?看來,時空旅行也確實是一件不能當真的事情。倫理悖論是客觀矛盾的反映,“祖母悖論”是時空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反映,對這類時空悖論只有用關于時空的無限性與有限性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來解答。

時空是變化的,時空的變化是物質的變化,不能因為時空是可變的就否定時空的客觀性。只有用辯證的觀點理解時空與物質的不可分割性,才能在時空問題上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物理學時空觀總會隨著物質及其運動的深入研究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否定不了哲學上的時空觀。針對“相對的時空觀”,列寧指出:“正如關于物質的構造和運動形式的科學知識的可變性并沒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一樣,人類的時空觀念的可變性也沒有推翻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實在性。”《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

物質運動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決定了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與空間也是無限與有限的統一。

物質世界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在空間上又是無邊無際的,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每一具體事物的發展過程是有始有終的,其占有的空間總是有限的,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

時空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是辯證的統一。一方面,無限包含有限,無限是由有限所構成的。無限的時空必然把具體的、現實的、有限的時空包含于自身之中,無數的具體有限的時空構成了物質世界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宇宙的時空是無限的,但宇宙中的每一個具體的物體,如恒星,其時空又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有限包含著無限,體現著無限。任何有限的具體事物都包含著無限的層次,每個有限的事物都由于自身的矛盾運動,而打破自身存在的界限進入無限之中。所以,無限包含于有限之中,整個物質世界的無限的時間、空間就存在于無數具體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從物質世界的整體來說,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從物質存在的具體形態來說,它的時間和空間又是有限的。

美國物理學家,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Weinberg, 1933年—)指出:“無論如何,我們總要承認我們簡單的宇宙模型可能只描述了宇宙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描述了它的歷史里的有限部分。”有一種“暴漲宇宙模型”學說認為,類似“我們的宇宙”在無限宇宙中可以有1050或103000個……至于無數有限的“我們的宇宙”如何構成“無限宇宙”的問題,即無限宇宙如何構成一個“綜合有機的系統”,只能是有待于今后進一步認識的課題。“大爆炸”假說認為,150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只是我們所認為的宇宙的起點,是我們所認為的宇宙時間與空間的開始,并不能因之就認為此前沒有物質與時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物質的具體形態,包括我們所認為的宇宙總是有生有滅的,其“生命”總是有限的。但這與“無限宇宙”的時間無限性并不矛盾。

四、運動是有規律的

——諸葛亮為什么能借來東風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而其中最神奇的情節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181—234年)在“七星壇”上披發仗劍借東風。孫權(182—252年)與劉備(161—223年)聯軍要向北岸曹操的船隊放火,必須靠東南風才能辦到,當時正當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竟然能借來東風火燒曹軍的戰船,大敗曹軍,三國鼎立的局勢由此確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真的發生了。諸葛亮真能借東風嗎?如果不是,那么這里面到底有何玄機?

其實,“借東風”完全是諸葛亮玩的把戲。諸葛亮不是孫悟空,雷公電母風婆婆是不會聽他調遣的。東風本自有,只是別人不知,諸葛亮知道而已。為什么諸葛亮知道?因為他懂得天文地理,掌握了天文地理相互作用的規律。根據當時的節氣變動和赤壁的特殊地形,他知道三天后會形成一場東風,所以就玩了那么一個把戲。

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萬事萬物的運動看似變幻莫測、雜亂無章,其實背后都是有規律的,只要認識到規律就可以按照規律做人們想做的事情。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本身所固有的聯系,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聯系。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承認不承認,規律總是以其必然性起著作用;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不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規律向前發展,而且規律貫穿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開始如此、過程如此、將來也必然如此。

唯心主義或者否認規律的存在,或者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把規律說成是“絕對精神”、個人的主觀意志等意識現象的產物,甚至認為規律是人強加給自然界的。比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這是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宇宙自然規律所決定的,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但唯心主義者卻不認可。英國哲學家休謨說,太陽在過去幾千年里都是照常升起,但明天還能不能升起卻不能肯定。確實,規律現象也表現為前后關系,但前后關系并不必然反映規律作用。人們認為螞蟻回巢預示天要下雨,可是下雨并不是螞蟻回巢引起的。

唯心主義連自然界的規律都不承認,就更不用說人類社會的規律了。否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客觀規律性,是唯心史觀的根本特征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并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才第一次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觀規律運動和發展的。

人們要想在活動中獲得預期的目的,即取得成功,就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孟子·公孫丑上》講了一個“揠苗助長”的故事: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發現禾苗都枯萎了。孟子(約前372—前289年)以這個例子說明道德修養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遵循規律,不可盲目蠻干。

規律是客觀的,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可以利用的。

人們能夠在實踐中認識規律,并運用規律性認識指導實踐,以改造世界,實現目的,獲得自由。我國古代成語“庖丁解牛”,說的就是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游刃有余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莊子·養生主》: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能把解牛過程變成一種藝術表演,可見庖丁對規律把握之深入。

能認識規律并利用規律,也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動物也會無意識地遵循客觀的規律,甚至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做出的物件比人工的更精致,但這對動物來說只是本能,而人則是理性認知。這也就是恩格斯為什么說蜜蜂再完美的蜂窩與蹩腳工匠再糟糕的作品也是不可比擬的。

但是在肯定人能認識規律的時候,一定不要顛倒人與規律的關系。現代宇宙學中有一個“人擇原理”,其基本觀點就是宇宙間的一切存在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因為人而存在。這一理論之所以有影響,是因為現代宇宙學研究表明,宇宙能產生生命的概率實在是微乎其微,一些基本的宇宙常數哪怕有丁點的偏差,甚至是10-100這么小的偏差,生命都不可能存在。以至于有位天文學家把宇宙產生生命與“一場龍卷風襲擊廢舊汽車場時湊巧完整裝配成一架波音747飛機的可能性”相比。宇宙如果不是為人而存在,這一切又怎么可能發生。

從這一基本立場出發,“人擇原理”又有兩個版本。“強人擇原理”主張宇宙一定具有在某一時刻產生生命的本性。這一主張的潛臺詞是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宇宙意志來安排一切,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規律的客觀性,與唯物主義的立場相去甚遠,比較容易辨別。“弱人擇原理”則認為人們對宇宙所做的觀察都限于人們作為觀察者自身的條件。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土豆長在鞋子里就成為了鞋子的形狀,長在帽子里則會是帽子的形狀。“弱人擇原理”不否定規律的客觀性,但割裂了規律本身與認識到的規律之間的關系,有點像康德關于“物自體”的論述,這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間的差別需要謹慎辨析。

一般來說,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不直接受階級、集團和社會力量的根本利益的影響,而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則直接受階級、集團和社會力量根本利益的影響。因此,認識和利用社會規律,往往要克服來自反動的階級、集團和社會力量的抵制和反抗,克服人們的保守思想。

人們對于規律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

人對規律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從初步認識到深化認識的過程、從小范圍認識到更大范圍認識的過程、從認識相對準確到認識更加準確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當時所達到的認識水平,在當時的認識范圍內是正確的,但當進入更廣大的范圍時,規律又會表現為新的形態。

人類關于幾何學的認識說明了這個道理。公元前3世紀,有了歐幾里德幾何。到了19世紀,又出現了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和黎曼幾何。這三種不同幾何形態其實是人們在不同宇宙尺度下對規律的認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歐式幾何是適用的;在宇宙空間中或原子核世界中,羅氏幾何更符合客觀實際;在地球表面研究航海、航空等實際問題中,黎曼幾何更準確一些。至于說還會不會出現第四種幾何,從哲學的視角來看,一切都有可能。畢竟人類對規律的認識依然而且必然處在繼續深化的過程中。

結語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時間和空間隨著物質運動而變化,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與有限性是辯證統一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既不可創造,也不可消滅,規律是可以認識、可以利用的,人的認識要符合客觀規律,要隨著規律的發展而不斷深化。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基本觀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在實際工作中,就要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原則,從物質經濟原因出發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把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標準,把人民的物質利益放在第一位,讓主觀符合客觀,從客觀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市| 衢州市| 上饶县| 黄浦区| 海南省| 连江县| 汝城县| 郴州市| 宝应县| 武汉市| 金阳县| 元朗区| 金沙县| 南华县| 连州市| 淮阳县| 保康县| 衡山县| 多伦县| 太保市| 长寿区| 通州市| 和静县| 济宁市| 永康市| 南丹县| 丽水市| 松江区| 东莞市| 东兰县| 德昌县| 云龙县| 当雄县| 丹凤县| 长海县| 阿尔山市| 娄底市| 古交市| 广宗县| 木兰县|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