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講座
- 夏傳才
- 2199字
- 2019-01-04 05:28:39
今文《論語》、古文《論語》和《論語》注釋
漢代經學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論爭,形成兩個學派,兩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清代后期。秦代焚書坑儒,儒家經典幾瀕毀滅,幸存的儒生堅守儒家衣冠和禮儀,依靠口耳相傳,傳述他們的經書。漢初開書禁,搜求和寫錄古籍,立官學傳授;整理出寫本。這些寫本都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當時的簡筆字)書寫,稱今文經。后來,又出現了一部分用戰國時代通行的篆文書寫的經籍,稱古文經。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只是書寫的字體不同,篇章文句和文字訓釋也有差異。漢代傳經重視師法門戶,于是形成對立的學派。
漢代流傳的《論語》,也有今文和古文之分。
今文《論語》有兩家,魯人所傳者稱《魯論》,齊人所傳者稱《齊論》。
《魯論》凡20篇,《齊論》凡22篇。《齊論》多出的兩篇,《漢書·藝文志》自注曰:“多《問王》、《知道》”;學者們又懷疑“問王”為“問玉”之誤。不過這兩篇今皆不存,是非已很難稽考。魏何晏《論語集解·序》說:“《齊論》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現在我們只能知道《齊論》的訓釋之詞較《魯論》多。
古文《論語》只有一家,據說是和古文《尚書》一同為魯恭王在孔子故居墻壁中發現的。這事和古文《尚書》一樣真偽難辨,我們可以不再管前人的這些糾纏不清的筆墨官司。《漢書·藝文志》記“《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有兩《子張》”。古文《論語》簡稱《古論》,篇名比《魯論》多一篇,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古論》的文字與《魯論》、《齊論》也有四百多字不同。《魯論》、《齊論》最初各有師傳,相信《古論》的人較少。
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不是《魯論》,不是《齊論》,也不是《古論》,而是《張侯論》。
張侯,指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他先傳《魯論》,又講習《齊論》,把這兩個版本融合為一,篇目以《魯論》為根據,稱為《張侯論》。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他的這個本子為一般儒生所尊奉,便通行天下。東漢靈帝時代刻熹平石經,用的就是《張侯論》。
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魏何晏又以鄭玄注為本,作《論語集解》,這就是通行的宋本《十三經注疏》中的《論語》版本。
《論語》內容豐富而文字簡約,這為注釋和講解留下發揮的天地,古代解釋《論語》的書達三千余種,下面擇其最主要的略作敘錄。
《漢書·藝文志》記漢人傳授《論語》12家、229篇;《隋書·經籍志》補記漢時周威、包咸為《張侯論》作章句,馬融作訓詁。但這些注釋已經全部亡佚。東漢末年鄭玄作的《論語注》,現殘存一部分,尚可看到《齊論》、《魯論》、《古論》的一些面貌。
《隋書·經籍志》記魏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均曾撰《論語》義說,這些也已經亡佚。《論語集解》撰者何晏、孫邕、鄭沖、曹羲、荀凱五人,“共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不安者輒改易之”。這個注釋本集孔安國、包咸、周威、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等漢魏各家古注,是現存最古的注本。梁皇侃為《集解》又作《論語義疏》,再集魏晉數十家之說為何晏《集解》申說,唐代傳入日本,為日人所推重。
宋邢昺為何晏《集解》作新疏(《四庫全書》作《論語正義》),邢疏“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義理”,詳于章句訓詁和名器事物,“其薈萃群言,創通大義,已為程朱開其先路矣”(《鄭堂讀書記》)。宋人編《十三經注疏》,所收《論語》即題為“何晏集解”、“邢昺正義”,合稱《論語注疏》,通行至今。
南宋朱熹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四書”,為之集注。其中,《論語章句集注》訓詁、義理并重,也較為通俗易解。朱注是明清兩代科舉用書,為讀書人所本,影響很大,但理學氣味較濃。清人毛奇齡《論語集求篇》專為駁斥朱熹《章句》之作。該書旁征博引,資料宏富,于禮儀、軍制、方名、象數、文體、詞例,反復推勘,以證朱注之謬;但其中也有些地方強生枝節,半是半非,甚至有立論不足為據者。參讀時須加辨別。
清人注疏中影響最大的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他認為:皇疏“多涉清玄,于宮室衣服諸禮,闕而不言”,而邢疏“又本皇氏,別為之疏,依文衍義,益無足取”。(《后序》)他打破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不守一家之言,廣泛征引,擇善而從,力求實事求是,折中大體得當。劉氏于道光八年(1828)開始著述此書,1855年于書將垂成時病故,由其子劉恭冕繼續寫,于同治四年(1865)全書寫定,前后歷時三十八年。這部書集前人注疏之大成,至今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近人楊樹達撰《論語疏證》,匯集三國以前古籍中與《論語》有關資料,排比于《論語》原文章句之下,間下己意以為按語。主旨是以事例為證,疏解《論語》古義,考訂是非,解釋疑滯,發明孔子學說。引書約70種。陳寅恪《序》稱:“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辟一新徑,樹一新楷模也。”
近人程樹德撰《論語集釋》,是集古今《論語》注疏大成的名作,引錄典籍680種,取舍謹嚴,博而不濫,凡120萬言,體例周備,疏解詳明,便于披閱。
近人錢穆詮釋《論語》的專著《論語新解》,以篇次為序,對原文注釋、解析、串講并白話試譯,不乏新見,在港臺及海外較流行。
近人楊伯峻撰《論語譯注》,包括原文、注釋、譯文、余論四部分,并附《論語辭典》,是當代較好的白話譯本,流傳廣泛,但仍有一些闕誤。《導言》中對《論語》的命名、作者、時代、版本的真偽等問題,進行了論證和說明,可作一家之言。近年為補楊氏譯注闕誤,大陸又有多種譯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