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已有研究成果評述

土地問題因其在中國社會及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關注的重心。

首先,從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來看,總體上,通論性著作較多,如胡寄窗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 胡寄窗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侯厚吉、吳其敬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 侯厚吉、吳其敬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馬伯煌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 馬伯煌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中、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趙靖、易夢虹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 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中華書局1980年版。趙靖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續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趙靖主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續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它們大多著眼于全面闡述近代中國經濟思想的變遷,略有涉及有關“土地”的思想,但對土地所有權思想的論述不多,且乏深度。并且,這些著作時間下限都止于1919年。近來,嚴清華主編的“民國經濟思想研究叢書”,分“民國對外貿易思想研究”、“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民國財政思想史研究”、“民國產業經濟思想研究”等專題對民國經濟思想進行縱向的貫通性研究。這一系列書籍陸續出版的有:孫智君:《民國產業經濟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鄒進文:《民國財政思想史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李蓉麗:《民國對外貿易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張霞:《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但是,這一書系并未將“土地思想”列入,土地所有權思想研究這一領域也就仍然空缺。

其次,直接以“土地思想”為對象的研究,主要以鐘祥財的《中國土地思想史稿》為代表。這是一本土地思想通史性著作,具有開創性意義。該書所涉范圍從上古先秦時期到近代,分別對歷史上各種土地思想進行了論述。其中略有涉及土地所有權思想,但較為簡單,也不系統;且非對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專題探討,因而不夠深入。鐘祥財:《中國土地思想史稿》,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與此書構成姊妹篇的《中國農業思想史》,是一部從先秦寫到五四時期的著作,該書論述了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農業思想,略有論及土地思想等,有關土地所有權思想的論述不多。鐘祥財:《中國農業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將“土地所有權思想”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多以論文形式出現。如張一平的《現代中國的土地改革與地權思想》,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在1919—1949年間的土地改革以及土地所有權思想,并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改革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場巨大變革。這場變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的理論和事件,其中反映的地權思想和對所有制關系的認識,可以作為當前中國農地制度改革的借鑒。”張一平:《現代中國的土地改革與地權思想》,《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8頁。周建波、顏敏的論文《“中國農村派”的土地所有權思想探微》指出,“中國農村派”是民國時期一支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他們從馬克思主義分析范式,從地權矛盾——土地所有權集中與使用權分散的矛盾出發,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農村危機產生的原因,提出和論證了土地所有權變革的主張。這些獨樹一幟的觀點不僅在民國經濟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為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元素。周建波、顏敏:《“中國農村派”的土地所有權思想探微》,《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1期,第97頁。此外,學術界還有就“平均地權”以及“耕者有其田”等主張進行的分析與研究等。這些成果一個總的特征,是皆屬“點”的零星研究,并未對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進行系統梳理。

再次,“土地改革”是近代探索解決土地問題的時髦話題,也留下了大量素材,故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大陸方面,全面研究近代土地改革的要數郭德宏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近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郭德宏:《中國近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出版社1993年版。一書,該書運用大量民國農村調查資料,分析了“舊中國農村的基本情況”,考察了孫中山、毛澤東等的土地主張以及國共兩黨的土地改革,是一部研究近代土地改革且涉及土地思想的綜合性著作。此外,成漢昌的《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20世紀前半期》成漢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20世紀前半期》,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版。也是一部綜合研究近代土地改革的著作。全書分三編:20世紀前半期的土地制度的特質與走向,中國國民黨的土地政策與土地改革包括在臺灣地區的土地改革以及中間勢力的土地主張,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演變、發展以及具體實踐;系統論述了這一時期的土地改革及其效果。臺灣方面,有“近代土地改革之父”稱謂的蕭錚,參與領導了臺灣的土地改革,且在晚年寫成《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一書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1980年版。,他回顧了近代國民黨土地改革的經驗教訓等,對臺灣土地改革亦作了總結。這是一部研究近代土地改革的重要歷史資料。此外,蕭錚還撰有《中華地政史》蕭錚:《中華地政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一書,就遠古至1980年土地關系的發展演變進行了論述,對國民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實踐情況、效果等亦有涉及。此外,朱嗣德所著《土地政策》一書,從土地與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分類及其任務、土地政策之演變、土地政策之制定與執行以及檢討與評估、土地私有與國有、限制土地私有、近代我國土地政策等諸多方面,對“農地、市地以及富源地”進行了綜合研究。朱嗣德:《土地政策》,中央大學地政學系1989年版。書中對土地國有與私有作了評議,但未對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展開論述。

最后,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在近代歷史上取得了成功,指導了土地革命,并留有大量歷史資料。因此,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以及土地改革等,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一直是大陸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通史性著作方面,孔永松的《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演變史》一書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地轉變及其合理性、可行性等;孔永松:《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演變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何東等編著的《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史》一書,從大革命時期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后土改完成,系統、全面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的土改政策,強調土改的必要性與正確性。何東等編著:《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史》,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版。斷代史性質的成果,如馬英慶編著的《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一書,分析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土改政策及其效果等,深入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史,論證了土改政策的優越性與合理性。馬英慶編著:《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桓臺縣委員會1996年版。總體上看,這類成果專以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思想為研究對象,對其他土地思想所涉不多,遑論論及土地所有權思想。

中國共產黨在建立起新中國后,開始了土地公有制度的實踐。因此,有關土地公有制建立的研究成果極為豐富。首先,涂文濤在《當代中國所有制結構變遷研究》一書中認為,土地公有制度的建立具有明顯的強制性變遷、制度變遷,恢復和發展經濟緊密結合,以及運用政治手段保證經濟制度變遷的成果等特點。涂文濤:《當代中國所有制結構變遷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導言”第3頁。其次,一些通史性著作也強調包括“土地”在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是政治與經濟兩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何沁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此外,岳琛所著的《中國土地制度史》一書考察了自原始社會至新中國成立前土地制度的變革,它從政治、制度等層面探討了土地公有制的建立過程。岳琛:《中國土地制度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但是,土地公有制正式建立之前,社會上有關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土地公有思想的基本情況,學術界尚乏相應研究。

綜合學術界已有的研究現狀來看,除了對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研究亟待加強之外,還有下面四個方面值得引起注意和著力解決:

第一,土地所有權思想是經濟思想史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完整的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不僅應該重視,而且必須完整包括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內容。

第二,所有權是土地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土地所有權思想也是土地思想中值得系統發掘與重視研究的基本對象。

第三,土地所有權問題的探索貫穿于整個近代歷史。因此,對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應做系統、整體地研究,零星、散碎的研究現狀亟待改觀。

第四,一種制度的被接受乃至最終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思想準備過程。為更好地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土地公有制確立的思想前提,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人們對土地公有制的認識以及認識的發展與變化,十分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水市| 仁怀市| 堆龙德庆县| 夏津县| 曲沃县| 社旗县| 荥阳市| 徐闻县| 东乌| 措勤县| 巴南区| 定南县| 巴彦淖尔市| 磐安县| 大田县| 绥棱县| 两当县| 永平县| 丁青县| 汪清县| 张掖市| 宁津县| 疏勒县| 保康县| 大石桥市| 石阡县| 开远市| 汽车| 漳平市| 璧山县| 文山县| 翁牛特旗| 普定县| 定日县| 锡林郭勒盟| 新建县| 沾化县| 楚雄市| 加查县| 嘉禾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