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意識是存在的反映

——意識論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意識的內容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的作用。


意識是與物質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精神現象。辯證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的作用,徹底批駁了唯心主義意識觀的荒謬,完全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意識觀的缺陷。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動物具有“高超智能”嗎

恩格斯曾經說過,人的意識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這“最美麗的花朵”是專屬于人的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馬戲團之類的場合,至少在影視劇、紀錄片中,都曾經見過“猴子智取香蕉”“黑猩猩滅火”“鸚鵡學人說話” “警犬協助破案” “馬做算術題” “大象唱歌”……許多人在感嘆之余常常會說,這些“聰明的”動物是“有智能的”。那么,動物的這類“智能活動”是不是一種意識活動?它們有沒有類似人的真正的意識?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做出更具一般性的追問:意識究竟是什么?意識是從來就有的嗎?或者說,意識是從哪兒來的?這些關于意識的本質和起源的問題,曾經是科學和哲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困擾著一代又一代聰明的哲人。

在哲學史上,對于這些困難的問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未曾回避,爭相給出了各具特色的答案。當然,給出的都是截然不同、針鋒相對的答案。

在人類早期,人們曾把意識看作是一種獨特的、寓于人的肉體之中,并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的活動。例如,柏拉圖認為,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識;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靈魂是一種單純的精神實體,靈魂是不死的,可以脫離人的肉體而獨立存在;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者則把意識的來源歸結為心靈的自由創造。雖然唯心主義的說法多種多樣,但共同特點是完全顛倒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不是物質產生意識,倒是意識產生了物質。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舊唯物主義各派別都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例如,古代有些唯物主義者認為,意識是一種最精微的物質的作用,這種最精微的物質或者是原子,或者是“精氣”,它們是從來就存在的。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27—97年)把肉體與精神的關系比作薪與火的關系,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無體獨知之精”。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杰出的無神論者范縝把肉體與精神的關系比作“刃之于利”,即是說,精神是“心”的作用,好比“利”是刀刃的作用。

18—19世紀歐洲的唯物主義者,根據自然科學的材料,對于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作了若干具有科學意義的論證。例如,愛爾維修(Helvétius, 1715—1771年)嘲笑了那種宣揚靈魂不死的宗教信條,認為人腦中產生的表象和概念是由物質的現實派生出來的,人的肉體結構決定他們的精神生活。19世紀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思維而客觀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感覺是客觀世界的映像。

然而,由于受自然科學水平和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哲學世界觀和哲學思維方法的限制,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者都沒有能夠科學地解決意識的起源問題。他們都沒有歷史發展的觀點,沒有辯證思維的方法,不了解意識是歷史的和社會的產物,從而離開歷史的、現實的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意識,因而不能科學地解決意識的起源問題,從而也就不可能回答意識是什么,不可能徹底駁倒各種唯心主義觀點。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由低級物質所具有的跟感覺相類似的反應特性發展來的,它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歷史過程。

自然科學的發展證明了唯心主義關于意識起源的荒謬性。辯證唯物主義總結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科學地解決了意識的起源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并不像物質那樣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有的,而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地球上曾經有那么幾十億年,沒有任何生物,更不存在具有高級神經系統的人類。在那些時候,并不存在所謂的意識現象。

大致說來,意識產生的過程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映)能力。無機界沒有感覺或意識,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學的反應。水滴石穿、巖石風化、空谷回音,以及“風吹水面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都是無生命物質的反應。這是一種跟感覺相類似的反應特性。但是,它并不是感覺或意識,而只是物體由于外界物體的作用而發生的物理狀態或化學狀態的改變。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無機界長期發展產生了有機物。隨著無機物在一定條件下向有機物的轉化,隨著生命的出現,發生了質的飛躍,產生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應性。低等動物和整個植物界沒有神經系統,只能對直接作用于它們的環境具有刺激感應的能力。刺激感應性已經不是單純的物理反應、化學反應,而是這樣一種反應能力:它使機體能夠適應變化了的外界條件,使生物機體能保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以維持其生存。例如,葵花隨著太陽的運行而轉動,含羞草碰到外物時收攏自己的葉子,變形蟲能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學藥品。這種刺激感應性雖然還不是感覺,但已經包含了感覺的萌芽。

——意識是在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低等動物發展為高等動物,適應愈來愈復雜的生存條件,有機體的各種組織也愈來愈專門化,產生了專門的反映機構,即神經系統。神經系統逐步發展,出現了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和周圍的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中心就是大腦。有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和環境發生聯系,這種聯系的基本形式有兩種,即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某種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反射,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眼睛在強光照射下瞳孔縮小。條件反射則是由某種刺激物的“信號”引起的反射,如喂養的雞、狗、貓、豬等家禽家畜經過多次重復后,一旦聽到主人的信號,就會立即跑來覓食,等等。按照巴甫洛夫(Pavlov, 1849—1936年)的學說,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具有初步反映外界或自己內部發生著的那些物質過程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動物的心理或低級的“意識”。

由于高等動物具有條件反射的機能,因而能夠從事比較復雜的活動,并可能產生一定的感覺和心理活動。高等動物的心理不僅包括感覺、情感,甚至還可能有簡單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例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獲得放在高處的食物,鸚鵡可以簡單地模仿人的一些語言,狗在高興時會搖頭擺尾,不高興時則狂吠不已。有些動物經過人類的特別訓練,甚至可以完成某些有一定難度的動作。例如在實驗中,黑猩猩經過人們的反復訓練,能夠像人一樣打開水龍頭,用水桶拎水去滅火。至于警犬協助警察破案,馬戲團的“馬做算術”“大象唱歌”……也是可能的。

不過,這些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仍然不是意識活動。人們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會滅火”的那只黑猩猩放在湖中的船上,同樣點上火,給它一個水桶,讓它去滅火。但是,黑猩猩卻茫然四顧,不得要領。因為它找不到水龍頭,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同樣是接受了滅火的任務,把黑猩猩放在船上,為什么黑猩猩面對一大片湖水,卻束手無策了呢?原來,黑猩猩并不知道湖水和自來水都可以滅火。黑猩猩只是簡單地機械地模仿人而已,其智力活動仍屬于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仍然稱不上意識。或者說,這與人類的意識仍然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只是在產生了具有高級神經系統、具有人腦的人類以后,才產生了意識現象。意識是高級的反應形式。人類的意識這種精神現象,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只是在約一百萬年以前才出現的。

既然黑猩猩和人都屬于高等動物,那么,為什么只有人才具有高級的反應形式——意識呢?

這是因為,隨著動物界向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最復雜、最完善的大腦,這是較之神經系統的出現具有更大意義的質的飛躍。人類的思維活動,不僅借助于人和動物所共有的第一信號系統,即由外界物質刺激直接引起種種條件反射,而且還必須借助于第二信號系統,即由言語引起另一種條件反射。言語作為引起條件反射的信號,正是許多同類物質刺激的概括和標志。它使人的條件反射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為一般動物不可企及的高級階段。人腦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思維活動,就是意識。

意識是在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動物的大腦和單純的動物感覺、心理是不會自發地產生意識的。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動物的腦過渡到人腦,動物心理過渡到人的意識呢?

意識是人的社會勞動的產物。

辯證唯物主義有一個重大的發現是社會勞動。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不僅是使猿變成人的決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識產生的決定因素。意識是同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意識是社會勞動、語言和人腦的必然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又說,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人不是簡單地適應自然環境,而是要通過社會勞動有意識地變革自然環境,使之適合自己的需要。人的社會勞動同動物活動的根本區別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勞動中,不僅要求人們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還要有抽象思維這種人類意識的反映形式,以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社會勞動中,一定的思想交流是必要的。如果沒有思想交流,就不可能有人們在改造自然斗爭中所必需的協調的共同活動。在勞動過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產生了語言。“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經達到彼此間不得不說些什么的地步了。需要也就造成了自己的器官:猿類的不發達的喉頭,由于音調的抑揚頓挫的不斷加多,緩慢地然而肯定無疑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漸學會發出一個接一個清晰的音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頁。,從而就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人就不可能進行思維。語言的產生使大腦能用詞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表達抽象思維,從而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展。可見,勞動和在勞動基礎上產生的語言是人腦產生和人類意識形成的主要推動力。

社會勞動不僅是動物心理發展為人的意識的決定力量,而且也是意識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猿腦變成了人腦,并隨著社會勞動的進步而日趨完善,這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社會勞動不斷改變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從而使人的意識的內容日新月異,日益豐富和復雜。

意識現象并不是人的頭腦中主觀自生的,更不是從來就有的。人類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如果離開了社會,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識。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頁。意識的萌芽、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力地證明了意識在先、物質在后的唯心主義觀點是荒謬的,也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在先、意識在后、物質產生意識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機大戰”說明了什么

1997年5月11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場“世紀對決”——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Kasparov, 1963年—)與一臺名叫“深藍”(Deep Blue)的IBM超級計算機的比賽上。經過六局激動人心的對抗,最終這位號稱“人類最聰明的”人,前五局2.5比2.5打平的情況下,第六盤決勝局中,僅僅走了19步,就不得不沮喪地拱手稱臣。這位“人類最偉大的”棋手,被一個沒有血肉,有的只是冷冰冰的鐵和硅等材料的機器怪物打敗了!

“深藍”是IBM公司研制的超級電腦,學名“AS/6000SP大規模多用途并行處理機”,共裝有32個并行處理器,運行著當時最優秀的商業UNIX操作系統——“大I”的AIX。它的設計思想著重于如何發揮大規模的并行計算技術,擁有超人的計算能力,每秒能分析2億步棋。“深藍”貯存著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棋譜,甚至可以在下棋過程中因人改變程序,根據棋局及時調整戰略戰術,表現出一定的智能。

這場激動人心、令人嘆為觀止的“人機大戰”,令向來自傲于自身智慧的最高級靈長類動物——人類,突然感到自己“萬物之靈”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人們對自己一手制造出來的機器開始有了懼怕。人類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失控情結”開始彌漫。人們不斷追問:思維是否只是人類的專利?機器究竟能不能思維?什么是意識?電腦有沒有意識?如何認識意識與物質的關系?甚至還有人擔心,終究有一天,人類將無法駕馭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甚至被電腦所統治……

這類憂慮顯然不是毫無根據。這也確實是些棘手的問題,一直牽動著人們的思考。

實際上,關于思維、意識的困惑,由來已久。前面已經回答了意識的起源問題,那么什么是意識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意識的物質基礎。古人曾經以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如中國先秦思想家孟子說:“心之官則思。”當然,明朝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已經糾正了這一錯誤認識。他說:“腦為元神之府。”這實際上肯定了人腦才是思維的器官,是意識的物質承擔者。后來在科學的幫助下,人們逐漸證明了:

人的意識是高度發達、高度完善的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或屬性。

當然,意識并不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更不是從來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識而存在,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是一個極其復雜和漫長的歷史過程。人的意識的形成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意識之所以能夠在人腦中產生,與人腦高度發達的組織狀況、復雜的結構及其生理過程有密切聯系。隨著從猿到人的轉變,產生了日益復雜、完善的人腦。人腦的重量大,腦與身體的比重也大。人腦的絕對量大大超過其他高等動物的腦量。人腦的腦細胞高度分化,腦組織嚴密。人腦皮層的溝回深、皺褶多、面積大、神經細胞多。通過內在的生理機制,人腦可以進行以抽象思維為標志的復雜的意識活動。

現代科學證明,人腦包括大腦、間腦、中腦、腦橋、延腦和小腦等部分,它是由大量神經細胞組成的極其精細的神經機構。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神經細胞與感覺器官的神經末梢之間,共同形成了復雜的神經網絡。人腦不同部位的神經細胞各有專職,分工嚴密。簡單的分析、綜合和調節行為的職能,由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分——脊髓、延髓、中腦和間腦來執行,復雜的職能則由大腦皮層(大腦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兩半球的表面由灰質組成的一層叫大腦皮層)來執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是不一樣的。左半球在語言、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等方面起決定作用。右半球在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對空間和形狀的識別,以及對復雜關系的理解能力方面起決定作用。此外,人的精神活動,如感覺、記憶、情緒等都與腦的不同部位的生理活動相聯系。如果人腦受到損害,就會阻礙腦生理過程的正常進行,人的意識活動也將受到影響,甚至失去意識機能。

那么,意識活動在人腦中是怎樣進行的呢?

巴甫洛夫學說認為,意識活動是通過人的大腦對客觀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人類的意識活動,一方面借助于由刺激物的信號引起的條件反射,即人和動物所共有的第一信號系統,同時還借助于由語言作為信號引起的條件反射,即第二信號系統。作為引起條件反射的信號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是許多同類刺激物的概括和標志。在第一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是具體的、形象的感性反映;而在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則是抽象的、概括的理性反映。人腦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精神活動,就是意識。

腦電科學的研究表明,反映活動的過程,就是腦接受外部刺激,傳遞生物電、處理信息流的生理活動過程。當客觀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刺激了感覺神經末梢,就產生了脈沖生物電,脈沖生物電信息沿神經系統傳導到人腦,經過信息處理和加工,然后沿著傳出神經傳到相應的人體器官,于是便產生一定的動作。

人的意識與人腦這一特殊物質是不能分開的,人腦及其生理活動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些唯物主義者雖然肯定意識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但是,他們不知道意識只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機能,以為自然界所有物體都有意識。這種錯誤觀點在哲學上叫作“物活論”,給某些宗教和唯心主義留下了地盤。而19世紀中葉的庸俗唯物主義者,則把思維過程簡單地歸結為人腦的生理過程,認為大腦分泌思想,就如同肝臟分泌膽汁、胃分泌胃液、腎臟分泌尿液一樣。實際上,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屬性,但并不是物質本身。庸俗唯物主義觀點卻把意識與物質等同起來了,抹煞了物質與意識之間的區別和對立,歪曲了意識與人腦的真正關系。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理解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即我們開頭的故事涉及的問題:電腦、人工智能與人的思維的關系。

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控制論、信息論和電腦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利用機械、電子的裝置模擬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為人類服務。這就提出了意識是否只是人腦的機能、機器能否思維、機器是否可以代替人類的思維、電腦是否可能統治人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要求我們給予合理的解釋和說明。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些關于人工智能和控制論的知識。

控制論是研究各種控制系統的共同特點和規律的科學。它將動物界、人類與機器的某些控制機制加以類比,對一切通信和控制系統的共同特點進行概括,形成了系統的關于控制的理論。根據控制論的理論,每一個工程自動調節系統都有發訊裝置、控制裝置、效應裝置等。自動調節的正常進行,是通過信息變換過程、利用反饋原理來實現的。反饋就是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其作用結果又被返送回來,對信息再輸送出去發生影響,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人類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它是通過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及效應器幾個部分的活動來實現的。這種反射活動具有獲取、加工處理和傳遞信息的能力,都有一系列的反饋。人們根據控制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制造出電腦來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這就是人工智能。具體來說,就是用輸入裝置模擬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外來信息,用存儲器模擬人腦記憶功能,記存外來信息,以供提取;用運算器和控制器模擬人腦的分析、綜合、判斷、選擇、計算等思維功能;用輸出設備來模擬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輸出計算結果,與外部設備連接并指揮別的機器動作。目前,人類制造出來的智能機,已能用于控制各種復雜的生產流程和從事繁重、危險的作業,還用于計算、解微分方程、證明幾何定理、翻譯語言、確定物質的化學結構、診斷人的疾病、收集整理資料等方面。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制作的過程。人一旦意識到意識自身,并對意識進行模擬,就會產生“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類勞動和智慧發展的重大成果,標志著人類的意識發展到了高級的階段。同時,也能代替人類完成許多煩瑣、重復、單調的腦力勞動,讓人類集中精力從事更有意義、更富創造性的活動。不過,有人根據機器可以模擬人的部分思維功能的事實,把人工智能同人的思維相提并論,有人甚至聲稱,“機器思維將代替人的思維”, “電腦將統治人”,卻是沒有根據的,是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的。

人工智能與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例如,人類思維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的基礎上的人腦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而人工智能只是建立在機械和電子元件結構基礎上的一種機械——物理過程。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即使結構再復雜的智能機器,也不能成為獨立思維的主體,不能同人一樣進行自主的思維活動。例如,“深藍”進行的僅僅是并行操作和線性搜尋,還遠遠談不上“智能”,甚至不具備人類的一些簡單的思維功能,如不能自我選擇和設定價值目標,也不能進行多元的、復雜的價值選擇。

再如,意識活動的過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形式化、物質化,即把這個過程部分地抽象成為一套數字和符號,編成程序輸入計算機,再用類似開關的開和閉、燈泡的亮和滅、電位的高和低等不同方式來表示。但是,這種形式化、物質化的過程是由人來設計和安排的,必須有人的意識參與才能進行。計算機要靠人來掌握,輸入信息要靠人來編排,輸出結果要靠人去理解。在這里,是人把思維的部分功能交給機器去執行,而不是機器本身能夠“思維”。計算機仍然是人的工具,是人的智能的物化,是人腦的延長,就像汽車是人腿的延長一樣。

人類思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社會的屬性。人造的智能機器根本不能同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腦相提并論。“深藍”只是在計算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這一點我們從小小的計算器上就早有領教,而不是在智力上、在一切方面都勝過了人類。

特別是,電腦是“人造”的,諸如“深藍”的勝利,終究不過是人腦的勝利。例如,“深藍”說到底只是一臺復雜的機器,只是一項用來證明人類的智能如何開發和利用的前沿性的科學試驗。有人打趣說,如果有一天,它的智慧變得如同脫韁的野馬無法駕馭的話,僅僅把它的電源插頭拔掉,一切便會萬事大吉。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維活動是由人的豐富的社會實踐決定的,實踐是人的認識的基礎、前提、內容和動力,電腦永遠不會具有人類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源泉。

可見,電腦作為人類的創造物,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的智慧。人類有能力設計和制造它,也就有能力、有辦法操縱和控制它。所謂機器思維將代替人類思維,甚至機器將統治人類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可以說是杞人憂天。

三、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意識的“加工廠”和“原材料”

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是,有了人腦,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識。人腦并不是意識的源泉,只有人腦,并不能產生意識。意識的內容并非來自于人腦。人腦如同意識的“加工廠”,只有“加工廠”而沒有“原材料”,是不可能“生產”出任何產品的。

那么,產生意識的“原材料”來自哪里呢?

意識的原材料只能來自客觀世界。

我們不妨看看莊子講述的一則寓言故事:秋天漲水的時候,所有小河里的水都流到黃河里去,黃河水就突然寬闊起來。兩岸距離遠了,隔著河水,看不清對岸的牛和馬。這時,河神高興極了,以為天下的好處都集中到這里來了。河神順著河流向東走,到了北海舉目東望,竟沒有看到海的邊緣。這一來,河神才覺得天下之大,自己的想法不對,于是扭頭向海神嘆道:“我以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現在看到你是這樣的廣大和深遠,才知道自己不行。如果不到你這里來看看,固守自己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會永遠被人笑話的。”海神聽了,對河神說:“井底下的魚,不可以和它談大海,因為它被井的狹窄束縛了;夏天的蟲兒,不可以和它們談冬天和冰,因為它們被時令限制了。”這則寓言故事形象地說明,人的意識依賴于客觀的時空環境和條件,不可能脫離客觀的時空環境和條件孤立地存在。

意識的內容,就其實質來說,是物質的反映,是包括社會實踐在內的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時,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離開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客觀存在就無法通過社會實踐作用于人腦,因而就不會產生意識。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意識產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實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不僅創造了人,而且改變和建立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從而使人類意識的內容日益豐富起來。如果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就不可能形成人的意識。

意識是一個有結構的系統,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認識,以及感情、意志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對意識的結構進行不同的分析。例如,從意識的主體看,可以區分為個人意識、群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從意識的對象看,可以區分為客體(對象)意識和主體(自我)意識;從意識的自覺程度看,可以區分為潛意識和顯意識;而從意識的具體內容看,可以區分為“知”、“情”、“意”三種形式。其中,“知”指人類對世界的知識性與理性的追求,它與認識的內涵是統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表現出來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狀態。“情”、“意”,甚至“知”,都與人和人自身的特點高度關聯,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觀性。

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但內容卻是客觀的,即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人只有同外部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腦同外部世界發生聯系,對一定對象進行加工制作,才會形成關于它們的意識。人腦是意識的客觀物質基礎,物質世界是意識的源泉。任何意識都包含著客觀內容,這些內容又必須通過一定的主觀形式表現出來。不能將意識的內容和形式割裂開來,它們之間是統一的,即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當然,人的意識活動是一種復雜的高級心理活動,不是像平面鏡子一樣簡單、刻板、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而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具有神奇的創造力。它不僅能夠認識事物的現象,還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夠直接反映客觀事物,還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浮想聯翩,甚至運用大膽的想象進行新穎神奇的創造……意識這個“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不管怎么美麗,都要扎根在物質世界的土壤之中,都要從中汲取營養。

即使是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一些東西,例如,民族記憶中的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文學藝術中創作的“孫悟空”、“豬八戒”之類的形象,宗教、迷信中的神靈鬼怪、“天堂”、“地獄”、“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也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想象和創造。舉例來說,所謂“三頭六臂”,不過是在正常人的身體上,增加兩個腦袋、四條手臂而已;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不過是在人的身上,添加了更多的手和眼,使之“法力”更加強大而已。《聊齋志異》的《畫皮》篇中,曾經描繪過一個猙獰的鬼怪形象。此鬼“面翠色”、 “齒如鋸”、“臥如豬嗥”、“身變作濃煙”……這里的“面”、“翠色”、“齒”、“鋸”、“臥”、“豬嗥”、“身”、“濃煙”……哪一樣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呢?所謂的“獰鬼”,無非是將這些猙獰、邪惡的東西,通過人的大腦綜合在一起,并經過人腦的再加工、再創造表現出來罷了。

人的意識分為感覺和思維兩種形式。

——感覺是意識的初級形式,是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對感覺的承認,也有兩種不同的出發點。唯心主義承認感覺,把感覺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認為感覺等同于客觀世界。唯物主義承認感覺,認為感覺是第二性的東西,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就拿蘋果來說,人們關于蘋果的感覺是對蘋果各種特性,如圓、紅、甜等蘋果形狀、色澤、味道的感覺,是蘋果在人腦中的直觀反映。但蘋果本身并不是感覺的“組合”,它是不依賴于人的感覺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物。

——思維則是意識的高級形式,是客觀世界的間接反映。思維與感覺不同,感覺給予人的是具體事物的個別特性,思維給予人的是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感覺給予人的是具體的、直觀的形象,即事物的現象方面,思維給予人的是事物的整體和本質方面;感覺給予人的是一個一個具體蘋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告訴人們的是某個具體蘋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思維給予人的是各種蘋果共同的、一般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告訴人們的是一切蘋果所共同的本質特征。當然,思維離不開客觀事物,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一般特征的概括與抽象。

可見,不論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錯誤的思想;不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不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描繪,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和暢想;無論這一切多么主觀、神秘、出人意料,充滿了詩人的幻想和創造家的靈感,都不過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定形式的反映。這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或歪曲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61頁。

只有既堅持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又堅持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才能真正把握意識的本質,與各種唯心主義思想劃清界限。

四、意識是社會意識

——關于“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常見到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動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于找到了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人們把她倆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大的取名卡瑪拉,小的取名阿瑪拉。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故事。

據記載,“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個人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東西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早上3點鐘,她們像狼似的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期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以后,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六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力氣都不能使她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她兩年后才會直立,六年后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四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七年后才學會45個詞并勉強學會了幾句話。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瑪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方向“進化”時,早早地死去了。據狼孩的喂養者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不過,她的智力只及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狼孩”的故事生動地說明:

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既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生活而孤立地產生,也不可能在與社會隔絕的環境中發展。

畢竟,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可能不打上人的社會關系的印記;意識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的,這種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歷史活動,一種依據社會需要產生、發展的活動……因而,任何意識,無論是關于自然的意識,還是關于社會的意識,在本質上都是社會的人的意識,都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都是在一定的社會中產生、發展的,都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意識是人的本質特性之一,這是因為意識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人的意識的社會性與社會意識是有所區別的概念。“狼孩”的故事充分說明意識的社會性,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狼孩即使是人不是狼,但脫離了社會,就也不具備人的社會性,沒有人的意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各種交往,首先是物質的、經濟的、生產的交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精神交往,形成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組織,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社會意識。正因為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所以人的意識是社會意識。

所謂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過程,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有關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等觀點、理論的總和,以及表現在人們的社會感情、情緒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社會心理。

社會意識并不是個人意識的簡單的總和,而是某一社會、階級、集團的意識,并且制約著該社會、階級、集團成員的意識。某一社會、階級、集團的社會意識,總是通過各個成員的意識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但是,它不是個別人的特殊生活條件的反映,而是該社會、階級、集團的物質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利益的反映。

人們對社會意識的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解釋。唯心主義者顛倒了意識與存在的關系,也就不能正確理解社會意識的本質和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舊唯物主義者在自然觀上堅持意識是存在的反映,而在社會觀上,由于停留在對社會生活的表面現象的觀察,只看到人們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錯誤地把思想當作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結果也顛倒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于社會存在,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

社會意識的內容是由社會存在、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無論是正確的社會意識,或是歪曲的、虛假的、錯誤的社會意識,甚至是純粹出自幻想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無論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都是現實生活的某種反映,都可以從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中找到它的根源或“原型”。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

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是人們對于自己周圍環境、社會關系、社會過程的認識,主要是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存在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既可能落后于社會存在,也可能會超越社會存在。某一種社會思想和理論,當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根本改變之后,還可能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并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一定的阻礙作用。與此相反,先進的社會意識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社會存在的現實矛盾,科學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向,對于人們的社會實踐起著指導和動員的作用。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杰出的啟蒙主義者以特殊的方式預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來臨。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圖景已做了某些臆測,雖然帶有極大的幻想的性質,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馬克思主義全面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社會發展的前景作了科學的預見。

——社會意識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之間存在不平衡性。經濟上先進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不一定是先進的;經濟上落后的國家,社會意識也不一定必然落后。例如,18世紀法國在經濟上落后于英國,但當時法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卻超過了英國;到了19世紀,經濟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國,又以辯證法哲學超越了法國的機械論哲學,孕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19世紀末,經濟落后的俄國是列寧主義的故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當時產生這些思想的國家內的階級矛盾特別尖銳,導致它們成為革命的中心:18世紀末法國是歐洲革命的中心,19世紀中葉革命中心轉移到了德國,19世紀末革命中心又轉移到了俄國。

——社會意識的獨立性是在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前提下的相對獨立性,是有條件的,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決定的。先進的社會意識不可能憑空產生,只有在社會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可能產生;它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只能描繪出大概的軌跡,而不可能詳盡預見具體的細節。例如,德國、俄國等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在特定條件下之所以能夠出現先進的思想意識,仍然是以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為前提的。如果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沒有在一定程度上成長了的無產階級,那么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產生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落后的社會意識不可能在它的物質基礎消滅之后長久地存在。如果社會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社會意識或遲或早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帶有階級性。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社會意識中也必然占統治地位。

當社會分裂為階級時,人們的社會存在,就是他們的階級存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由于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所處的社會關系不同,由于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意識不同,甚至根本相反。不同的階級意識,實際上是不同的階級對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即使在同一階級、同一人群共同體當中,人們的意識也經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是因為,人們的意識在反映一定的客觀對象時,與他所處的地位有關,同時又要受到他所處的環境的影響,所以,對同一個客觀對象,人們的意識是不同的。

社會意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具有歷史性。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由于社會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因此與之密切相聯系的社會意識,也必然要相應地變化和發展。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意識。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意識也會發生或早或遲、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從而表現出時代性、歷史性特征。

社會生產在不斷發展,整個社會也在不斷進步。與此相適應,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更新。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私有制,生產資料和產品都歸原始公社全體成員所有,人們共同生產,平均分配勞動產品,每個人都完全依賴于集體。當時人們的這種生活狀況,不可能產生私有觀念,而只能有樸素的、原始的集體觀念。在原始社會的一定時期,殺死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戰爭俘虜,是合乎道德的。因為當時勞動產品極其有限,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戰爭俘虜成了氏族和部落的巨大負擔,如果不殺死他們,就會危及其他人甚至整個部落的生存。然而,如果今天依然這樣做,那就是慘無人道的行為,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

隨著原始公社的解體,原始的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社會分裂為階級,樸素的、原始的集體觀念也就被私有觀念所代替,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意識的對立。同是私有制社會,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意識也很不相同。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大工業的出現,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于是,產生了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它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歷史要求和生存狀況的反映。它科學地反映了客觀世界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社會意識。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私有制和剝削制度的徹底消滅,在公有制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宣傳和教育,它將逐漸發展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同時又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意識是歷史的、具體的現象,從來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超歷史的、永恒不變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變化的原因,歸根到底要到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去尋找。時代的變遷,社會形態的更替,決定著觀念的轉變和新的社會意識的形成。

五、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大眾哲人”艾思奇與《大眾哲學》

1936年,年僅26歲的艾思奇以《哲學講話》即《大眾哲學》而聞名遐邇。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前后《大眾哲學》共出了50多版。《大眾哲學》一問世,就十分引人注目,特別是在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中發揮了非同尋常的巨大的喚醒作用。在黑暗的舊中國,許多追求進步的年輕人在苦悶彷徨中讀到此書,看到了希望,振奮了精神。他們中間不少人由于閱讀此書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北京大學已故著名哲學教授黃楠森(1921—2013年)曾經回憶說:“我初讀這本書至今已有40多年了,但它使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情景猶歷歷如在目前。” 黃楠森:《哲學通俗化的榜樣》,載《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382頁。另一位當年的青年讀者后來給艾思奇寫信說,20世紀30年代,他正是一個滿懷熱情的青年,由于國家滿目瘡痍,民族處于危急,個人出路渺茫,精神上極端迷茫、苦悶、悲觀,曾想自殺了此一生。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大眾哲學》,精神為之一振,仿佛在黑暗中看見了曙光,覺悟到國家民族、個人的前途,要靠自己奮起斗爭。于是,他毅然投身到革命的行列。已故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費孝通(1910—2005年)當時在文章中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今天我們才見到了太陽,這樣光明。”“我從此看出來的人都不同了,面目可親了。我們參加了隊伍,有了伙伴。” 費孝通:《思想戰線的一角》,載于《學習》第一卷第2期。這是通過《大眾哲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宇宙觀、人生觀方面發生變化才會有的感覺和體驗。

《大眾哲學》形象而又深刻地詮注了思想理論、精神文化的巨大威力,說明了人的思維、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具體而言,人的意識奇妙而豐富多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人的意識能夠反映外部世界,得到真理性的認識。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通過抽象思維對外部世界傳來的信息進行加工,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

——在反映的基礎上,意識具有預見的作用。意識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預測未來。科學理論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各個領域的客觀規律性,人們就能夠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預見未來的進程。人們通過認識、預見,就能夠判定事物及其發展進程“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在反映、預見的基礎上,意識起著確定目的、目標和任務的作用。人們認識世界是為了改變世界。而要改變世界,就要事先制定“藍圖”,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確定目的、目標和任務,是任何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所需具備的條件。它適用于個人的有意識的行為,也適用于社會集團、組織或整個社會的活動。在社會生活發展過程中,根據現實的條件和需要,人們必須確定不同發展階段的目的、目標。例如,為了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的,就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主客觀條件,確定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例如,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努力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

——在反映、預見和確定目的的基礎上,意識還起著指導人們制定行動路線、計劃,選擇較優方案、方法等作用。這是實現一定目標的必要保證。沒有這種保證,目標再好,也不過是一種良好愿望或“空中樓閣”而已。在這里,意識起著規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的作用。

人們在實踐中認識了外部世界及其規律性,確定了目的和行動方案之后,就進入了改變世界的行動過程。在這類價值活動中,意識的作用更是豐富多樣,至關重要。

——在實現目的、目標的過程中,意識通過意志、信念和情感等形式,對人們的行動起著指導、調節與控制的作用。意志、情感等是人們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心理狀態,是人的內部意識向外部動作轉化的過程。意志對行動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或表現為推動、激勵人們采取必需的行動來實現預定的目的,或表現為制止、阻礙那些不符合預定目的的行動發生。“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宏偉壯麗而又充滿艱難險阻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沒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沒有對未來無比堅定的信念,沒有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高度的革命熱情,是不可能克服各種困難,將社會主義事業進行到底的。

——在實踐過程中,意識還具有規范和調整社會成員的關系和行動的作用。人是社會的動物,意識把社會、階級、集團的利益、要求等規定為行動規范,制約人們的行動。沒有這種規范的作用,行動不統一,就無法達到預定的目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團結戰斗。毛澤東說:“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頁。

人的意識活動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過程。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于能動地反映現實,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更重要的在于運用這些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有計劃、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美好的價值世界。自有人類以來,人們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能力,在自己活動所及的范圍內,到處給自然界打上人類意志的“印記”,使周圍的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有意識地創造出一個“為人的”和“人為的”“理想世界”。

在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生活中,意識的多方面的能動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它們調整著全部復雜的社會生活進程,成為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力量,反作用于物質發展過程。

意識的能動作用,一般說來具有兩種不同性質:一種是促進事物的發展,一種是阻礙事物的發展。

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意識,才能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促進事物的發展。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意識,終歸會把人們的行動引向錯誤的道路,從而阻礙事物的發展。毛澤東指出:“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我們必須發揚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論,就要將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與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動的反作用統一起來,反對在意識的能動作用問題上的兩種片面的觀點:

一是形而上學機械論。這種觀點承認物質決定意識,但是,把意識看作只是外部世界的消極反映,不承認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一種否定自覺能動性的消極無為的懦夫、懶漢世界觀。如果任其在群眾中蔓延,必將泯滅廣大群眾的革命意志和斗志,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消解力量。

一是唯心主義的“精神萬能論”、“唯意志論”。這種觀點抽象地發展了意識的能動方面,把它說成是脫離物質、決定物質,甚至能夠創造一切的東西,表現為“精神萬能論”、“唯意志論”等。這種片面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曾經讓我們吃過很多的苦頭,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無論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多大,都不能脫離物質條件和環境的制約。離開了對物質世界的正確反映,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脫離群眾的社會實踐,意識不僅不可能發揮積極的能動作用,而且會導致失敗,讓人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六、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

——福山的“意識形態終結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及東歐的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發生驚天巨變,令世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蘇東各國執政幾十年的工人階級政黨喪失政權,推行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制度改變性質,被資本主義制度所代替。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國四分五裂,作為獨立主權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二為一,實際上被聯邦德國吞并了。這一歷史事件,史稱“蘇東劇變”。

冷戰的硝煙尚未散盡,1992年,美國學者福山(Fukuyama, 1952年—)就迫不及待地出版了《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一書,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福山宣稱:自由與民主的理念已無可匹敵,歷史的演進過程已走向完成。福山以西方社會新福音的傳送者身份向世人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勢不只是冷戰的結束,也是意識形態進化的終點。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類政治的最佳選擇,也是最后的形式。于是,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再度以歷史終結論的話語形式粉墨登場,福山也因此備受追捧,名聲大噪。一些敵視社會主義的人,陶醉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的喜悅,和著福山的調門盡情地叫囂:“馬克思主義死了!”“共產主義死了!”“資本主義萬歲!”

然而,意識形態真的可能“終結”嗎?真的可能退出歷史舞臺、不再發生作用了嗎?

有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曾經斷言,既然馬克思主義否認各種思想有離開社會經濟的獨立的歷史發展,那么,也就否認它們對歷史有任何影響。這是一種歪曲。馬克思、恩格斯同這種歪曲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恩格斯明確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這是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所作的唯物的、辯證的說明。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如果把原因和結果割裂開來,看作永恒對立的兩極,勢必忽略它們的相互作用,也就看不到,當一種歷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原因造成的時候,它也影響周圍環境,甚至能夠對產生它的原因發生反作用。物質生活條件是原始的起因,但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物質條件起作用,雖然這是第二性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把意識看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但是它承認社會物質生活過程是不能離開社會意識的作用而實現的,也就是說,只有借助和發揮社會意識的作用,才能推進人類的物質生活,才能實現社會的有規律的發展,解決政治、經濟生活提出的歷史課題。

當然,社會意識的形式和種類很多,內容也千差萬別。不同的社會意識,因其內容和形式的巨大差異,其作用也是不盡相同的。意識與意識形態,是既相一致,又有一定區別的兩個概念。意識包括意識形態,但不完全等于意識形態,意識中屬于觀念上層建筑領域的哲學、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思想觀點則為意識形態。所以,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與非意識形態(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就明顯地大不相同。

所謂意識形態,是系統地、自覺地、直接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觀念上層建筑的部分。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集中體現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一定階級服務。

一般說來,代表先進的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代表反動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例如,合理的、先進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具有引導、促進作用。因為它能比較正確地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先進階級、先進社會勢力的精神武器。它一旦掌握了群眾,就能發揮巨大的動員、組織和改造的作用,團結、教育人民群眾,反對腐朽的社會勢力,轉化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的物質力量。正因為這樣,新的、先進的思想理論能夠成為社會革命的前導。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紀的法國一樣,在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也作了政治變革的前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頁。

與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相反,不合理的、反動的社會意識形態同歷史發展規律背道而馳,它反映著反動階級和腐朽制度的要求,歪曲現實,散布各種要求勞動人民安于受壓迫、受剝削地位的反動說教,因而起著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一般而言,反動的思想、理論不可能長期蒙蔽人民群眾,阻擋先進的思想、理論的偉大解放作用,它最終必將被先進的思想、理論戰勝,必將隨著舊制度的消滅而逐步歸于滅亡。

每一社會的意識形態都是復雜的,往往同時存在三種不同的體系:反映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并為其服務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反映已被消滅的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殘余;反映現存社會里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并為建立新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務的新的意識形態。

在每一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集中反映該社會的經濟基礎,表現出該社會的思想特征。

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對立的。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居于統治地位,而被統治階級的思想則處于被壓抑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頁。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斗爭,構成階級斗爭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在社會形態更迭時期,新舊意識形態之間的較量和斗爭尤其激烈。

判斷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究竟起什么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社會的發展,以及它們的作用大小,往往是十分復雜的。歸根到底,這取決于它們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程度,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也就是說,取決于它所反映的是社會先進生產力的要求,還是社會落后生產力的要求;是社會先進勢力的要求,還是社會落后勢力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先進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例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由于受到狹隘的階級眼界的限制,都只能在一定限度內反映當代歷史發展的前進趨勢,不能全面認識社會運動的客觀過程及其規律性,不可能成為廣大勞動群眾爭取徹底解放的精神武器。例如,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家曾經打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反對封建主義,他們認為這種思想是全民的思想,他們自認為是全人類利益的捍衛者。這些口號在當時的確曾經起過動員群眾摧毀封建制度的進步作用。但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的現實表明,“自由、平等、博愛”在私有制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它所要求和實現的,實質上是剝削和競爭的自由,是虛偽的形式上的平等,是掩蓋人與人之間冷冰冰的純粹金錢關系和相互傾軋。意識形態超階級、無黨性的說法,正是資產階級黨性的表現,是資產階級在勞動人民面前掩蓋其意識形態的階級本性的需要。至于帝國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早已成為反動的社會勢力,它們和勞動人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日益尖銳化。它們的思想代言人所說的“超階級”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與人民為敵的反動意識形態,是為維護他們的利益和統治服務的。

工人階級意識形態與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存在根本區別。它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適應社會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它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它公然聲明自己的意識形態是有階級性、黨性的,是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表現。它正確地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能夠掌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最廣泛、最深入地動員人民群眾,成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武器。由于無產階級的利益同社會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因而它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最進步的意識形態。

在推翻資本主義的斗爭中,工人階級意識形態的根本作用在于,使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變成“自為的階級”,把自發的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斗爭,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推翻舊世界,創造新世界。

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要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得到了解放,成了新社會的主人。同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社會地位的變化相適應,工人階級意識形態也改變了在舊社會的被壓抑、被排斥的地位,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國家可以根據反映客觀規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有計劃的指導,而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將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覺悟,以主人翁姿態進行自覺的創造性勞動,建設社會主義家園。

社會意識作為人們在精神生產中獲得的精神文化成果,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有其特殊的方式。即是說,社會意識(包括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往往要通過“文化”、通過人們的精神文化活動等來實現。

文化是人類具體的歷史的生活實踐活動的產物。人類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改造了自然界,改造了社會,形成了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文化。文化作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反過來又培養和塑造人,改變和塑造社會。文化的要義,在于“人化”和“化人”的統一:“人化”是指人以自己的活動,按人的方式改造整個世界,使相關的一切打上人文印跡,烙上人文性質;“化人”則意味著反過來,用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武裝人、提升人、造就人,使人獲得更全面、更自由的發展,日益成為“人”。

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它對人們的影響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在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傳承和發揚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繁榮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升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通過思想斗爭,通過說理,解決矛盾,促使先進的社會意識戰勝落后的社會意識,在斗爭中不斷擴大和鞏固工人階級的思想陣地;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通過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團結和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和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建設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根據以上的討論,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回頭再來審視福山的意識形態終結論,那么,我們會發現,它既是別有用心的,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例如,福山認為,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已經取得了對一切意識形態的勝利,尤其是在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斗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因此,威脅美國和西方生存的意識形態已經終結了,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可以傲視全球、高枕無憂了。這種將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視為人類意識形態進化之終點的觀點是缺乏根據的,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福山也承認,自由民主的發展不是一條平坦的直線,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曲折。照此類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目前遇到的挫折,怎么就一定是“最后的失敗”呢?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模式的崩潰,僅僅是一種社會主義探索的失敗,只是社會主義在實踐摸索進程中的挫折,又怎么能說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身的失敗呢?西方自由民主意識形態暫時得勢了,又怎能說消除了它的局限性了呢?又怎能保證它在未來不會再次出現曲折,甚至走向毀滅呢?鄧小平精辟地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頁。

實際上,歷史發展是否有“最終目的”,歷史過程是否有終結點,本身就十分值得懷疑。福山將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理念和制度作為意識形態的終結點,實質是反馬克思主義情結的時代表達,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宣揚其自身意識形態永恒性、普適性的策略與文本。透過其貌似客觀、“中立”的話語,我們看到的卻是其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情結。別有用心地宣稱意識形態終結,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意識形態!這一論調所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訴求,是資產階級的“西方中心論”的思想傾向,是一脈相承的資本主義“冷戰思維”。

我國是一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正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勵精圖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獨特的現實境遇決定了,面對福山式的論調,我們必須保持應有的警惕,必須拿出獨特的睿智。在全球范圍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碰撞與沖突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又要尊重多元文化與意識形態并存的客觀現實;同時還要看到,我國出現的“意識形態中立論”“意識形態虛無論”“意識形態淡化論”等奇談怪論,都是福山式論調在國內的“知音”。面對各種各樣的錯誤論調,任何盲目的肯定,任何武斷的否定,都是思想上的懶漢,都會從根本上危及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危及我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事業,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

結語

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高度發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意識具有社會性,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意識,同時它又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當今世界意識形態的斗爭十分尖銳,要不斷提高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的應對能力,進一步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地發揮其引導、凝聚和調控等導向功能,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團結和凝聚廣大人民的意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镇雄县| 景洪市| 金华市| 九龙坡区| 肥乡县| 沽源县| 乌审旗| 定兴县| 阿城市| 赤峰市| 绍兴市| 牡丹江市| 大兴区| 哈密市| 凤山县| 汤原县| 河北区| 隆昌县| 庄浪县| 封开县| 如皋市| 紫阳县| 平阳县| 民乐县| 玉山县| 湘西| 通城县| 岐山县| 同江市| 安吉县| 淄博市| 黄冈市| 德保县| 凤冈县| 高陵县| 兰州市| 甘洛县| 吉安市| 荣昌县|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