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早在孩子出世以前,我就已經意識到為人父母是一個既甜蜜又充滿挑戰的工作。不過彼時的我還不曾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我不知道它會令人如此筋疲力盡,如此茫然不知所措。要顧及的事太多了,每當我還在為某件事忙得焦頭爛額,甚至瀕臨崩潰時,竟然發現后面還有更多的事在等著我。
我不知道孩子的大聲尖叫,會招惹鄰居打電話給兒童保護服務局,而原因只是晚餐時的意粉形狀不對。
我更沒有意識到,妻子在自然分娩培訓課上接受的深呼吸訓練,要等到孩子出生很久之后才發揮作用。
我也沒有預料到,當我聽到其他家長抱怨同樣的遭遇,或他們孩子的表現跟我的孩子一樣時,我竟感到十分寬慰和輕松。(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他家長也有過這樣不光彩的時刻:突然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或者懷疑自己這樣辛苦是否值得,甚至還會冒出更多稀奇古怪、不可名狀的想法。)
歸根結底,養育孩子這項工程可不是懦夫能夠勝任的。妻子曾說:這可以考驗人應對未知和混亂局面的能力。面對這種考驗,你無從準備,也永遠不知道結果會怎樣。當我們形容某件事情沒那么困難時,不必再用“太空科學”或“腦外科手術”這種陳詞濫調了,干脆就說“反正又不是養孩子……”。
這種養育的艱難所導致的后果就是:我們可能會竭盡全力壓制孩子們對我們提出的要求的反抗,叫他們聽話。更糟的是,如不加以重視,這種壓制和強迫聽話的想法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會發現自己正在加入周圍人群的行列:對那些順從、聽話和暫時乖順的孩子贊不絕口、褒獎有加。
幾年前,我曾應邀到外地演講,飛機降落機場后緩慢滑行,“叮咚”提示音響過之后,座位上的乘客開始起身拿取自己的行李,這時與我隨行的一位乘客俯身向前座的一對父母乘客大聲夸贊他們的小兒子:“嗨!他在飛機上表現很好?。 ?/p>
請注意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很好”。這是一個形容詞,一般用于形容某人品行端正,符合道德規范,其同義詞一般是“合乎道德的”、“正直的”或“有同情心的”。如果用在兒童身上,這個詞的意義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或者說,他沒有給我添亂。我在飛機上無意中聽到的這個詞,讓我也經歷了“叮咚”一聲提示,我意識到這就是社會上很多人對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擁有愛心、創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現乖乖。對于家長來說,一個“很好”的孩子,就是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從不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
經過過去兩代人的時代變遷,取得上述成效的手段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過去孩子們會常規性地經歷嚴酷的體罰,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暫?!保╰ime-out,或譯“反思角”、“隔離”)或者聽話就會得到獎勵。但不要誤以為新的方式就會產生新的結果,家長的養育目標依然是控制,即使披著現代教育手段的外衣。這并不是因為我們不關心孩子,更多的可能是被無休止且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我們需要催促孩子睡覺、起床、洗澡、坐車,導致我們很難回頭反思和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
試圖迫使孩子遵從我們,其所衍生的問題是,這樣做會與家長其他更雄心勃勃的養育目標發生沖突。今天下午,你對兒子的首要期望是不許在超市里大聲吵鬧,并且接受不給他買一大瓶偽裝成早餐麥片的花花綠綠糖果這一事實。但這還值得我們向更深層次挖掘。我在工作坊針對家長展開調查時,通常會首先提問:“你對孩子的長遠期望是什么?你怎樣描述孩子將來會變成怎樣的人?你希望孩子長大后成為什么樣子?”
現在花上一分鐘考慮一下,你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當我邀請參加工作坊的家長想想其對孩子寄予了哪些最重要的長期目標時,聽到的是全美國都如出一轍的答案,下列幾條極具典型性:這些家長說他們希望孩子幸福、平衡、獨立、得志、有貢獻、自足、負責任、積極向上、善良、體貼、充滿愛心、求知欲強、自信。
這些形容詞匯聚在一起很有趣,對家長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也很具有實際意義,因為它們會挑戰我們質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與自己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相符。我每天的行為真的就能讓孩子變成我期望的樣子嗎?在超市里對孩子提出的那些要求就能讓他在日后幸福、平衡、獨立、得志……嗎?或者說我對局面的掌控是不是已經背道而馳了?如果是,我又該怎么辦?
如果想象孩子若干年后的生活令人望而卻步,那么就請各位家長思考今天對于你來說什么最重要。想象一下自己正參加孩子的生日聚會,或者正站在孩子的學校大廳,周圍有兩位其他孩子的家長,他們并不知道你的存在,你無意之中聽到他們在竊竊私語——對,他們在談論你的孩子!那么你希望從他們那里聽到什么?請再花上一分鐘想出一個最能令你滿意的單詞或句子。我猜測——當然也希望——不會是:“哇噻,那個孩子特聽話,總是悄無聲息。”因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有時的養育行為看上去似乎“聽話”才是我們最關心的特質。
約二十五年前,社會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卡根曾對大量同時代育兒書籍進行深入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全盤接受父母特權”,只“稍稍顧及兒童需要、感受或發展”。她補充道,當時的主導設想似乎是家長的愿望“想當然是合理的”,因而唯一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讓孩子聽話。
可悲的是,時至今日這種理論依然橫行。美國每年出版上百本育兒書籍,此外還有刊登在各種育兒雜志上不計其數的文章,其中大多數依然充斥著“如何讓孩子對家長百依百順、如何讓他們乖乖表現、如何像訓練寵物那樣訓練孩子”之類的養育建議。許多作品還為家長打氣,聲稱家長需要與孩子“勇敢地對抗”、“鞏固自己的權利”,有時還明目張膽地否認我們這樣做可能會產生的擔心和不安。這種“歪理邪說”最近還赫然成為某些書籍的標題:《鐵打的紀律》、《父母握權》、《父母掌控》、《奪權》、《回歸掌控》、《心安理得地訓導學齡前兒童》、《沒有理由!因為我是媽媽!》、《申斥之必要》、《無需負罪的養育模式》、《答案是“不”!》,等等。
這些讀物中有的堅決捍衛老式價值觀和養育行為(“等你爸爸回來打你屁股!”),有的則強調了新式養育技巧的意義所在(“做得好!寶貝兒,你在便壺里尿尿了!你可以得一個小貼畫了!”)。不過二者都沒有令我們確信: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或者最顧及孩子的利益。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這些讀物所提供的許多養育建議根本沒用,盡管其有時為證明自己有效而附帶了許多滑稽可笑且不切實際的兩代人對話。不過雖然閱讀這些毫無用處的養育技巧會令人感覺挫敗,但更加危險的是這些書籍從來沒有費心地質疑“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當我們無法檢驗養育目標時,就只有默認那些只圖強迫孩子聽話的養育行為。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將焦點放在了圖自己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要。
此類育兒書籍還存在一個問題:其提供的大多數建議僅僅來源于作者頭腦中的靈光一現,然后精挑細選一些奇聞逸事作為支持觀點的依據,這些書很少提及對其理念的科學研究。的確,你在自家附近的書店里可以逐一閱覽整整一書架育兒類書籍標題,卻絲毫意識不到對于各類育兒手段已經有過大量的科學調查。
我發現有些讀者十分懷疑“研究顯示……正確”這樣的說法,對此我深表理解。首先,翻來覆去使用這句話的人通常不會告訴你他們所說的研究到底是什么,更別說他們是如何展開研究或發現其是如何產生意義的。于是那個不厭其煩的問題再次出現:如果一位研究人員聲稱“已證明X模式比Y模式更有效”,那么我們就會立即想問:“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你是說X模式會讓孩子心理變得更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關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還是說X模式更能讓孩子變得盲目順從?”
和某些家長一樣,某些育兒專家似乎只對最后一個問題感興趣。他們將成功的養育模式定義為使孩子聽話的任何手段,也就是說,他們的焦點僅限于孩子如何表現,而無視孩子對服從某個特定要求的感受,或者就此而言,無視他們如何看待強迫自己聽話的人,以此衡量家長干預行為的價值很不靠譜。有證據表明,如果用更有意義的標準去衡量,會發現那些看起來“有效”的養育技巧通常并不那么成功,孩子對某個特定行為的順從往往是膚淺的,因而通常也只是暫時的。
不過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問題并不在于我們使用“讓孩子服從”來衡量養育策略時存在多少疏漏,而是“服從”本身就不可取。孩子表現過于良好并不是一件好事。例如,研究人員曾在華盛頓特區跟蹤調查學步兒到5歲,發現“經常性的順從往往導致適應困難癥”。相反,“對家長專制表現出一定抵抗”卻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好現象”。另兩位心理學家曾在《兒童變態心理學雜志》上發表文章,描述了一種被稱為“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其論述令人擔憂: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從家長的話。許多心理治療專家也曾就此種“兒童過于需要取悅并服從成人而造成的情緒結果”發表評論,他們指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要求的去做,會漸漸成為家長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但其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可以說“紀律不一定幫助孩子自律”,但即使達到所謂的自律目標也遠非其吹噓的那樣美好。強迫孩子內化我們的意愿和價值觀,他們因而會做到,甚至我們不在場時也能做到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這并不一定就更好。試圖培養孩子的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并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就是說,接受外部思想來改造自我?!g者)或自律性,意味著試圖遙控指揮孩子的行為;這只不過是一種更加嚴重的“順從”。畢竟,孩子出于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確保孩子內化我們的價值觀不等于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前者會直接阻礙我們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
我確信大多數家長確實想讓孩子在與同齡人相處時能夠獨立思考、剛毅自信、勇于堅守美德……我們希望他們不受同學的欺負,抵抗同伴壓力,尤其是經受住“性和毒品”的誘惑。但既然家長意識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擺布”,我們就必須教育他們“獨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換句話說,如果家長在家里利用獎勵刺激孩子服從,那么最終會把孩子培養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從。著名兒童教育專家芭芭拉·克勞羅塞指出,她經常聽到一些青少年家長抱怨:“他(孩子)以前多好?。∧敲垂?,彬彬有禮,穿衣服干凈整潔??赡憧此F在變成什么樣子了!”就此,她這樣解釋道:
孩子在很小時,父母就告訴他該怎樣穿衣服、該怎樣做、該怎樣說話。他已經習慣聽別人的話……他沒有變,他仍然在按照別人的意愿去做事,問題是這個“別人”已經不再是你,而是他的同齡人。
* * *
我們越執著于長遠的養育目標,事情就會變得越復雜。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任何目標都被證明是令人反感的:為達到目標不惜犧牲一切,即使家長愿意樂此不疲,結果卻是弊大于利?;蛟S更明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在相反的品質上取得平衡,他們才會成長為既獨立自主又關心他人、既充滿自信又樂于承認自己不足的人。有些家長還堅稱,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確立并滿足他們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能夠認同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必須做好準備,準備好應對孩子做出選擇和確立不同于我們的價值觀時所出現的可能性。
對長遠目標的考慮會引導我們走向任何方向。但我在這里強調的是:無論怎樣思考這些養育目標,我們都應該三思而后行。它們應該是我們的“試金石”,只為能夠讓我們不落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陷阱,抵抗不斷出現的“想方設法令孩子服從”的誘惑。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對這項任務中出現的挫敗感和挑戰感深有體會。有時我的如意算盤會落空,我的耐心會耗盡,我會只想讓孩子乖乖聽我的話。當孩子在餐廳里尖叫,我很難遵守心中的那個偉大藍圖。因此我有時很難在忙亂的一天里、或感到不那么體面的沖動時,還想得起來我自己要做怎樣的人。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有些家長將那些更有意義的養育目標——例如,試圖成為或試圖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好人”——斥之為“理想主義”,以此來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護。但這恰恰意味著我們應該有理想,否則我們一文不值。理想不一定意味著“不切實際”。事實上,有足夠的實際與道德方面的理由來說明,關注長遠目標強于僅僅注重短暫順從,關心孩子需要強于僅僅考慮我們的要求,關注孩子全面身心強于僅僅看重其行為。
我將在本書中討論:為何從習以為常的“實施手段”轉向“并肩協作”會如此有意義?誠然,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許多人都受制于“實施”技巧,利用懲罰和獎勵迫使人們乖乖就范。但當一個與之截然相反的養育理念出現時,我們的反應就不能只是說“哎!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是聽天由命的人,還是試圖將事情做得更好的人?
這的確是一個顛覆性的理論,它顛覆了我們所接收的傳統養育建議,挑戰了讓孩子對我們言聽計從的短視征服手段。我們當中有些人會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或許甚至還會對自己童年承受的養育行為產生疑問。
本書的主題并非局限于管教,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講,它告訴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如何看待并感受他們。本書旨在幫助你與自己的最強直覺重新“通電”,重新確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當你穿上睡衣,做完所有家務,孩子們的拌嘴都安靜下來以后,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你的親子關系的基礎設想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本書會提供一些實用性建議,以取代我們有時為規范孩子行為、逼迫他們成功而禁不住使用的傳統養育技巧。我認為這些建議會為家長創造一個不錯的機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很好的人——我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