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研究:1905~1949
- 李學桃
- 2字
- 2018-11-08 19:33:43
緒論
一 選題緣由
土地問題自古以來就是頗受人們關注的問題,近代以來亦然,也是探討熱烈且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的基本問題。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因之,“一切經濟問題的打算,歸根結底,總離不了地。我們這一片土地養活了我們幾千年的民族”。土地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是人們所關注、渴求的基本生產資料,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這對缺少甚至沒有土地的人來說尤其如此。誠如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說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很想占有若干土地,或是擁有所有權,或是租地”。
但是,在土地占有不合理的情況下,占有過量土地的地主與無地、少地的農民,就構成了一對以土地所有權為中心的矛盾。并且,這一矛盾一直未得到有效地解決。
費孝通曾形象地說,中國農民“視土如命”,“好像是患著永遠不會吃飽的土地饑餓癥”。
近代以來,人們對繼續存在并逐漸加劇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這些探索既有理論層面的繼承、吸納與創新,也有實踐層面的努力;且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對土地問題的看法與解決思路,形成了內涵豐富且各具特色的土地思想。這些思想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發掘、借鑒。這些土地思想,包括土地生產思想(即探討如何發揮、拓展地力)、土地金融思想(如何提供貸款以發展生產以及購贖土地)等等內容;但基于土地所有權在土地問題中的核心地位,無疑吸引人們對其進行更為集中、深入的探索。土地所有權思想也就成為土地思想中內涵相對豐富,脈絡較為完整,且更為值得深入梳理、研究的對象。
近代尤其是1905—1949年中國社會的土地所有權思想,就其內涵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土地農有思想、土地國有思想以及土地公有(共有)思想。研究這一時期的土地所有權思想,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梳理中國近代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基本內涵,能夠了解歷史時期人們對土地所有權問題深入而廣泛的思索;而發掘這一內涵豐富且頗具價值的思想資源,對歷史研究、土地思想史研究等均有著重要意義。其次,通過這一研究,能使我們深入了解歷史時期人們探索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的思想演進歷程,從而在整體上掌握土地公有制確立前的土地所有權思想基礎以及思想抉擇過程。最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現今仍然是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土地問題將更加凸顯,圍繞著土地公有與私有,又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并且,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新一輪土地改革已經如箭在弦。因此,通過對中國近代(1905—1949)土地所有權思想的分析與研究,發掘其中的閃光之處,可以為現今土地所有制的完善以及“新土改”提供資鑒。
總之,土地所有權作為土地問題的核心,與近代社會轉型、革命建設、發展道路等緊密相關,也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對其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