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永覺元賢禪師
  • 馬海燕
  • 3553字
  • 2019-01-04 17:09:30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本書要點

在此有必要對學界以往關于元賢研究做一檢討,為便于說明,以下主要從生平、思想、禪宗史、文獻等四個方面加以總結。

一 生平研究

較早的有民國時期恭默所撰《鼓山永覺大師傳》,此文載于《佛學半月刊》。恭默:《鼓山永覺大師傳》,《佛學半月刊》,第6卷第14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2冊,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409頁。1949年以后有林子青《元賢禪師的“鼓山禪”及其生平》《明清佛教教史篇》,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5冊,大乘佛教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林明珂《永覺大師》《法音》1993年第4期。,范佳玲《明末曹洞殿軍——永覺元賢禪師研究》第二章第一節《元賢的生平》、第三章《永覺元賢的宗教志業》等。范佳玲:《明末曹洞殿軍——永覺元賢禪師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臺灣師范大學,2005年。當然,各類關于元賢的簡介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羅列,基本上都是以林之蕃所撰《行業記》及潘晉臺所撰《鼓山永覺老人傳》為依據,略作梳理。其中范著將元賢生平分為在家、參學、弘化三部分,整理“元賢相關傳記資料一覽表”,并論述了元賢對鼓山寺、鼓山僧團的建設以及佛教社會教化等的參與,評述元賢的行事風格,較為全面。

臺灣學者黃一農在其《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曾批評學界研究一種不良風氣:“屢屢可見一些學者不從先前的研究出發,而只是徑自摘抄原典,卻又不曾積極擴充新材料,或嘗試較深入地梳理史料,以提出更合理且具創見的新結論。這些作者有意避談己文與前人研究的異同……在史學期刊中許多后出的論述常不能顯現該課題最高的研究水平?!?img alt="黃一農:《自序》,載《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按:這種情形在元賢研究中也十分常見,此類“文章”不在少數。"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B6559/10797207304897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248755-6nFADKBHZBBR8EP8vP2xQ8ndytlbFtOV-0-35fcc3d9759628b45181c49c153dc5c1">對此,筆者深有同感。本書關于元賢之生平,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有兩個方面的新突破:首先,挖掘新史料,特別是《廬峰蔡氏族譜》等族譜、地方史料的補正,并積極使用內證,除了勾勒大致的生平履歷之外,從寺院道場、人際交游、弘化特點等不同側面展示元賢豐富的人生;其次,本書中元賢的身份定位一般來說,學界對于元賢身份師承上存在認識的混亂,乃因為對“稟戒弟子”理解有所偏差。元賢是從博山無異受具足戒,并從其受菩薩戒,而元賢又從聞谷大師處得到“云棲戒本”,故而有所謂“戒本真寂”之說。一般學者對于元賢與聞谷的關系感覺困惑,如陳永革即含糊地說:“(元賢)在寶善庵受聞谷大師所授之大戒?!保愑栏铮骸锻砻鞣鸾趟枷胙芯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頁)在十五卷本《中國佛教通史》第13卷中,作者曾指出:“元賢戒法,本自聞谷,而聞谷具戒于云棲……元賢又將云棲戒法傳給道霈,因此,從元賢到道霈這一鼓山涌泉寺禪系的戒法,源于云棲祩宏?!比欢@里所謂的“戒法傳承”其實還是指思想的脈絡——而不是法系傳承;而且作者并沒有搞清楚元賢、道霈、聞谷三人之間的關系,其竟然將道霈作為聞谷大師的法嗣。(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第13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320頁。)將與以往有所不同,此前大都以元賢作為曹洞鼓山系的祖師或禪師身份,即所謂“明末曹洞殿軍”,而本書則特別關注他的另一個身份——禪宗授戒法系的傳人及作為有別于古心一系的禪宗授戒法系傳戒重要道場——鼓山涌泉寺之中興祖師。

二 思想研究

這主要集中在禪、凈、教、律、三教、民族意識等六個方面,通史性著作如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朱謙之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蔡日新《南宋元明清曹洞禪》蔡日新:《南宋元明清曹洞禪》,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十五卷本)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十五卷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對元賢思想有所評述;專篇論文如李鴻《永覺元賢的禪凈思想探略——以〈凈慈語要〉信愿行為要點》李鴻:《永覺元賢的禪凈思想探略——以〈凈慈語要〉信愿行為要點》,《法音》2013年第7期。主要探討元賢《凈慈要語》中的禪凈思想,黃曾樾教授《永覺和尚廣錄探微》黃曾樾:《永覺和尚廣錄探微》,《福建佛教》1998年第2、3期。主要借助鼓山珍稀文獻探討元賢在明清易代中的政治或民族立場問題。不過,元賢思想或哲學方面研究當以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及范佳玲博士學位論文最為深入。陳永革先生與筆者師出同門,他是“賴門”早期博士,該著作是其博士學位論文,全書共九章,幾乎各章都會有元賢見解的引述:范著第四章論述元賢的禪法思想,第六章論述元賢的經教思想,第七章探討其三教思想,較為系統全面。

本書將以元賢及其鼓山法系為個案,探討明清佛教法緣宗族形成的歷史過程。應先說明,就佛教發展史而言,明清佛教所呈現的面貌與唐宋時期的確有很大的區別,本書將充分肯定明清佛教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這是筆者一貫的主張,也是本書的基本論調。

此外,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本書也將對以往研究結論做出商榷。例如,《晚明佛教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三節主要以漢月法藏及永覺元賢的戒律思想為中心闡述“從佛性戒到禪律一體”,且不說他對法藏的身份認識有誤,法藏不是以“宗門禪僧投身戒律復興”,以以往學界的律宗觀點來說,法藏也是古心律師一系不折不扣的弟子,他的身份在弘戒方面是屬于古心一系的律宗授戒法系,而不是什么臨濟宗。馬海燕:《論〈律門祖庭匯志〉的史料問題、宗派意識及其影響》,《佛學研究》2014年。對于元賢律學思想的評述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如其認為元賢對于佛教戒律思想的理解是基于禪宗的參究,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89頁。這是因為他引用了元賢語錄中的《受戒三問》;他又指出元賢有攝戒歸心、攝戒歸性的禪戒一體論思想觀念,同上書,第186頁。這是因為他所引證的文字都是來自元賢語錄中的《授戒普說》。實際上,這種文字都是元賢“一心”思想下圓融諸宗的語錄,多屬叢林活動中的慣常說法,或以之為套話也未嘗不可,以之作為論證材料未免有失嚴謹。在此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元賢法系是宗(禪)、律并傳的,他絕不允許傳律弟子“妄拈宗乘”,某位付戒弟子因此受到元賢嚴厲的呵責,足見他對于禪、律之間界限的認識是十分明確的!以法藏之戒法為“禪律”合流之明證尚有依據,元賢則未必。但是,筆者認為不能以法藏作為禪宗叢林傳戒的典范,雖然他宣揚禪律合流,可他是古心一系的正宗傳人。

三 禪宗史研究

這主要是指禪史方面的爭論,以陳垣先生《清初僧諍記》以及范著第五章論及較多。范著涉及元賢關于曹洞宗旨等的探討,其第三節討論了元賢《龍潭考》和對覺范的評價等。本書則重點關注元賢參與明末清初《五燈嚴統》諍、“五代疊出諍”等僧諍的方式以及這類僧諍對鼓山法系的影響,其中一些意見為教界或學界所未曾注意者。

四 文獻整理與研究

主要是元賢著作等文獻研究。文獻學作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問,有其相應的學術規范與方法,前人對于佛教文獻的整理工作,主要有鈔寫、???、注解、考證、辨偽及輯佚等。鼓山系如元賢、道霈等都是著述宏富,對于鼓山文獻(包括元賢文獻)的整理在民國時期即備受矚目,弘一大師、虛云大師都進行過這方面的工作。弘一大師:《福州鼓山庋藏經版目錄序》,《佛學半月刊》1935年第97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0冊,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342頁;虛云:《鼓山涌泉寺經板目錄序》,《佛學半月刊》1936年第118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2冊,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例如,當時著名的佛學刊物《佛學半月刊》刊發大量上海佛學書局印行的鼓山文獻廣告,并列有詳細的目錄;《佛學書局出版鼓山版本一覽》,《佛學半月刊》1935年第117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1冊,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479—481頁。福建省佛教協會雜志《福建佛教》以及《閩臺法緣》都點??l有大量鼓山文獻,元賢著作也在其中;福建著名的文史學者鄭麗生先生著有《鼓山藝文志長編》,內有關于元賢著述的部分;收入其《鄭麗生文史叢稿》,海風出版社2009年版。范著第二章第二節《元賢的著作》介紹了元賢撰述類、語錄詩文等各類著述,并評價了元賢文章的風格;紀華傳《明清鼓山曹洞宗文獻研究》第二章《永覺元賢著述研究》也是針對元賢著述的專題研究。紀華傳:《明清鼓山曹洞宗文獻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毋庸諱言,學者自身的佛學素養、宗派意識等對其文獻整理工作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明清以后佛教史實體認的淺深將直接關系到整理者及文獻使用者對相關文獻的簡別、解讀與運用。例如,因為不能明了明末各種授戒法系的存在事實,學界一般都是將元賢、蕅益大師等的律學著述歸入時人所謂律學研究之作——也就是僅僅有“思想”而無具體實踐。學界針對這類律學著述也僅作文字上的解讀,未能明白撰述者真正的用心所在。實際上,明清以來大部分的律學著作都是在研究或探討如何傳戒,即傳戒如何才能如法的問題。各位作者之間不是互不交涉或者“一團和氣”,也不是唯誰馬首是瞻,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或存在相互“批評”、競爭乃至于激烈“對立”的關系。也就是說,明清時期并不存在所謂“律宗”(特指古心一系)一家獨尊、獨掌傳戒的局面——這和民國以來傳戒以寶華山或古林寺聞名、常用見月《傳戒正范》的情形完全不同。這些人物、著作應歸入不同的授戒法系,只有這樣才更接近明清佛教的歷史事實。因此,從授戒法系來看,元賢屬于禪宗授戒法系,當時元賢批評南北戒壇戒法,且將律學直承“靈芝照”律師,其《律學發軔》等著作都是有針對性的,絕非泛泛而論。

總體而言,本書的研究方法以文獻、歷史的梳理、考證為主,重在禪宗法脈、授戒法系的探討,不求面面俱到;具體章節的分布參照元賢本人對于相關問題的看法,如凈土修行問題只在第四章第一節《凈慈法門》中討論,因為元賢凈土觀主要是受到蓮池大師一系影響,以“凈、慈”相結合,注重個人修學與社會弘化的相輔相成,故而第二章討論禪法時不予涉及;在宗律并傳模式中,元賢不允許授戒法系的傳人“妄拈宗乘”,因而一般學者所熱衷探討的“禪宗戒律思想”實際上只是在心性論的總原則下才有(第二章第一節會涉及),而在傳戒實踐或僧人具體行持中是較少談及的,故第三章中不討論這方面的內容;此外,有關元賢會通儒釋或三教觀等問題,因與法脈法系關系不大,只分散在各章節中略為闡述。附錄一為《元賢交游人物表》,以《永覺和尚廣錄》中所見人物為主,當然會有所遺漏;附錄二收入元賢主要傳記兩種,并略作訂正;附錄三為《鼓山辨謬》,是元賢唯一嗣法弟子道霈參與清初“五代疊出諍”的珍稀文獻,因關系鼓山世系問題,特錄于此,以備學界進一步研究之用。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本書采用了筆者近年已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略作修改后收入各章節,這些論文主要包括:《為霖道霈與清初五代疊出諍考論》(《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明末五臺山澄芳律師生平略論》(《五臺山研究》2013年第3期)、《授戒法系與現代鼓山傳戒改革論析》(《閩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弘一大師與“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論析》(《閩臺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明清以來兩岸佛教戒法源流探索》(《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1期)、《明清佛教授戒法系綜論》(《東南學術》2016年第1期)、《授戒法系視域下臺灣佛教史新論》(《臺灣研究集刊》2016年第3期)等,在此謹向發表筆者論文的各刊物表示感謝。南京市佛教協會詹天靈先生始終關心筆者研究的進展,提供了許多幫助;碩士導師林國平教授指引我從事鼓山法系研究,又提供民間臨濟法派宗譜資料,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廈門大學林觀潮教授作為評審專家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福州開元寺、研究所及出版社諸位同志熱忱支持本書的出版工作,謹此一并致謝!當然,授戒法系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視角是筆者所闡發與運用的,本書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批評指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建水县| 西城区| 平远县| 尼勒克县| 宁明县| 皮山县| 福海县| 永靖县| 镇巴县| 苗栗市| 稷山县| 山阳县| 安宁市| 景东| 西城区| 大城县| 顺平县| 正定县| 榕江县| 苍溪县| 安远县| 保德县| 玉门市| 宜城市| 宣城市| 盘锦市| 南郑县| 鄂温| 安远县| 安西县| 广饶县| 新乐市| 隆昌县| 西华县| 米林县| 蛟河市| 微山县| 张掖市| 陆河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