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及規律性研究
- 趙智奎等
- 8687字
- 2018-11-08 19:30:25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一百多年來,能夠在各種攻擊、圍剿、責難中越戰越強,走上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于實踐,繼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著眼于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同時,它又具有強烈的開放性,在指導世界各民族解放事業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體現了其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
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
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歷史上優秀文明成果的最高成就,即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哲學、空想社會主義及自然科學等。同時,它又是適應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而創立的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
(一)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來源體現著世界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它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的,帶有顯著的世界性。
首先,三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體現著世界性。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是19世紀人類歷史上所創立的優秀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重要理論依據。進而使完整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體現著世界性。正如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所講:“馬克思學說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
。
其次,自然科學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科學來源,體現著世界性。19世紀及其以前的人類自然科學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重要科學依據。天體演化學說、有機化學、胚胎學、生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以施萊登、施旺創立的揭示了整個生物界有機聯系的細胞學,以焦耳發現的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揭示了整個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有機聯系,以達爾文出版的《物種起源》揭示了生物界是一個有規律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進而闡明了物種之間的聯系等這些人類自然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特別是為他的辯證法關于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觀點的創立提供了科學依據,使馬克思主義體現著普適性、世界性。
再次,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包括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各個方面,體現著世界性。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類歷史上已有的各門學科理論而創立的。他們的研究范圍除了三大古典理論和自然科學以外,還涉及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文藝學、政治學、軍事學、教育學等許多方面和領域。如馬克思在研究古代非歐社會、俄國土地制度、亞細亞生產方式等基礎上形成了大量的人類學筆記;還對東方落后國家如俄國、中國、印度等社會發展道路進行了研究,等等。也使得在此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最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體現著其世界性。馬克思本人終其一生致力于資本主義的研究,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產生及其之前人類歷史問題的研究,形成了系統的世界歷史理論,對世界歷史的形成、本質、發展動力、發展道路、發展趨勢以及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尺度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這些理論和觀點可見諸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以及馬克思晚年對東方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研究所形成的東方社會理論之中。
總之,馬克思著眼于人類社會及其歷史進程的視野來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究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和改造黑格爾世界歷史概念,回答什么是世界歷史?世界歷史是如何形成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中形成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
(二)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中彰顯世界性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是關于全人類得以解放和自由的科學理論指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處處體現著將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個人的解放與全人類的自由緊密聯系在一起,彰顯著其突出的世界性。
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以哲學思維的方式引導著時代精神,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引領著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和人類自由全面發展,是其世界性的內在體現。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首要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都要付諸實踐,指導實踐,成為實踐的主體——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手中的思想武器,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這種階級性體現在其基本立場上是它始終站在全世界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公開承認自己的階級性,公開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的,是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世界的兩大貢獻之一。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和剩余價值理論一起成為馬克思的兩大科學發現之一。它的創立對于理論和實踐,對于全世界無產階級為共產主義而斗爭的事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其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世界工人階級的‘圣經’”,彰顯著世界性特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其著作《資本論》之中,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文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視野,充分論證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揭示了其內在本質和固有矛盾,闡明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論證了世界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斗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世界的又一偉大貢獻之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始終以人——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工人群眾作為關注焦點,而人類世界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勞動即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基本前提。因而,馬克思以生產勞動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基于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等觀點。馬克思以商品為切入口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發展以及必然走向,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工人受剝削和壓迫的秘密,促進了世界無產階級工人的思想覺悟和政治覺悟,使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興起了全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高潮,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
其三,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為世界無產階級構建了美好的藍圖,并指明了發展方向,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世界性。馬克思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闡明了廣大人民群眾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對社會制度進行根本變革從而創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的進程,進而揭示了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并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普遍規律。馬克思充分論證了世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把爭取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斗爭建立在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所創立的科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集中體現在《共產黨宣言》的七篇序言及主要內容之中,它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從而揭開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篇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及一般規律,闡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它的公開問世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及革命實踐指明了方向。
總之,從馬克思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時刻站在全人類發展與進步的世界視野來審視世界的發展,進而指導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革命實踐,體現著強烈的世界性。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著世界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使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符合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提供了政治綱領,指明了前進方向,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具有世界性的指導意義。之后,在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國家興起了聲勢浩大的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高潮。近代中國作為世界被壓迫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成員,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革命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順利推進,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普遍規律,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的規律是人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馬克思主義上述普遍規律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的運用,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二 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從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豐富和發展的整個歷程及其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來看,都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特性。
(一)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德國體現德國民族性
馬克思主義既是屬于世界的,也是屬于德國的,因為它的作者誕生于德國,它的研究萌生于德國,馬克思主義體現著強烈的德國民族特性。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出生在德國,長期生活在德國深受德國民族文化影響,他們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德國民族性。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德國的特里爾城這個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他的童年時代也一直在德國度過,因此,使馬克思深深地印上了德國強烈的民族特性。如德國的三色國旗——黑、紅、金三種色彩,長期以來象征著德國日耳曼民族爭取統一、獨立、主權的雄心。黑色象征嚴謹肅穆;紅色象征燃燒的火焰,激發人民憧憬自由的熱情;金色象征真理的光輝,決不會被歷史的泥沙掩埋等。德國的國旗實質上就是德國民族特性的最直接的體現,作為德國的人馬克思自然也具有強烈的德國民族的特性即嚴謹、激情、對真理的追求、不畏黑暗、永不屈服等。因此,使得馬克思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強烈的德國民族特性。
第二,德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德國民族特性。德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而深層文化底蘊的國度,歷史博物館遍布全國,大小眾多的劇院展示著這個國度的藝術風采,名勝古跡、藝術珍品、文化傳統輝煌璀璨。生長在一個文化的國度自然會深深地影響著馬克思。同時,馬克思在中學時的老師有當時德國著名的古典語言學家、考古學家、數學家,他們深諳德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對馬克思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如“校長維騰巴赫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進步學者。他對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學說研究很深,是特利爾市康德研究小組組長,又是特利爾市文學俱樂部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他注意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啟蒙思想和人道主義的人”。馬克思上大學后,特別是在柏林大學期間對德國古典哲學,如黑格爾哲學、費爾巴哈哲學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就是德國的產物”,
帶有明顯的德國民族特性。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多次領導或參與德國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德國民族特性。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的實踐基礎就在于馬克思領導或參與德國無產階級工人運動,是他對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提煉而形成的。這也使得馬克思主義帶有明顯的德國特性。馬克思所生活的歐洲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深刻的內在矛盾開始顯現的年代,特別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給整個資本主義造成了重大影響,機器的大量運用于生產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不斷導致工人運動的爆發。而馬克思所生活的德國處于“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下,國家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關卡林立,賦稅苛重,書報刊物受到嚴厲檢查,集會結社被明令取締。”馬克思對此深惡痛絕。1848年3月21—29日馬克思、恩格斯為準備參與德國革命起草了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德國革命中的政治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之后于4月6日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離開巴黎回到德國參加了德國革命。
因此,作為從小接受德國教育、研究德國優秀歷史文化并為德國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做出了種種努力的德國人馬克思,其創立的科學理論必然帶有強烈的德國民族特性。
(二)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反復告誡,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民族化,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他們反復告誡后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社會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馬克思恩格斯生長在歐洲,馬克思主義創立于歐洲。19世紀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歐洲的社會狀況,歐洲無產階級工人狀況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重要來源和當時的現實基礎。特別是歐洲各國的民族特點,歐洲各國廣大工人無產階級的民族特性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的重要社會基礎。因此,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帶有強烈的民族特性,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色彩。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運用必須民族化,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是普遍真理,是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和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指南。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和運用于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也強烈要求與各國各民族特點有機結合。如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東歐革命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朝鮮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越南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古巴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運用等。都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與這些國家民族的特點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特性,才有可能使這些國家的革命取得勝利。
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必須民族化,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關鍵在于它能夠與各國民族發展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必須以時間、地點和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同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充分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要求。”馬克思晚年,在研究分析東方國家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及發展道路時,就明確批判那種把“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道路”的論斷,并強調“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因此,馬克思主義在豐富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與各國各民族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帶有強烈的民族特性。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如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特性有機結合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民族特點有機結合,實現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民族特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毛澤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特點有機結合的首倡者。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民族特點相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特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和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民情和黨情,必須從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具體實際和根本利益出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民情和黨情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 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及其對世界無產階級解放實踐的普遍指導性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中實現的。因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但同時,無產階級“直接的斗爭舞臺就是本國”
。因此,關于無產階級人類解放事業的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一)馬克思主義在普遍性與特殊性之中實現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既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又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它在普遍性與特殊性之中實現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學說,它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獨立與解放的普遍真理。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行動的指南,它在指導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過程中又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國情、民情有機結合,體現其特殊性。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統一于普遍性與特殊性之中。
馬克思主義普遍規律性所體現出來的世界性主要存在于馬克思主義世界化的過程之中。馬克思主義特殊性所體現出來的特殊價值性主要存于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過程之中。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及豐富和發展歷程的價值目標和本質特性來看,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性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路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所內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中貫穿著馬克思主義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
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在實踐基礎上得以統一。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行動。只有在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下,才能自覺地實現改造世界的目的。科學理論只有回到實踐,才能發揮其強大的理論力量,用以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推進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一再強調真正的哲學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過程,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在實踐基礎上統一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價值。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人類解放的科學,對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和發展,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曾講“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無產階級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徹底解放自己。全世界無產階級又是由具有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文化的各具民族特性的無產階級組成。因此,馬克思主義發揮其理論武器力量在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過程中必須與各民族無產階級的民族特點相結合,實現其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各民族無產階級的民族特性有機統一,才能有效指導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取得勝利。
(三)在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中推進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世界性價值及其普遍的指導意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前提。列寧曾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馬克思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的三種主要思潮——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同法國所有革命學說相聯系的法國社會主義——的繼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馬克思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這些觀點總起來就構成作為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不僅能指導歐洲革命、俄國革命,也能夠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具有世界性價值和指導意義,但決不能把它當成教義,“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因為,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特點,“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德國有德國的民族特性,俄國有俄國的民族特性,中國也有中國的民族特性,所以,必須將馬克思主義世界性普遍原理與中國的民族特點相結合,在世界性與民族性有機統一中,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民族特性的內在需要,更是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