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語講座
  • 夏傳才
  • 1273字
  • 2019-01-04 05:28:41

學而不厭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第二十八章)

 

(孔子說:十戶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樣忠誠信實的人,但不如我這樣好學啊。)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二章)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育別人從不感到疲倦,我還能做到什么呢?)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第三十四章)

 

(孔子說:如果說道“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只不過向這方面努力而從不滿足,教育別人從不感到疲倦,大概可以這樣說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二十章)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懂的人,只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學習這些知識罷了。)

 

孔子自述他最大的特點是好學。他愛好學習,從不感到滿足,即“學而不厭”。

孔子自己說明,他的知識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通過勤奮的學習得來的,所以他不承認是天生的圣人和仁者,只是學習從不滿足,向“圣”與“仁”的方面去努力,并且從不感到疲倦地教育別人。這四章是說,人的知識、智慧來自勤奮的學習。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十九章)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學習能忘記吃飯,從中獲得快樂而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如此而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第十七章)

 

(孔子說:再給我增添幾年壽命,到五十歲學《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孔子對學習執著的生動寫照,把精神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能獲得無窮的樂趣。孔子一生如此好學,“不知老之將至”。原文中的“女”,通“汝”,即你。古人以五十歲為進入老年,那時人的精力和視力都開始衰退了,孔子還要學《周易》。他認為領會《周易》中的哲理,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可以少犯錯誤,真是活到老學到老,表現出一種永不衰竭的學習上進的精神。孔子自述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為政》第四章)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夠立身,四十歲時可以辨明是非、分析問題,五十歲時能夠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六十歲時能夠聽進各種各樣的意見,七十歲時隨心所欲地無論做什么,都不會越出社會的規范。)

 

從這一章自述來看,在孔子一生中,從少年到老年,知識、智慧和品德不斷進步,這當然是通過學習和實踐而逐步提高的,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幾次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他說的“三十而立”,是表明他三十歲時明了并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他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個“矩”,當然也是這種道德和行為規范。他把“禮”完全融于自己的思想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成為一代人乃至若干世代人的師表。他的“圣”與“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淮滨县| 昌乐县| 全南县| 连山| 淳安县| 太康县| 巨野县| 阜新| 开化县| 高尔夫| 疏附县| 贡山| 伊吾县| 天祝| 夹江县| 肥东县| 安顺市| 黄龙县| 阿坝| 枣强县| 友谊县| 北京市| 观塘区| 桑日县| 大英县| 鸡泽县| 甘洛县| 霞浦县| 六枝特区| 新宁县| 阿图什市| 亳州市| 东宁县| 和顺县| 中山市| 新源县| 黔江区| 台山市| 包头市|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