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柳子戲的起源與發展
1 柳子戲的起源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黃河以北稱之為“北(百)調子”“糠窩窩”,臨清、夏津一帶稱之為“吹腔”。其早在清初就興盛一時,還一度成為國內影響很大的聲腔劇種。中國戲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記載,其中的“東柳”就是指山東的柳子戲。
與俗曲同名的柳子戲曲牌有“山坡羊”、“鎖南枝”、“耍孩兒”、“駐云飛”、“打棗竿”、“桂枝香”、“黃鶯兒”、“鬧五更”、“疊落金錢”、“銀絞(紐)絲”和“揚州歌”等30余種。由此可知,柳子戲主要是在元、明以來民間流行的俗曲小令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演唱使用俗曲小令(包括柳子調)的劇目為主。弦索腔多用弦索樂器伴奏,常見的如三弦、琵琶、箏等。柳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笛、笙,又被稱為“弦子戲”。柳子戲發展較快,成為弦索系統代表性劇種,在歷史上柳子戲也被稱為“弦索腔”。

柳子戲主要伴奏樂器
早在明代,山東章丘人李開先(1502~1568)在《市井艷詞》的序言中提到:“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 ‘鎖南枝’……雖見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語意則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其中所述應是山東地區的實況。之后,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又說:“而江左所習 ‘山坡羊’,聲情指法,罕有及焉。雖非正音,僅名‘侉調’,然其愴怨之致,所堪舞潛蛟而泣嫠婦者,猶是當年逸響云。”山東人歷來被稱為“侉子”,可見這種“侉調山坡羊”流傳甚廣。王驥德的《曲律》中說:“小曲《掛枝兒》,即《打棗竿》,是北人長技,南人每不能及。”從這里也能夠看出,俗曲不僅流布山東,而且流傳至各地。
明萬歷年間,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時尚小令》中記載:“元人小令,行于燕趙,后浸淫日盛,自宣(德)、正(統)至成(化)、弘(治)后,中原又行 ‘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之屬……自茲以后,又有 ‘耍孩兒’‘駐云飛’‘醉太平’諸曲……嘉(靖)、隆(慶)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之屬……此年以來,又有 ‘打棗竿’‘掛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這里的“中原”,當指以河南開封為中心的區域,正是柳子戲的主要流行地區。
成稿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小說《歧路燈》記載:“那塊頭是得時衙役,也招架兩班戲。一班山東弦子戲,一班隴西梆子腔。”書中又說:“先數了駐省城幾個蘇昆班子……又數隴西梆子腔,山東過來弦子戲,黃河以北的卷戲,山西澤州鑼戲,本地土腔大笛嗡。”《日下看花記》的序言中說:“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詠升平,伶工薈萃,莫盛于京華。”此處所述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晉京以前的情況,柳子戲已被列為“一時稱盛”的劇種,與昆曲、梆子腔、弋陽腔不分伯仲。
近代的齊如山在《京劇之變遷》中說:“清初北京尚無二黃,只有四種大戲,名曰: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昆、弋、梆三種,人人盡知,惟東柳一種,知道的很少了。東柳原名柳子腔,現已失傳,聽說山東尚有。”梅蘭芳在《東柳重青》中說:“年青時聽老輩說,在四大徽班尚未進京,皮黃未盛行前,中國流行的曲調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昆腔我從幼年起就開始學唱的。弋陽腔發源于江西,后來演變為高腔,流播區域很廣,在北京的舞臺上也曾盛行過一個時期。陜西、山西、河北……梆子更是常見的劇種。只有 ‘柳子腔’沒有看到過。京劇里有一出《小上墳》大家說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詞七字成文,花旦肖素貞,講究腰腿蹺工,袍帶丑扮劉祿景,舞蹈運動很多。這本是一出載歌載舞表達夫妻團圓悲喜交集的喜劇……《小上墳》里的劉祿景,據說是影射清代書家劉墉的父親劉統勛的,劉是山東諸城人,所以用柳子腔來唱。除了這出戲以外,就再找不到‘東柳’的痕跡,我一直以為這個劇種已經失傳了。”由此可以看出,柳子戲在興盛時期影響頗大,部分聲腔已被京劇和其他劇種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