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商丘,三商之源

一 “三商之源”的提出和確定

商丘是商族的發源地(玄鳥生商)、商業的發源地(王亥經商)和商朝的第一個都城(成湯都商)。

根據《詩經》《竹書紀年》《山海經》《史記》《楚辭》等歷史典籍,可以看出商丘的“商”具有三重含義:一是商部族的商,二是商業的商,三是商朝的商。商丘是商部族的發源地,是商業的發源地,是商朝的發源地。然而在以往的宣傳中,“三商之源”這一概念一直沒有形成。商人、商業源于商丘,中華民族經商第一人王亥故里在商丘,這一歷史事實一直沉睡在歷史典籍中。在商丘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支持下,2004年舉辦了“中國·商丘與商業起源研討會”,新華社為此播發了通稿《中國商業源于商丘》,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到商丘考察并欣然題詞“商人商業源于商丘”, “商人”“商品”起源于河南商丘編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并在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華商文化節”。

2005年11月商丘市市委決定舉辦華商文化節,確定商丘是商業的發源地,王亥是商人的始祖,但并沒有形成“三商之源”這一概念。當時,考慮到為華商文化節學術和禮品贈送的需要,計劃編兩本書,一本是通俗性的,一本是學術性的。兩本書皆由時任商丘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瓊主編。到2006年9月,兩本書先后出版,第一本是連環畫《華商始祖王亥》(副主編劉秀森),第二本是《三商之源商丘》(副主編李可亭),均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者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

學術著作《三商之源商丘》的出版,第一次使用了“三商之源”這一概念。在此之后,2006年12月13日,張瓊部長又在《商丘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三商之源的來源》的文章,進一步論證了商丘是三商之源。12月15日,新華網河南頻道轉發了張瓊部長的這篇文章。后又經商丘學者的解釋和宣傳,逐步使這一歷史事實和“三商之源”這一概念為大家所接受。

二 玄鳥生商——商丘是商族的發源地

(一)“玄鳥生商”的傳說有一個發展、演變、膨脹的過程

《詩經·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鄭玄箋:“天使下而生商者,謂遺卵,娀氏之女簡狄吞之而生契。”

發展一:《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篇》: “有娀氏有二佚女。”——把有娀氏的女兒由一個演變為兩個。

發展二:《淮南子·墮形訓》: “有娀在不周之北,長女簡狄,少女建疵。”——進一步舉出了她們的名字。

發展三:到戰國時代的《楚辭》,又有了變化。《離騷》: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氏之女。”王逸注:“謂帝嚳之妃,契母簡狄也。”《離騷》: “鳳凰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王逸注:“帝次妃有娀氏之女生契。”《天問》說:“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嘉?”王逸注:“簡狄,帝嚳之妃也。玄鳥,燕也。貽,遺也。言簡狄侍帝嚳于臺上,有飛燕墮遺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九章·思美人》說:“帝辛之靈盛兮,遭玄鳥而致詒。”王逸注:“嚳妃吞燕卵以生契也。”

《離騷》《天問》《思美人》,都是戰國時屈原所作。——這時的簡狄,已經成了帝嚳之妃,而商的始祖契,已經擺脫了“無父而生”的局面,有了父親。

發展四:這一傳說到了秦漢又有變化。有的認為簡狄是在沐浴時吞吃鳥卵。《史記·殷本紀》說:“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有的又指出沐浴之地點,認為簡狄行浴,乃是在玄丘之水。《詩傳》說:“契母與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詩含神霧》《列女傳》也說簡狄是與其姊妹浴于玄丘之水。在具體時間上,《呂氏春秋·仲春紀》《禮記·月令》《詩經·商頌·玄鳥》都說在“春分”時節。

這些記載由簡單而復雜,不斷有所轉變,但在說到商王朝的始祖契是由玄鳥而生這一點上,始終是一致的。

(二)商先公的主要經營地在商丘一帶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尚書·盤庚下》云:“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于“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 “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余四遷,未詳聞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與此說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代,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之具體地點。王國維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蕃(今山東滕州市)、昭明居砥石(今河北元氏縣南槐河)、昭明又遷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土遷東都(今山東泰山下)、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今河南安陽)、上甲微復歸商丘、湯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集)。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于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賓于有易”,這說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間,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范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會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八次遷徙,但其中的四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者主要經營地,然后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三)商族發源地的文物證據——永城王油坊遺址的發現

王油坊遺址1936年被發現,1977年發掘,現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油坊遺址位于永城市西27公里酂城鎮王油坊村東北400米,它北靠澮河(古渙水)支流龍興溝,東距澮河250米,周圍地勢平坦,遺址略高于地表,東西和南北向長皆約100米。

眾所周知,史前商族人在建立商王朝之前所創造的文化,學術界謂之“先商文化”。考古材料證實,先商文化主要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它來源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并吸收了河南龍山文化及其周圍其他文化的先進因素。而據考證,商族發源于史前東夷人之中,最初主要活動在今豫東、魯西南一帶。分布在這一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學術界稱之為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屬于這一類型的文化還有:永城造律臺遺址、永城黑堌堆遺址、永城書案店遺址、永城趙莊遺址、商丘市谷子坑遺址、商丘市半塔村遺址和寧陵縣丁堌集遺址等。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一般都在3米以上。出土的文物為龍山文化晚期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王油坊類型遺址發現的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商丘地區早在4000—5000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這片廣闊、平坦的土地上。他們或網罟而漁,或弓矢而獵,或磨蜃而耨,或畜牧牛羊,由漁獵生活逐漸進到農牧生活。該地區較為發達的農業、漁獵和手工業,為商丘當然也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王油坊類型遺址都在故黃河的沖積平原上,為舊黃泛區淤沒之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是黃河文明中一束光輝的奇葩。

史前商族人在以今天商丘一帶為中心的遷徙,其間的腳步就曾停留在王油坊村,并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隨著時間的推移,于是就有了帝嚳和閼伯及其子孫。他們以亳為中心,創造了極其燦爛輝煌的先商文明。

三 成湯都商——商丘是商朝的第一個都城

商丘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四朝古都——商朝前期的都城、周朝宋國的都城、漢朝梁國的都城和南宋初年的都城。

商湯所居亳地為今之商丘。《史記》稱商王朝的建立者成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孟子》說“湯居亳,與葛為鄰”。“亳”之地望,自漢代起,聚訟紛紜。王玉哲把古今以來關于“亳”地的說法總結概括為六種:關中說、偃師西亳說、河南商丘南亳說、山東曹縣北亳說、河南內黃說、鄭州說。現在影響較大的為“三亳說”:南亳、北亳和西亳。

南亳在今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集。北亳即景亳,在今山東曹縣。西亳在河南偃師。學術界普遍認為,北亳為商湯的軍事大本營,商湯伐桀就是從這里出發的。西亳為商朝的一個軍事重鎮。南亳為商湯的都城。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五次遷徙,即仲丁遷于隞(一作囂,今河南鄭州)、河亶甲遷于相(今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于邢(一作耿,今山西河津市境,一說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于奄(今山東曲阜),到盤庚時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

可以看出,商朝建立后的五遷,其范圍亦在今河南、山東境內,部分涉及山西、河北境內,但總不外黃河南北、距黃河不太遠的地方。

四 王亥經商——商丘是商業的發源地

商先公王亥“賓于有易”,成為中國最早的商人,為商人的始祖。王亥活動的區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商丘為中國商業的發源地。王亥生活時期的社會形態為由部落向國家的發展時期,此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商業萌芽成為可能。

從契到商湯共14世(《國語·周語下》: “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荀子·成相》: “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這14世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

王亥是冥之子,微(上甲微)的父親。從冥經王亥到上甲微,是先商歷史重要的轉折時期。

關于王亥的名字,文獻資料記載頗不一致:甲骨文稱“亥”或“王亥”,《山海經·大荒東經》稱“王亥”,《竹書紀年》作“王子亥”或“侯子亥”,《世本》作“核” “骸”或“胲”,《楚辭·天問》和《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作“該”或“眩”,《漢書·古今人表》作“垓”,《初學記》引《世本》作“胲”,《呂氏春秋·勿躬》作“冰”。實際上,胲、核、該、骸、垓都是亥的通假字,振、眩又由胲、核、該、骸、垓等字形近而訛。因此,甲骨文和《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王亥,應該是大家能夠接受的名字。

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先公中比較受到后代重視的有王亥和他的兒子微(即上甲微)以及商朝的建立者湯。商湯受到后代重視自不必說;上甲微受到重視,主要是由于他是王亥的兒子,同時他又是商代第一個以十天干來命名的祖先。但王亥的地位是遠遠高出上甲微的。

(一)關于中國商業起源的幾種觀點

關于中國商業的起源,學術界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祝融說”“西周初年殷民說”和“白圭說”等。

“祝融說”。主要記載是《世本·作篇》中有“祝融作市”。祝融,高辛氏火正。《管子·五行》: “昔者黃帝……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呂氏春秋·四月》: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 “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這些資料說明:第一,祝融為傳說時期的人物,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炎黃時期;第二,祝融本貌所體現的主要特征是做高辛氏帝嚳的火正;第三,《世本》“祝融作市”的“市”并非“市場”,也非商業。因為此時農業和手工業還不發達,商業也無從談起。

“西周初年殷民說”。西周初年,武庚叛亂,為周公所平。為防止殷遺民的再度造反,周公便令殷民遷居洛陽,從事經商活動,即《尚書·周書·酒誥》所說的“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由于殷原稱商,所以從事經商活動的殷遺民被稱為“商人”,他們的職業也被稱為“商業”。這種說法有其道理,尤其是認為商業源于商人;但這種說法又有其不足之處,即把已經存在的商業活動誤認為是商業的開始,這就把中國商業的起源時間大大地向后推遲了。

“白圭說”。白圭,名丹,周人,與惠施、孟軻同時,曾為魏惠王相,以善于治水和筑堤防著稱。白圭和計然一樣,講究貿易致富的理論。他的最著名的貿易原則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實際上就是囤積居奇。白圭說:“欲長錢,取下谷。”因為下等谷類是廣大人民生活中最普遍的必需品,貿易上成交的數量最多,可以從中取得巨額利潤。因此,白圭成為當時商人崇拜的祖師,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也說“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很明顯,白圭并非中國最早的商人,他應是在商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從而提出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王亥作為商人始祖的依據

1.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極高

甲骨文中祭王亥的卜辭,以武丁、武乙、文丁時為多。武丁卜辭中有多片“王亥祟我”的記載。祟,神威之意。王亥祟我,意思是說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極大的神威。商朝人祭祀王亥所用的犧牲(祭品)有時多到三十牛、四十牛、五十牛,有時甚至用祭天的禮節來祭祀王亥。而且,上甲微以前,除“河”外,商朝人祭祀先公的配偶,唯王亥一人。

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稱王,名王亥。此“王”雖與成湯及成湯以后的商王之王有所不同,但可視為王之雛形,為王權的一種萌芽狀態,同時也說明王亥在商人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不僅如此,卜辭中還多處稱王亥為高祖,或稱高祖亥。甲骨卜辭中稱高祖的共有三人:一為高祖夔(即契),二為高祖乙(即商湯),三為高祖亥。

在甲骨卜辭中,共有甲骨8片、卜辭10條,王亥的亥字從亥從鳥。這一方面說明了早期商人以鳥為圖騰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說明王亥在后代商人心目中達到了圖騰的地位。

武丁時的卜辭中多次有“貞于王亥求年”“貞于王亥告秋”的記載。“求年”即求生求雨,求年祈年;“告秋”即告秋收禾谷成熟于先祖之祭,《說文》解釋說:“秋,禾谷熟也。”這說明,武丁時人們在敬天的思想指導下,在祈禱風調雨順,重視農業生產,希望禾谷成熟時,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并把豐收的喜悅告訴給王亥。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王亥在商先公中有著較高的地位,受到了商人的懷念和崇拜。

2.王亥生活時期的社會形態為氏族部落向邦國時期的過渡期

從“玄鳥生商”的傳說可以看出,商族在契以前還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從契開始,商族才有了以父子相承為主的世系,商族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概就在此時。從契到上甲微,商族的社會性質屬于父系氏族社會中的氏族部落階段。而王亥時期應為氏族部落向邦國時期(邦國時期即初始國家也即早期國家時期)的過渡期,是先商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最后到商湯時期走向王國形態。

王亥時期處于氏族部落形態向邦國的過渡期,其依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王亥之稱“王”,不但見于傳說的文獻,也見于甲骨文。王亥所稱“王”,與戰國時人稱契為“玄王”是不同的,也與成湯及成湯以后的商王不同。可以說,王亥之“王”只是王之雛形。從以王亥為中心的雛形性質的“王族”形成來看,其社會形態已跨越“階等社會”而開始進入“分層社會”。那么,社會分層的出現應屬于氏族部落社會的末期或氏族部落向國家的過渡時期。

(2)前述甲骨文中王亥之亥從亥從鳥,一方面說明王亥與商族圖騰緊密相連,另一方面說明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宗教性地位。在商先公中,只有王亥名號上冠以鳥形,獨樹一幟;而且在甲骨文中,從王亥之子上甲微開始,商先公的祀譜是連續而完備的。王亥名號冠以鳥形,說明在商人的眼里,他活著的時候就具有玄鳥之神性,其死后也就有了宗教性地位。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宗教性,說明王亥時期是一個過渡期,處于由氏族部落向邦國的過渡。

(3)王亥“賓于有易”而被殺,先秦不同的典籍都有記載。如《竹書紀年》: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先秦文獻和甲骨文中王亥遠到有易之地“仆牛”或“服牛”,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畜牧牛羊,實際是駕著牛車、載著貨物到有易部落去進行商業貿易。

結果王亥被綿臣所殺,被殺原因是“淫”字。《楚辭·天問》說王亥與其弟王恒并淫,也有學者進一步分析是淫綿臣之妻還是淫綿臣之女。但也有學者對王亥之死提出質疑,如田昌五先生指出,在上古時期尚不存在后世的那種婚姻道德觀念,“王亥作為一方邦君,即使淫于綿臣之女,甚至 ‘眩弟并淫’,那雙方結親通好就行了”,是不會因此被殺的。

田昌五認為,王亥之死的真正原因,是王亥通過綿臣之女,謀取有易而有之,結果被綿臣發現,因而殺掉王亥。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淫”為“浸淫”之意——逐步滲透,蠶食性擴張。這說明,商族在王亥時期發展很快,力量強大,對鄰邦產生了威脅,這也符合由氏族部落向邦國過渡這樣一個社會形態。

3.王亥“服牛”與畜牧業的發展

《山海經·大荒東經》和《楚辭·天問》中都提到王亥“仆牛”;《世本》《呂氏春秋·勿躬》作“服牛”;《天問》有“該秉季德……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仆、服、牧都是一聲之轉,指王亥放牧牛羊。前文述及《世本·作篇》言“相土作乘馬”,乘馬,即用馬駕車,說明在相土時已有馬的馴養和使用,可以說王亥是繼承了商先公重視畜牧業的傳統。在先商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很多牛、羊、豬、鹿、狗等動物遺骸,說明先商時期商人畜牧業的發展情況。

王亥之亥,王國維以為是時間,即祭日。他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王亥》中說:“卜辭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與祭大乙用乙日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確為殷人以辰為名之始,猶上甲微之為以日為名之始也。”

但從所有祭祀王亥的卜辭來看,筆者認為亥不是祭日,亦非十二地支中的“亥”。《說文》: “亥為豕,與豕同。”段玉裁注“謂二篆之古文,實一字也”。從王亥受到商人崇拜的程度來看,亥即豕。豕,豬也。說明王亥重視畜牧業,飼養“豬”等家畜。《管子·輕重戊》: “殷人之王,立帛(皂字之誤)牢,服牛馬,以為民利。”“皂”以養馬,“牢”以養牛,“服”乃馴服、放牧之意。這說明,王亥不僅養豬,而且養馬、牛。王亥所處的時代為奴隸社會初期,以農業生產為主,生活水平相對低下。

王亥時期的商部落已經能飼養豬、牛、馬,從飼養個別家畜到畜牧業逐步發達,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王亥也因此受到后人的崇拜。王國維說:“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為先祖。”“制作”應為發明意,“制作之圣人”是說王亥是畜牧業的創始者。因此,胡厚宣說“王亥是一個畜牧業的創始人”。

王亥飼養、放牧牲畜,其一,祭祀時有了犧牲,犧牲越豐盛,說明對天和先人越虔誠,這樣就越能得到天和祖先的保佑;其二,可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增強抵御自然災荒和野獸侵襲的能力;其三,說明王亥時商人已能使用牛馬等畜力,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向四周發展勢力。由于產品有了剩余,出于發展壯大本部落以及換取奴隸主需要的物品的目的,王亥于是與四周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商業貿易活動。

4.王亥時期商人活動的區域就在商丘

由于種種原因,商都屢遷。據王國維考證,商先公時期就曾八遷,商朝建立后又有五次遷徙。商都屢遷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以下幾點可以肯定:一是商先公時期的遷徙,無論是出于自然緣故以謀求生存空間或者出于政治原因以緩解矛盾,但都是整個部族的遷徙;二是商先公時期的商都屢遷說明商部落還處在由游牧到部落再到邦國的發展階段;三是王亥時期處在相土與上甲微之間,有一段較為穩定的時間,此時的商人就在商丘一帶活動,而由王亥開始的商業活動就在商丘,因而,商丘是中國商業的發源地,王亥是商人的祖先。

王亥經商情形及被殺原因有三段材料記載。《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竹書紀年》說:“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楚辭·天問》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仆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烏萃棘,負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

這三段材料講的是一件事,可以相互印證。王亥被殺的原因在于有易感到了王亥的危險,這種危險就是商族的強大,利益的沖突引起了戰爭,戰爭導致王亥被殺。從這個意義上講,“淫”應理解為“浸淫”,即蠶食、擴張之意。王亥賓于有易,以通商為手段,以蠶食、擴張為目的,于是發生了沖突。

王亥之后,商人沿其傳統進行商業貿易,并逐漸形成了專門從事遠方販運貨物進行貿易的商賈,到周朝初年即形成了“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的局面。由于這些貿易之人來自商部落,所以稱作“商人”,他們的交易活動就是“商業”活動;而作為最早進行貿易的王亥,便是“商業”始祖,即商(業)人的祖先。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貿易只是商業的萌芽階段,數量不大,而且由于沒有貨幣,所以是以物易物的活動。到了商朝建立后,才出現貨幣,商業也因貨幣的出現而進一步發展壯大。

 

(原載《商丘日報》2009年12月1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咸阳市| 萍乡市| 麦盖提县| 沙洋县| 彩票| 濮阳县| 来安县| 将乐县| 建始县| 灵宝市| 凤城市| 类乌齐县| 建宁县| 延安市| 新化县| 蒙阴县| 诸城市| 元朗区| 同江市| 廊坊市| 达州市| 张家川| 湾仔区| 弥渡县| 永平县| 富裕县| 惠安县| 勃利县| 安远县| 舟曲县| 汉沽区| 金华市| 普宁市| 苏尼特右旗| 凌云县| 吉首市| 林周县| 平罗县| 密山市|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