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經濟簡史
- (德)馬克斯·韋伯
- 1924字
- 2019-01-04 14:52:11
四、氏族的演變
現在來講一下氏族的演變過程。蓋爾族的氏族一詞的含義是指“血親”,而且與德語中的單詞Sippe(親族)一樣,和拉丁語中的proles(后代)是同義詞。首先應把氏族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以進行區分。
(1)成員之間具有巫術意義上的血緣關系,而且有飲食禁忌以及彼此之間特定的行為禮儀規范等。這些氏族則是圖騰氏族。
(2)軍事氏族(胞族)就像最初設在男子會所的那種聯盟。他們對后代實行的控制具有非常廣泛的意義。假如一個人沒有在男子會所的見習經歷,未曾經受過與之相關的嚴格鍛煉和體能測驗,或者不曾被允許參加祭禮,用原始部落的術語來形容,這種人就好像是一個“女人”,無法享有與成年男子身份相配的政治經濟特權。在男子會所消失之后很長時間,軍事氏族依然有它早期的重要意義;例如,在雅典,個人就是通過這種團體擁有市民身份的。
(3)氏族作為血緣團體而存在,它具有一定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父系氏族,而且現在的討論也僅僅與它相關。它的職能是:①履行對外的血親復仇職責;②團體范圍內的罰金分配;③在“父系土地”的情況下,它是土地分配的單位,而且一直到有正式歷史記載的時期,在中國、以色列及古代日耳曼的法律中,在土地向外族出售之前,必須滿足男性所享有的購買要求。從這方面來說,父系氏族是一個歷經選拔的團體,只有那些在體格上和經濟上有能力武裝自己以參加戰爭的男人才被接納為族人。一個人如果達不到上述標準,則必須將自己托付給一個領主或者保護者,而且服從于他的權力之下。因此,父系氏族實際上變成為財產擁有者的特權集團。
氏族可能是有組織的,也可能是無組織的,最初的情況可能處于中間狀態。氏族往往有一個族長,盡管在有正式歷史記載的時期常常不是這樣。基本上他僅僅是同族中最年長的人。他擔任氏族成員之間糾紛的仲裁者,而且為他們分配土地,分配肯定是根據傳統而非任意進行的,因為氏族成員均享有平等權利,就算是遭遇不平等,起碼也是明確規定的。典型的氏族族長是阿拉伯式的族長,他管理成員僅僅通過勸告和樹立良好榜樣,就像塔西佗時期日耳曼人的族長一樣,他的統治與其說是通過下達命令實現的,倒不如說是通過身體力行實現的。
不同氏族的經歷極為不同。氏族在西方已經完全消失了,而在東方卻完整保留了下來。在古代,希臘語中的家族與拉丁語中的氏族都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每一座古代城市最初均是由氏族而并非個人構成的。個人僅僅是以氏族成員、軍事組織(胞族)成員、職責分配組織的成員的身份屬于城市。氏族成員身份在上層種姓中是義務性的,然而下層種姓以及后來新成立種姓的成員卻都歸屬于一個迪維克(devak),即圖騰集團。這里,氏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事實:土地制度是建立在族長賜予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發現這里也存在著作為土地分配的原則的世襲身份或者上天賜予。一個人無法由于擁有土地而變成貴族,不過與之相反,一個人卻可以因為屬于貴族氏族而擁有土地繼承權。在另一方面,西方封建制度中封建領主負責土地分配,與氏族和親族均沒有關系,下屬對領主的效忠乃是個人行為。一直到今天的中國,經濟制度仍是以氏族為基礎、半共產主義式的。氏族在各自村莊均設有私塾和庫房,用以維持土地的耕種,參加繼承事宜,而且為成員的過錯承擔責任。個人的全部經濟生活均依賴于他的氏族成員身份,而且氏族成員個人的信譽一般代表了整個氏族的信譽。
兩股力量相互作用導致氏族的瓦解。一種是預言的宗教力量;先知試圖不顧自己的氏族成員身份創建自己的團體。基督說,“我之所以會來,并不是讓土地上太平,而是讓地上的人動刀兵。因為我來了,讓人和父親疏遠了起來,女兒和母親也疏遠了起來”,還說“人到我這里來,如果他不恨自己的妻子、孩子、兄弟姐妹、父母,他就不會作我們的信徒”
,這就表達了每一位先知關于作為一種制度的氏族的計劃。教會在中世紀試圖廢除氏族在繼承方面的權利,以使土地根據遺囑繼承,不過,就這一點而言,不單單是教會在這樣做。在猶太人當中,一些力量發揮著完全一樣的作用。一直到被放逐他鄉,氏族一直保持著它的生命力。即使在被放逐之后,平民百姓的確依然在先前由上層階級的家庭所保管的族譜中進行登記。不過這種氏族之間的界限后來逐漸消失了,大概是因為起初具有軍事性質的氏族在去軍事化的猶太國家不能扎根,因而那里能看到的成員身份就是構筑于血緣關系或者個人信仰之上的宗教團體的人了。
官僚階級是推動氏族瓦解的另一種力量。在古代,我們發現在埃及新王國時期官僚階級有過巨大的發展。那里沒有遺留下來氏族組織的任何痕跡,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政府不同意。由此,產生了男女平等及性契約自由,兒女則依照常規從母姓。皇權因害怕氏族而鼓勵官僚階級的發展。這一過程的結果與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在中國,氏族勢力并沒有被國家權力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