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并不那么正面的強化

現在要宣布一個很糟糕的消息:實物獎勵(金錢、食物)和象征性獎勵(分數、小星星)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同樣適用于口頭獎勵。在許多情況下,表揚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與其他形式的獎勵一樣差勁。

首先,一句“做得好!”會干擾把某項任務真正做好。研究人員經反復研究發現:出色完成某項創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揚之后,通常不會順利完成下一項工作。為什么?原因有三:一,表揚會制造“維持原有成績”的壓力,從而阻撓其將事情做好;二,表揚會降低人對所做事情的興趣(因為此時的主要目標變成了獲得更多表揚);德齊等人于1999年經研究發現,有關“表揚”對孩子內在動機的影響十分復雜,因為不同研究人員給“表揚”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口頭表揚可以起到強化大學生內在動機的作用,但對兒童來說并不會”。三,一旦開始想著如何持續受到正面評價,人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愛冒險,而冒險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

“正面強化”在制造成績之外的結果方面沒有優勢。與獎勵和懲罰一樣,充其量只能暫時改變孩子的行為。例如,孩子因喝下某種陌生的飲料而受到表揚,其結果是孩子會更不喜歡這種飲料,就像是受到實物獎勵喝下飲料的孩子一樣。(這位調查人員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她本以為表揚并不會像其他外在刺激那樣具有破壞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經常被家長稱贊“慷慨大方”的低齡兒童會比其他孩子在日常生活稍顯吝嗇,這再次與受到實物獎勵的孩子表現一樣。每次聽到“把東西分給別人,你真棒”或“你的幫助令我感到驕傲”這樣的話,他們就對分享或幫助別人減少一些興趣。在孩子看來,這些行為本身并沒有價值,只不過是為再次得到大人的同類反應而不得不做出的行為。這一次,慷慨大方變成了僅僅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在其他情況下,就有可能是畫畫、游泳、學乘法或任何我們提供“正面強化”的事情。

與其他獎勵手段一樣,口頭表揚通常反映了對行為過于專注,這與前面提到的行為主義犯的是同樣的毛病。一旦我們開始關注隱藏在行為之下的動機,就會突然領悟到“正面強化”會走火。畢竟,我們如果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知道其是否會幫助他人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知道為什么

以杰克為例:他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朋友的原因是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得到媽媽的表揚(“你讓戈列格雷也玩兒你的玩具,讓我真高興”)。但再看看扎克:他分享玩具時并不知道、甚至也不關心媽媽是否注意到了,他這樣做只是單純地想讓小朋友開心。對兒童分享行為的口頭表揚通常忽視了這兩種不同動機,更糟的是,讓孩子在日后更想贏取表揚確實會助長外在動機。


* * *


至此,我所闡述的主要論點是:口頭表揚更易導致事與愿違,因其是一種外在動機。但現在我想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概念,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其是一種獎勵,而是正面強化例證了“有條件養育理論。”

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撤回愛”的鏡像是什么?也就是說,當孩子行為不當我們就收回對他們的愛,它的對立面是什么?肯定是當孩子的行為令我們滿意時,我們就給予他們愛:這種有選擇、有條件的給予通常是在明確希望對其行為施以強化。口頭表揚與“無條件愛”并不僅僅是存在差別,而是完全對立;是在對孩子說:“要想讓我支持你,要想讓我高興,你就必須跳過我的(馬戲團用于訓練動物的大圈。——譯者)”。

真正關心孩子的家長會留意孩子的舉動,會經常(盡管不能總是)將其看到的一切描述給孩子,并邀請他一同反思其行為背后的含義。但“做得好!”不是描述,是一種評價,帶有令人不安的暗示作用,極易讓孩子意識到我們在如何看待他們。不說“我愛你”,口頭表揚傳達的是“我愛你,因為你做得好。”我們無需這么——當然幾乎沒有人這么說;我們僅僅就夠了——即僅僅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表達愛、表露興奮。同樣,即使家長沒有真的說出“我不愛你,因為你做得不好”,愛的撤回通常也發生了。在這兩種情況下,這種信息無論如何都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幾年前,我和妻子想為孩子找一個保姆,我們約見了一位年輕婦女,她爽快地在我們面前總結了其育兒哲理:“乖巧的行為會得到我的關注。”她可能是想表達自己有別于那種專門對不乖的孩子施以嚴厲訓斥的保姆,但我們立即意識到她不是我們想要的人:我們從未想讓孩子認為保姆對他們的關愛程度取決于其行為表現——換句話說,保姆僅僅在她決定孩子已經掙得她的關愛時才會看他們聽他們。

不過我十分感激這位女士,她幫助我理清了自己到底反對什么以及為什么反對。我還要感謝的是另一位在我心底埋下智慧種子的女士,她是我前段時間做講座時的一位觀眾,盡管已經想不起她的名字,也忘了她住在哪個城市,但我卻記得她走近我后對我說,她曾收到孩子的學校寄來的汽車貼紙,上面寫道:

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因為他當選了本月明星學生

她告訴我她立即進屋找出了一把剪刀,將貼紙的下半部分剪掉,只留下第一行字,并將其貼在了自己的車上。這位女士很聰明,她不僅抵抗住了淪為有條件養育家長的誘惑,同時也巧妙地利用這個機會向孩子證實自己無條件地為他感到驕傲。

這里我要再次強調:人類的行為沒有絕對性。“正面強化”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產生,有多嚴重)取決于諸多不同因素。如何實施:口頭表揚的用詞、表達方式、說話的語調、私下表揚或是當眾表揚。對誰實施:孩子的年齡、性格及其他變量。為何實施:孩子做哪些事情受到了表揚?表揚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更確切地說,在孩子眼里你的目的是什么?祝賀孩子沒有給你找麻煩(例如,吃飯時整潔干凈),和祝賀孩子做了一件真正讓人刮目相看的事,是不同的;對孩子的盲目順從(例如,甘愿聽從你的指揮)表示欣喜,與對孩子一次有深度的提問表示欣喜,也是有區別的。

那么,我們有可能找到將口頭表揚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的辦法,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有更好的辦法,也仍算不上理想。(因而本書第八章提供口頭表揚的替代品,而非破壞力更小的辦法。)舉例來說,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自發熱情其實并不比為改變孩子行為施以正面強化更招人喜歡,只不過后者帶有故意的斯金納式操控,但誰也不能保證前者就絕對無害。

在某些情況下,對孩子說“做得好!把畫畫在線里面”,或是對十幾歲的青少年說“做得好!在車道內行駛”,這樣的話只是信息交流的方式,而非有意口頭刺激孩子反復其行為。但這樣的交流是在傳遞什么信息呢?我們并不是在告訴孩子他做了什么,而是告訴孩子我們批準他的舉動。而他會不會就此推論出我們是在為他感到高興、在和他一起為他的成績而慶祝呢?這是最佳設想。但孩子從一種有選擇的強化中更容易推論出來的是:只有他的行為令我們滿意,我們才會給予認可。(看爸爸在我擊中球時多高興……也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會高興。)

相應地,這種認可通常還會變異成有條件的自我認可。變異過程是這樣的:(1)“我喜歡你做××事的方式”,在孩子聽來是(2)“我喜歡,因為你做了××事”,相應的暗指(3)“你不做××事,我就不喜歡你。”最后,孩子會感覺(4)“我不做××事,就不會被喜歡。”因此,如果可以證明這就是有條件養育的范例,那么口頭表揚就是危險的,無論施以表揚的人出于何種動機,甚至可能并非故意要對孩子施以控制。如果在孩子的行為能夠取悅我們時,我們就對其施以正面評價和其他愛的表達,那么這種危險性就尤其突顯了。


你或許遇到過這樣一些家長,他們似乎認同口頭表揚令人憂心,但他們真正排斥的可能還是表揚的頻率,或者如今孩子隨便做點兒啥就一片“做得好!”之聲不絕于耳。這種意見的確有道理。我的確在游樂場聽到過家長對學步兒嘰嘰喳喳地說:“秋千悠得真好。”(天哪!這是萬有引力決定的吧!)但對這種批評意見我還是無法茍同,一方面,它根本沒有抓住要害:我們反對“正面強化”,并不是因為它被濫用,真正的問題遠比這些要深入。

另一方面,這種批評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某些宣稱不必要對孩子事事施以表揚的家長通常還會補充道,我們應該有選擇地、有甄別地施以表揚,這也就意味著孩子為掙得我們的認可就應該做得更多;當然,這還意味著我們的養育變得比以前更加有條件。如果觀察時刻受到表揚的孩子,這種理論或許還說得過去,因為表揚會變成背景噪音,孩子幾乎充耳不聞。對此我們回答:沒錯!真正需要擔心的是,當處心積慮計算時間和措詞的表揚只為最大化地強化表揚效果時,(至少在孩子看來)我們無條件的愛也最可疑。

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佛羅里達州的一位研究員瑪麗·巴德·羅在調查教室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更顯得優柔寡斷,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說話的語氣常帶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嗯……是光合作用嗎?”)。他們不太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看法,做事更缺乏耐性和持久性,一旦老師對他們稍有不同意見,他們就會立即放棄自己的觀點。

這項研究同樣適用于家庭:孩子對自身能力和自身價值的感知,會隨著我們的反應起伏不定。他們在看著我們,用心靈、用眼睛,看我們是否能認可他們的所作所為。(這就像學步兒摔倒后總要從我們的臉上尋找自己是否受傷的線索一樣。如果我們看起來大驚失色——“噢!上帝!寶貝,你沒事吧?”——那么他們就更可能放聲大哭。)

表揚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不能、也不愿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或懶于判斷“成績”的意義。在一些極端情況下,他們會變成“表揚成癮者”,即使長大成人,也會繼續依賴他人的認可,任何有權利評價其是否做得好的人,如配偶、上司或其他人,都能決定他們是喜悅還是沮喪。

所有的兒童都渴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因而表揚通常會讓孩子暫時聽話。但我們有責任避免為圖自己方便而濫用孩子的這種依賴心理——比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微笑,對他說“今天早上你動作很快,我很滿意”。孩子會在這種“糖衣控制”下感覺自己受到擺布,即使他們無法解釋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但無論他們是否醒悟過來反抗我們,這種手段都十足卑劣。這就好比故意等到孩子口干舌燥時,勒令他必須乖乖做一件讓你生活更簡便的事情之后,再給他水喝。

更糟的是,“正面強化”通常會引發惡性循環,就像前面提到的“撤回愛”:我們越表揚孩子,孩子就越需要被表揚。他們看起來缺乏安全感,渴望腦袋被再次輕拍,得到后卻又想要得到更多。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曾對此展開初步調查,揭示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當我們的評價“暗含有條件關心(因而推測可以催生有條件價值觀)”時,低齡兒童開始表現得無助。“正面強化”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德維克認為,我們有條件接受的不只是孩子的某種特定特征或行為,而是在孩子看來,其“整體自我”只有在取悅我們時才是好的。這是一種對自我評價的嚴重削弱,我們越對孩子說“做得好”,孩子的自我感覺就越差,也就需要更多的表揚。研究人員認為:評價會讓人感覺自己被有條件認可,并且會產生負面影響。但研究人員并不認同(至少兩項最近研究結果不能評定)哪種評價會造成這種結果。斯齊美爾等人做了一項針對青少年展開的試驗后發現,如果關系到他們的成績,那么這種積極反饋并不會讓他們產生安全感;但如果關系到他們的個性,他們就會關心“真正的內在品質”。相反,卡明斯和德維克發現,“以個人為導向”的表揚,即對孩子的“自身、特征或能力”的整體評估,最容易讓孩子產生有條件的自我價值感,因此導致他們在面對挫折時陷入崩潰。

這令我們自然而然地質疑那種聲稱“表揚是好的,因為孩子需要它”的理論。如果你急需賺錢,且只有一份無須動腦、簡單重復的體力工作可供你選擇,那么你只能接受它;但這并不是說它就是可取的,這只意味著我們隨遇而安。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但如果除了批評和忽視,他們能夠得到的僅是以其行為為標準的認可,他們也只好欣然接受,然后帶著隱約的不滿足感,回過頭索要更多的表揚。可悲的是,有些自己童年時沒有得到多少無條件愛的家長,誤解并臆斷孩子的問題是缺乏表揚,于是他們喋喋不休地對自己的孩子說“做得好”,導致又一代人沒有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愛。


許多家長向我反映這些理論聽起來不太順耳,尤其是第一次聽到時。聽到有人說自己對孩子做錯了事已經夠令人難受的了,當聽說某種你引以為豪的養育行為——例如,表揚孩子,孩子就會對自己感覺良好——事實上是弊大于利的時候,簡直是雪上加霜。

我發現有些人對此的反應是提問:“那該如何做呢?”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問題——只要我們是在探索可以取代“有條件養育”整體理念的辦法(稍后闡述),而不只是尋求對孩子說話方式的表面改變,即換湯不換藥的改良版“口頭表揚”。

有些人會感覺很不舒服,還會開上幾個神經兮兮的小玩笑:“嘿嘿!這么說我不能直接告訴你我喜歡你的書了?因為這樣就是在表揚你啦!嘿嘿嘿……”當然可以。說吧!我還會對你說聲謝謝。但如果你能對我的書做些特殊的信息反饋——例如你發現它對你有幫助,或是沒有幫助以及為什么——則會比簡單的評價更受歡迎,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在任何情況下,我都很確定自己十分喜歡見到你,因為現實是我并不依靠你給我無條件的愛。成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尤其是當雙方之間不存在親密關系時,與家長和孩子的交流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你對我說我的書改變了你的生活,我對你露出感激的微笑,不足以讓我們得出結論說家長對孩子施加“正面強化”是沒有負面影響的。我對此表示理解,接受一個全新的理念需要時間,尤其是一個需要我們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進行重新思考的理念。我們不得不去習慣它、試著接受它,在過渡期里我們的不適感會通過很多途徑表現出來。

有些人會懷疑自己會不會因此是一個壞家長,因為自己長期依賴“愛的撤回”和“正面強化”(即使從未使用過這些標簽)。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從來不曾有人邀請他們從這個角度進行思考,或者提供證據去挑戰那些我們最常聽到的建議——給孩子更多的表揚和“暫停”。

不過仍有些人選擇不征求建議、不試著自我開解,也不憂心忡忡。相反,他們拒絕接受這些批評,并貌似正當地指出,從大局看,我們還可以比“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熱情”做得更加差勁。的確,每天都有更加差勁的養育行為在對孩子實施。不過這不是恰當的比較——至少對于那些想盡力成為好家長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市| 丰顺县| 上高县| 光泽县| 南郑县| 密山市| 措勤县| 苗栗县| 金川县| 台南市| 徐汇区| 永修县| 西丰县| 嘉兴市| 平潭县| 宁都县| 宁安市| 沁水县| 崇文区| 湛江市| 九寨沟县| 屯门区| 砚山县| 若羌县| 大足县| 昆山市| 温泉县| 山东省| 大同市| 师宗县| 炎陵县| 正定县| 龙川县| 玉门市| 新化县| 称多县| 石城县| 开江县| 金门县| 株洲市|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