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選題緣由

土地問題自古以來就是頗受人們關注的問題,近代以來亦然,也是探討熱烈且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的基本問題。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因之,“一切經濟問題的打算,歸根結底,總離不了地。我們這一片土地養活了我們幾千年的民族”。費孝通:《費孝通全集》(第四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頁。土地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是人們所關注、渴求的基本生產資料,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這對缺少甚至沒有土地的人來說尤其如此。誠如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說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很想占有若干土地,或是擁有所有權,或是租地”。[英]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71頁。但是,在土地占有不合理的情況下,占有過量土地的地主與無地、少地的農民,就構成了一對以土地所有權為中心的矛盾。并且,這一矛盾一直未得到有效地解決。近代中國的土地關系,早年因受階級斗爭學說影響,過分強調農民與地主的對立。“關于舊中國的土地占有狀況及發展趨勢,新中國成立后一般都根據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以及1950年6月5日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認為大體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約70%至80%的土地,而占鄉村人口90%的貧農、雇農、中農及其他勞動人民總共只占有20%至30%的土地。在舊中國幾十年間,地權越來越集中,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參見郭德宏:《中國近現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后來,史學界對近代農村土地占有狀況進行了重新估計,郭德宏的《舊中國土地占有狀況及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及章有義的《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地權再分配的再估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等文就指出,當時地主、富農一般占地50%-①60%,從寬說60%。后來,因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及選材,也相繼得出了其他結論。如秦暉就提出“關中無地主”的論斷(參見秦暉:《封建社會的“關中模式”--土改前關中農村經濟研析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對于一般認為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的尖銳對立關系,有學者指出不是地主壓榨農民,而是農民對地主的反抗乃至“欺凌”,農民在與地主的斗爭中處于“強勢”地位,并且因為農民欠租、抗租,導致地租量的下降(參見高王凌:《租佃關系新論:地主、農民與地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頁)。至于近代地權關系的大致情況,根據嚴中平等的研究,“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地權分配,已集中得相當嚴重了”;鴉片戰爭后,“不僅廣大農民群眾很多迅速陷入破產的境況,就是小土地出租者和中、小地主,也多有敗落下來的。這些人被生計所迫,不得不把僅有的少量土地忍痛出售,而這也就是縉紳、豪強、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大顯身手,兼并土地的絕好機會,使土地集中的過程更加速了”;“土地分配不均情況,與其前相比,有加無已”(參見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上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457頁)。劉克祥等亦指出,20世紀30年代以來,個別地方存在相對平均的情況,但土地所有權整體上在逐漸集中(參見劉克祥:《20世紀30年代土地階級分配狀況的整體考察和數量估--20世紀30年代土地問題研究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1期)。美國學者易勞逸則指出,近代尤其是1937年至1949年間,“能夠顯示土地正在大規模集中的可靠資料是非常缺乏的”,但是,“大地主普遍地更加富裕與大多數農民生活水準的下跌仍是實情”(參見[美] 易勞逸:《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王建朗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3頁)。本書不擬對中國近代(1905-1949)土地占有情況進行探討,但是,采納學術界一般所認為的近代中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下,農民生活的普遍貧困與農業生產的凋敝。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土地是所有人的希望。地主集中土地,不僅是剝奪農民土地的結果,也是致使中小地主喪失土地的主因。此外,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近代中國,“地主占有過量土地與農民需要土地”這一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不論地權關系如何,對土地所有權的思考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總是存在的。譬如中國雖已實現土地公有制,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興起了土地私有思想,以文貫中、陳志武等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者,認為中國農村土地的私有要優于公有;國內學者如溫鐵軍、賀雪峰等則強調繼續堅持并發展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合理性。費孝通曾形象地說,中國農民“視土如命”,“好像是患著永遠不會吃飽的土地饑餓癥”。費孝通:《費孝通全集》(第三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近代以來,人們對繼續存在并逐漸加劇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這些探索既有理論層面的繼承、吸納與創新,也有實踐層面的努力;且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對土地問題的看法與解決思路,形成了內涵豐富且各具特色的土地思想。這些思想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發掘、借鑒。這些土地思想,包括土地生產思想(即探討如何發揮、拓展地力)、土地金融思想(如何提供貸款以發展生產以及購贖土地)等等內容;但基于土地所有權在土地問題中的核心地位,無疑吸引人們對其進行更為集中、深入的探索。土地所有權思想也就成為土地思想中內涵相對豐富,脈絡較為完整,且更為值得深入梳理、研究的對象。

近代尤其是1905—1949年中國社會的土地所有權思想,就其內涵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土地農有思想、土地國有思想以及土地公有(共有)思想。研究這一時期的土地所有權思想,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梳理中國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基本內涵,能夠了解歷史時期人們對土地所有權問題深入而廣泛的思索;而發掘這一內涵豐富且頗具價值的思想資源,對歷史研究、土地思想史研究等均有著重要意義。其次,通過這一研究,能使我們深入了解歷史時期人們探索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的思想演進歷程,從而在整體上掌握土地公有制確立前的土地所有權思想基礎以及思想抉擇過程。最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現今仍然是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土地問題將更加凸顯,圍繞著土地公有與私有,又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著土地所有權的爭論又開始興起,國內外圍繞中國土地所有權(尤其是農村土地所有權)又形成了公有與私有兩派的論爭。大致來看,諸如文貫中、陳志武等這些在美國的經濟學者強調中國土地應該私有化,給予私人土地所有權;而國內的溫鐵軍、賀雪峰等則強調土地公有制,并且雙方有激烈的爭論。參見賀雪峰:《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并且,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新一輪土地改革已經如箭在弦。因此,通過對中國近代(1905—1949)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分析與研究,發掘其中的閃光之處,可以為現今土地所有制的完善以及“新土改”提供資鑒。

總之,土地所有權作為土地問題的核心,與近代社會轉型、革命建設、發展道路等緊密相關,也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對其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龙县| 江西省| 安国市| 岑溪市| 乌鲁木齐市| 文山县| 阜康市| 类乌齐县| 泸溪县| 临江市| 岳普湖县| 巨野县| 湘潭县| 太和县| 永和县| 贵定县| 郑州市| 兖州市| 潮安县| 沁水县| 铜鼓县| 晋宁县| 肃北| 伊川县| 宁乡县| 外汇| 盱眙县| 巴中市| 浑源县| 大石桥市| 麻城市| 全州县| 罗城| 辽中县| 集安市| 游戏| 云阳县| 江陵县| 弋阳县| 连云港市|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