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無條件養育
  • (美)艾爾菲·科恩
  • 4784字
  • 2019-01-04 11:06:41

第一章 有條件養育

有時會沾沾自喜地想:身為家長,無論我曾經犯過多少錯(而且將來還會繼續犯),孩子們都會成長得很好,僅僅因為我真的很愛他們。畢竟,愛可以治愈所有傷口,有了愛就足夠了,愛意味著無須道歉,即使你今天早晨曾在廚房對孩子發火。

這種確定感基于認定世界上存在一種名為“父母愛”的麻醉品,你給予孩子的“父母愛”可多可少。(當然,越多越好。)但如果這種假設實際上過于簡單盲目呢?愛孩子的方式有千種萬種,并不是所有方式都可取。精神分析學家愛麗絲·米勒通過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愛可能會“熱情似火,但并非孩子需要的那種愛”。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么關鍵問題就不是我們是否、甚至有多愛我們的孩子,而在于我們該如何愛他們。

一旦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很快羅列出一長串不同形式的父母愛,再附上哪種方式更好的提議。本書著眼于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么”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則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么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

這里我想從價值取向和預測性兩個基本點來進一步解釋“無條件養育”。價值取向很簡單,就是孩子不應該贏得我們的認可,我們本來就應該愛他們,就像朋友黛博拉所說,“沒有什么理由”。此外,重要的并不是我們認為在無條件地愛他們,而是他們感覺我們在無條件地愛他們。

其次,預測性,即無條件地愛孩子將會產生積極結果。這種愛的方式不僅道德上正確,而且明智。孩子需要因為自己就是自己而被愛,他們會因而從根本上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即使有時會把事情搞糟或達不到目標。這種基本需要的滿足會讓孩子更加自由地接受(和幫助)他人。總而言之,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更好成長的必需。

不過家長經常會誤入歧途,將自己的認可附帶上條件。我們之所以會如此,不僅是因為深信這種養育理念,同時也是從小就深受這種養育行為的影響。你或許會說我們被訓練得“有條件”,這種感情已深深扎根于美國人的意識。事實上,即使被看做是一種理想,“無條件認可”也并不多見,互聯網上的搜索結果顯示,其通常被用于宗教或寵物討論,對于許多人來說,很難想象人類之間的愛怎么會不附帶任何條件。

對于孩子來說,被愛的條件要么是行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

本書前四章將著重探究兒童的行為表現,尤其是造成孩子產生“只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才能得到我們認可”這種感覺的諸多養育模式。

第五章則探討是什么導致有些孩子認定家長的愛取決于其成績——例如在學校或運動中的表現。

后五章將為各位家長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行性建議,使我們可以遠離傳統的養育模式,如何達到一種更加接近孩子需要的境界。不過首先,我要從更廣義的角度審視“有條件養育”:是什么構成了其理論基礎(與“無條件養育”做區分)以及它到底能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兩種養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女兒阿比蓋爾在過完4歲生日后的幾個月里,經歷了一段困難時光,這可能與家里一個新競爭對手的到來有關。她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變得更加抵觸,經常故意說難聽的話、大聲尖叫、用力跺腳;常規活動和變化很快升級為一場意志力的對抗。我記得一天晚上,她本來答應我們晚餐后就去洗澡,但沒有做到,我們提醒她所做的承諾,她開始歇斯底里地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我們要求她盡量安靜,可她卻再次發出尖叫聲。

現在問題來了,當阿比蓋爾最后安靜了下來,那么我和妻子是否應該像往常那樣擁著她躺在床上給她講故事?有條件養育會說“不”,如果我們像往常那樣進行愉快的活動,那就是對她不良行為的獎勵。這種活動應該暫停,我們要溫柔且堅定地讓她知道,她為何要承擔這種“后果”。

這種養育行為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耳熟能詳,許多育兒書籍就是這樣建議的。況且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嚴厲手段會在某種程度上令我心滿意足,因為我已經被阿比蓋爾的反抗深深激怒,這會讓我感覺自己作為家長正在樹立自己的絕對威信,正在讓她知道這種行為不被允許。我找回了控制權。

然而,無條件養育卻將此視為應該抵制的誘惑,我們應該像往常一樣擁著孩子講故事。但這樣做并不代表可以忽視發生的一切,無條件養育不是放縱孩子為所欲為的同義詞。(在暴風雨之后)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孩子共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給阿比蓋爾講完故事后就是這樣做的。如果她確信自己的行為不會削弱我們對她的愛,那么無論想讓孩子吸取什么教訓,實現起來都會更容易。

無論我們是否想到過,這兩種養育模式是建立在迥然相異的心理學、兒童發展,乃至人性的概念之上。首先,有條件養育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極為相近,代表人物是斯金納。顧名思義,其典型特征是“一切只看行為”,只有可以看見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你看不見“欲望”和“恐懼”,所以干脆只專心于人“做”了什么。

此外,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是行、是止,是熱情、是冷漠,都是建立在是否被“強化”的基礎之上,人類做出的每件事都可以被解釋為是否受到了某種獎勵的強化,無論是人為授獎還是自然獎勵。如果一個孩子對家長表現出關愛,或是主動將自己的甜點分享給朋友,那么就可以說這個孩子的行為僅僅是由于過去某些愉快的反應而導致的結果。

簡而言之:“外在力”,諸如某人之前因自己的行為而受到的獎勵(或懲罰),是導致人類如何行動的關鍵因素,而如何行動則構成了我們的全部。即使從來沒有讀過斯金納的作品,人們似乎也很容易接受他的這些假設。家長和老師總是在談論孩子的“行為”,好像除了這些表面現象就別無可取,孩子的個性、想法、感覺和需求都不重要,不用管什么動機和價值觀,關鍵在于改變他們的所作所為。當然,這會導致我們對那些僅以強制孩子做什么(或停止某種行為)為目的的訓導技巧產生依賴。

舉一個日常生活中行為主義的典型范例:或許你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他們在孩子做了某件具有傷害性或不好的事后會強迫孩子道歉。(“你能說對不起嗎?”)這是怎么回事呢?家長真的認為在強迫孩子說出這句話后就會神奇地讓孩子產生抱歉的感覺嗎?盡管所有證據表明這并不可能發生。或者更糟的是,家長是不是根本就不關心孩子是否真的產生了抱歉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說出適當語言的行為。強迫性道歉通常只會訓練孩子心口不一——也就是,說謊。

不過這里值得反思的還不只是這一種養育現象,它只是斯金納主義——僅僅關注行為——如何縮窄了我們對孩子的理解、扭曲了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的諸多范例之一。我們在訓練孩子獨自睡覺或使用馬桶的養育程序中都能看到同類手法,而從這些程序的角度出發,孩子為什么在深夜啜泣的原因無關緊要——恐懼、厭煩、孤獨、饑餓或其他;同樣,一個學步兒不愿使用馬桶的原因也不重要。那些提供步進式技巧、“教會”孩子獨自睡覺,或煽動我們利用玩具、MM豆或表揚去敦促孩子使用馬桶的育兒專家們,關心的并不是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感受和意愿,而只是行為本身。(盡管還未實際做過測試,但我認為家長有必要用一個簡單且實用的方法去檢查一本育兒書籍的價值:其大小與“行為”一詞出現的頻率成反比,“行為”越多,書的價值就越小。)

現在讓我們回到阿比蓋爾的問題。有條件養育認為,給她講故事或用其他方式繼續向其表達我們的愛,只會鼓勵她變本加厲地發脾氣。她會發現吵醒了弟弟也沒關系,拒絕洗澡也無所謂,因為她會將我們的愛解讀為對她剛才所作所為的強化。

而無條件養育則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乃至看待人性。就動機而言,無條件養育會更多地從“內在”、而非“外在”去尋找阿比蓋爾行為的理由,我們無法從諸如對其過往行為做出正面反應之類的外在角度機械地解釋她的行為。或許她只是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感控制了,或者是產生了一種她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挫敗感。

無條件養育理論認為,孩子的行為只不過是其感覺、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達,簡言之,重要的是實施行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為。孩子不是受訓的寵物,也不是計算機,輸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預測他們的反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其中一定有許多不同的理由,其中有些理由會彼此緊密關聯。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理由,不能單純地對其結果(即行為)做出反應。事實上,每個理由都可能需要不同的應對手法。例如,如果阿比蓋爾的反抗實際上是因為害怕我們過多關注剛剛出生的弟弟,那么我們就要幫助她打開心結,而不只是壓制她表達自己內心恐懼的方式。

在盡量理解和處理造成各種具體行為的各種具體原因的同時,還有一點十分重要:阿比蓋爾需要知道我們愛她,無論發生過什么。事實上,今晚我們的擁抱尤其重要,她會從我們的行為中分辨出我們的愛是不可動搖的。這會幫助她完成傷口的修復。

在任何情況下,施以任何程度的懲罰都不具建設性,可能會刺激她再次哭鬧。即使懲罰讓她暫時停止了哭鬧,或成功地讓她在第二天晚上因懼怕激怒我們而沒有表達她自己的感覺,其造成的整體影響都不會是積極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首先因為其并沒有解決阿比蓋爾頭腦中的問題,其次因為我們讓她吸取教訓的行為很可能在她看來是我們在收回對她的愛。從普遍意義上講,這會導致她更不開心,或許還會讓她感覺孤獨和無助。從具體意義上講,這教會她認定自己只有在乖乖聽話時才會被愛,或者才是可愛的。我稍后提到的現有研究結果均力證了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經過多年潛心思考,我意識到行為主義理論還不足以完全解釋有條件養育,還有其他因素。請再想象這樣一種情景:孩子在大哭,顯然很傷心,此時父親上床將孩子摟在懷里,給她講《青蛙與蛤蟆的故事》,孩子安靜了下來。有條件養育擁護者會對此驚呼:“不!不!不!你這是在強化她的不良行為!你是在告訴她淘氣頑皮也無所謂!”

這種解讀不僅反映了對特定情境下孩子應該吸取什么教訓,甚至應該如何去吸取教訓的設定,同時也反映了對孩子——乃至對人性——持有一種陰暗的看法。其認為孩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利用我們,會得寸進尺,會在模棱兩可的狀態下選擇吸取最壞的教訓(不是“我無論如何都是被愛的”,而是“耶!惹麻煩也沒事!”)。他們把家長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解讀成對自私、苛求、貪婪、不體諒他人行為的縱容。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條件養育從根本上抱著深度憤世嫉俗的理念,認為對孩子的認可就是對其不良行為的默許,因為孩子天生就是不良的嘛!

相比之下,無條件養育會首先意識到阿比蓋爾并不是有意讓我們痛苦,她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在用她唯一知道的方式告訴我們哪里出了問題,其可能是剛剛發生,也可能是已經暗暗存在很久。這種做法無疑是給孩子投信任票,它否定了“孩子一定會從關愛中吸取反面教訓,或一旦感覺自己可以逃脫懲罰就始終想要表現惡劣”的假設。

上述觀點并非空想,也非不切實際,沒有否認孩子(和成人)有時會做壞事。孩子需要引導和幫助,但他們不是小怪物,不需要被馴化,不能強迫其就范。他們有能力同情別人,也有能力咄咄逼人;可以毫無私心,也可以自私自利;能與他人合作,也能和別人競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形成許多個性,但大部分取決于他們如何成長,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他們是否能夠感覺到無條件的愛。低齡兒童突然哭鬧或拒絕在浴盆里洗澡,我們要考慮其年齡因素,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理解自己產生不安的原因,或沒有能力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感覺,或不記得自己的承諾或不能守約。因而,從深遠意義上來講,選擇有條件還是無條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觀之間做選擇。

不過這里我們還應對幾種設定做一些闡述。社會上普遍認為,人人應該勞有所得、多勞多得,不能不勞而獲。事實上,這條法則一旦受到侵犯,許多人就會暴跳如雷。例如,人們對依賴福利制度的人懷有敵意,工作單位濫用績效工資制度,學校老師將任何愉悅的活動(比如課間休息)定義為獎賞,視為滿足老師期待的一種回報。

說到底,有條件養育反映出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當做經濟交易的傾向。市場規律(供需關系、等價交換)已經被視為普遍且絕對的真理,好像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我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都和買車、租房一樣需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一位奉行行為主義理論的育兒專家曾經這樣說道:“如果我要帶著孩子出去兜風,或者即使我想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我必須首先要確定他得了這種回報。”在將他判定為個別極端者之前,我們還要看一下著名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針對無條件養育做出的相似言論,其聲稱“互惠互利、付出才有回報,是適用于所有人類的通用法則”。

許多對此未有明確態度的育兒作家和心理治療專家,似乎也十分依賴某種經濟模式。從其著作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們的建議均是建立在“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我們就應該收回他們心愛的東西”的理論之上。畢竟,人沒有付出就不應該有回報,更不用說幸福,或者愛了。

曾多少次聽到有人慷慨激昂、斬釘截鐵地說某些東西是“特權,不是權利”。有時我夢想能對奉行這種理論的人做一次調查研究,看看他們擁有怎樣的人性特征。某位以孩子的表現為條件決定孩子能否得到冰激凌,并堅稱什么都不能隨便給孩子的人,你能想象這個人的樣子嗎?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樣的?他快樂嗎?他真的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嗎?你想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嗎?

另外,當我聽到“特權,不是權利”這樣的話時,我總是很好奇說話者是如何看待“權利”的。有什么是人類生來應得的嗎?有沒有什么關系可以不靠經濟法則來維系?誠然,成人希望自己的勞動得到報酬,就像得到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要付錢一樣。但問題是,“互換法則”是否需要被應用在朋友和家人身上?或者如果需要,應該在何種情況下被應用?社會心理學家們發現,某些人之間確實存在“互換關系”:只要你為我做某事,我就為你做某事(只要你給我某樣東西,我就給你某樣東西),但心理學家隨即補充道,這種互換關系并不適用于所有人際關系,也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有些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關心之上,而非互惠互利之上。事實上,有研究結果發現,將自己與配偶的關系視為互換的人會對付出和回報斤斤計較,其婚姻關系滿意度較低。

孩子長大后,他們會有足夠的機會扮演經濟角色,如消費者和工作者,可以精細核算各種自利法則和互換條款。但無條件養育堅稱,家庭應該是規避這些交易的港灣和庇護所,特別是父母給予的愛,它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如果你可以理解這一點,并接受無條件養育的各種理論基礎(應該看孩子的全面身心、而非其行為;不應推測孩子會傾向于最壞的選擇;等等),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質疑理論基礎與之完全相悖的所有傳統養育技巧了。有條件養育行為傾向于對孩子實施手段,以達到順從的目的;相比之下,本書后半部分所提供的養育建議(源于無條件養育概念)則是圍繞著如何與孩子并肩協作的主題,幫助孩子成長為品行端正的人,能做出良好的決定。

至此,就這兩種養育行為的不同之處總結如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河东区| 翼城县| 延安市| 囊谦县| 大洼县| 宜丰县| 龙海市| 柳江县| 平乐县| 上饶市| 乐平市| 射阳县| 鄂尔多斯市| 雷波县| 旬阳县| 措美县| 临沂市| 天镇县| 彩票| 武穴市| 深泽县| 大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汽车| 静宁县| 汝州市| 湟源县| 齐齐哈尔市| 崇信县| 平顺县| 宁国市| 兴海县| 大同县| 汤原县| 通城县| 宁河县| 多伦县| 虞城县| 开平市|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