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國外研究現狀

就目前收集到的資料而言,國外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少。由于各種原因,蘇聯哲學界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也存在一定的誤解。在蘇聯出版的《簡明哲學辭典》中就認為社會有機體學說是“反動的資產階級理論”,把它完全等同于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只字不提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忽視了馬克思在這方面的理論貢獻。[蘇聯]羅森塔爾·尤金主編:《簡明哲學辭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年版,第263頁。蘇聯康斯坦丁諾夫主編的蘇聯哲學教材中雖然提到了社會有機體,但又將它等同于社會形態、社會經濟形態。[蘇聯]費·瓦·康斯坦丁諾夫主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原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265、271頁。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在他們的研究中涉及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相關內容。

蘇聯著名哲學家B.II.庫茲明在他的著作《馬克思理論和方法論中的系統性原則》中將系統概念看做是馬克思方法論和唯物主義基礎的重要內容,并從系統科學的角度討論了社會有機體的特征,希望“區分出馬克思學說中的‘系統內容’,弄清楚馬克思所發現的系統性和他是怎樣把系統性原則作為社會生活范圍的特殊規律而加以運用的”[蘇聯]B.II.庫茲明:《馬克思理論和方法論中的系統性原則》,王炳文、賈澤林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10頁。。雖然他也把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經濟形態相等同,縮小了其內涵和外延。同上書,第95頁。但他將系統概念看做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和方法論的基礎,這對研究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仍具有重要啟示。

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在他的幾部著作中對馬克思的相關思想進行過論述,可以說繼承和闡發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有關內容。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盧卡奇提出了“總體性”范疇,并認為應該運用總體性的方法論去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所謂“總體性”就是全面把握社會現實的方法,他說:“不是經濟動機在歷史解釋中的首要地位,而是總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科學有決定性的區別。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匈牙利]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77頁。在盧卡奇看來,“總體性”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基礎上的統一,體現為一個歷史過程,它要求把社會現實看做一個有機統一的總體,既要把握總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又要把握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及其發展方向。盧卡奇在他的另一部著作中提出,“社會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總體”,“那些最核心的和最具決定性的范疇,我們也只有從該存在的總體性質當中才能相應地理解之”[匈牙利]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盧卡奇認為,在馬克思那里,“社會存在”并不是一個僵死的總體,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原初的存在總是一個動態的總體,是一個復合體和過程體的統一”同上書,第661頁。。我們看到,在盧卡奇的有關論述中,尤其是有關“總體性”范疇的闡述中,繼承和闡發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中所蘊涵的把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中去把握社會有機體的生成和發展過程等觀點。但盧卡奇卻過分夸大了總體性的地位,認為,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本分歧不在于從經濟動機的首要性來解釋和認識歷史,而在于是否承認和堅持總體性的原則。正如盧卡奇后來自己所承認的,他把總體性凌駕于經濟因素和功能之上,從而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泥沼。

現代結構主義者阿爾都塞在他的《讀〈資本論〉》中提出,馬克思思維方法的最重要特點是總體性思維方式。他認為,馬克思的總體“是這樣的總體,它的統一決不是萊布尼茨或黑格爾的總體所表達的精神的統一體,它是由某種復雜的形式構成的。這種總體的統一體是由……可稱為層次和要素的東西……構成的,它根據具體的規定互相聯結,最后由經濟層次和要素確定”[法]阿爾都塞:《讀〈資本論〉》,紐約,1970年英文版,第97頁。轉引自孫承叔、王東《對〈資本論〉歷史觀的沉思》,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頁。。阿爾都塞指出了整體內部的層次結構問題,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方法進行了闡發。但他將結構看做是首要的和決定性的,把歷史視為無主體的自在過程,人被社會結構限定,成為歷史必然性實現自身的工具。認為值得研究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構,不是生成,而是預成的事物,甚至用對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有機體的結構研究,去排斥對其生成發展的歷史過程研究,使社會有機體的結構與生成相互分離,成為與人的活動毫無關聯的、僵死的、靜態的畫面,粗暴地把馬克思的作品分為兩個孤立的對立部分,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弗雷德·施密特在他的《歷史與結構》一書中,批判了阿爾都塞學派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割裂歷史與結構的研究方法,闡述了馬克思理論所具有的歷史和結構的雙重特征,認為,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結構分析時,并沒有忽視這種生產方式的起源和發展,而是說明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生成過程。因此,馬克思是把結構分析和歷史發生相結合起來的。應該說施密特注意到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中所蘊涵的社會有機體方法,也就是把社會看做是由各種要素、結構組成的運動著、發展著的整體,不能把靜態的結構和動態的發展相分離。但是,施密特又把馬克思曲解為一個人道主義者,把人性和人道主義看做馬克思理論的主題和思想的基本內容,將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人道主義。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

(二)國內研究現狀

由于受歷史原因和習慣性偏見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這一重要思想遺產一直被中國學術界所忽視。綜觀國內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暫時還鮮見以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研究命名的專著,有部分內容散見于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著作或教科書中。學者們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相關研究多以專題論文的方式呈現。根據對現有文獻資料的檢索,學界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成果始于1980年,以李秀林發表于《哲學研究》1980年第5期的《簡論社會有機體》為標志,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開篇性專題研究論文。此后,相繼發表了一系列專題論文,開啟了國內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參與研究的學者和研究的切入點都有所增加,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展。進入新世紀后,尤其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國內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漸成熱點,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拓深,應用理論研究不斷增強,提出了許多富有創建性的思想。綜合以往研究成果,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社會有機體的基本內涵問題

由于“社會有機體”是馬克思在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和提煉出的一個范疇,他本人并未對其進行明確系統的界定,但在多部著作中都對相關內容進行過闡述。因此,學者們基于自身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見解。這些見解雖然切入點和強調重點各有區別,從不同視角對社會有機體作了界定,但都肯定了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和動態發展性。如:李秀林在《論社會有機體》中從物質生產是社會有機體的基礎和“骨骼”這一角度對其所作的界定是:社會有機體是“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全部社會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的統一體”李秀林:《論社會有機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陳志良與楊耕從社會有機體、社會經濟形態、社會形態范疇的對比中所作的界定是:社會有機體是立足于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總括社會一切關系有機運動的范疇。陳志良、楊耕:《論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哲學研究》1990年第1期。賀祥林則基于實踐的主客體關系指出:“社會有機體是指由人和全部社會生活條件、要素構成并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的活動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賀祥林:《略論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構成內容》,《學術研究》2001年第6期。商曉志也通過比較分析社會有機體、社會形態、社會經濟形態這三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認為社會有機體是立足于社會歷史的主客體統一基礎上的、囊括全部社會生活的總體性范疇。商曉志:《社會有機體研究與社會哲學學科建設》,《山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張曙光則強調,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含義應從社會的總體性和人的主體性兩方面相統一中去理解。社會有機體就是人的主體性在社會歷史性關系中生成和展開的表現形式與結果,張曙光:《社會的總體性和人的主體性——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再研究》,《中州學刊》1993年第5期。等等。

2.關于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問題

對此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討論和研究。有的學者認為,社會有機體包含的要素應從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和人群共同體以及不能簡單歸入前兩者的其他復雜社會現象三個方面來揭示。李秀林:《簡論社會有機體》,《哲學研究》1980年第5期。有的學者認為,社會有機體是由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人本身的再生產和精神財富的再生產三種再生產組成的、有著新陳代謝過程的物質運動的實體。周繼旨:《論“社會有機體”的三種再生產》,《齊魯學刊》1982年第4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在實踐基礎上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具有兩個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一個是人,另一個是自然。而生產關系以及豎立于其上的上層建筑可以理解為社會有機體的結構,社會生產力則可以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功能的一種表現。劉海龍:《社會有機體理論思考》,《理論與改革》2005年第6期。也有學者通過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進一步解讀,認為社會有機體由四大要素構成,即自然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有機體的前提性有機構成部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其基礎性有機構成部分,包括社會政治組織、設施與法律制度在內的社會上層建筑是其上層性有機構成部分,由社會精神生產與精神生活構成的社會意識則是其觀念性有機構成部分。高天瓊、賀祥林:《論馬克思關于社會有機體內容的基本構成及其現實啟示》,《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還有學者認為,社會有機體中社會要素是部分,社會結構是整體;前者是基礎,其發展變化決定著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而后者作為整體又影響和制約著社會要素的發展變化。社會有機體就是在社會要素和社會結構的相互作用中向前發展的。孟慶仁:《論社會有機體及其本質特征》,《齊魯學刊》2003年第2期。

3.關于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特征問題

有學者認為,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既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客觀物質性和發展規律性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兩個重要特征。陶德麟、石云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7頁。有學者從復合性內蘊的視角,認為社會有機體的特征體現為實踐生成性、系統性、以人為本性等。高天瓊:《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研究》,博士論文,湖北大學,2011年。有學者從人類實踐和交往活動出發,認為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產物,是建立在人類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的基礎上的。實踐性是社會有機體的主要特征。韓震:《怎樣理解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期。還有學者從“社會”范疇入手,認為社會作為宇宙進化的最高產物,既具有有機系統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獨有的本質特征。其一般特征是整體性、統一性、復合性、確定性、自組織性和開放性。獨有的本質特征:一是人和自然的統一;二是物質性與意識性的統一;三是矛盾性;四是變動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統一。孟慶仁:《論社會有機體及其本質特征》,《齊魯學刊》2003年第2期。

4.關于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問題

學者們從不同的切入點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歸納。有學者從一般方法論原則的角度對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機制進行了探討。認為,應當從整體性和有機性著眼,在相互作用中探究每一現象對其他現象及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李秀林:《論社會有機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有學者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認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構成了整個社會有機體的再生和更新,從而構成了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機制。周繼旨:《論“社會有機體”的三種再生產》,《齊魯學刊》1982年第4期。也有學者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將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機制確定為:自身的建構性、人類個體和自然對社會的從屬性、再生性。孫承叔、王東:《論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學說的理論地位》,《學術月刊》1986年第8期。有學者將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機制歸納為社會的總體性和人的主體性:一方面,社會有機體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向著完整全面、自滿自足的統一體系進化的總體化過程;另一方面,社會的總體化過程也是人的主體性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社會歷史性關系中生成和展開的表現形式與結果。張曙光:《社會的總體性和人的主體性——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再研究》,《中州學刊》1993年第5期。有學者從自組織系統的運行特點出發,將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規律歸納為:自律與他律的雙向規律,總體與要素的“普照光”運行規律,基礎層次與新層次的分化規律,社會結構、人的發展、人的活動的“同構性”規律。陳志良、楊耕:《論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哲學研究》1990年第1期。有學者主張社會有機體的運行規律應當是四大基本規律,即人口因素和自然環境一定要相適合并良性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意識一定要適合社會存在狀況的規律。高天瓊、賀祥林:《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運行規律的當代應用與反思》,《蘭州學刊》2005年第11期。以上這些觀點雖切入點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實質上都是要求從生成論而不是預成論的角度看待社會有機體,在對其運行機制的研究中,將對社會有機體的橫向剖析與縱向發展、靜態分析與動態發展、共時性分析與歷時性發展、要素分析與整體發展、結構分析與功能發展結合起來。

5.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當代價值問題

有學者提出,將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來研究,有利于我們完整準確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李秀林:《論社會有機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更多學者們主要是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展開討論的。有學者側重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出發,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進行了闡釋。郭湛、王文兵:《從社會有機體看和諧社會之構建》,《唐都學刊》2005年第4期。賀祥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江漢論壇》2006年第1期。有學者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方法論價值來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世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論價值》,《學習論壇》2006年第11期。陳春蓮:《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構建和諧社會》,《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有的學者側重從社會有機體的性質與構成要素的角度,論證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依據。黃海東、高天瓊:《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高天瓊、賀祥林:《論馬克思關于社會有機體內容的基本構成及其現實啟示》,《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還有學者側重于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出發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徑。姚曉紅、陳先奎:《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探索》2007年第4期。韓升:《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當代意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淵源探究》,《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6期。有學者從社會有機體的體外和諧出發,認為通過交往實踐形成社會有機體,通過世界性的交往形成全球性的社會有機體,和諧社會的建構離不開和諧世界這一國際大環境。周志山:《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和諧社會意蘊》,《理論探討》2007年第5期。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科學發展觀則是在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條件下以一系列新的思想內涵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高天瓊、賀祥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光明日報》2006年5月29日。周建超:《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林堅:《從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看科學發展觀的系統整體性》,《東方論壇》2009年第1期。有學者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討論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兩型社會”建設的關系,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有助于拓寬“兩型社會”建設的思路。高天瓊、賀祥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兩型社會”建設探要》,《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述評

綜觀現有成果,國內學術界對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多以專題論文的方式進行,也有部分散見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論著和幾部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但缺少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著述。就研究內容而言,可以把學者們關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成果分為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兩部分。基礎理論研究圍繞社會有機體的范疇形成過程、基本性質、基本結構、構成內容、運行規律進行了論述,并在與西方哲學史上不同有機體思想的比較中逐漸深化。應用理論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最近十年,主要通過結合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探討該理論的時代價值與創新運用。應該看到,學者們圍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相關思想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富有創建性的思想成果,在一些根本觀點和基本原則上都達成了共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主要有:

(1)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發展脈絡論述不夠清晰完整。絕大多數學者在講述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時,偏重于馬克思有關“機體”、“有機體”等詞句的論述,忽視其與唯物史觀創立發展的密切聯系。因而,對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形成發展脈絡不夠清晰和完整。

(2)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論述不夠。多數學者只提及歷史上有關社會有機體的思想理論淵源,并對此進行了羅列式的介紹。但從比較視域中探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與之的差異則著墨不多。因而,對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社會歷史認識領域中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論述不夠。

(3)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文本研究視野受限。一些經典作家的重要文本沒有納入研究范圍,像《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掘。另一方面,對已涉及的文本的挖掘深度不夠,多限于尋章摘句以證明馬克思、恩格斯的確承認并使用過相關范疇。因而,需要繼續深化經典作家的文本分析和研究。

此外,有部分研究僅僅從方法論意義上去詮釋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而忽視了該思想本身內含的理論意義,這也影響了對其的深入全面研究。以上這些不足都反映出在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中,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欠缺,亟待加強全面系統研究。

我們認為,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時,就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來把握,反對脫離社會整體孤立地觀察、理解和解釋個別社會現象。社會有機體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總體性范疇,既是對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綜合展開,又是對其所做的高度抽象,具有從抽象到具體、從綱舉到目張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一系列基本原理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原理具有直接的闡釋力。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既立足于哲學的高度,又與具體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相結合,是高度哲學抽象和可具體分析操作的現實內容的統一,既是理論又是方法。它一方面從組成要素、基本結構、邏輯層次及其相互聯系、互相作用方面提出了社會有機體在空間上的結構整體性;另一方面從有機體變化、發展和不斷再生的角度,提出了社會有機體在時間上的過程整體性,是共時性分析與歷時性發展相統一的整體。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它立足于實踐,確立和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整體性、辯證性和人本性,并最終使唯物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機械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劃清了原則界限。同時,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我們在對這一思想進行研究時也應避免孤立的、機械的、片面的思維方式,而應把它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宏大視域中加以關照,注重它與其他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的相互印證和相互闡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石景山区| 唐海县| 湛江市| 安西县| 鄂尔多斯市| 安仁县| 奇台县| 伊宁县| 刚察县| 都安| 太谷县| 绍兴市| 卢湾区| 衡阳市| 奉节县| 万安县| 阿拉善左旗| 林甸县| 措美县| 泰和县| 康乐县| 武威市| 虞城县| 微博| 平度市| 花莲市| 台东县| 屏南县| 伊通| 鹰潭市| 城口县| 昌黎县| 淮南市| 资源县| 定边县| 泰兴市| 方城县| 武山县| 化德县|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