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史研究(第4輯·2014)
- 朱佳木主編
- 988字
- 2019-01-04 12:38:31
四 闖過農村建黨關,形成黨的建設法寶
大革命失敗以后,革命根據地在農村,革命道路發展的中心也在農村。這就遇到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如何在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的汪洋大海里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當時,共產國際認定,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成分不純,依據就是工人成分過少,農民成分過多。而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正是抓住中國近代社會的這一基本特點,從這里起步,開始探索的。
1929年12月發表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是毛澤東黨的建設理論的奠基之作。當時,如何把廣大的小生產者改造成為具有高度組織性和先進性的無產階級戰士,是決定革命成敗的關鍵。毛澤東批評了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主觀主義、個人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提出有計劃地進行黨內教育,糾正過去無計劃的聽任自然的狀態,是黨的重要任務之一,并著重強調要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政治化、科學化。從此,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就成了毛澤東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一大特色。
1942年開始的全黨整風,在黨的建設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頁。在這次整風中,毛澤東提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把整風運動的聚焦點放在整頓黨的作風上。這是因為,黨的作風,是全黨包括黨的組織和黨員在思想、政治、組織、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現出來的一貫態度和行為。它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黨的世界觀在黨的行動中的客觀表現和形象反映。抓住黨風,也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關鍵,就能把思想教育成果滲透到每個黨員的行動中去。因此,延安整風又被稱作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
通過延安整風,逐漸培育起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還創造出整風這種實行馬克思主義自我教育的好辦法。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在中國的獨創。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統一。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報告里還講過一段名言:“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這是唯物史觀貫徹到黨的建設學說上的必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