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從頭腦到心靈(2)
- 無關私己:洞察自我假象下的真相
- 丹尼爾·厄爾威(阿卡·尼馬拉)
- 5026字
- 2018-05-17 16:36:33
【思維游戲】
痛苦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包括關于自我的思想)與此時此刻的真相相違背。你可能覺得我們不會對引起這么多痛苦的東西感興趣,但是我們仍花了大量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維與幻想。
就像我們著迷于電視一樣,我們也著迷于理智。你有沒有發現電視與理智十分相像?就像在理智的頭腦中一樣,在電視上,總會有新事物出現吸引你的注意力。因為理智的工作就是掃描環境然后發現新的、不同的事物,所以自然而然,理智會被電視上不斷變化的畫面深深吸引。
而另一方面,在現實世界中,生命的進程是緩慢又漸進的。如果你只是拿起一臺攝像機,記錄下你走過的三十分鐘路程,那么你得到的只是一部很糟的電影。你能想象這樣一部電影放在熱門大片區嗎?——名叫《生活以正常速度進行》。你只需注意到理智是多么容易為特效、戲劇性的情節和快進版的生活所吸引。即使我們知道思維和幻想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也還是沉迷其中。因為它們就像電視電影一樣具有娛樂性。
最后,就像沉迷于其他東西一樣,我們終會發現思維與幻想并不能讓人感到滿意或充實。就像連續看了幾個小時的電視后我們會覺得空虛。幸好,要擺脫這種思想空虛有個便捷的方法:那就是立足當下。要做到這點只需直面生活。如果你要出去走走,就好好走走;如果到了刷牙的時間,就好好刷牙。要直面生活,你只需關注生活本身,注意現在有什么,而不是聯想到一些關于它的記憶。直面是很簡單的——你不需要準備什么,也不會弄錯。
精神鍛煉正好與電視相反,它為你降低噪音,幫你集中注意力。理智思維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總是在追逐迷人的幻想和回憶,總是妄圖抓住一些根本不真實的東西。精神鍛煉就是拉住這匹野馬的韁繩,幫助你直面真實的生活。令人驚訝的是,這樣做會讓你覺得非常滿足。這就像是吃一打曲奇餅干和吃一頓美餐的區別,如同我的老師理查德·克拉克曾說的:“不能讓你滿足的東西怎么也不夠?!?
理智所能給你的東西既不能讓你滿足,也不是一頓美餐。只要你融入當下,而不是在高度編輯過的記憶中,你就會發現理智中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與你這一刻所得到的相比。只有在這一刻你才能找到真正的美味與鮮活。這一刻帶給你的快樂比以往任何回憶或幻想帶給你的都要多得多。
∞
理智的頭腦是不是總是困惑的?我們為什么要聽從于它呢?
讓我來問問你,你經常困惑嗎?
越來越經常了。
當你呼求真相,呼求真實的自我,理智就長時間陷入迷茫。為什么你仍在不停提問呢?
習慣而已。
是的,這就是真相。你現在能感覺到心靈嗎?
理應能感覺到。
這是理智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了。告訴我,你想要什么?
自由,但是我害怕它帶來的放手、拋棄和改變。
你到底有多想要自由?是否值得你將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迷茫中?如果迷茫只是理智對真相的本質感受,如果你想要一個終極答案,這種迷茫就永遠都無法擺脫怎么辦?萬一這種無知感只會越來越大怎么辦?
太可怕了。
對于理智而言,這的確是很可怕的,因為理智的作用變小了。這也意味著拋卻夢想、希望和欲求。這值得嗎?你真的有這么想要自由嗎?
我的心告訴我是的。
這就是真相。我唯一能向你保證的就是,迷茫和恐懼都是非常正常的。
有道理。要拋棄的實在太多了。我猜我還是有些不情愿。
那么,我們從更簡單的角度看:所有你要拋棄的東西,你真的曾經擁有過它們嗎?
我從未擁有過任何一樣!
如果你要相信圣誕老人的存在,你需要拋棄什么嗎?
不需要。
但是曾有過看到證明圣誕老人存在的事,你因此損失過什么嗎?你有關于圣誕老人的幻想,但是你因此得到過什么嗎?拋棄聽起來十分困難,但是你真的曾經拋棄什么東西嗎?只拋棄過一堆想法而已。
∞
我們覺得理智會幫助我們弄清楚如何可以變得更快樂、更明智,這很有趣,因為事實正相反。我們一直在聽理智在說什么,卻錯過了當下所擁有的東西,而當下才是真正感受生活的地方。理智是那么狡猾,它說服我們當下并不在現實中,而是在幻想或想法中。這太諷刺了。真是個有趣的未解之謎!
要讓理智變壞很簡單,但理智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認為只要把事情弄清楚就能獲得自由這個想法。如果你覺得理智變壞了,那你只是在用理智和理智打架,你仍沒有活在現實的當下!
擁抱現在吧——整個人都深深潛入當下,接受當下出現的每件事物,帶著理智去做。當你發現理智又開始瘋狂地嘗試著弄明白一切,你只需覺得好奇:“哇,看看,真是太奇妙了!”思維從無數的此刻中疾馳而過,我們把這種生命之謎一般的思維叫什么呢?加速的生命之謎!
我想說的是,理智并沒有必要被排除在外,無需停止,無需忽視,而且你也做不到。如果你不再與活潑好動的理性思維較勁,你就可能對理智本身感到好奇了。當我們說“我的理智”的時候,我們是在指什么?“我的”又是在指什么?或者當我們說“我有理智”的時候?“我”是誰,是什么?詢問什么是理智本身,就像是兒童書里那只猴子——好奇的喬治一樣,永遠靜不下來,總是摻和各種各樣的事、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
麻煩的是我們認為理智就是我們本身,理智有很重要的事要告訴我們。
最好明確這件事是唯一的麻煩,唯一的問題。理智本身并不是問題所在。好奇的猴子挺可愛的!盡管你總是得看著它們,免得它們太過搗蛋。
而且有時候它們也能做些有用的事。
還帶來了很多沒用的快樂!理智永遠不會讓你看到全部的事實,所以到底是誰或者是什么擁有理智?
是自我,自我能意識到所有的一切。
那自我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的理智不知道。
你不知道,但是它的確存在。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所以它并不是某種隱藏的東西。誰擁有理智?
理智自己并不能回答。
∞
覺醒之后,關于好壞的評價和想法仍然會出現嗎?
這些有條件的想法仍會出現,而且它們也只是想法。當它們出現時,你可能會用對待愛意的感激之心來對待它們。當你對評價心懷感激時,它們可以變成通往生命之謎的大門,通往你從未看過的世界,而不是成為讓你泥足深陷的陷阱。當評價與熱情和感激結合時,評價自己就變成了一個通向秘密的缺口。我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對我來說完全是個謎,但是這方法我屢試不爽。
然而,如果你并沒有全心全意接受評價還覺得它將來會消失,這個方法就不會奏效。你必須愛上它。別想著它會消失,而是希望它會留下,因為你對它很好奇:它是怎么成為陷阱的?它又是怎么收縮的?當然,只要你保持好奇心,它就不是纏人的陷阱,而是通往生命之謎的道路。好奇心讓你透過“評價”的面具看到其中生命之謎暫時呈現的面貌,下一瞬間你就處于這個神秘的謎之中了。
【無關私己】
假如連你最強烈的情感都不是自己的該怎么辦?有什么東西是純私人的嗎?假如我說我們的這些身心體驗就像收音機一樣是接收外界的事物,而不是創造了這些事物,會怎樣?你需要一個收音機在這個房間播放音樂,對不對?“您”就如收音機一樣,正在“播放”這些被稱為欲望、恐懼、愛、嫉妒等等此刻正縈繞四周的所有感受。甚至于阻力也僅僅只是下一首叫做“我要關掉收音機”的歌曲。如果你的內心感受其實根本不是自己的,而更像是音樂家正在播放多年前錄制好的音樂,會怎樣?
這些喜愛的音樂也不是私己的。即使是那些非常有戲劇性的,令人無比傷心的,充滿愉悅的,或者浪漫無比的感受都不是私己的。它們沒有任何錯誤;只不過不屬于你。你還可以關注它們,但無需花費大量心血試圖改變它們或讓它們停留下來。電臺的歌終將結束,即使是《再見小姐美國派》這樣長達17分鐘的歌曲也一樣會曲終。歌曲可能一直在播放,可最終還是會被廣告所接替。
在這里用收音機做比喻無比恰當,因為收音機不同于那些你可以決定播放曲目的CD播放機。收音機里播放什么內容不受你控制。不同的時刻,可能播放不同的歌曲,或快樂,或悲傷,抑或鼓舞人心。神奇就在于它是如此的聰明,它知道此刻該放什么樣的歌曲。它決定播放什么歌,而且一旦被播放,你不能停止它。你最多能做到的,只是在它們被播放的時候面對它們。奇怪的是,這個由“你”這個電臺產生的一切都非你所有,這種認識,讓人們更容易關注什么正在發生。因為,如果它不是個人所有,又何須隱藏它呢。
另一個巨大的謎團是:“意識到電臺正在播放什么”是什么意思?接下來,你可以提出一個更奇怪的問題:“意識到電臺正在播放什么”和“電臺正在播放什么”之間有分界線嗎?“電臺中正在收聽的內容和從中體會到的感受”實際上可以和這些感受本身區分開嗎?事實證明,正在收聽的聽眾和這個偉大的謎不是各自獨立的。相反,歌曲源自于這個謎,聆聽也源自于同一個謎。有一個很大的世界,容許這一切都可能發生。令人驚訝的是,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知道的地方,而是需要我們睜開雙眼去發現的。誰也不會提前預知什么內容會被播放,你只會在下一首歌曲響起的那一刻發現它。
【知之與不知】
認知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我們從過去的經歷中所學習到的或是被告知的。我們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試圖去獲取足夠的知識,來讓我們感到有安全感。我們希望擁有堅實的知識積累,能夠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艱辛與荊棘時,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種認知就是我所說的通常情況下無用的認知,因為生活總會丟給你一些超出你認知范圍的事情。
還有另外一種更簡單更明智的認知,那就是對當下時刻的認知:心之認知。你的某一部分知道這一點。這種對當下的認知讓你能夠面對此刻你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這種認知不是先知,而是為了面對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才產生。它只是去面對此刻發生的一切,而不是像另外一種認知那樣的教條主義,或是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一旦有新的東西出現,就去面對它,過去的認知在當下就會變得無關緊要了。你前一刻所認知到的內容對當下這新的一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比如,對于任何一個你以為你知道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現在到底是怎樣的人。你可能對他們有很多回憶和想法,但是要了解現在的他們,你就需要面對此刻的他們,并且注意他們相對于過去的變化——因為他們確實發生了變化。
面對當下,不會讓你變得愚蠢,卻會讓你愈發清醒和明智。敞開面對當下會讓你了解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因為你沒有讓先入為主的想法束縛住你的判斷。換句話說,就是你更相信認知之源,而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你相信你已經知道的事情,它就會不斷地引你入歧途。就好比,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往家具上走,因為你沒有注意到已經有人把這個家具搬了位置,它已經不在你上次看到它的位置了。
認知之源會提供給你此刻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你想知道的或你之前所知的,但是為了認識此刻所需的一切信息都在這里。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另一種認知是不好的,不是說最好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案就要做腦前葉切除手術。我只是建議你相比信任過去經驗所得的認知,要更相信這種會出現在每一個時刻的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認知。你真的唯一可知的事情,就是在這一刻的當下,何為真實。
大部分的時刻其實都是相當普通的;所以這種美好的,鮮活的認知往往是非常普通的,并非時時刻刻都意義深遠。認知有時是深奧的,但是,對你來說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好事,比如,如果下一刻你不得不去處理你的銀行賬戶收支核算。于是,你不得不再次妥協于此刻什么是真實的,這個真實有可能就是三加四等于七。如果你一直想著“反正也都一樣,所以我就寫一吧。”那么稍后銀行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事實上,99%的時間,你的行為基于這種先天認知:你依靠這種先天認知生存。這種與生俱來的智慧,不會忽視你的記憶或其他任何知識;它只是在當下真實與以前的經驗沖突時,不給這些經驗有發揮的機會。當他們適用當時的情況時,比如你要開車回家,那么這先天認知能力就會啟用這些記憶。
我們棄用這個更深層次認知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沒有認知。當你只是在這里,不帶任何先入之見或是假設結論,感覺像是完全沒有認知。每一刻,你退回到那個“不知道”的現在,那么之后“認知”就會自動出現了。此刻,這種與生俱來的智慧正在讓你保持呼吸,保持身體里的血液循環,它也在讓你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各司其職。這些都是簡單的認知,但它們實際上都是意義深遠的。我們的身體是怎么知道該如何來做這一切的呢?
所以,你會相信哪一種認知呢?你會信任你的各種想法以及你認為你所知道的那些認知呢,還是那些一直維持你的生命的,照亮你的整個人生的認知?它們是如此的耀眼以至于當需要它們的時候它們可能閃亮得讓你睜不開眼睛?你最明智的時刻就是當你面對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一切的時候。當你能夠面對什么是真實的時候,你需要做什么也就是顯而易見的了。然而,這需要信任,因為不到認知來臨的那一刻,認知它也不會出現。你只需要把你的注意力放在“是什么”上,而不是你認為應該是什么,你希望發生什么,或為了避免意外發生而試圖弄明白你會說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