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大眾哲學·2·唯物論篇 反對主觀唯心主義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唯物論總論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基礎。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在工作實踐中,就要堅決反對主觀主義。


人類的全部哲學,可以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不是精神決定物質。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

一、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

——關于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大討論

思維與存在何為世界的本原?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歷久彌新的重大而基本的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苦心探索,眾說紛紜,論辯莫衷一是。

20世紀后半葉,在中國哲學界展開了一場關于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大討論。當時,中共中央馬列學院(1955年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977年復校時定名為中共中央黨校)的教員在講授恩格斯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一書時,由于對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一命題的理解不同而引發了爭論。1958年,《哲學研究》第1期刊登了一篇題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文章,引發了關于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第一次討論,討論一直持續到1961年。1962年《光明日報》發表了《什么是黑格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論》一文,引發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次討論。

楊獻珍(1896—1992年),作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領導和哲學教員,參加了當時校內的關于“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楊獻珍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是一位大革命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革命家,有著光榮的艱苦卓絕的從事地下工作和監獄斗爭的經歷。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擔任中央黨校的領導和教學工作,治學嚴謹,教學有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黨的干部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59年因反對“浮夸風、共產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遭受長達9個月的錯誤的批判斗爭,受到降職處分,由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長、書記降為副校長、副書記。1964年又因提出“合二而一”而橫遭打擊。直到1980年8月4日,經中央書記處批準正式徹底平反,推翻了一切強加在他頭上的不實之詞,恢復黨籍,恢復名譽,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績。

1979年,楊獻珍在《學術月刊》發表了寫作于1975年的《思維和存在同一性就是唯心主義先驗論》、1973年的《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爭論》和1958年的《略論兩種思維的“同一性”——唯心主義的“同一性”和辯證法范疇的“同一性”》三篇文章,又引起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三次討論。

在這三次討論中,主要就哲學基本問題是一個方面還是兩個方面,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誰決定誰,二者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展開了爭論。有人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一個唯心主義命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是把它當作唯心主義加以批判。有人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并不一般地否定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而是反對把思維作為世界的本原、把存在作為思維的產物,反對把存在同一于思維,甚至將思維等同于存在的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堅持思維與存在唯物而辯證的同一性,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是以存在為前提、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辯證的相互轉化過程。

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偏差背景下展開的。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一些人主觀意志膨脹,虛報浮夸成風。認為膽量等于產量,思想等于行動,甚至提出“不虛報,就不能鼓足群眾干勁;不虛報,就不能促進大躍進的形勢;不虛報,就于干部、群眾臉上無光”。一位作家在《徐水人民公社頌》的文章中,介紹該公社創高產、“放衛星”,一畝山藥120萬斤,一棵白菜500斤,小麥畝產12萬斤,皮棉畝產5000斤。他稱頌“徐水人民公社將會在不遠的期間,把社員們帶向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仙境,這就是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國的時光”。有的人認為共產主義就在眼前,還描繪了不久的將來的美好生活:“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p>

“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以哲學論辯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實際工作中實事求是與主觀主義兩條思想路線的斗爭。主張對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可作唯物主義理解的一方,在理論上是正確的。有的學者盡管在理論上并不主張思維與存在等同,實際上卻用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為“大躍進”中的主觀主義、唯意志論表現進行論證。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義命題的一方,在理論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堅決反對夸大思維對于存在、精神對于物質的反作用。楊獻珍就在當時的講課中多次對“大躍進”中的主觀主義、唯意志論傾向進行尖銳批評,指出辦事情不講條件的做法就是唯心主義。

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討論對于搞清楚哲學基本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仍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為什么思維與存在是全部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呢?

自從“人猿相揖別”,人類學會了制造工具,運用工具進行勞動,人類及人類社會作為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就表現為物質與由物質派生的精神兩大類現象,出現了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人的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分野。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必然要直面物質和精神兩大類現象,人對外部世界總要發生認識問題?!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類世代相續,日月東升西沉,江水奔流不息。人們面對浩瀚宇宙、萬千景物和四時代序,不由生發出宇宙何來、萬物何來、人與周圍世界是什么關系的追問;人們要生存、繁衍、發展,必須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不斷深化對世界的認識。

人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總是要思考人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要思考和處理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于是,思維與存在,便成為人類全部認識和實踐活動與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哲學基本問題。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于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哲學。哲學通過一系列概念、范疇、原理,形成從總體上說明人、說明世界、說明人與世界之關系的理論體系。哲學研究的問題眾多,但它所要回答的中心問題,則是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問題。因為人是有意識的,人的意識可以把人與周圍世界區別開來,可以主動地認識世界,這就產生了人的意識對周圍世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要說明世界的本原問題、世界能否認識的問題、世界是怎么樣的問題、世界對于人的意義問題,要為人們提供總體性的世界圖景,要指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評價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為人們提供認識、改造、評價世界的觀點、方法與標準。對這些問題的哲學回答,始終存在并圍繞著一個必須首先回答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學不能置之度外、不能避而不答、不能超越的問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但歸結起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如何,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出發點,其他一切哲學問題都依附于這個問題,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展開的,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決定著哲學思維的路線、方向。恩格斯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頁。

哲學基本問題是貫穿全部哲學問題之中并統率和制約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最根本的問題,或者說最高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兩個重要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思維與存在哪個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哪個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現實世界究竟是由精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有的?世界的本原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首要方面,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貫穿于全部哲學問題之中,并規定著解決全部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如果堅持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東西,就會肯定規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只能認識、遵循和利用規律;若堅持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東西,就會否認規律的客觀性,或根本否認規律的存在,或者把規律視為主觀思想、意志或客觀精神、上帝的產物,從而陷入唯心論、唯意志論或宿命論的泥潭。

——另一個方面是關于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即思維能不能反映存在、思維與存在能否相互轉化的問題。恩格斯說:“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作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世界能不能被認識、人的思維能不能正確反映并反作用于現實世界的問題。我們說“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并非說思維等同于存在,思維與存在能夠畫等號。思維作為人腦的機能,能夠在人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同時又能夠對于人的需要、利益、愿望、要求進行自我認識,然后將客觀規律和主觀目的結合起來,產生科學的預見,形成實踐的目標,并選擇實踐的方式方法、手段路徑,經過現實的社會實踐,將觀念性的目標變成現實的事物。這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從存在到思維、又從思維到存在的過程。毛澤東曾舉例說,人民大會堂現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沒有開始建設以前,只是一個設計藍圖,而藍圖則是思維。這種思維又是設計工程師們集中了過去成千上萬建筑物的經驗,并且經過多次修改而制定出來的。許多建筑物轉化成人民大會堂的藍圖——思維,然后藍圖——思維交付施工,經過建設,又轉化為事物——人民大會堂。這就說明藍圖能夠反映客觀世界,又能夠轉化為客觀世界;說明客觀世界可以被認識,人們的主觀世界可以同客觀世界相符合,預見可以變為事實。 參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104頁。人們的思想只有與客觀事物相符合,才是正確的;人們的實踐只有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脫離客觀實際、違背客觀規律盲目蠻干,必然招致實踐的失敗。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分別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的思維能否反映存在的問題。

——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通常被稱作本體論問題。思維與存在何為第一性、何為本原,即誰決定誰、誰產生誰,是哲學史上唯物論與唯心論爭論的焦點,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恩格斯指出:“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承認某種創世說的人(而創世說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Hegel, 1770—1831年)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繁雜和荒唐得多),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思維能否反映存在,是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將相關哲學家劃分為可知論者和不可知論者。可知論肯定現實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芍撚形ㄎ镏髁x學派,也有唯心主義學派。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角度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不過是絕對精神的產物,對世界的認識實質上是對絕對精神的認識。大多數哲學家都持可知論觀點,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如休謨(Hume, 1711—1776年)、康德(Kant, 1724—1804年)等哲學家,主張不可知論。

二、哲學上的基本派別

——南朝齊梁時期的一場形神關系論辯

東漢末年,軍閥連年混戰,形成魏、蜀、吳鼎足三分格局,中國古代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該時期分為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四個歷史階段,歷時370年。在南朝齊梁之際,發生了一場關于形神關系的論辯,鮮明地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哲學派別的對壘。

齊朝(479—502年)宰相竟陵文宣王蕭子良(460—494年)極力倡導佛教,召集一些社會名流到府中談佛論道,宣揚靈魂不滅、三世輪回、因果報應,主張有神論,當屬唯心主義陣營。在齊朝做官的范縝(450—515年)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聲稱無佛,鮮明地主張唯物主義無神論。蕭子良召集眾僧與范縝辯論,不能使其屈服。又派王融(476—493年)以高官厚祿為誘餌游說范縝:“以你的才干,不怕得不到中書郎的官位,為什么要發表這種違背潮流的言論呢?”范縝義正辭嚴地回答:“賣論取官我不為。我要是賣論取官,早就做到 ‘尚書令’或 ‘仆射’這樣的大官了,何止是 ‘中書令’啊!”表現了其為堅持真理威武不屈的堅定立場。

梁朝(502—557年)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464—549年)也以佞佛而聞名。他篤信、癡迷佛教,四次舍身出家到同泰寺當和尚,大臣們又用巨金為他贖身。為了加強思想統治,他宣布佛教為國教,攻擊神滅論“違經背親,言語可息”,發動王公朝貴,撰寫反駁神滅論的文章,試圖迫使范縝放棄自己的無神論主張。范縝毫不屈服,自設賓主、自問自答,寫就了《神滅論》這篇唯物主義的戰斗檄文。

范縝高揚唯物主義的鮮明旗幟,明確主張“形神相即”,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而“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 范縝:《神滅論》。這就是說,形體是實體、本體,精神是功能、屬性,形體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人的活的形體是人的精神的載體,人的生理活動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基礎。精神和形體不可分離,天地間根本沒有脫離形體而獨立不滅的精神。范縝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義有神論,動搖了佛教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說的唯心主義哲學基礎。

南朝齊梁時期的這場形神關系之爭,實質上就是有神論和無神論、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論戰。范縝關于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主張,就是哲學上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而蕭子良等人主張神不滅論,認為精神可以脫離形體而存在,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佛的精神世界,實質上就是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唯心主義觀點。

在哲學史上,盡管流派眾多、異彩紛呈,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在其發展歷程中,表現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現代唯物主義三種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在西方、東方包括中國古代哲學中,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他們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立場,但其宇宙觀和認識論具有樸素性與直觀性。

在近代出現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樸素直觀的性質,論證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與本原性,認為意識不能沒有物質的基礎,心靈不能離開身體而存在,人的思想是有機物質的一種特性。然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用機械的觀點解釋世界,法國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La Mettrie, 1709—1751年)甚至認為人也是一架機器,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不過是比動物這種機器多了幾個齒輪、幾條彈簧而已,其間只有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絕沒有性質上的不同;事物對于人的感官的刺激所引起的認識就像提琴的一根弦或鋼琴的一個鍵受到震動而發出一個聲響一樣;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看不到事物的聯系、運動、變化和發展;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把人的意識作為社會發展的最終根源,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工人階級革命實踐經驗,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果,批判吸取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Feuerbach, 1804—1872年)哲學中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唯物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是完備的唯物主義,是迄今為止唯物主義的最高形式。

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形式。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思維、精神、意識、觀念視為第一性的東西,作為世界的本原,認為萬事萬物由人的主觀意識產生并存在于主觀意識之中,否認外部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性??陀^唯心主義則是把某種“客觀精神”說成是先于并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則是“客觀精神”的產物,是第二性的。古今中外的唯心主義盡管表現形式各異,但都把精神作為第一性的,作為世界的本原。

在中國南宋時期,發生的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就是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兩個流派之間的一場辯論。以程顥(1032—1085年)、程頤(1033—1107年)兄弟和朱熹(1130—1200年)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和以陸九淵(1139—1193年)、王陽明(1472—1529年)為代表的陸王心學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學派。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陸九淵則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二者雖然都是唯心主義者,但又存在著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分歧。1176年6月,南宋理學家呂祖謙(1137—1181年)為了調和朱熹和陸九淵的理論分歧,期望他們的思想觀點能夠“會歸于一”,便出面邀請陸九齡(1132—1180年)、陸九淵兄弟到江西上饒的鵝湖寺與朱熹談學論道。朱熹認為在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上,存在著一個精神性的本原——天理。他主張“格物致知”,多讀書,多觀察,窮盡萬物之理,并推致其知以至其極,發現天理,遵循天理行事。陸九淵則認為心即理,心明則萬事萬物的道理自然貫通。只要“發明本心”,就可以通曉事理。在鵝湖寺,雙方激烈辯論爭執,甚至互相嘲諷挖苦,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只好不歡而散。

“理學”與“心學”之爭,實質上是唯心主義內部的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兩種論點之爭。如果說理學是用客觀唯心主義論證存天理去人欲、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性,那么心學則是用主觀唯心主義宣揚人本心具有一切符合封建秩序的美德,服從封建秩序就是服從自己的內心,引導人們增強提高修養、踐行封建道德的自覺性。

程朱理學認為封建綱常是天命所定、理所當然;陸王心學則認為封建綱常為人心固有,要人們返身內求、發明本心。二者雖然立論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為了論證封建道德的合理性、合法性,要人們增強信守、踐履封建道德的內心自覺,克服、消除與封建道德相背離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說到底,是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服務的。

唯心主義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有認識論的、社會歷史的和階級的根源。

從認識論方面來看,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實際,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循環往復、無限上升的過程。然而,如果離開社會實踐,脫離客觀實際,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的愿望、意志、想象出發,從原則、教條出發;不是將客觀事物、社會實踐以及人的認識視為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而是看作沒有運動變化、死板僵化、停滯不前的東西;不是把人的認識視為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于客觀事物的反映,而是看作脫離了客觀事物的主觀自生的東西,或在人與天地萬物產生以前就存在的東西;不是把人的認識看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是割裂人的認識與客觀事物的關系,割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將客觀的、復雜的、動態的認識過程主觀化、直線化、片面化以及凝固僵化,從而將人的認識、精神、意識視為不依賴客觀事物的東西,甚至將其視為客觀世界的創造者,這就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正如列寧所說:“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側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 liches(狄慈根)發展(膨脹、擴大)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從社會歷史方面來看,在社會歷史領域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自覺的意圖和預期的目的。如果只是看到人們活動的動機,而不能深入探究動機背后深層的物質原因,并夸大人的動機、目的、意識、意志的作用,將人的意志、精神視為社會的本原、終極原因和根本動力,就會導致哲學唯心主義。

從階級狀況方面來看,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虛構出客觀精神或人格之神,論證自己的統治地位受命于神的合法性,論證社會等級秩序和符合其統治利益的倫理道德的先天性;或將人心作為天地萬物、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根源,要求被統治者將社會的等級秩序和倫理道德作為自己心中本有的東西,自我省察、自我約束,自覺遵守和踐履符合統治者利益的社會秩序與倫理道德。這樣,在認識領域、社會領域產生的唯心主義,就在統治者那里被借用并鞏固起來。

唯心主義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其中也包含著一些合理的因素。精致的、聰明的唯心主義看到并強調了被樸素的、機械的唯物主義所忽視的人的精神、思維的能動性,看到了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與唯物主義共同構成了人類認識的總體過程,并在與唯物主義的論爭辯難中促進了人類思想的發展。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滲透、吸取、借鑒的,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奥斆鞯奈ㄐ闹髁x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頁。唯心主義哲學無疑也是人類認識之樹上的花朵,但它顛倒了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脫離現實的社會實踐,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也就不能指導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因此,盡管唯心主義“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卻是“一朵無實花”。《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三、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失散多年的“孩子”終于找回來了

1930年5月,毛澤東總結調查研究的經驗,并從哲學的高度進行理論概括,寫了《調查工作》一文。這篇短文當時由閩西特委翻印,在紅四軍和中央蘇區根據地廣為流傳。后來由于戰事頻仍,很多資料難以保存,這篇文章也在反“圍剿”中散失了。

毛澤東非常珍愛這篇文章,一直為它的遺失而遺憾。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縣一位叫賴茂基的農民,把自己珍藏了27年之久的一本油印的《調查工作》小冊子作為革命文物貢獻出來,這篇重要而珍貴的歷史文獻才得以重新面世。失散多年的“孩子”終于找回來了,毛澤東非常高興,說:“我對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歡,這一篇我是喜歡的。這篇文章是經過一番大斗爭以后寫出來的。”《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頁。

1961年3月,中共中央把它印發給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毛澤東特地為它寫了一段說明:“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 ‘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 ‘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在一九三〇年春季,已經三十年不見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從中央革命博物館里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館是從福建龍巖地委找到的。看來還有些用處,印若干份供同志們參考?!?img alt="《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1964年6月,《調查工作》收入《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毛澤東把它的題目改為《反對本本主義》,作為寶貴財富而保存下來了。

在這篇短文中,毛澤東以簡潔的語言、潑辣的筆觸、鮮明的態度,批判了唯書唯上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以及安于現狀、不求甚解的保守思想,倡導“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尖銳地批評有人討論問題時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強調必須把上級所作的決議、指示同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他說:“馬克思主義的 ‘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 ‘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頁。“怎樣糾正這種正本本主義?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泵珴蓶|鮮明地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頁。“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頁。“調查就像 ‘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 ‘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如果不做調查,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一定會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半x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末,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頁。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

《反對本本主義》是為了反對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倡導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反對主觀主義的思想路線,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按照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而寫作的。《反對本本主義》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的經典著作,是毛澤東最早專門論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著作,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在認真總結和科學概括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堅決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是黨的正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核心和靈魂,是黨和毛澤東之所以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巨大成功的哲學基礎。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學家盡管可以采取他們所愿意采取的態度,他們還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蹩腳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愿意受某種建立在通曉思維歷史及其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形式的支配?!?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人們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運用一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而也就必然受某種哲學的支配。辯證唯物主義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基礎。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在工作實踐中,就要堅決反對主觀主義。

唯心主義是主觀主義的哲學形態,主觀主義是唯心主義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教條主義。唯書唯上不唯實,離開實際情況,唯書本為是,唯領導指示為是,就是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所遵循固守的信條有洋教條和土教條。所謂洋教條,是以外國書本、外國人言論為信奉教條,凡是洋人寫的、洋人講的,不問是否適合本國實際,一概照抄照搬,言必稱西方,總是覺得“月亮還是外國的圓”;所謂土教條,是以本國書本、以本國古人、領導言論為信奉教條,凡是前人、領導寫的、講的,不問是否適合今天或本地區、本單位的情況,一概照轉照辦,言必稱古訓,以領導的話為是,“領導說是黑的,不能說是白的”。一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不懂得理論的普遍指導意義,不注意學習和運用科學的理論,滿足于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把一時一地一己的局部經驗當作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真理。

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實際工作中的唯理論和經驗論。只承認理性認識而否認感性認識的是唯理論,只承認感性認識而否認理性認識的是經驗論。唯理論與經驗論雖然各執一端,但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把人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個互相聯結的認識階段相分離。

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淵源是唯理論與經驗論。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途徑實現的。人的認識首先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在實踐過程中,人們同外界事物接觸,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等,使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這就是感性認識。譬如,糖是甜的、鹽是咸的、堿是澀的……然而,為什么糖是甜的、鹽是咸的、堿是澀的……感性認識是回答不了的。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提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內部聯系的認識,是對事物一般的共同本質的抽象。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頭腦加工和改造而形成的。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感性認識材料的綜合、分析、抽象和概括。諸如“糖為什么是甜的”一類問題,理性認識是可以回答的。

唯理論夸大人的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作用,否認實際經驗,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經驗論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而否認理性的作用,只承認經驗的實在性,否認理性的實在性。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都是主觀主義。教條主義不懂得要根據中國的實際來運用馬克思主義,拒絕研究中國實際和中國革命經驗,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僵死的、一成不變的、可以機械套用的教條,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唯理論。經驗主義則輕視理論,拒絕正確理論的指導,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經驗論。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毛澤東主張,“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面發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后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819頁。。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犯唯理論錯誤者有之,犯經驗論錯誤者亦有之。

主觀主義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

一曰唯書。機械照抄照搬書本上的本本條條,照本宣科,照章辦事;二曰唯上。生搬硬套上級精神,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滿足于一般號召,沒有勇氣和膽量獨立思考、自我擔當;三曰唯舊。不問青紅皂白,一概照舊行事,不思進取,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敷衍了事,得過且過,不用心汲取新知識,不深入思考新問題,不適應新形勢新需要,不研究新問題、開創新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四曰唯我。只相信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個別經驗,以我為主,自以為是,作風飄浮,工作不實,不愿對周圍環境作艱苦細致、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對實際情況不求甚解,單憑個人主觀感覺和局部經驗去工作;五曰空轉。脫離客觀實際,違背客觀規律,無視客觀條件,空發言論,開空頭支票,不辦實事,講話寫文章空洞無物,把理想當現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指標,追求無法實現的幻景,搞違背科學的瞎指揮,身子撲不下,工作放空炮;六曰弄虛。做表面文章,玩虛的,弄花架子,搞形式主義,重形式輕內容,抽象地、空洞地、無目的地學習理論,熱衷于語言游戲,沉湎于表面文章,夸夸其談,嘩眾取寵,正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言行不一,知行分離,不接地氣,不求落實;七曰浮夸。靜不下心,沉不下氣,下不到基層,脫離實際,離開群眾,心態浮躁、追名逐利,一事當前,總是算計個人得失,熱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勞民傷財;八曰作假。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講假話,使假招,做假事,掩蓋矛盾和問題,蒙蔽群眾,欺騙上級。

主觀主義必然帶來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嚴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嚴重。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形象地把官僚主義者比喻為泥塑的神像: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正,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坐不動,十分無用。官僚主義者不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漠視群眾利益和訴求,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又歷數官僚主義的20種表現,批判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強迫命令、頤指氣使、弄虛作假、不負責任、顢頇無能、形式主義、自私自利、爭名奪利等方面的官僚主義。官僚主義是主觀主義的極端表現,官僚主義者必然搞主觀主義。

主觀主義的特征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理論與實際相分離。

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規律性和可知性,必然堅持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毛澤東說:“一切大的政治錯誤沒有不是離開辯證唯物論的?!?img alt="《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3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左”的和右的錯誤的認識總根源。“左”的錯誤和右的錯誤雖然表現不同,但兩者相通,二者都是主觀主義,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分裂,理論與實際相分裂?!白蟆钡腻e誤是主觀超越了客觀實際,右的錯誤是主觀落后于客觀實際。為了防止“左”的和右的錯誤,就必須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解決問題,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從事實出發,按照國情、世情、黨情、民情、地情考慮問題,制定政策。要做好工作,就要堅持唯物論,尊重客觀實際,尊重客觀規律;就要從實際出發,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就要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根據客觀規律和人民利益,確定既合規律又合目的的實踐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計劃、方案,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

——反對主觀主義,必須正確處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相統一。什么是主體?主體是指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主體具有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作為主體的人具有能動的主觀世界,即相對獨立的感情、意識、思想、理論,也就是通常說的主觀。嚴格地講,只有處于社會實踐及相應的認識活動中的人才是主體,主體應當是社會的人、實踐的人、歷史的人、有思維活動的人。作為主體,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可以是政黨、階級、民族或某個利益集團,直至整個社會。在不同的時代,主體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具體的、歷史的主體,而沒有超歷史的、抽象的主體。

什么是客體?有主體,必有客體。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是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范圍的對象,即主體所認識、實踐的客觀世界,也就是通常說的客觀。有人曾引用馬克思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樣一句話,認為主體應定義為人,客體應定義為自然。馬克思的這個說法是一個特指。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在分析關于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律時,曾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構成了生產。這樣講,僅僅是就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這對關系而言的。實際上,凡是主體的認識對象和實踐對象都應是客體,這里不僅包括主體所認識、所實踐的自然對象,還應包括主體所認識、所實踐的人自身及人類社會,不僅指作為實體而存在的客觀事物,而且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現象,指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的精神現象。

有主體就有主觀,有客體就有客觀。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二者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主體受客體的制約,主觀受客觀的限制。但主體又可以能動地認識、改造客體;能動地認識、改造客觀;主體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不斷改造自己;在改造客觀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認識客觀規律,勇于進行實踐。若沒有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認為這也不可能,那也做不到,本來經過主觀努力能夠做到的事也不去做,本來可以爭取的勝利也不去爭取,就會坐失良機,空余悲嘆。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客觀條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良好愿望與客觀條件、高昂熱情和求實精神結合起來,如果夸大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脫離客觀實際,無視客觀規律,單憑主觀想象、熱情、意志、愿望辦事,超越客觀條件和可能性,勉強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或把將來才能做到的事勉強拿到現在來做,就會犯唯意志論和急于求成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

要做到主體與客體相統一,主觀符合客觀實際,就必須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內的主觀主義者特別是教條主義者,不是從具體的現實出發,而是從空虛的理論命題出發;不注意具體事物的特點,而把主觀想象的東西當作特點;不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而是脫離中國實際和中國革命實踐,機械地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詞句,來指導中國革命實際。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圣化,把共產國際的指示絕對化,機械套用馬克思主義的詞句,照抄照搬別國革命的經驗,盲目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在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問題上犯了根本性的錯誤。在革命性質問題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企圖“畢其功于一役”,在民主革命時期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在革命道路問題上,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主張城市中心論;在軍事戰略問題上,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照搬外國軍事條令,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在組織問題上,進行所謂“反右傾”的宗派主義斗爭,搞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結果,使黨和革命事業遭受了嚴重挫折,蓬勃興起的土地革命運動最終歸于失敗??梢姡黧w與客體相脫離,主觀與客觀相分裂,關系事業成敗。

——反對主觀主義,必須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相統一。什么是理論?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是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哲學理論是對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正確的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什么是實際?實際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現象,包括人的實踐活動。

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是什么?實際決定理論,理論指導實際。理論與實際之間存在決定與被決定、反映與被反映、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實際決定理論,理論來自實際。理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理論不過是實際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沒有實際,也就沒有理論,理論概括的內容是客觀實際。

實際決定理論,理論是實踐的產物。人們的社會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基礎、前提、動力和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任何理論都必須以實際為條件、源泉、基礎、內容、素材,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高度發展的19世紀的歐洲并不是偶然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絕不可能在封建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問世。脫離實際的理論就不是科學理論,只能是憑空想象。理論是由實踐推動而形成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親身參與工人運動的實踐而形成的,并且由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來修正。實際對理論的制約是決定性的方面。

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超前性和預見性,因而對于實際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理論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實踐的進程。在自然科學中,先有相對論的出現,而后才有人類進軍宇宙,飛出大氣層,進入太空遨游;先有核物理學,而后才有對核能的利用。在社會歷史領域,更不能低估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img alt="《列寧專題文集 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人文主義理論先于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先于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聲和思想武器??茖W社會主義理論先于科學社會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證明,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就不會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

理論指導實踐,是因為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受一定意識支配的。恩格斯說:“決不能避免這種情況: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 ‘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變成 ‘理想的力量’?!?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理論的指導作用,是由意識的能動性所決定的。

理論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正確的理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指導實踐,在于它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總結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茖W理論來自對實際的正確認識,來自對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實際是不斷變化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科學的理論必須不斷隨著實際的變化、實踐的發展而創新發展。當時當地管用的理論,時間、地點、條件發生變化,就不一定管用。錯誤的理論是對實際的錯誤認識,是對實踐經驗的錯誤總結,用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就會定錯方向,走錯路,辦錯事。

理論對實際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就很容易脫離實際。理論一旦脫離實際,就要在指導實踐中出問題。理論無論是落后于實際,還是超越實際,其結果都是理論違背實際、脫離實踐,導致指錯方向、引錯路。在革命運動中,錯誤的理論往往會引錯路,給革命帶來挫折或失敗。蘇聯的劇變,從思想路線上來說,是蘇聯共產黨領導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指導而造成的。脫離實際的理論無論顯得多么“先進”、“正確”,也會引導辦錯事。

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就要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理論聯系實際,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說明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必須針對兩個實際,一個是工作實際,一個是思想實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要聯系和解決好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這兩個實際??陀^世界的實際,就是工作實際,包括國內外大局的實際、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個人具體工作的實際。主觀世界的實際,包括人們的思想實際,如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作風操行,政治思想狀況等;黨內和社會上帶有普遍性的思想實際,如社會風氣,干部群眾的思想狀況等。聯系客觀世界的實際也好,聯系主觀世界的實際也好,都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兩個方面的問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解決兩個實際的問題:一個是解決能力問題,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工作實際的能力;一個是解決品德問題,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作風素質。解決兩個實際,歸到一點,都是要解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問題,解決立場、觀點、方法問題。

怎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指出,一要學以致用;一要有的放矢。學習理論,就是為了應用,用理論指導實際。指導實際,必須做到有的放矢,理論就是“箭”,實際問題就是“的”,有的放矢就要針對實際,學好用好理論。否則理論再好,脫離實際,也毫無用處。這就需要針對實際,精通理論。不斷針對新的實際、根據實踐的需要,系統地、有的放矢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調查研究,把握實際。調查研究是了解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決策、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關鍵環節。毛澤東說:“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D56FD/1079720780382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28645-5nj0XBunpzsXh55XpVla3r8feTXIUYnK-0-0c97869a85f891f4108a9aa3b42e5a5c">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學習掌握理論全在于應用。一定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學會自覺地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創新理論,推進實踐。實踐不斷發展,認識不會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上。要根據新的實踐,不斷地在發展了的實踐基礎上創新理論,用以指導、推進新的實踐。只有善于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實際,作出合乎實踐需要的理論創造,以推進實際工作,才叫做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在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上,既要反對死記硬背、保守僵化、照抄照搬的教條主義,反對迷信盲從、不敢獨立思考的奴性思想;又要反對夸大感性經驗、拒斥正確理論指導的狹隘經驗主義。

——反對主觀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必須解決好學風問題。學風問題是第一重要的問題。這里所說的學風問題是指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究竟是從本本出發,還是從實際出發,這是對待馬克思主義根本態度的分歧點,是采取什么學風的分水嶺。反對主觀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這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態度,是必須堅持和弘揚的正確學風。

學風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一個總的大問題,它與世界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說到底是世界觀問題。對待馬克思主義,從實際出發,就是以實踐的、發展的、創新的觀點來對待理論;從本本出發,就要以教條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來對待理論。二者的分歧,關鍵是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指南。從哲學世界觀上來講,從實際出發,就是堅持從實踐到認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實事求是,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概括。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就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系實際,這就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正確學風。

結語

堅持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石。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基礎。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就要堅決反對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大敵。反對主觀唯心主義,就要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正確的學風,使主觀符合客觀、理論聯系實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通過改造主觀世界推進改造客觀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安顺市| 绵竹市| 墨玉县| 潼南县| 花莲市| 黑山县| 宜良县| 文山县| 兖州市| 聊城市| 若尔盖县| 和平县| 敖汉旗| 曲松县| 三台县| 赤峰市| 军事| 剑川县| 六盘水市| 博兴县| 马龙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乌兰察布市| 武川县| 内乡县| 庆安县| 遵化市| 额尔古纳市| 台前县| 浪卡子县| 中牟县| 麻城市| 潼关县| 中超| 文安县| 泰来县| 宁国市| 扎鲁特旗| 通城县| 小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