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是人人必讀之書,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宋代以后,曾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出自《宋史·趙普傳》,這是列入二十四史的“正史”。宋代羅大經著《鶴林玉露》卷七也有相關記述。
趙普是北宋王朝的開國功臣,跟隨趙匡胤打天下,是陳橋兵變的策劃者之一。那次兵變,讓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趙匡胤是靠搞軍事政變上臺的,最怕別的將領也搞兵變,所以來了一次“杯酒釋兵權”。他擺下盛大的酒宴,邀請將領們赴宴,在宴會上加封將領們爵位,賞賜金銀和府邸,熱情洋溢地說了不少表彰他們功勛的話,然后說:“各位太累了,年紀也大了,如今天下太平,該請各位安享清福了,請你們離職休養,我老趙決不會虧待各位。”就這樣,收回了將軍們的兵權。兵權概歸皇帝,打仗的時候才撥一部分軍隊交由某位文臣指揮。他提倡“文治”,重用文臣,最可靠的當然是跟隨他多年的忠誠可靠的文職老干部,于是趙普被任用為宰相,就是內閣總理。當時人們都納悶:趙普文化水平很低,怎么能總理內政、外交和天下的禮樂刑政呢?趙匡胤也知道治國不能單憑忠誠,所以一再告誡這些老干部努力學習政治文化。趙普天天下班后就讀書。人們注意觀察:在朝政上每逢遇到疑難問題,趙普不立即表態,下班后到書房里翻書,第二天就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他靠的是什么書呢?檢查他的書房,發現他讀的書,原來就是一部《論語》。
趙匡胤小心翼翼防政變,卻未能傳位給兒子,竟由他的弟弟趙光義搶班奪權。趙光義就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宋太宗上臺宣布繼承哥哥的基業,一切按既定方針辦,所以繼續任用趙普為宰相。有一天,他問趙普:“人家說你是個粗魯漢子,只讀過《論語》一部書,是這樣的嗎?”趙普并不隱瞞,回答說:“臣這一輩子所知道的,實在只有這一部書。過去我用它的一半,輔佐太祖安定天下,現在打算用它的一半,輔佐陛下實現天下太平。”
這個故事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或“半部《論語》致太平”這個成語的由來。
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盡管這故事出自“正史”,我是不信的。國家政務、禮樂刑政、軍事外交,千頭萬緒,錯綜復雜,而且不同的時代、環境、條件,產生不同的具體問題。《論語》這本書,記錄春秋末老年孔子的一部分言行,距離北宋初期已經一千五百多年,說趙普用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致太平”,不是夸大其詞嗎?:說趙普遇有朝政上的疑難問題便翻《論語》找到答案,《論語》豈不成了包醫百病的“古今驗方大全”?世上哪有萬古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恒真理!
《論語》這本書,確實記錄了孔子在他那個時代對禮樂刑政以及做人處事的一些意見,大多是三言兩語的一些原則性提示,并沒有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從里面找不到具體方案。那些原則性的意見——即現代所謂指導理論原則,也并不都是正確的,不會“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有些在當時是正確的,也不一定適合于后世,尤其是不一定適合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全球化的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來檢驗和分析。
正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大張旗鼓批孔的時候,孔夫子在大陸之外依然受到尊敬,《論語》仍是普遍閱讀的書。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國大陸地區處于社會動亂、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時期,戰后重建的日本,以及曾是日本殖民地的韓國、曾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英國管轄的香港地區,還有國民黨殘兵敗將退守的臺灣地區,號稱為“四小龍”,經濟騰飛了。當然日本的重建,“四小龍”的騰飛,各有各的主觀客觀條件,與孔夫子和《論語》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文化意識形態可以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他們的經濟騰飛得力于社會穩定,全力發展經濟,實行富民政策,求取社會和諧,這些正是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日本的、韓國的、新加坡的企業家都曾經介紹過他們的發展經驗,其中之一是他們自己和員工們都讀《論語》。例如,企業的經營活動以信義為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修身和道德自律;建立團體和諧關系實現內部的團結;等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從7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儒商,在八九十年代舉行多次國際儒商大會。商業當然要追求利潤,許多儒商確實賺了錢,登上國際富豪榜,他們捐助社會福利事業,也投資支持中國經濟建設。《論語》的道德修養論和以人際關系為主的社會和諧學說,在現實社會的經濟發展中有一些仍然可作借鑒。
以粉碎“四人幫”為轉折,中國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安定團結”,不搞階級斗爭,實現社會穩定來發展國民經濟。安定團結,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各民族、各社會階層與政治團體,結成更廣泛的統一戰線,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實現民富國強,完成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時鄧小平即提出奔小康和最終實現大同。“小康”和“大同”,這兩個概念也來自孔子的學說。
90年代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再次明確地提出“以德治國”。“德治”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謂“德治”就是以人為本,孟子后來發展為“仁政”學說和民本學說。我們現在認為,我們一切政治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利。90年代中國經濟有了飛躍式的大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孔子所提倡的“富民”初見成效。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把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也列為先進文化。從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的小學、中學都選讀《論語》。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近年提倡“八榮八恥”的全民教育,“八榮八恥”的內容,有一些和《論語》中的道德修養論是基本一致的,孔子的道德自律學說,并沒有完全過時。
我這樣說,并不是提倡回歸對孔子的崇拜。我不主張迷信孔子的一切言論,而贊成把孔子言論中正確的、仍然有用的部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繼承下來,作為我們工作和修養的借鑒,并在我們的時代予以發展和提高。
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將共同研讀《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時也引錄幾條其他古籍中引錄的孔子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