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序 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 小巫

幾年前,我參加了為期八周、源自美國的“父母效能訓練”(P.E.T.)課程;后來又參加了該訓練課程為期10周的英文講師培訓,并實習授課8周,獲得美國國際總部頒發的終身講師資格證書。

我的老師是來自澳大利亞的教育專家凱瑟琳,授課期間,我聽她經常引用美國作者艾爾菲·科恩的話,不禁感到好奇。凱瑟琳數次強力推薦學員們閱讀科恩最著名最暢銷的書《無條件養育》,恰好有一位美國媽媽是科恩的鐵桿粉絲,家中購置多套科恩的書籍,我們便都去她那里購買。

“不過,”性情溫雅的凱瑟琳笑瞇瞇地警告我們,“科恩非常偏激,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喲。”

要說我也寫過N本書了,N年來,被一些讀者評判“偏激”已是家常便飯,聽了凱瑟琳的話頗不以為然,心想,這天下還會有比我更“偏激”的作者嗎?

看了科恩的書,心悅誠服——他的確比我“偏激”多了!

但“偏激”二字對我們這樣的作者來說,絕非意味著片面、極端、不講道理,而是恰恰相反。科恩的理念建立在大量的科學研究之上,有確鑿的數據資料和多家權威理論作為堅實基礎,令他顯得立場堅定、斬釘截鐵,在嚴謹的敘述之中,筆端犀利、論說尖銳、一針見血、直指人心。

但科恩的文風又不失幽默詼諧,語氣和藹可親,讀他的書,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拍案叫絕,又時而如坐針氈。科恩的這本書,像剝筍一般,有條不紊,層層揭露,一環扣一環,把無條件養育的道理講述得透徹、全面、完整,令人心服口服。

這本書質疑、挑戰、顛覆了很多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這些理念在中國,也很流行,大家對此不假思索、習以為常。

比如,本書開篇即質疑:什么是“好”孩子?——我們發現,原來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表現乖乖、聽話順從、不給父母添麻煩。

隨著這個思路,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養手段呢?——那就是讓孩子馴服、聽話、表現合乎成年人期待啦!

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市面流行的訓導方式,無不以獎勵與懲罰為基礎,將親子關系變成了經濟交易:孩子表現得合意,父母大加褒獎與鼓勵;孩子表現得不合意,父母則以各種方式收回愛并施以懲處,雖然很多做法都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尤其是打著“愛”的旗號,得到各路專家的贊許和宣揚。

想當初,我自己也曾經在育兒道路上走了一段彎路。雖然我一直奉行“無條件養育”這一主旨,但在實操過程中卻遠非一帆風順。我早就買了湯瑪斯·戈登博士的著作《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但第一次看后卻未能真正領會其精髓,而是將其埋沒在其他以行為主義為基調的訓育理論書籍當中。我自己則誤入歧途,對孩子實施“行為后果法”,有些立馬見效,有些則慘敗而歸。沒過多久我就發現我的訓育手段具有嚴重缺陷,面對孩子的暫時性行為,我殫精竭慮地思考該施以何種“行為后果”,而忽略了行為背后的需求、忽略了從根本解決問題。我還誤以為媽媽在任何時刻都必須保持冷靜的態度,即便內心火冒三丈,也要不露聲色,哪怕把自己憋出內傷來。

感謝上蒼送給我的兩個孩子,他們永遠以實際行動指引著我如何做一個好媽媽。我意識到自己已經走進一條死胡同,必須尋找另外一條養育孩子的道路。西諺云:“當學生準備好時,老師就出現了。”一旦我準備好拋棄以前的做法,接受新的理念,立刻巧遇了華德福教育和凱瑟琳傳授的父母效能訓練課程,也巧遇了科恩的《無條件養育》。這些真正好的養育手段解放了我,讓我回歸自然、自信、自愛的道路上,從無條件接納自己開始,無條件接納孩子,徹底改善了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科恩提出:本書著眼于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么”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則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么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


不過,在此之前,科恩還對無條件的愛進行了堅實的鋪墊:讓我們深思自己的養育目標,尤其是長遠目標。并提前“警告”大家:我們越執著于長遠的養育目標,事情就會變得越復雜。

凡是養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天下沒有生來“聽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獨一無二的人格,都會給父母帶來無盡的挑戰,尤其是挑戰我們的耐心。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即做我們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經歷自主感很重要,一種我們是自己行為“創始人”的感覺。事實上,我們做了什么選擇往往沒有選擇這個行為本身更有意義。……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雖然流行的養育方式強調原則和紀律,科恩卻指出:紀律不一定幫助孩子自律。畢竟,孩子出于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確保孩子內化我們的價值觀不等于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前者會直接阻礙我們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

我確信大多數家長確實想讓孩子在與同齡人相處時能夠獨立思考、剛毅自信、勇于堅守美德……我們希望他們不受同學的欺負,抵抗同伴壓力,尤其是經受住性和毒品的誘惑。但既然家長意識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擺布,我們就必須教育他們獨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換句話說,如果家長在家里利用獎勵刺激孩子服從,那么最終會把孩子培養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從。

本書用了整整五章,也就是一半的篇幅,列舉了很多研究實例,從各個方面論述什么是“有條件的愛”,就連我們習以為常的表揚(或曰賞識教育)也未能幸免于難,而是被批駁得體無完膚,因其也是控制孩子的一種手段(我曾經說過,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壓力不亞于批評)。科恩詳細地分析了養育為什么不能以“聽話”為目標,被迫“聽話”的孩子會出現什么樣的心理問題、付出什么樣的人生代價。酣暢淋漓的闡述,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有條件的愛有失短視,著眼于立竿見影,讓孩子乖乖就范,受我們的控制,但這會給他們今后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而無條件的愛則目光長遠,著眼于長期效應,賦予孩子安全感,力圖讓孩子充滿愛心地成長為自信、獨立、品行端莊、擔當責任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無條件的愛”呢?說來也簡單,那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不過,就這一點而言,家長們普遍分為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以“虎媽”、“狼爸”等為代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以成績和表現取悅于家長,就應該光宗耀祖,他們絕對不會認同無條件的愛。就此,科恩在書中也有論述,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深遠意義上來講,選擇有條件還是無條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觀之間做選擇。

但是,即便選擇了無條件的愛,我們依然任重道遠,因為真正的挑戰在于,是否無條件,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孩子說了算。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意圖如何,最關鍵的在于孩子是否能夠從我們的行為和態度當中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相比我們對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經歷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才更重要。

看到這里,想必那些選擇無條件養育的讀者們已經按捺不住,急于知道該怎樣做才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科恩并不急于給大家“開藥方”,也忠告大家不要急于尋求藥方。在知道怎么辦之前,我們還有功課要做,即弄明白我們為什么習慣成自然地給孩子有條件的愛。

本書第六章討論了這個“為什么”:從大多數人童年經歷開始分析,一直說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內心恐懼。并指出:真正偉大的家長,其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們愿意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愿意質疑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質疑自己童年的經歷。當他們面對一個可以更好解決與孩子沖突的建議時,他們會抵抗住捍衛老觀念的誘惑——“咳!我父母就是這樣對我的,我不是挺好的嗎。”

從這一章中,科恩為父母們總結出一個簡單而有力的原則,即時時反問自己:我剛才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否可能與我的需要、我的恐懼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而無關乎他們的真正興趣和需要?

直到本書第七章,科恩才慎之又慎地論述了無條件養育的具體建議,并且一開篇即宣稱:以下內容絕非“如何養育出好孩子”的步驟式菜譜。首先,我本人必須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家長,才能自詡可以提供最完整可靠、保證不出錯的指導,來告訴別人怎么養育他們的孩子,可我不是。其次,我對這種指導方式心存懷疑。某些十分具體的建議(“如果孩子說X,你要站在Y位置上用Z語調說……”)本身就是對家長、也是對孩子的失禮。養育孩子不像組裝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調燉菜,只需嚴格遵照專家的說明書就可以。沒有“均碼配方”可能會對每個家庭產生作用,也不能預先滿足無限個具體情境;事實上,某些育兒書籍聲稱可以提供這樣的“配方”,而媽媽和爸爸們因急于尋找“神奇療法”而趨之若鶩,它們通常弊大于利。

我將在本章及之后章節中提供一些粗略的育兒原則,以及取代傳統養育模式方法的思路。這些來源于調查研究、來源于其他深思熟慮的育兒顧問著作、來源于我個人的經驗和我個人對其他家庭的觀察。你將必須做出判斷,判斷每種思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你將如何將其應用到你的育兒行為當中。

科恩的這些話,真是說到我心眼兒里去了!我們倆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近些年來,我基本停止了在媒體上開設的“專家答疑”專欄;在講座當中也率先聲明:我不再做“how to”式專家,僅憑熱心讀者只言片語的提問,就給家長羅列一套解決方案,這是在濫用讀者對我的信賴;我常調侃地說:“我不認識您的孩子,不了解你們家的情況,怎么可能立馬提出適合您家的解決方案呢?沒準兒我坑了您呢!”

停止羅列方案,我更著重于幫助父母們“悟道”——了解兒童發展的科學原理,理解兒童成長的各種需求,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同時學會審視自己,與自己的內在相聯接,認識自我。悟了“道”之后,“術”則由父母運用自身的智慧,根據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如何應用。我一向強調父母們需要相信自己、獨立思考、做出判斷,而不是依賴于某個“專家”來支招。

當然,某種程度的“支招”還是必須的。科恩在接下來的四個章節中,給了很多具體的指導和建議。但他警告我們:坦率地說,與許多其他育兒著作理論相比,我在這里提供的育兒建議更富挑戰性。確認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比僅僅只是愛他們更難;針對孩子復雜的身心因素做出反應,比僅僅關注他們的行為更難;試著與他們共同解決問題、向他們解釋正確處事的理由(更不用說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蘿卜加大棒”去控制他們更難。“并肩協作”要求我們做得要比“實施手段”更多。

確切地說,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夠滿足這些需要?

有人會質疑:孩子不會永遠生活在民主自由平等尊重的環境當中,我讓他擁有那么多自主權,今后他如何面對社會現實?

對此,我早在自己的書中論述過“家長≠社會”。科恩則以研究實例向讀者闡明:擁有自主權的孩子最能建設性地面對剝奪自主權的環境;而我們作為家長,只要愿意限制施用我們手中的權力,是授予孩子自主權的最佳人選。

接下來,科恩就無條件養育提出13條基本原則并對每一條原則進行闡述;第八章“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愛”指出我們應該注意避免做的事情,和我們需要發揮的行為。我認為真正有趣的建議在最后兩章,科恩建議我們與孩子“換位思考”,真正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不過,科恩一再強調,這種開放態度通常會帶來更多問題和挑戰,這會令人困擾。尤其是我們最不容易做換位思考的時候卻最需要我們做換位思考。

我在很多場合下說過多次:愛一個聽話的孩子很容易,但愛一個不那么乖巧順從的孩子則比較困難。但恰恰是愛那些不容易愛的孩子才開發我們的真愛,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鍛煉我們的能力。“教育始于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魯道夫·史坦納如是說。科恩也說,“無條件的愛在孩子難帶的時候最重要。”

實際上,無條件的愛不僅在孩子難帶的時候考驗我們,即便在孩子表現“優秀”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放松警惕。當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矚目的事情時,你會格外高興,但不要弄得你的“愛”會以此為軸心;如果你能正確保持這種平衡,孩子長大后就不容易感覺只有在成功時自己才有價值;他們有能力失敗,卻不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寫書與朋友們分享我的養育心得這么多年,時時會聽到一些熱情的讀者告訴我——“你的書是我的《育兒寶典》!”聽到如此登峰造極的評語,我往往會慚愧得汗如雨下。不過,在這里我可以舒心地告訴大家:《無條件養育》,是我的《育兒寶典》!

這本書不容易看,看完后,其提出的理念也很不容易實施到位。創立P.E.T.的戈登博士指出,某個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練習才能夠做到得心應手、熟能生巧。所以,不要著急,給自己時間,一開始可能做不好,但只要堅持下去,就必定會有所改善。用科恩的話來與大家共勉——

“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广丰县| 珲春市| 明星| 阳信县| 留坝县| 林口县| 天等县| 贡嘎县| 团风县| 基隆市| 嵊泗县| 崇仁县| 无为县| 邵东县| 偃师市| 当涂县| 卢湾区| 龙岩市| 磐石市| 尚志市| 子长县| 阳朔县| 莒南县| 广安市| 常德市| 澎湖县| 宜州市| 长春市| 铜梁县| 南皮县| 定边县| 郓城县| 巴中市| 临汾市| 长顺县| 沙河市| 洪泽县| 桂林市| 射阳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