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柳子戲的歷史演變
柳子戲雖然是北方劇種,但流布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許多地區,乾隆五十年(1785)刊印的《燕蘭小譜》中的“鄭三官”條附詩說:“吳下傳來補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庭槐何與風流種,動是人間王大娘。”
稱《王大娘補缸》(《鋦大缸》)為“柳枝腔”,說明乾隆年間柳子戲已在北京相當流行。這還說明,柳子戲早已流傳到南方,還非常受歡迎。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記載:“開封和臨清二地,是河南弦索腔與山東柳子戲這兩大姊妹劇種生長的良好溫床。”書中還說:“弦索向更遠的地方流布,則以山東的臨清為集散地,乾嘉之際弦索腔曾南至蘇州,北至北京,一度以 ‘東柳’稱盛。”蘇州老郎廟內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歷年捐款花名碑》中就有關于“梨局總局”及分局“山東局”“膠州局”“濟南局”的記載。蘇州老郎廟內立于嘉慶三年(1798)的《欽奉諭旨給示碑》中提及“弦索……等戲,概不準再行演唱”的禁令。柳枝(子)腔本應是從山東傳來才對,這里卻說從“吳下傳來”,這就說明一個事實:當時柳子戲早已在江浙一帶流傳,并生根開花,出現了新的劇目。
柳子戲與孔府關系密切,衍圣公孔令貽曾客串演柳子戲。從《孔府檔案》中,可以發現多處關于柳子戲班社在孔府演唱受賞的記載。每逢春丁、秋丁祭祀時,在孔林常演柳子戲,俗稱“林門會”,柳子戲演員曾在那里演唱過《大桑園》(《齊王訪無鹽》)、《桑棵記》等劇目。身為衍圣公的孔令貽,不僅以“顧曲周郎”自居,而且還粉墨登臺,與藝人同臺演唱。孔府的樂舞生都會唱柳子戲,被稱為“孔家班”,很多藝人曾向他們請教過,著名旦角李文遠演唱的《三喜合》、《婚書》(小拉墓)、《高老莊》、《東吳招贅》等戲均自孔府學來。
1790年,值乾隆皇帝“八旬萬壽”,朝廷征調三慶徽班入京,由此,皮黃劇開始在蓬勃興起。再加上清廷(乾隆、嘉慶兩朝)“概令改歸昆弋兩腔”,禁演“弦索”,柳子戲藝人只好返回山東、冀南、豫東及江蘇、皖北一帶,在農村和小城鎮中演出。自鴉片戰爭以來,由于戰爭頻繁、經濟凋零,藝人們的經濟、政治地位每況愈下,加之柳子戲自身的局限性,該劇種在藝術上發展遲緩,影響力越來越小。“東柳”已難再與“西梆、南昆、北弋”抗衡。
抗日戰爭時期,柳子戲飽受摧殘,更加凋零,藝人們有的改唱其他劇種,有的歸鄉務農,只有個別班社慘淡經營。柳子戲這一古老劇種此時已奄奄一息,瀕臨滅亡。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柳子戲又獲新生。山東省內陸續組建的柳子戲職業劇團有鄆城縣工農劇社、復程縣新聲劇社、曲阜縣新生劇社、嘉祥縣人民劇社等,其中以鄆城縣工農劇社最為著名。
1959年,山東省委的領導檢查工作時發現了柳子戲,為了使這個古老劇種得到更快的發展,同年6月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鄆城縣工農劇社調到省里,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并組織省內一批專家和文藝工作者,與劇團老藝人合作,整理、加工、排演了《孫安動本》《玩會跳船》《張飛闖轅門》等一批傳統優秀劇目,自此,柳子戲第一個專業表演藝術團體誕生了。
1959年,毛澤東在濟南觀看了柳子戲《玩會跳船》和《張飛闖轅門》。此后,山東省柳子劇團曾三次晉京演出,在1959年的“柳子戲、兩夾弦、柳腔晉京匯報團”在京演出期間,劇團曾三進國務院為國家領導人演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徐特立、彭真、陳毅、彭德懷、陸定一、萬里、楊尚昆、史良、羅瑞卿、郭沫若、周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文藝界知名人士梅蘭芳、荀慧生、馬少波、鄧拓、馬連良、歐陽予倩、張庚、孟超、阿甲、伊兵、陶鈍、魯煤、馮其鏞、景孤血、李憶蘭、翁偶虹等觀看了演出,他們還在《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光明日報》與《戲劇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給予高度評價,柳子戲一時譽滿京城。劇團隨后還赴上海、南京、杭州、紹興、寧波、石家莊、邢臺、安陽、洛陽、鄭州、西安、徐州等地進行巡回演出,所演劇目如《孫安動本》、《玩會跳船》、《紅羅記》、《張飛闖轅門》、《鞭打督郵》、《攬館》、《白兔記》與《打登州》等均受到好評。各地的專家、藝術評論家們在各報刊上紛紛發表文章,盛贊這一古老劇種的新生與演員的精彩表演。1961年8月,《孫安動本》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成舞臺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1959年在京演出期間,劉少奇、陳毅親切接見演員
隨后,山東省戲校、菏澤戲校和江蘇省戲校設立了柳子科。業余劇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江蘇的豐縣與徐州、河南的滑縣與清豐縣及山東菏澤地區,專業劇團先后建立。各地名伶薈萃,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如老樹開新花,柳子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局面。

1959年晉京演出期間,柳子戲老藝人與梅蘭芳先生合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東省柳子劇團不僅繼續上演《孫安動本》、《玩會跳船》、《紅羅記》、《五臺會兄》、《張飛闖轅門》與《白兔記》等優秀傳統劇目,還改編、移植了《琵琶遺恨》、《王昭君》、《花木蘭》、《臥龍求鳳》與《江姐》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劇團先后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巡回演出,并為來自英國、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的客人演出,進行文化交流。2000年,劇團推出大型歷史故事劇《風雨帝王家》,首演取得成功,這是繼《孫安動本》后的又一部力作,該劇獲山東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第八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大獎、泰山文藝獎、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劇目獎等獎項。
2006年5月,柳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山東省柳子劇團作為該項目的主體保護單位,秉承“保護傳承發展、出人出戲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創作、排演了一批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深受廣大觀眾喜愛。2007年,劇團應邀赴香港演出,將多出塵封多年的優秀傳統劇目精心包裝、傾情演繹,受到香港觀眾熱烈歡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7年山東省柳子劇團赴香港演出的海報

2007年香港的報刊對柳子戲的報道(之一)

2007年香港的報刊對柳子戲的報道(之二)
近年來,劇團還挖掘了《魚籃記》、《巾幗雄風》、《錯斷顏查散》與《胡羅鍋搶親》等傳統劇目,創作了反映當代中國農村生活的新編現代戲《選民老冤蛋》。《魚籃記》獲第九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精選劇目優秀演出獎”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展演獎;《選民老冤蛋》獲第九屆齊魯文化藝術節“劇目創新獎”,兩名青年演員獲“新人獎”,同年該劇還喜獲山東省第四屆泰山文藝獎三等獎,2013年參加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展演。

柳子戲系列叢書
柳子戲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經過多年的積累,劇團還出版了《柳子戲音樂曲牌大成》《柳子戲唱段精選》《柳子戲史料匯編》《柳子戲圖像大觀》《柳子戲史研究》等系列叢書和《柳子戲唱腔薈萃》《柳子戲集錦》等音像制品,擴大了柳子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柳子戲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