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成書的時代
《論語》現存20篇,487章,其中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論和行事,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學生記錄的。孔子與不同學生的談論和學生見到的孔子的行事,分別由學生在當時記錄,或后來追記。從這些章節尊稱“子”、“子曰”、“夫子”,可以證明它們絕非孔子自己寫的。由此也可以推斷:這些章節最初記錄的時間,是在春秋末年孔子生前或死后不久。
孔子學生的言論行事,基本上是由他們的學生記錄下來的,這從這些章節屢用“曾子曰”、“有子曰”之類尊稱,可以證明是他們的學生所記,并可以推斷其記錄時間大致在春秋末年至春秋戰國之交的一段時間。
《漢書·藝文志》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這段話比較籠統,只說是在孔子死后其門人輯纂的。《釋文·敘錄》引申說: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以后,各生異見,而圣言永滅,故相與論撰。
話是說明白了,不過說是孔子的學生在老師死后大家分散之前共同編纂的,卻又說錯了。
《論語》487章不但不是一個人記的,而且其前后相距年代不止于三五十年。曾參是孔子最年輕的學生,孔子死時曾參才二十六歲,曾參活到七十歲,那時,孔子死后已經四十六年。《論語》中有一段是記錄曾子臨死前與魯國孟敬子的談話,那時孔子的其他門人大概都死了。由此可以證明,《論語》中時間最晚的記錄,無疑是曾子的門人記的,全書中記錄最多的是孔子的言論行事,其次就是曾子的言論行事,而且處處用尊稱,所以可以推論曾子門人是最后的編纂者。書中有一些章節前后重復,出現于不同篇次,可證編纂者不是一人,而出于多人之手,曾子門人則是最后的編纂者。
據此考察《論語》最后成書的年代,只能在公元前429年之后;因為曾參死于公元前436年,與他談話的孟敬子在公元前429年還從事政治活動,而敬子是謚號,因而只能成書在孟敬子死亡受謚之后。從這些考證來看,今人楊伯峻推定《論語》成書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這個推論是基本可信的。我們可以認定:《論語》是在戰國初期由曾參的門人最后編纂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