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與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自身所彰顯的理論性是自明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展,進而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發展,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作為普遍真理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決定了它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它的實踐性決定了它能與各個國家具體實際有機結合,進而解決各國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中不斷推進的。

一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

馬克思主義吸收了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以及對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不斷總結、提煉與升華而形成的科學理論,具有顯著的理論性。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恩格斯在1886年曾對這一理論為什么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作了說明。他說:“我不能否認,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后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于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于馬克思所能做到的,我卻做不到。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原理論、基本觀點論和學說體系,也包括他們的繼承者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理論、觀點和學說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它既能指導歐洲無產階級工人運動,也能指導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國的革命運動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民族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應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它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構成其理論內容。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理論性體現于馬克思主義主要內容的理論性、馬克思主義內容來源的理論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人類幾千年來的優秀思想和優秀文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一。17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二;19世紀英國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三。這三大古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形成的理論來源,凸顯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馬克思主義包括眾多的學科領域。涉及文、史、哲、政、經、法、軍事等各個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直接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利益和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標志。

再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也就是要始終站在最廣大的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訴求的立場上,始終以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明,對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說,就是要始終堅持為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人民謀利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人類思想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涉及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眾多方面。如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的形成、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社會主義的本質、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的方法。如實事求是的方法、群眾路線的方法、辯證分析的方法、歷史分析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體現著明顯的理論性。

總之,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是普遍真理,是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建設發展的科學指南。無論是其理論來源、主要內容,還是其所包含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一般方法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理論性。

(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但絕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恩格斯一直告誡人們,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其一,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與時俱進是其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時代特征和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列寧主義。它是在解決俄國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適合俄國實際的科學理論,因而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產物。它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一般理論,創造性地運用于當時俄國的具體歷史情況,創造性地形成了適用于當時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科學理論,提出了“工農民主專政”以及新經濟政策等理論,并從理論上闡明了“俄國社會正處于相當長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的論斷。

其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科學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期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理論指南。”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明示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它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理論指南。

總之,馬克思主義誕生一百多年來能夠彰顯其影響力和生命力,關鍵在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和豐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能夠中國化,能夠指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關鍵所在。

(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是中國化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按照中國的特點(民族化、具體化)理解、接受、運用馬克思主義,并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在中國的表現形式、內容、話語系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相對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化而提出的。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提出了這一概念:“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依據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沒有中國的具體實際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也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中國化,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普遍的真理。當這一科學理論、普遍真理一經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會發揮其真理性作用,體現其價值性,發揮其理論的武器力量,進而解決各國的具體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深刻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有效地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決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的具體問題。同時,又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二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把實踐標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就必然得出唯物主義。”《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具有的實踐特性,所決定的。

(一)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而產生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首先體現于其形成過程。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在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蓬勃興起的實踐中形成的。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是引發廣大無產階級工人群起而反抗的直接動因。他們以最初的搗毀機器、燒毀廠房等自發的、零散的反抗發展到直接將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自覺階段,特別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其中以法國、英國、德國為典型代表,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聲勢浩大的斗爭。即1831年、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1836年英國的憲章行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世界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表現出了無產階級高度的政治覺悟和英勇的斗爭精神,彰顯了無產階級在政治斗爭上的威力。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無產階級長期斗爭的失敗教訓與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和理論提煉,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和對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系統理論,對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實踐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和支持工人運動的實踐中形成的。馬克思不僅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位實踐家。他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無產階級斗爭以指導,而且還親自參加并支持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實踐。馬克思恩格斯1846年年初以理論討論會為基礎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積極動員下,在英國倫敦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組織,之后又在德國科倫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地方組織;馬克思恩格斯參加正義者同盟的改組工作,使它成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馬克思于1847年8月在布魯塞爾建立和領導了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1847年11月創建了布魯塞爾民主協會;1848—1849年馬克思直接參加了德國的革命斗爭,領導無產階級、聯合革命民主派與反動派搏斗,并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作為指導革命斗爭的宣傳工具;1864年馬克思參加第一國際的建立和領導工作,參與和指導了巴黎公社革命;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參加比利時的共產主義運動,并且自己拿出一筆錢來武裝布魯塞爾的工人;1848年3月組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當選為主席等。同時,馬克思不僅關心歐洲的無產階級工人運動,他更關注整個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他詳細論述了“俄國和土耳其間的戰爭,意大利、法國對奧地利的戰爭和美國的南北戰爭”,他還用“國際共產主義精神對待殖民地人民的革命,堅決支持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深刻揭露了“歐洲殖民主義者侵略緬甸、阿富汗、伊朗等的罪行”參閱劉鳳舞著《馬克思傳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頁。馬克思特別關心中國,“他不畏強暴,冒著危險,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了許多文章,反對殖民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支持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馬克思詳盡地揭露了英國侵略者在華的殘暴行為。”同上書,第199頁。馬克思不僅注重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十分重視將理論運用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在革命實踐中檢驗理論、豐富理論和發展理論。因而也使得在此基礎上產生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實踐性。

再次,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實踐中形成的。馬克思為了支持無產階級工人運動,擴大和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中來,他在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匯聚了更多的無產階級工人參與到了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來。馬克思、恩格斯1846年年初以理論討論會為基礎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馬克思、恩格斯、日果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委員會心書信往來的形式了解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情況,開展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討論,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團結各國工人團體,為建立國際共產主義政黨做準備。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向成員們散發了許多鉛印或石印的小冊子”同上書,第81頁。馬克思、恩格斯組織委員會成員開展經常性的理論和學術討論,評論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著作宣傳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同時,他還不斷撰文對德國空想的平均共產主義理論家魏特林的批判斗爭;對克利蓋企圖通過向富人乞求多余的土地和經費作為全人類不可讓渡的公共財產,并認為給每一個人分配一定的土地,就可以一舉消滅貧困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對蒲魯東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斗爭等。馬克思以筆為武器以其偉大的思想為子彈對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了反擊,這個反擊的過程既是對當時錯誤思想的糾正的過程,也是對自身理論的升華的過程,更是其提升理論影響力的過程。這也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總之,馬克思主義是一門在實踐中產生的科學,又在實踐中不斷得以證明,馬克思主義所具有實踐性正是其在實踐中對無產階級所面臨的種種實踐問題的回答中所體現出來的。

(二)馬克思主義是推動實踐發展的思想指南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揭示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缺陷,確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即實踐觀點,提出了“全部社會生活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思想,進而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提出了“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同上書,第19頁。強調了哲學家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體現為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它是物質世界分化與統一的中介橋梁與現實基礎。他認為,人類通過實踐活動使自然界的一部分打上了人類的印記,形成了人化自然,使其得以與未觸及的自在自然相分化。同時,也是通過實踐活動,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又通過實踐活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自然界,不斷改變自然界,進而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又在實踐中得以統一。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體現為改造主觀世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附著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分工的進步,人類實踐的具體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具體包括了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人類在從事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推動著自身主觀世界的改造,拓展思維視野,形成新思維,從而不斷改進新工具創造新工具;人類在從事社會政治實踐過程中,使處于一定社會的群體形成復雜的社會政治與公共關系,不斷調整與處理社會關系,進而形成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政治愿景等;人類在從事科學文化實踐過程中,使人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加深和推進了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思維方式得以不斷發展。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體現為解放全人類。馬克思主義是致力于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進而解放全人類的學說。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作為其結束語。列寧曾對此評論說,《宣言》是“關于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宣言》的“價值卻相當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推動著文明世界全體有組織的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同上書,第57頁。。而且馬克思在《宣言》中也明確指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頁。。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俄國推翻了沙俄的統治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結束了近代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世界各國被壓迫民族也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今天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續為實現共產主義而不懈奮斗。

總之,作為科學性與真理性的馬克思主義既產生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從它產生的那一刻起,它就隨著時代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最本質、最顯著的特質。

(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構成了中國化的實踐基礎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最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解決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具體問題。近代中國革命的目標是要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社會主義新社會,多種理論、多種道路在中國近代的革命實踐中證明走不通,只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揮了其實踐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面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新任務,也正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力量,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走上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力量,才能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和存在的實際問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 馬克思主義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馬克思是人類活動、人類知識的統一論者”,“馬克思將理論與實踐內在關聯起來”,李惠斌、葉汝賢主編:《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第九卷:《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現代解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將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優秀文明成果與當時歐洲的具體實踐有機聯系起來,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內蘊著理論性與實踐性,是兩者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因為,“知識變成科學,各門科學都接近于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學,另一方面和實踐結合了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中得以實現和不斷推進。

(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發揮理論力量的前提

理論只有與實踐有機結合才能發揮理論的武器力量。作為世界觀與方法論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有效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力量,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其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是在實踐中產生,并在實踐中得以檢驗的普遍真理。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是在繼承、豐富和發展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及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理論結晶。它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它誕生后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世界各被壓迫民族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革命實踐中已經證明它是完備而徹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理論基礎,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與實踐結合的前提。

其二,馬克思主義只有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其理論力量,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它是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構成的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理論只有在運用中才能得以檢驗,也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理論只有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發揮理論的武器力量,解放實際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于1844—1846年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強調“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頁。而這種對現在世界的變革,對客觀事物的改變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所以,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起來,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運用理論才能發揮理論的真理作用,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

其三,如果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與實踐性人為分割開,將理論束之高閣,理論將成為空洞的理論,也就失去了理論的價值。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出價值性,離開實踐談理論,只會空談理論。毛澤東一再強調“我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為著好看,也不因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為它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科學。”《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6—497頁。無產階級的偉業是在實踐中實現和成就的,沒有行動的理想只能是空想,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行動可能會走上偏路或錯路。因此,任何科學理論不能脫離實踐,任何實踐不能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只有將科學理論與現實實踐有機統一才能走上正路。

總之,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對實踐具有強大的指導價值就在于其科學的理論性,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其核心就在于其產生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在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中豐富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它在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中,在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有機結合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論研究與革命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845年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及1844—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兩部著作的完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標志;1847年《哲學的貧困》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兩部著作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公開問世。馬克思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后,繼續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進行理論研究。同時,他們繼續指導和參加工人運動,結合革命實踐深化理論研究。他們在晚年仍致力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研究,論述了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對前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史前社會進行了全面的理論研究等,其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列寧主義。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形成的理論成果,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進入俄國以1882年俄國學者普列漢諾夫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俄文版)為標志,從此馬克思主義走上了俄國化的歷史進程。列寧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首倡者,他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俄國的具體國情,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制定出了適合俄國具體實際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領導俄國人民推翻了沙皇俄國的專制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形成了列寧主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再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又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拓展了廣闊空間。

所以,馬克思主義將其科學的真理性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結合,既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發展,同時,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強大的革命指導意義,也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其理論本身。

(三)在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解決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系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創立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在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中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建設與改革實踐有機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總之,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就不會取得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邮箱| 姚安县| 武清区| 雅安市| 辽源市| 巨野县| 林芝县| 桃园县| 长春市| 开封县| 永修县| 巴青县| 城步| 金沙县| 临潭县| 新巴尔虎右旗| 凌海市| 屏南县| 射洪县| 玛纳斯县| 阿拉善右旗| 浠水县| 兴仁县| 哈密市| 周至县| 呼和浩特市| 新龙县| 利辛县| 南华县| 如东县| 黄陵县| 德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通州市| 托里县| 台前县| 延安市| 浑源县| 宾川县| 藁城市|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