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史研究(第4輯·2014)
- 朱佳木主編
- 1442字
- 2019-01-04 12:38:30
三 闖過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關,形成統一戰線法寶
中央紅軍經過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前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毛澤東敏銳地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確定并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不但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且成功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力量的大發展。
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國國內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不僅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一致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黨上層和部分地方實力派也紛紛要求一致抗日。在此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一到陜北,就立即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作出重大調整。1935年12月在陜北瓦窯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決策。1936年4月周恩來與張學良會談后,中共中央又逐步作出了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方針的決定。隨后,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兩黨進一步會商,終于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具有很強的兩面性。在中日民族矛盾面前,一方面,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高壓和侵略鋒芒下,他們具有抗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政治引誘下,他們又具有動搖性。在國內階級矛盾面前,一方面,他們亡共滅共之心始終不死;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貿然反共而背上“萁豆相煎”的千古罵名。
1941年1月發生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就是這種兩面性的集中表現。起初,毛澤東提出要做好最壞的準備,甚至要準備出現第二個“四一二”反革命事變。隨后,經過“軍事上取守勢、政治上取攻勢”的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斗爭,使得國共兩黨的政治對比發生了有利于我黨的變化,“形成了國共力量對比發生某種變化的關鍵”。
通過“皖南事變”的斗爭,毛澤東得出幾條重要的結論。其一,在中國兩大矛盾中間,中日民族間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國內階級間的矛盾依然處在從屬地位。只要中日矛盾繼續尖銳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全部叛變投降,也絕不會造成1927年的形勢,重演“四一二”事變和馬日事變。其二,指導國民黨政府政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依然是兩面性的階級。它的抗日和反共,又各有其兩面性。在抗日方面,既和日本對立,又不積極作戰,不積極反汪、反漢奸,有時還與日本的“和平使者”勾勾搭搭。在反共方面,既要反共,又不愿意最后破裂,依然是一打一拉的政策。其三,在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中,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和沒有或較少買辦性的民族資產階級加以區別,將最反動的大地主和開明紳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區別,這是我黨爭取中間派和實行“三三制”政權的理論根據。地方實力派的領導成分雖然也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但是因為他們和統制中央政權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分子有矛盾,故一般亦須以中間派看待之。如果我們將一切地主資產階級都看成和國民黨頑固派一樣,其結果將使我們自陷于孤立。其四,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是以革命的兩面政策對付蔣介石的兩面政策,實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我黨在整個抗日時期,對于國內各上層中層還在抗日的人們,不管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中間階級,都只有一個完整的包括聯合和斗爭兩方面的(兩面性的)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派。
經過整個抗日戰爭的實踐,毛澤東系統地驗證了中國廣大的中間階層乃至統治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特性,掌握了中國各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政治底線,從而為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策略基礎和理論基礎。毛澤東對統一戰線的運用,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