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史研究(第4輯·2014)
- 朱佳木主編
- 770字
- 2019-01-04 12:38:30
二 闖過戰爭關,形成武裝斗爭法寶
道路問題初步解決后,歷史又提出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問題。毛澤東抓住蔣介石接連發動三次大規模“圍剿”創造的歷史機遇,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創造出人民軍隊獨特的戰略戰術。
毛澤東涉足戰爭之初,并不懂軍事,也沒有上過正規軍校。他自己說,他學習戰爭的唯一方法,就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井岡山,不僅是毛澤東開辟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也是毛澤東比較系統地展開軍事斗爭實踐的第一個舞臺。他學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后來,又發展為十二字訣:“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到了毛澤東和朱德井岡山會師后,又共同總結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
毛澤東十分看重十六字訣,認為紅軍后來的全部戰略戰術和作戰原則都是從這里發展出來的。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這樣說:“這個十六字訣的軍事原則,立三路線以前的中央是承認了的。后來我們的作戰原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江西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方針提出來了,而且應用成功了。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于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主要的是超越了從前的樸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那個十六字訣。十六字訣包舉了反‘圍剿’的基本原則,包舉了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在防御時又包舉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兩個階段。后來的東西只是它的發展罷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不是一個單純為了打仗的軍事武裝,還要擔負發動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工農兵革命政權的任務。這就是當時毛澤東經常強調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設革命政權“三位一體”。在毛澤東的培育下,中國共產黨從井岡山時期起,就有了很強的局部執政的意識,由此決定了只有它有能力創建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