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無條件養育
  • (美)艾爾菲·科恩
  • 2527字
  • 2019-01-04 11:06:41

有條件養育的后果

正如家長的養育行為可能會與某些長遠目標發生矛盾一樣,與有條件養育相關的某些養育技巧也會同人們的某些基本信仰發生摩擦。這兩種矛盾都會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反對有條件養育還不僅限于其令人費解的某些價值觀和理論之間的關系,一旦我們了解其在真實世界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恐怕就會更加對其嗤之以鼻。

約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先驅卡爾·羅杰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家長的愛取決于孩子的行為時會產生哪些結果?”他解釋道,作為這種“愛”的接受方,孩子會唾棄自己不受珍視的那部分,最終他們會認定自己只有以某種特定方式表現(思考、感覺)時才是有價值的。這從根本上說是導致神經機能病的途徑,或者更糟。愛爾蘭兒童健康署曾發表一篇世界范圍內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兒童養育的十大“情感虐待(冷暴力)”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條件養育,即對孩子關心的程度以其行為或表現為條件”,第一位的是“對孩子的不斷指責、挖苦、敵意或責怪”。

如果被問,大多數家長都會堅稱其當然會無條件地愛孩子,盡管他們使用的養育技巧在我(及其他育兒專家)看來存在問題。有些家長甚至還會說,他們之所以懲罰孩子,正是因為他們愛孩子。在此我想繞回那個之前順便提及的觀點,相比我們對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經歷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才更重要。兒童教育家提醒我們: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師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們認為我們在傳遞什么信息。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的訓導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同影響,但要找出如何認定和衡量每個家庭實際情況的辦法并不容易。他們不可能隨時觀察到親子互動的第一手資料(即便是影像),因此有些試驗只能在實驗室里完成,即單個家長和單個孩子被要求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有時家長會接受采訪,或被要求需要填寫調查問卷,以了解他們常用的養育方式。如果孩子年齡足夠大,他們會被問及家長平時的表現;如果孩子已長大成人,還會被問及家長過去的表現。

上述方法也并不完美,并且方法的選擇會影響著研究的結果。例如,如果孩子和家長被隔離詢問,他們的描述會有很大出入。有趣的是,當為得到真相采取某種客觀手段時,孩子眼中的家長行為被證明與家長自己的描述一樣精確。

但關鍵問題并不在于孰是孰非,與感覺相關的問題通常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關鍵在于誰的視角與對孩子造成的不同后果相關聯。以調查“有條件養育”手段之一的某項研究為例,家長承認使用過這種養育手段的孩子從外表來看并不比家長說他們沒使用過的孩子更差;但如果以“孩子是否感覺到家長使用這種手段”為前提將孩子和家長進行隔離詢問,其結果就完全不同了。一般來說,表示曾從家長那里感受到“有條件愛”的孩子,比那些表示不曾有此經歷的孩子狀態要差。有關此次研究的具體細節稍后作解釋;這里我的重點只在于,我們認為自己做了什么(或發誓沒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對我們行為的感受及其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近幾年針對有條件養育的調查研究呈上升趨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在這次研究中,調查對象是100余名大學生,每名學生需要回答他們的家長是否會傾向于憑借以下4種情況中的任意一種來給予自己愛:(1)兒時是否在學校受到獎勵;(2)是否刻苦練習某個運動項目;(3)是否關心他人;(4)是否壓制負面情緒,如恐懼。此外,學生還被問了其他一些問題,諸如他們是否真的傾向于表現到位(如曾經為達到家長的希望而隱藏自己的感受、為考試拼命學習,等等)以及與家長相處得怎么樣。

使用有條件的愛似乎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制造家長渴望看到的結果。表現到位才能得到家長認可的兒童會更有可能習慣于這種特定方式——即使進入大學之后。但其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認為家長愛自己是有條件的學生更容易感到受排斥,導致他們更容易反感和討厭他們的家長。

可以想象,如果被問到這個問題,每一名家長都會宣稱“我不知道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無論如何我都愛他!”然而研究人員在對(已成人)孩子的直接訪問中聽到的竟是完全與之不同且令人不安的故事。這些學生中許多人都感覺一旦沒能做出令人欽佩的事或順從家長的意愿,自己就會得到更少的愛,也正是這些使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更容易陷入緊張狀態。

為進一步明確真相,這些研究人員進行了第二次調查,對象是100余名成人的母親,證明有條件養育對這一代人同樣極具傷害性。年幼時感覺自己只有在不辜負家長期望時才會得到愛的母親,此時作為成人自我價值感頗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如此,這些母親依然會傾向于對自己的孩子使用相同的養育方式;她們“不顧這種養育方式對自己產生的負面影響”,繼續對孩子施以有條件的愛。

(據我所知)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有條件養育模式可以傳遞給下一代,其他心理學家也早已就其影響找到了相關證據,稍后幾章會進一步探討,針對有條件養育在實際生活中的兩種特定方式作詳細描述。不過總的來講,其造成的影響極具破壞性。例如,美國丹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相應地會導致其在進入青春期后創造一個“假我”,換句話說,裝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這種為贏得認可鋌而走險的絕望做法通常伴隨著抑郁和無助,會導致其與真正的自己失去聯結。在某種情況下,這些青少年甚至會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他們曾經那么努力把自己變得不是自己。

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發現,“(得到的)支持越有條件,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就會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愛是被附加條件的,那么他們在接受自己時也會附帶條件。相反,正如卡爾·羅杰斯指出的,感覺自己被家長、甚至老師無條件認可的孩子會傾向于對自己感覺更好。

這就是本書的最終目的,我邀請大家深思的核心問題。在有關有條件養育的問卷調查中,在回答“即使與媽媽產生激烈沖突,她仍然是愛我的”或“即使爸爸不贊成我,我也知道他仍然愛我”這樣的問題時,青少年或年輕人會被要求在以下五個選項中做選擇:“非常同意”、“同意”、“無所謂”、“反對”或“非常反對”。那么,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來5年、10年或15年內會怎樣回答這類問題呢?你認為他們會怎樣回答這類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鄄城县| 嘉禾县| 阿拉善盟| 金秀| 中卫市| 稷山县| 尚志市| 娱乐| 博客| 名山县| 汶上县| 香港| 会同县| 灵璧县| 昌邑市| 融水| 新巴尔虎右旗| 常宁市| 曲靖市| 阳谷县| 武山县| 建瓯市| 肃北| 老河口市| 舒兰市| 四子王旗| 渝中区| 山西省| 庆元县| 东莞市| 德格县| 潮安县| 稷山县| 宜兰市| 沙田区| 安宁市| 卢氏县| 定安县| 秦皇岛市|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