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論世界如何對你,都別看輕自己
-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 (英)塞繆爾·斯邁爾斯
- 12513字
- 2018-05-29 11:12:18
無論發生什么事,都不要看輕自己,不管是困境還是磨難都要微笑面對。
【缺少同情心,讓我們失去整個世界】
同情心是對他人情感共鳴的一種情感表露。
擁有高地位和能力富余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有著更多的同情心。韋伯佛斯主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善良人盡皆知。他的朋友也經常被別人問道:“為什么韋伯佛斯主教能這么受人愛戴?”朋友的回答脫口而出:“因為他心懷仁慈。”韋伯佛斯主教經常和底層人們一起生活,他的仁慈讓他全身心地為人們作出貢獻。只要是對人們、對社會有益的事,沖在最前方的準是他。這樣的一個人如何能不受到人們的愛戴?
對別人的關懷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弱小和辛酸。諾曼·邁克雷德形容自己的個性除了同情還是同情。他通過觀察很多人的性格之后發現每個人的性格都和別人的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大多是個人的優點所在,但是人們并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優點,極力想把自己和別人不同的那一部分丟掉。一個經常受到諾曼·邁克雷德幫助的鐵匠說:“他在聊天時的行為舉止和鐵匠沒什么兩樣,我知道他不想讓我有太多的壓力。每來一次他必定要在某些方面給我提供幫助,不然他就一直待在那兒。”一切行動都是以人為主,你的心里在想什么,你要表達什么,都可以從行為上看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多觀察周圍人的舉動,要是他們困難的話就上前幫一把。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諾曼·邁克雷德以男爵的身份去格拉斯哥的時候,他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不要給我們任何物質上的東西,我們要的是精神,是存在于頭腦中的思想……那些孤苦無依、貧困艱辛的人們因為需要別人的幫助,他們相較于其他人能夠更容易發現別人流露出來的同情和關愛。他們知道這是一種偉大、無私的奉獻。這種奉獻精神會讓人們的注意力從溫暖的地方轉移到嚴寒的地方,并且用能融化寒冰的溫暖語言和行動給受苦的人們帶去希望。這種精神會一直存在于人們身上。”這也是諾曼·邁克雷德在格拉斯哥的做事原則。
他還說:“我會帶領格拉斯哥的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他們知道人必須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少有人會告訴他們這些,因此我的工作非常沉重,也非常重要。我是站在基督教的角度看待事情并作出了這些決定,我希望格拉斯哥的人們也能像我一樣對基督教有深刻的了解。”
英國的情況和諾曼·邁克雷德描述的格拉斯哥的情況差不多。倫敦是最富裕的城市,同時也是最貧困的城市。人們只知道西區的富人多如牛毛,鮮有人知道倫敦的東區聚集著很多流浪漢和生病、貧窮的人。偶爾會有一些人對他們表示關心,也只是給一些錢,沒有誰是真正為這些可憐的人們著想。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愛德華·丹尼森。他還未去世的時候,他為東區做了不少好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那里落后、混亂的環境。他清楚要想真正改變一個人,第一就是要改掉身上的陋習。于是他在東區修建了幾個小規模的銀行,鼓勵人們把錢存進來,而不是花在喝酒和賭博上,這樣可以減輕以后突發狀況帶來的影響。他還修建了教堂、讀書室和學校,增加知識,提高思想。雖然他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對龐大的下層人群來說,這一些還遠遠不夠。愛德華·丹尼森失望地說:“很奇怪,就算是在如此富裕的國家里,還是會有那么多的人因為食物和生活環境的原因而走向死亡。沒錯,英國在這20年間的飛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但是我們在興奮之余忘記了成功之前的艱苦過程,也忽略了隨之而來的危險。”愛德華·丹尼森的所作所為是給后人們的一次提醒,很遺憾他沒有看到自己的努力結出果實,希望有人能跟隨他的腳步繼續努力,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約瑟芬·邁斯特的一生都困難重重,在臨死前他說:“我并不作惡,因此我不知道惡人們是什么樣的。但是我知道人生在世一定要為他人、為社會作出一點貢獻。我很敬佩無私奉獻的人們,他們為了幫助困難的人們付出不少經歷和時間,并且不求回報。再回頭看看,世界上這么多人每天都急匆匆地行走著,做著這樣那樣的事情,可是這些事有幾件是關系到大眾民生、社會發展的?他們從來不捫心自問:‘活了一世,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
塔爾佛德法官在臨終一語道破英國社會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說:“若是誰來問我怎樣才能去掉英國人民之間的差距,我會告訴他:‘只要人們心中充滿愛,懂得關心他人。’”不只是英國,現今世界中最缺少的就是愛心。沒有了愛,人們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所以有錢的和沒錢的總是無法好好相處。在一方不肯付出的時候,另一方也不會表示順從。
過去的社會規定國家的統治者一定要具備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德,現實中總會發生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情,這些事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英明果斷、善良勇敢的人來清除。但是看看現在的社會,人們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若是有人上前阻止這種行為,只會被那些憤怒的人的口水淹沒。
所有的社會關系中,雇傭關系大概是最缺乏同情心的了,尤其是老板和工人之間。他們在工廠中分開居住,老板在這一邊,工人在那一邊。相互之間并沒有深入了解對方。要是工人請求增加收入,就得采用罷工或者游行的方式;要是老板不想加薪的話,不少工人就會因為罷工和游行被開除。因此有人建議成立工人協會,通過組織和老板談判,但這個辦法始終不盡如人意。一旦雙方談判失敗,人們的情緒變得激動之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于是我們看到老板的馬車和房屋被燒毀了,盛怒之下他帶來了執法隊伍,暴動結束了。雖然結束了,但是這件事給每個人帶來的傷害無法彌補。
至于主人和傭人之間還有沒有同情心這件事,我的看法是,在繁華都市里的人們已經很難再有同情心存在了。金錢至上是人們信奉的第一真理。我用錢買你的服務,你就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事。站在某個角度上來看,傭人在家里吃住,替我們做事,她應該是家庭的一員。但很多人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傭人是自己花錢找來為自己干活的人,傭人給我們服務是為了賺取薪酬。人們把傭人安排住在和她的工作相關的地方,廚房或者雜物室,而且傭人也只對這兩個地方充滿激情。這么看來,主人和傭人簡直就是兩個國度的人,相互之間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
我們曾收到一位女士的來信,她向我們講述了安妮·瑪凱的故事。安妮·瑪凱是羅伯特·狄克的女仆,她替他工作多年卻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并且在羅伯特·狄克去世后也沒拿走他任何東西。這位女士說:“在底層勞動人民中,像安妮·瑪凱這樣正直善良的人已經不多。我希望她能得到別人的賞識和關愛,讓她把自己的高尚精神傳揚下去。依現在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變化,我很害怕后輩們對她這樣的奉獻精神變得陌生和鄙夷。每當我聽人說起或者親眼看到傭人在主人家受到委屈的時候,我特別為傭人感到難過。社會的變化不可避免會帶動我們也發生變化,如果傭人期望和主人之間的關系能得到改善,但是主人卻不以為然,這么一來傭人就會感到不滿和憤怒。”
不知何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已經司空見慣,每個人的心里都被利己的思想填滿。我們和周圍的鄰居很陌生,也不關心他們的感受。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我們的心就像石頭做的一樣冰冷。從來,沒有人考慮過自己的行為是否阻礙了別人的發展。想讓我們幫助弱小群體?更加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求自保。
塔爾佛德法官的話已經說明了一切。冷漠讓我們對別人的痛苦和困難置之不理。當奔跑在利益這條道路上時,我們的心靈已經積滿塵土,身體在欲望的操控下機械地活動著,世界在我們眼中看來只剩下自己。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失去除過自己的整個世界。
【你給別人愛,別人將回報你幸福】
一個高尚的心靈會排斥、厭惡一切不美好的事情。福羅薩特就很好地描述了伽斯頓·佛依克的性情,稱他是一個敢愛敢恨,厭惡阿諛奉承的人。圣奧古斯丁說:“人類一切美好的品德是我們的領頭羊,它們指導我們什么時候該愛,什么時候該恨。”
神父說:“當我們在面對誘惑艱難地抉擇時,我們的內心其實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在我們毫無漏洞地做完某件事時,內心會非常激動。還有面對困難時的隱忍,面對不公平時的反抗,都讓內心為之一震。”發生在人類身上的這種感覺早已被斯多葛派的人察覺到。蘇格拉底說:“讓人恐懼的事物會在愛出現之前消失殆盡,那時,人們就能掌握所有。”
為別人著想,樂于幫助別人的人,總能得到上帝的眷顧。上帝給予的獎賞總是令人興奮、激動,這是用錢買不到的。愛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感情,它讓人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庭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緊密相連的,無論是夫妻、主仆,還是子女關系。不能想象,如果沒有了愛,每個人的家庭會變成一個冷漠、孤獨的世界。
阿瑟·赫爾普斯生前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不能光憑一個人的地位高貴,名聲和財富漸增就認定他的人生是完美的。我們不要忽略了家庭的存在,要是他在外風光無限,卻被家人厭惡的話,他的人生就是有缺憾的,我們沒有必要羨慕他。哪怕萬事都順心順意,他始終有一個困難沒有克服。不能融入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會在社會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溫馨的家庭能在事業上對我們有所幫助,家人的支持是我們奮斗的動力。愛是人們需要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看到一幅描繪貴族家庭場景的畫,它創作于14世紀,作者已經無從得知。這幅畫里,長輩正在和他的朋友們閑聊,而晚輩則立在書桌旁聽候差遣。
威尼斯的上層家庭中,主人對傭人的態度永遠是仁慈、謙和的,卡丹對此十分稱贊。因為他極力希望人們能夠友好地和傭人相處。他在評論維克修斯時說道:“雖然他是一個勇猛的人,但對待跟隨他的人永遠是隨和的,從不用強迫他們。盡管他被人們認為不夠威嚴,我覺得他的做法值得贊揚。”
關于家庭中是否需要同情心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比我更清楚。西塞羅指出:“婚姻是我們人生中第一重要的事,有了婚姻就會有家庭,因此我們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當我們把個人事務都處理好之后,就可以心無旁騖地為國家作貢獻。”家庭里的父親就好比是一國之君,他需要用威嚴和愛心同時來管理家庭。家庭就是一個微縮版社會,所有規章制度都在這里起源。葉·保羅·利希特說:“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充滿關懷和寵愛。因此女人與生俱來的母愛有了施展空間。母愛是世間最單純、最偉大的情感,它不畏任何困難,不要任何回報,一心為孩子作出貢獻。但孩子對母親的愛總會產生一些抗拒和反感,即使如此,母親的愛也從未間斷。不管孩子是否感激,母親一直都源源不斷地向孩子提供愛意。母親的能力不比父親的強,但是她的愛比父親的還要多。”
父親更多的是在為家庭的生活奔波,母親則在操持家務。一個家庭里,父親需要知道,除了嚴厲,還有仁慈可以幫助他管理家庭,母親需要懂得一些更快更好的辦法來整理家庭事務。如果雙方都不清楚如何維持家庭生活的話,他們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阿瑟·赫爾普斯先生說:“如果一家之長沒有愛心,不關懷家庭成員的話,他作出的錯誤決定不會比一個偏執的人要少。”一個女人在丈夫準備離開她的時候說:“走之前把我送給你的東西都留下。”丈夫說:“行,我會分給你一些錢。”女人說:“我要的不是錢,我要的東西比錢更珍貴、更重要。我給了你我的青春、感情、靈魂,現在請你把它們都還給我。”
美滿的生活需要兩個人共同創造,心靈相通的人最般配。對自己來說,他是助手;對他來說,我是助手。這種關系對雙方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正直、善良、充滿愛心的人,必須對家庭和孩子有足夠的責任心。雙方難免會因為繁復累贅的家務事產生矛盾,這時候就要兩人相互理解、相互關懷共同解決困難。特土利爾就說:“耐心才能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我們處于何種階段,都需要它的幫助。它讓一切不美好變得美好起來。”一個來自瓦楞西亞的紳士問東·安托諾·古瓦拉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丈夫,東·安托諾·古瓦拉告訴他,一個人人稱贊的丈夫必須具有強大的包容心和忍耐力,威信雖然能讓人屈服于你,但是他們心里會有抗拒。你給別人寬容,別人將回報你幸福。
女人似乎天生不容易得到別人的特別關注,不管是她的社會活動還是內心活動。但是,恕我冒昧,女人的修養和天賦都包含在這兩方面中,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女性都是弱小的,她們沒有安全感,不會創造業績,需要別人的關懷。可我們不能忽略一件事,女性在嬌弱的同時也具備一種強大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平日生活勞動時按兵不動,但我們能隱約看出一點跡象,一旦發生了危險情況就迸發出來使她們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有時她們會擔當起頂梁柱的角色。一個成功的丈夫身后必定有一個賢良的妻子幫助他。她充當丈夫的手腳,替他探路,為他擦汗,取得成功的時候鼓勵他,失敗的時候安慰他。她會做好自己的分內事,盡可能保證丈夫的事業順利發展。法拉第和他的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在他71歲的時候,他給死去的妻子寫了一封信:“親愛的,我十分想念你,我希望你能坐在我的身邊陪我聊天,這樣我會感到非常安心。如果可能,你會看到我的腦里和我的心里都是你的身影,因此我記不住其他的事情,連經常來往的朋友都認不出來。多想你能繼續陪著我,做我心靈的導師,讓我得到安穩和幸福。”
相信人們都知道查理·拉姆的故事,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同情心的人了。在他21歲的時候,母親被發狂的姐姐用刀砍死,周圍人都對他的姐姐表示出非常強烈的敵意,但查理認為姐姐很可憐,他決定全心全意照顧姐姐,為此他推掉了婚約,余生不再考慮個人生活。他用自己不到100英鎊的年收入維持著和姐姐的日常生活,無怨無悔地履行自己的誓言。
姐姐在精神病院療養一段時間后便出院了,她開始寫《莎士比亞故事集》,還有其他一些書。她的精神一直在清醒和瘋癲之間轉換,但她沒有放棄寫作,哈茲里特稱她為自己遇見的最有智慧的女性。她的弟弟查理始終不離她左右。若是姐姐犯病了,查理就帶著姐姐去醫院治療,等她好了后,查理再把姐姐接回家。每一次她從醫院回來的時候,查理必定會熱情地歡迎和誠摯地問候。這種生活持續了40年之久,拋開姐姐的病情來看,他們之間從未發生任何不愉快。查理說:“我愛姐姐,上帝也眷顧她。”
我們可以把危難中救助別人的行為當作是對他人的同情和關懷。雖然這方面的事例多到人們已經不想聽的地步,但是在這里還是要說一個有意義的事例。瓦特森夫人經常會去沙灘上撿拾貝殼和海螺,其中好看的東西都成了她的收藏品。有一次她照例在沙灘上尋找著,突然她發現遠處的巖石上趴著一個人,她看不清那人的長相,但那個人看起來已經精疲力竭。巖石處于海水之中,浪花一陣高過一陣沖刷著巖石,瓦特森夫人不知道那人還能堅持多久。但是自己顯然無法去救他。于是她懇求幾位漁夫去救那個可憐的人,并承諾給他們報酬。漁夫們并沒有馬上答應,瓦特森夫人苦苦哀求他們,終于讓他們同意去救人。等漁夫靠近巖石的時候,那個可憐的人正好也用盡了自己的力氣。漁夫接住了他,把他帶上岸,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居然正好是威廉姆·瓦特森先生,瓦特森夫人的丈夫!
雖然這是一個幸運的巧合,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也是因為愛心而產生的幸運。
【困境中的磨煉造就人的成功】
一份安穩、舒適的環境并不能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卓有成就的人。很多出身貧寒的人作出的貢獻不比出身富裕的人要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努力,我們的生活還停留在什么樣的落后環境中。
生活太過舒適會讓人的斗志減弱,面對磨難時的勇氣也會減少,每個人都越來越懶,社會就將慢慢落后。從這個角度來看,貧困的日子反而有利于人類的進步。人們想方設法要把生活質量提高,每個人的斗志都可以被激發出來。不能說安穩的生活一定不好,聰明的人會自己找到拼搏的目標,腳踏實地走上成功的路,只有少數人自愿淪為享樂生活的奴隸。培根對人類在安穩環境中的拼搏就很欣賞,他曾說:“蘊藏在人類身體里的力量和財富一樣,需要我們把它挖掘出來。很多人以為錢能買到萬物,做成萬事,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也能如此。”所以,請珍惜上帝賜予我們的無窮力量,努力工作,勇于創新,用自己的力量獲取想要的東西,愉快地享用這些豐碩的果實吧。
本身就富裕的人要比由窮變富的人更能抵擋住誘惑,因為人類的本性讓我們在變得有錢之后,開始變得奢侈、貪婪,拼搏時的激情也隨之不見,整個人都懶散著。而富裕的人原本就過著這種生活,他不會因此停下自己追逐理想的腳步。富裕的人工作更為專注,他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公關、交際等對外工作中取得不俗的成績。半島戰爭中,一位中尉在行軍途中驕傲地說:“我們的軍隊一年可以為國家賺得1.5萬里拉的財富。”因為在英國,貴族們若是表現出懶散的樣子,那真是為自己家族抹黑,要知道他們肩負著英國的未來,國內的大小事務都由他們管理。很多貴族子弟為了國家的榮耀在外浴血奮戰,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切都是他們無私奉獻精神的表現。
不要以為貴族們只會舞刀弄槍,在知識界,也有很多出身貴族的科學家。比如培根,他是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還有瓦塞斯特、卡凡迪、塔爾伯特、波義耳和羅瑟,都是有偉大成就的科學家,而羅瑟更被認為是同時期貴族中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還是科學歷史中身份最高貴的發明家。他發明的羅瑟電報遠高于同類產品的性能,因為他對機械構造十分了解,有一個機械廠的廠主硬要他擔當工頭職務,廠主之前并不知道羅瑟是一位貴族。
總體來說,貴族們最擅長也最適合的工作應該是與政治、文學相關的。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必須要經過一番努力和歷練才能取得成就。雖然有規定工作時間,但是他們常常加班,首相和議員們經常如此,巴爾莫斯頓、迪斯雷利、德比和魯塞爾、格拉德斯多等人在工作時廢寢忘食,即使有10小時工作法律保護,他們照樣加班。這些人中最賣力的當屬羅伯特·皮爾,他的工作全是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但他并沒有因此替自己放假休息一下。他用40年的時間從一個普通的議員變成一個領導者,期間所作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忠于職守,毅力堅強,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直面克服。他對每一件事情都抱著謹慎的態度去查證,每次發言的內容必定要反復斟酌才會說出來。他還可以融入各個階層的群眾之間,廣泛地吸取人們的意見,讓群眾來監督自己的言行。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威信越來越高,品德愈發完善。
布朗漢是一位貴族,60多年來他一直做著慈善活動,同時也在知識領域里有不俗的表現,這一切都歸功于他的勤奮和努力。人們都很好奇如此忙碌的一個人為什么總是有空閑時間來完成那么多的工作。有一次,一個人請塞繆爾·羅米里幫忙,但是他太忙,就拒絕了,后來他接著說道:“不如你去找布朗漢,他的時間總是有很多,可以用來做所有的事情。”可見布朗漢把時間規劃得相當合理,每一分鐘都拿來工作。他在60歲的時候不像別人那樣在家休養,仍然在不停地工作學習。他修改自己的《喬治三世統治時期的科學家和文學家們》的草稿,按時參與上議院的所有會議,還對之前并不熟知的光線原理進行探索,并把取得的成果公布給法國和英國的所有科學人士。他的超負荷工作讓人替他擔憂,工作量明顯超過了三個年輕人的工作總和,西德尼·斯密斯曾勸他要多注意休息,適當減少一些工作,可他已經習慣于把自己放在工作環境里,每份工作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因此有人幽默地說,要是布朗漢是一個擦皮鞋的,那么他一定是全英國最能干的擦鞋師傅。
布爾維·里頓在工作中也非常努力。他是一位作家,任何文學體裁都難不倒他,每一類都有出色的作品,放眼看去,還有哪位作家能和他相比?他性格穩重、正直,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創作上,至于外出旅游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玩樂,他的地位雖然能讓他享受到這些,但他對此并不感興趣,一心只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種子與野花》,是一部詩歌集,但沒有成功,接著是一部小說《法爾克蘭德》,也沒成功,但他堅持不懈,不像一些人遇到困難后采取退縮的態度。他吸取失敗的教訓,孜孜不倦地繼續創作,閱讀大量的書籍來充實自己的知識面,終于,在《法爾克蘭德》失敗不到一年后,《帕爾漢》完成了,這給他帶來了巨大勝利。此后他的創作一部比一部精彩,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作家。
至于迪斯拉里的慈善活動,如果沒有他的勤奮和堅持,我想很難取得今天這么偉大的成就。最初他和布爾維一樣,都是進行文學創作,他剛開始創作的《革命史詩》和《阿爾羅神奇傳說》曾被眾人認為是荒謬至極的作品,人們的評價并沒有讓他灰心,之后他創作出《康寧斯比》《唐克列德》和《西柏》,終于取得成功。同時他還是一位演說家,和寫作一樣,剛開始他在下議院的演講得到的是聽眾們的嘲笑,眾人一致覺得他的演講比阿德爾菲的喜劇還要搞笑。雖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還是堅持把演講稿念完,并在最后和大家說:“我相信事情剛開始都是坎坷的,久而久之就能得心應手,我的演講已經接近尾聲,不過我堅信在不久之后你們又能看到我站在臺上演講。”
結果呢?當然如他所說的那樣,他又站在臺上開始演講,不過這次是在上議院,而且英國權貴們非常欣賞他的建議。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要暗自傷心,一蹶不振,要學習這些偉人,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一份努力不夠,就用兩份努力,總之要振作。把別人的批評當作自己的動力,改掉自身的壞習慣,總有一天,勝利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以英雄人物為榜樣】
膽小的人會在勇敢的榜樣激勵下變得精神振奮。英雄領袖們就是運用這種勇氣的力量讓平庸的下屬都變得膽氣十足。
讀讀那些史冊上勇士們振奮人心的事跡,它們能讓每一個讀者血脈擴張。波西米亞人被茨斯卡皮做的鑼鼓所鼓舞,茨斯卡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民眾的勇氣。斯勘的貝格,這位伊庇魯斯的王子,他是土耳其人勇氣的象征,在他死后,土耳其人都想獲得他的骨頭而讓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道格拉斯,這位英雄攜帶著布魯斯的人頭踏上了去往圣地的路途。在到達圣地的時候,他看到一群撒拉遜人在圍殺一個騎士。這時候,他把脖子上裝有英雄遺物的銀盒子扔向陣前,并大聲向敵人喊道:“我并不膽怯,來殺死我吧,這才是你們該做的事。”接著他就義無反顧地沖向敵群,最終力戰而亡。
英雄人物傳記里最為重要的是什么?是它所包含的大量高尚的范例。我們通過祖先的生平事跡而與之同行。憑借那些流傳下來的文章,我們與他們相伴生活。我們通過他們生前留下的珍貴示范,以此為自己生活學習的榜樣。只要有寶貴的經歷,不論是誰都能成為后人道德的模范,其他人會學習他的事跡,讓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格。其他人會重演他們的事跡,用不同的方式演繹他們的人生,可是那高貴的品格都是一樣的。
所以那些道德高尚者的自傳就如同一個火種。它是充滿智慧與活力的。彌爾頓曾說:“它是偉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這筆包含了偉人精髓的財產會永恒地流傳下去。”人們會因為這些傳記而變得更加高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傳記里,人們能夠看到最高尚的榜樣。我們的人生會在這些榜樣的影響下更加完美。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探索的就是這些適合心靈與頭腦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那些沒見過陽光的植物與藤蔓,有著趨光性,陽光就是它們所追求的東西。它們會奮力生長以迎接高處的陽光。布克斯頓和阿諾德的生平傳記會讓年輕人變得高尚起來,他們也會對自己的決心變得更有自信。人們通過閱讀這些自傳,能夠知道自己該如何行動,變得更加具有獨立性,能夠自主把握人生。這些英雄人物的自傳讓他們能夠信心百倍地追尋自己更為遠大的目標。在不知不覺向自傳中的英雄人物學習的時候,年輕人也會成為書中那樣高尚的人。在看過米切爾·安格諾的自傳后,柯勒喬感嘆道:“我能做到,我也是位畫家。”他被書中人物激發出了藏在內心深處的靈感。對于法國總理達古賽奧,塞繆爾·諾米利一直認為他偉大高尚的一生對自己影響深遠,對此他在自己的傳記中寫道:“托馬斯的作品,我看過,他的達古賽奧頌詞,我還是懷著無比敬仰的情感去閱讀的。在那里面,我看到了一個杰出官員的高尚人生。借此,我的理想和熱情從心底迸發了出來,在我眼前出現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它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榮譽的大門。”
對于早年閱讀的科頓·馬瑟的《關于做好人》這本散文集,富蘭克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本描寫馬瑟經歷的書讓他獲益匪淺。他認為自己今天能有這樣的地位和成就都是這本書的功勞。那些好的榜樣會通過后人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他們有著讓人傾心的力量。對于本杰明·富蘭克林,塞繆爾·德魯很是推崇,他認為自己是在其影響下成就了人生。他甚至認為,他最為成功的商業習慣也是拜其所賜。一個良好的榜樣,我們無法確定他會影響誰,也不知道這影響何時開始和結束。我們要好好利用榜樣的力量。在書本和生活里都要向好人求教。在那些好書里發現和學習最有價值的東西,對那些優秀的榜樣理智地模仿和崇尚。貴族達德利說過:“我會把自己規范在文學中最好的作品里。它們大多數是我熟悉的,對于這些作品,我愿意與它們相處得更為密切。在我看來,大多數情況下,一本舊書會比一本新書更讓人獲益。”
無論是哪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如果有自己的榜樣,他們的成功會提早到來。
【樂觀的性格有助于你的成功】
樂觀的性格可以引導一個人成功,是一個人成功的最大助力。偉大的人們具有樂觀的心態和寬闊的胸懷,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這種精神都影響著每一個人。
帕默斯頓勛爵經歷過很多坎坷和磨難,但是他從來不畏懼。他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很多困難。帕默斯頓的性格很溫和,他的心態很年輕。他不僅擁有豁達的胸懷,而且很有耐心,自制力也很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從容面對,他從來不會因此傷心難過,怨天尤人。
帕默斯頓有一顆平和的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他從來不會退縮。和他相處20年的朋友這樣說:“他總是很樂觀,從來不會沮喪,更不會憤怒。”當年,阿富汗發生了很多的災難,大臣們都忙著處理此事。這時帕默斯頓的對手們趁機編造謊言、篡改公文,企圖陷害他。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帕默斯頓仍然面帶微笑,沒有一絲難過和憂傷。
很多成功人士,他們大都具備樂觀的性格、豁達的胸懷。他們從來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他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快樂,幸福地享受生活。由于他們擁有豁達、樂觀的性格,所以他們非常健康,待人溫和,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快樂。這樣的人很多,比如說: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維吉爾、賀拉斯、莫雷拉、荷馬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心地善良、為人正直的成功人士:米歇爾·安吉羅、萊昂納多·德·文西、路德、拉法葉、培根、摩爾等等。他們不管做什么事總是精力充沛,并且享受工作中的快樂。
彌爾頓也是一位樂觀、直率的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他經歷了更多艱難險阻,不過他總是以一個樂觀的心態來應對。在一次事故中,他的雙目失明了。就在這時,他的朋友不但沒有幫助他、安慰他,反而離開了他。我們可以理解,突然間失明是一件非常痛苦、恐懼的事情。可是彌爾頓并沒有因此墮落,他精神抖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亨利·菲爾丁過著貧窮的生活,他的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因此欠了不少錢。瑪麗·沃特雷·蒙太古夫人這樣評價他:“菲爾丁非常樂觀,他雖然窮,但是生活得很快樂。”
約翰遜博士也是一位樂觀向上的人。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是他從來不會向困難低頭。他享受生活帶給他的快樂。有位牧師覺得自己的生活枯燥無味,他抱怨道:“我們除了和小奶牛打交道,其他一點生活樂趣也沒有。”斯拉雷夫人的母親曾經這樣評價過約翰遜博士:“他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不管發生什么事情,他都能夠從容面對。所以如果讓他和這些小奶牛待在一起,他同樣會生活得很快樂。”
約翰遜認為,一個人長大以后,就會變得非常溫和,處事理智。切斯特菲爾德勛爵是一個對現實社會不滿的人,他經常抱怨生活無趣。他反對約翰遜的觀點,他認為:“現實是殘酷的,一個人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溫和,而會變得越來越冷漠。”人的生活態度不同,就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說一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對事情的看法就不同。如果一個人心地善良,并且能夠自我反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那么這個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那些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脾氣暴躁的人,將會越來越弱小。
瓦特·斯科特先生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尊重。瓦特從來不會看不起地位卑賤的人,不管是誰和他交往,都會感受到他的友愛。所以就連那些盲人、聾啞人都喜歡和他交談。
瓦特曾經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講給霍爾上尉聽:“一天在街上,有位小狗搖著尾巴向我撲過來,我就順手從地上撿了一塊石頭向它扔了過去,結果它的一條腿被打中,并且折了。可是它并沒有立刻逃跑,而是拖著那條腿艱難地爬到我跟前,可憐巴巴地舔著我的腳。我當時很心痛。這件事情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每次想起來,我的心就會隱隱作痛。”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瓦特善良、仁慈的心。
斯科特常常說“朗聲大笑吧”,斯科特的笑總是發自內心的。他無論和誰交往,都是和顏悅色,赤誠相待。他豪爽的笑聲,讓周圍的人也受到了感染,人們本來對他充滿拘謹和敬畏,但在他的朗朗笑聲中,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了。華盛頓·埃爾文的麥爾羅茲大修道院廢墟管理員說:“他會來這里的,有時他和很多人一起來,離得很遠就能聽到他在叫‘杰里·選杰里·鮑威’。看到他的時候,他總是在說笑。他平易近人,和我們聊天,說笑話,就和老朋友一樣。讓人不敢相信眼前這位隨和的斯科特就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
阿諾德博士也是一位同情心很強的人,并且待人真誠、和善。萊爾曼教區的人說:“阿諾德博士非常友善,當時他走向我們,親切地和我們握手。”還有一位老婦人也說過:“阿諾德博士對我太好了,他竟來我家和我聊天,我感到非常榮幸。”
西尼·史密斯先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他非常熱愛生活。在他看來,黎明的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它的到來,同樣,烏云也遮掩不了強大的陽光。他非常善良,也很有愛心。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他曾經擔任過牧師和牧區的教區長,在那里,他受到了很高的評價。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大家學習。他待人真誠,并且有一顆寬容的心。在人們心中,他就是一位高尚的紳士。
西尼·史密斯先生只要有時間,就會寫一些很有意義的文章,這些文章里涵蓋了正義、自由、信仰、教育等很多方面。他敢于寫一些激勵大家的文章,他的文章簡單易懂,并且非常幽默。他樂觀向上、心胸開闊、精力充沛,所以他創作出了很多好作品。史密斯先生到了老年時,身體很虛弱。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雖然我現在病得很重,不過我并沒有覺得很痛苦,生活是美好的。”
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都具有相似的性格,比如說他們都很有耐心,非常勤勞,并且樂觀豁達。拉普拉斯、牛頓、伽利略和笛卡爾等,他們就是很好的例子。
歐勒也包括在其中,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自然哲學家。
歐勒年老的時候什么都看不見了,但是他仍然笑對生活。他憑借著記憶畫出了令人稱贊的機械設計圖。他每天仍然堅持寫作。他很享受家庭帶給他的快樂。空閑的時候,他很喜歡和孫子待在一起。
魯濱孫教授晚年的時候病魔纏身,無奈之下他就先放下工作,和孫子一起玩。他曾經給詹姆斯·瓦特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我現在才意識到,孩子就是快樂的源泉,他們是那么單純,那么可愛。
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我心里非常高興。孩子們說的每一句幼稚的話,每一個調皮的動作,都使我心情舒暢。我真的感謝法國理論家們,在他們的指引下,我才去認真觀察孩子。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不過很遺憾我的時間不多了。要不然我會深入研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
或許,想要成功就要像孩子們一樣純粹,用一顆純真的心去發現,去做,沉浸在里面,你就能夠得到更大的樂趣,同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