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
- 陳娥英
- 13354字
- 2018-11-08 19:17:05
導論
一 研究的意義
多民族國家民族自決權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敏感問題。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概念、內涵、適用范圍及其實現形式等都存在著不同的詮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爭不斷。
民族自決權思想可上溯到17、18世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為了對抗大一統的神權統治和封建王權,新興資產階級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它反封建反壓迫反剝削的思想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中達到頂點,資產階級利用民族自決權思想凝聚了民族力量,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推動了西歐諸國民族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國內市場的統一,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需要,西歐諸國的民族自決權思想逐漸發生了異化,與當時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結合,對內大行同化之實,意圖實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外則以文明的傳播者和落后民族“解放者”自居,打著民族自決的幌子,大肆對外侵略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最終演變為世界大戰。戰爭的慘痛教訓使得人們最終摒棄了這種異化了的民族自決權思想。
列寧是第一個在現代意義上詳細論述民族自決權思想的人,他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對當今世界各民族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在帝國主義時代,列寧從無產階級革命利益出發,不僅批判了西歐異化了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同時繼承和發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樸素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和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決權思想,結合俄國、歐洲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實際情況,對民族自決權思想進行了新的闡述和旗幟鮮明的實踐。此后,民族自決權思想逐漸從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演變為無產階級和廣大殖民地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推翻殖民統治、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指導思想。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不僅成功解決了俄國復雜的民族問題,而且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實現了民族自決權,民族自決權也被寫入聯合國憲章,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
民族自決權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不同時期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決定了民族自決權思想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實現形式。從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實踐來看,它既可以表現為團結和凝聚民族力量的“黏合劑”,也可以表現為分裂主權國家的“切割機”。20世紀以前,民族自決權思想表現出團結和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在它的號召下,西歐和中歐的許多民族逐漸凝聚起來,建立了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20世紀以來,民族自決權思想更多地表現出脫離宗主國和分裂主權國家的“離心力”,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解體后,中歐和東歐興起了一大批新興國家;二戰后殖民體系的瓦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獲得獨立;80年代末蘇東劇變,又分裂出了20多個民族國家。
為了自身的利益,西歐資產階級在殖民時代,曾經極力否定落后民族和弱小民族的自決權。在殖民體系崩潰后,他們又支持多民族國家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所謂的“民族自決”,分化瓦解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他們在民族自決權思想上的雙重標準和恣意妄為,造成了民族自決權概念及其適用問題上的極大混亂。
與西方國家不同,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大力提倡和實際運用,對內解決了俄羅斯極其復雜的民族問題,避免了俄羅斯的四分五裂,在自愿平等基礎上建立了多民族聯合的主權國家;對外成功解決了同周邊民族的邊界和關系問題,贏得了周邊民族的理解和支持,推動了歐洲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成功運用,成為世界其他被壓迫民族學習的榜樣。
當今,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實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以前反宗教、反封建和反殖民壓迫不同,20世紀末蘇東劇變引發的遍及全球的“民族自決”浪潮,發生在經過民主選舉建立的合法主權國家內,這種分離主義時至今日仍然余波不斷。在前蘇東國家和前南斯拉夫地區,民族分裂分離和民族沖突時有發生。蘇聯在“民族自決”的口號聲中分崩離析,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內部都存在著民族矛盾和民族沖突,要求實現民族自決、獨立建國或與他族合并的分離因素始終存在。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要求分離和自決的呼聲也從未消失。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成為上述分裂勢力分裂主權國家的借口,使得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此,結合新時期新情況加強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及其在俄國、東歐和世界的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學習借鑒列寧貫徹落實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經驗,對厘清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概念、內涵、適用性等,正確應對當今時代各種各樣的民族自決主張,正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積極應對民族發展趨向,加快民族經濟發展,采取正確措施解決民族問題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民族自決權思想是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他們對民族自決權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歐洲、北美和日本等國的學者對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集中在它的淵源、概念辨析和發展方面,他們對于推動民族自決權思想發展的重要人物如列寧和威爾遜等人的思想也進行了研究。國內對民族自決權思想雖然也高度關注并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專門研究民族自決權的專著很少,大多以論文為主。現將相關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述評。
(一)關于民族自決權相關理論研究
關于民族自決權的概念,學者們認為民族自決權是一個思想概念,主要指民族有權獨立建國、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同時它也是一個過程。“民族自決”一詞源于德語“Selbstbestimmungsrecht”(自決),強調主體民族而非種族的獨立和平等
。最早使用民族自決權概念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
,康德提出的有關國家獨立的理論被視為自決的哲學理論基礎,此種觀點有待商榷。國際法學者、牛津大學教授讓·布朗利認為:“所謂民族自決原則或自決權,是指內聚性民族團體(cohesive national groups)(‘各民族’)自己選擇政治組織形式以及與其他團體的關系。這種選擇的結果可能是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也可能是與其他團體聯合組成一個聯邦國家,還可能是在一個單一制國家內部實行自治或接受同化。”
民族自決權的思想根源有三點:一是人類平等思想;二是作為合理存在的人類有選擇的可能性的思想;三是社會契約論。穆勒認為民族自決權是人類一項最基本的自由或權利,“凡存在民族感情的地方,那就存在證明將該民族的所有成員置于一個屬于他們自己政府(統轄)的根據……如果人們無權(或不能)決定自己歸屬于哪一類群體,那么很難確知他們還能自由地做些什么”。民族自決、政府的統轄范圍和民族(分布)范圍相符合是建立自由政體的一大前提條件。
在民族自決權的起源上,國內外學者普遍一致地贊同民族自決權思想起源于西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觀點。西歐是近現代最早建立起民族國家的地區,也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發源地。不論國外還是國內學者都對以西歐為主的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和理論給予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他們對資產階級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含義、發展演變及其局限性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正確的觀點。奧地利國際法學家阿·菲德羅斯認為“民族自決權的理念源于歐洲,初倡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民族運動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目的是反對封建君權和神權,“并且同民族國家原則相結合,這個原則要求把國際社會組織為一些民族國家,因為只有民族國家是自然的創造物”
。它的出現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需要,整個啟蒙運動就是在談自決。英國學者約翰·麥克里蘭認為啟蒙運動時期“形成完整的自決論,由盧梭粗啟雛形,至康德而大備”
。雖然民族自決思想溯源于18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但是早在13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民族自決思想的萌芽,這主要表現在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等人的著作中。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從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出發,強調“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觀念,認為人民有擺脫外來控制和決定自己政府的自由
,以及人民選擇政府的權利。18—19世紀歐美的民族運動是民族自決權的實踐淵源
。
關于民族自決權的內容,高四梅、潘廣輝認為,歐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民族自決原則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政治上的獨立權;另一個是建立國家之后擁有國內的自治權。民族自決的目的是實現合理的社會安排,使個人利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關于民族自決權的局限性,歐陽杰認為,20世紀之前民族自決權思想僅僅是解決歐洲民族問題的內容空洞的理論原則,其原因一是民族民主運動還未成為時代的主題,其重要性沒有凸顯出來;二是西歐資產階級奉行雙重標準;三是沒有對民族自決原則作出具體的解釋和系統的理論闡述,指導性和操作性較弱。
此外,有學者對西方國家在民族自決權問題上奉行的“雙重標準”進行了批評,指出他們對待國際國內民族自決問題內外有別,一方面絕不容許他國插手本國的民族分離問題,更不允許國內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自決”(哪怕是通過“全民公決”這種方式),另一方面卻對非西方國家(特別是反西方國家)的民族分離運動不遺余力地進行挑唆和支持。學者認為“民族自決”這種有缺陷的理論,通常是西方國家專門用來對付非西方國家的。
(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是較早關注民族問題的人,他們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論述,散見于其著作、演講、通信、國際工人組織的決議和宣言之中,加之他們生活在階級斗爭非常激烈的時期,學者們更多地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對于階級斗爭的研究,對他們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相對較少。此部分研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他們提出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時代條件、主要目的及其提出的時間考察糾錯方面。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無產階級革命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了民族自決權,認為被壓迫民族應當擁有擺脫壓迫民族的政治獨立權。馬克思在1865年國際工人協會倫敦代表會議上論述波蘭問題時首次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概念
,他不僅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給予高度關注,而且對于東西方各被壓迫民族的前途命運也十分關心,他們在尖銳批評西方發達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給東方民族造成了嚴重傷害的同時,提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觀點和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對民族自決原則的充分肯定,為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原則奠定了基礎
。總體上來看,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關注相對較少。
國外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也進行了研究,充分肯定了他們對于當時世界范圍內民族問題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決權思想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日本學者松井芳郎認為19世紀50年代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評價了世界市場的建立和殖民統治對促進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發展所具有的歷史意義,認為殖民地、附屬國的解放不是通過民族自決,而是通過發達資本主義各國、特別是英國工人階級的解放才可能實現。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地研究了愛爾蘭問題以后開始認識到,資產階級只有維持殖民地統治才能維持本國的階級統治。不實現殖民地的解放,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就無法解放自己。要實現國際社會的民主變革和工人運動的國際團結,就必須首先實現各民族的自決。
(三)關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
鑒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在國際國內的巨大影響,學者們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是必然的。國內對列寧民族問題理論進行全面整體性研究的著作,首推華辛芝1987年出版的《列寧民族問題理論研究》,該書深入探討了列寧民族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分專門的章節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列寧從創建布爾什維克黨開始,就把民族自決權作為該黨在民族問題上的綱領性要求。這是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民族問題綱領中最具特色的,最富號召力的一項要求”。通過梳理列寧著作,作者對列寧論述民族自決權的專論、專著、書信、文件等進行了詳細統計,認為列寧有關論述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文章共有60多篇,有40多篇是在十月革命前寫的,而十月革命后列寧僅在部分章節中論述了民族自決權。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列寧是在十月革命前無產階級還未掌握國家政權的時候提出民族自決權的。這些研究為后來者進一步研究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資料,其研究成果并被國內學者多次引用。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主要集中在十月革命以前,學者對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緣由、發展階段、特征及其局限性等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姚愛琴認為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謝忠和許彬等人認為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具有國情性、階級性、融合性和徹底性等特征
。自決權問題研究的代表人物卡塞斯教授,對列寧強調民族自決權要服從無產階級革命利益的思想,提出了質疑
。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貫徹落實主要集中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社科院的趙常慶等人對十月革命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在蘇聯的貫徹落實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列寧不僅在法律上繼續規定各民族的自決權,而且提出了結束戰爭和實現和平的具體措施。
列寧和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關系也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問題,很多學者認為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民族自決的思想,并以民族自決權理論的形式把這一思想體系化了。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在戰后民族自決權國際立法中受到廣泛關注,日本學者把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的理論和實踐寫入最具權威的國際法教科書
。美國政治社會學家安東尼·M.奧勒姆認為,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說恩格斯著述的貢獻在于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本性第一次做了展開的表述的話,那么,列寧不但在革命實踐上對馬克思遺產的主流,而且對這個理論寶庫的本身,提供了重要補充”
。
(四)關于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
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和列寧同期倡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著名政治家之一,他是美國全球戰略轉折時期的掌舵人,他的外交理念對當時的美國和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內外學者對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主要目的、主要實踐及其結果等方面。威爾遜是在美國全球戰略轉折的時期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并且在處理菲律賓和墨西哥問題上付諸實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四點計劃”體現了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其主要目的是針對戰后歐洲戰敗國的處理問題提出來的。基辛格認為早在1917年1月,威爾遜就極力向國際社會倡導自決原則
。卡塞斯教授認為威爾遜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的“十四點計劃”中體現出了自決主張,他認為自決就是人民自由地選擇他們自己的政府,決定政府的形式,自決的意思就是自治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認為,威爾遜民族自決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主張各國邊界與民族及語言、疆域一致重合,這一思想在凡爾賽條約和其他相關國際協定中得到了貫徹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在歐洲戰后秩序安排和處理戰敗國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當時民族解放運動的時代潮流,但是它模糊易變,前后不一的特點及其美國利益限制,使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最終淪為一紙空文
。歐陽杰從思想史和政治社會學的角度對列寧和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進行了橫向比較
。
(五)關于斯大林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
列寧由于身體健康狀況等原因過早去世,蘇聯國內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實踐主要是由斯大林來領導進行的。斯大林對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看法與列寧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他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既有繼承,同時也有背離。在領導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斯大林在解決蘇聯民族問題時有成就也有失誤,在國際國內造成了深遠影響。國內學者對于斯大林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斯大林和列寧關于民族統一形式問題的分歧以及斯大林處理民族問題的成就和失誤兩大方面。陳聯壁研究了俄國各民族的獨立和聯合的過程,以及斯大林和列寧在多民族國家蘇聯成立過程中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分歧和斗爭。趙長慶和陳聯壁等人系統研究了蘇聯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分析了各位領導人執政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理民族問題的功過是非,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他們認為后來的蘇聯領導人雖然對于民族政策進行了局部調整,但是繼承多于創新,致使蘇聯民族問題的解決最終歸于失敗。許新等人對于蘇聯解體過程中出現的民族自決權口號進行了分析研究
。陳聯壁認為總結蘇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教訓,獨聯體各國幾乎都否定了國內各民族的自決權
。張新平認為中亞各國在否定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同時,還否定了聯邦制,宣布實行單一制
。
(六)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發展研究
民族自決權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美國匈裔學者羅南(Dov Ronen)、英國學者以賽亞·伯林認為,“到了1919年,民族自決權的基本原則獲得了普遍認同”
。戰后各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承認各民族享有民族獨立權,并把它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日本學者松井芳郎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自決權理論,通過社會主義國家的身體力行,直接鼓舞了亞非拉三大洲的民族解放運動,也間接有力地推動了作為國際法權利的自決權的確立,戰后民族自決權思想被賦予重要地位
。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廣泛引入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中,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迅猛發展,各國都結合本國歷史和現實國情對民族自決權思想進行了發展和實踐。學者們針對新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慕亞平等從國際法、國家主權和人權等角度論述了戰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發展演變。戰后民族自決權思想不僅被寫入聯合國憲章,而且成為了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人權的一項基本內容。王英津不僅對作為民族自決權主體的民族和人民進行了辨析
,還對戰后國際范圍內形成的自決權理論的三種版本進行了比較和評析
,對于新時代民族自決權的適用主體、適用范圍和內容進行了界定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蘇東劇變使得主權國家范圍內少數民族是否享有民族自決權的問題,成為西方學者關注的焦點,他們將這描述為自決權的危機。為了應對民族自決權出現的危機,他們從國際法或國際政治的視角,對民族自決的內涵進行了論述。很多歐美學者提出民族自決原則應有兩部分組成,即對內自決權和對外自決權。其中以卡塞斯教授為代表,他們認為對內自決權主要指自主權、自治權以及發展自我經濟、文化、宗教、習俗等權利;內部自決需要有一個法律秩序,在此秩序下個人和團體能夠在持續的基礎上就關系到生活的所有問題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對外自決權則主要指獨立權或脫離權,即從原主權國家脫離而組建新的國家的權利。這時,民族自決原則成了一個群體脫離主權國家的權利
。
在民族自決權的主體,即誰擁有自決權的問題上,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民族自決權的主體應該是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民族,或者主權國家,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等,一國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則無權自決
。對西方學者提出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內外劃分的理論,國內許多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這種劃分造成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概念的混亂
,并為外國插手和干預國內政治提供依據
。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區分對外自決權和對內自決權,就無法解決目前民族自決權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邢愛芬認為民族自決權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對外自決發展為對內自決,從最初的一國要求建立獨立國家的國內政治原則發展為國際法律原則,從脫離壓迫民族建立獨立國家的政治權,發展為關注本民族經濟文化發展實現民族經濟自決權
。任東來認為對外自決權是一次性原則,如果一個主體民族實行自決后組成了獨立國家,該國內的其他民族就不能再以自決為理由進行分裂活動。如北美獨立戰爭中使用民族自決原則建立了獨立國家,在南北戰爭中南方提出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自決要求,就被認為是分裂國家
。但是對內自決權則是一種持續的權利,必須通過不斷的法律調整才能實現。
西方自決權強調自決權和人權不可分割,強調自決權的普遍原則。與西方學者不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學者認為民族自決權的主體是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民族,一國內的其他少數民族無權自決。印度學者興戈蘭尼認為獨立國家的少數民族無權要求脫離主權國家,每一個國家和社會都有少數民族,它們要求分離會分裂主權國家。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多數民族要保護少數民族的某些權利。有學者認為,主權原則從邏輯上排除了自決權。如果國際法要保證現行國家的主權,就不能又同時允許主權在自決權的名下受到侵犯
。
從總體來看,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涉及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起源、發展以及近現代的實踐等。但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不但成功地解決了俄國的民族團結問題,而且對當時世界各民族的解放和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深入研究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要全面掌握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第一手資料莫過于列寧本人的論述,從研究現狀來看,關于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文章數量統計方面,僅有華辛芝根據《列寧全集》第一版進行的統計,其余學者所引用的數據多出于此。當時出版的列寧著作并不完整,因此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第一手資料的梳理必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這極大地限制了對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全面把握,國內外研究者大多都是從列寧的少數幾部重要著作中進行摘錄,相互之間轉引者居多,錯引、錯意的情況屢見不鮮,特別是有人將列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作的個別判斷和結論,不加區別地曲解或者放大,甚至得出許多極為有害的結論。現在《列寧全集》第二版已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人民出版社還編輯出版了《列寧全集補遺》,對列寧的著作、書信、札記和會議記錄等各方面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我們應當根據新的材料對列寧有關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論述文章進行新的統計分析,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形成背景、發展過程、主要內容、具體實踐及其影響進行全面翔實的深入研究,以便對其歷史作用作出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并從中獲得教益。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一是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理論淵源研究。國內外學者雖然都提及民族自決權思想起源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但是論述較為籠統,缺乏深入分析比較。二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在論述馬克思主義民族問題時關注的重心是階級斗爭,對于他們關于民族自決思想的研究較為薄弱。三是關于列寧原著中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論述的發掘、提煉。列寧原著中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論述相當豐富,需要在分析文獻的基礎上加以提煉、總結,以便完整準確地把握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四是對于民族自決權內涵和實現形式的研究。現有研究中存在將二者混為一談的情況,最普遍的錯誤是將自決權的實現形式等同于民族自決權本身。由此,導致民族自決權概念和適用情況爭議不斷。
三 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難題、特色和創新
(一)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難題
本書以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發展演變為研究主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擬突破的難點有兩個:一是主要觀點的提煉和分析。列寧本人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論述涉及材料內容多,時間跨度大,再加上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相關成果,要研究閱讀的材料很多。因此,如何梳理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主要觀點及其在當代的運用,是擺在筆者面前的一個研究難點。二是分析比較方法的運用。民族問題的研究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是一個重大的跨學科問題。筆者試圖將資產階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威爾遜和斯大林等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及其在不同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進行綜合比較研究,很好地把握和駕馭,提高研究的深度與精度,是本書研究的另一個難點。
(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
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主要有:
第一,研究角度和內容的創新。
目前學術界鮮有以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為視角的專門研究,選取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為視角是本書的特色之一。本書通過對其時代背景、理論淵源、發展脈絡、具體實踐等方面較為完整地的梳理,全面探討了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發展演變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詳細論述了列寧關于不同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民族關系和不同的民族任務時,對待民族自決權問題的不同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研究內容和研究體系的安排,是筆者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原著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和安排的結果,也是本書的創新之一。筆者以經典原著為參照,盡力挖掘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精髓,據此對列寧民族自決權的內涵、發展脈絡、適用范圍及其實踐進行了一些開拓性的研究。
第二,研究觀點的創新。
通過梳理、挖掘分析,本文對列寧民族自決權面臨爭議進行簡要評析,由此在觀點上有以下啟迪:
(1)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的定義,是指在帝國主義歷史條件下各民族的自決權而言的,不能照搬或者將其夸大。列寧針對帝國主義時代,少數大國民族壓迫其他民族的殖民行為,認為民族自決權就是民族脫離異族集體的權利,就是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有些民族分離者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民族自決權就是民族分離權,就是民族從現有集體中分離出去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從而大肆分裂主權國家;此外大多數學者擔心主權國家分裂而否定多民族國家內部各民族享有自決權。這兩種觀點都值得商榷。
(2)民族自決權是民族集體獨立自主地處理本民族命運的權利。民族自決主要強調和堅持民族集體獨立自主的正當性,是民族享有的自我決定權。民族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享有正當的獨立自主的權利,享有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3)所有民族都有自決權,但實現民族自決權的形式多種多樣。主權國家內部各民族享有自決權并不一定會導致國家分裂。擔心主權國家領土統一和主權完整,而否定主權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享有自決權是不對的。民族可以獨立建立單一性質的民族國家,也可以和別的民族聯合組成聯邦國家,也可以與別的民族合并建立單一制國家。各民族究竟應當采取何種形式實現自己的民族自決權,必須根據本民族所面臨的不同的國際國內條件,作出最有利于本民族發展的選擇。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各民族獨立建國的自決權實現形式缺乏可行性,各民族應當盡量避免以分離形式實現民族自決權,給主權國家的統一帶來動蕩和沖突,應當將民族自決權的實現形式,限定在主權國家范圍內的自治權上。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獻析出法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原著,無疑是研究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本文論文通過運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對經典作家原著中,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論述的專著、文章、會議決議、書信、筆記等,進行分門別類歸納統計。通過梳理原著,可以準確地把握經典作家在不同時期提出的觀點和理論的時代特點、傳承、變化和發展,找準他們針對某個或某些民族的自決權提出、發展變化的脈絡,分析、對比和考察不同時代理論的繼承性和新發展,以期達到清晰準確地了解其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目的。
(二)多學科交叉分析法
關于民族問題的研究本來就是一個多學科相交叉的學科,它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本書采取多學科交叉分析的方法,力求全面地掌握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三)比較分析法
本書通過對列寧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民族自決權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決權思想、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斯大林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分析比較,全方位研究了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時代意義和現實作用,對于目前正確應對民族自決權思想提供了參考借鑒。
五 主要研究內容
本書主體共分八部分,由導論和正文七章組成,主要內容框架如下:
導論部分主要論述了選題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分析了國內外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研究現狀,論文研究擬突破的難題、主要創新、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理論淵源及時代背景。本章主要介紹了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有兩個:一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自決權思想;二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決權思想。為了反對神權統治和封建王權,西方資產階級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隨著資產階級的向外擴張,其自決權思想也逐漸異化。生活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從同情弱小民族的立場出發,肯定和借鑒了資產階級早期的民族自決權思想,揭露和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殖民活動,主張各被壓迫民族應當擁有推翻民族壓迫和剝削、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的權利。列寧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帝國主義階段,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反對日益聯合起來掠奪和瓜分世界的壟斷資本,爭取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指導俄國革命。
第二章: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發展演變。列寧在籌建俄國無產階級工人政黨的過程中,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他關于將民族自決權寫入無產階級政黨的主張,遭到了波蘭社會黨和崩得等組織的反對,并引發了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第一次大辯論。1905年革命后俄國國內掀起了民族主義的高潮,尖銳的民族矛盾引發了1913年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第二次大辯論。通過與德國、奧地利以及俄國國內的各種民族自治思想和方案的辯論,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劇了俄國、歐洲和世界范圍內的民族矛盾,1915—1916年間,在俄國、波蘭、荷蘭、德國等國之間發生了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第三次大辯論。在同各種反對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觀點辯論后,列寧全面闡述了帝國主義時代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自決權理論。
第三章: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主要觀點。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論述極為翔實,他從當時帝國主義時代出發,指出民族自決權是民族分離權,是民族獨立和成立民族國家的權利。每個民族實現自決權的形式內容各不相同,必須根據本民族歷史經濟條件,作出最有利于本民族發展的選擇。列寧根據不同環境下民族自決權的具體要求和實現形式,論述了民主革命時期、帝國主義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自決權思想,指出了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中東歐和亞洲社會民主黨堅持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列寧堅持民主革命時期的民族自決權思想要服從和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利益,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自決權思想要服從和服務于無產階級鞏固政權和保衛社會主義的需要。
第四章: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貫徹落實。十月革命后,掌握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列寧的領導下,不僅一如既往地堅持各民族的自決權,而且在新政權建設中逐漸將其制度化。蘇維埃俄國在國家法律上規定了各民族的自決權,提出了實現民族自決權的一系列政策策略。在實踐中針對各民族面臨的不同歷史經濟條件,采用不同的形式貫徹落實各民族的自決權。列寧不僅承認芬蘭和波蘭等被沙俄強行兼并的民族獨立,并允許其脫離俄國;而且承認了烏克蘭等民族的獨立,并促進其與俄羅斯民族的聯合;此外通過建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邊疆區等多種形式實現各弱小民族的自決權。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貫徹落實,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五章:列寧與威爾遜民族自決權思想比較。與列寧同時倡導民族自決權思想的還有美國總統威爾遜,因處在相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面臨維護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共同課題,二者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具有相同之處。他們都反對舊的以歐洲為核心的國際秩序,主張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新的國際秩序,倡導道義力量,反對武力威脅。由于階級立場和歷史文化發展觀念的不同,二者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又存在著根本區別。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具有堅定性和徹底性,不僅取得革命勝利,而且贏得了國內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則表現言行不一,由于美國自身實力的限制和國內政治掣肘,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半途而廢。
第六章:列寧與斯大林民族自決權思想比較。在革命時期和革命勝利后,斯大林大力支持和維護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在貫徹落實各民族自決權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在蘇聯國家建設初期,按照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要求,幫助非俄羅斯民族建立和完善不同形式的政治體制,提高非俄羅斯民族的政治地位,大力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組建多民族國家的形式問題和實現民族聯合團結的進程上,斯大林和列寧產生了分歧。隨著蘇聯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后,斯大林逐漸背離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對蘇聯社會發展階段和民族問題作出了錯誤的估計,在實踐中削弱和剝奪各民族的自決權,犯下了無法彌補的錯誤。
第七章: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發展現狀及其爭議問題評析。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推動了殖民地民族的解放運動,促進了世界各民族自決權的實現。獲得解放的各民族反過來又促進了民族自決權思想在國際社會的廣泛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自決權思想發展成為一項國際法原則和集體人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20世紀末,民族自決權思想不論在蘇聯還是國際社會的實踐過程中都出現了問題,遇到了新的挑戰。蘇聯領導人背離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最終導致主權國家的解體,而國際社會中不時涌現的民族自決現象,對現有主權國家的統一造成了極大威脅。國內外提出了種種應對民族自決權思想實踐危機的措施,但因各自的出發點不同,這些解決方案之間充滿了爭議和歧見。
從民族自決權的概念出發,應當承認所有民族都有自決權。但在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實現形式選擇上,各民族必須謹慎。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實現民族自決權必須要避免分裂主權國家,對外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對內謀求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在國家建設過程中要盡量淡化民族意識和民族權利,突出和培養國民的公民意識和公民權利,增強國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將實現民族自決權思想的重心放在發展民族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