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從頭腦到心靈(1)

頭腦找到路徑

顛簸前行

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心靈知道它已經

走上了通往的美妙之境的路

不會逃離

頭腦試圖抓住

那不變的

終極理解

心靈知道它在

自己永遠不會理解的

靜止的旋風中

頭腦想有足夠的安全感

來讓愛

步入天地間

心靈知道愛從不謹慎

不可藏匿

一旦逃避的希望被盡數拋棄

【尋找不來不去之物】

我們所求一致:都想要幸福。我們四處尋求幸福——從經驗、從財富、從他人、從快樂、從成功身上,但我們空手而歸,因為那些不是快樂之源。我們要歸根溯源,但如何做到?如何找尋源泉?我們追尋的這些東西來來去去,所以我們要找的是那不來不去之物——那便是源泉。事實上,一切的源泉也正是我們本身。你便是一切之源,但不要從字面理解。讓我們一起探索,既然源泉不來不去,它必然現在正在此地、正在此時。所以,讓我們研究當下這一刻,看看它展示了什么,其中是什么不來不去的。

讓我們直接從現有的感覺開始,此刻,置身于綿綿感覺的波濤中。你會察覺到的感受之一是:感覺永遠在變,你的感受從一刻到下一刻永遠不會相同,但它們也有連續性,從一種流動到另一種。所以,盡管感覺算不上不來不去的事物,但它們的交織讓我們感知到連續性。

相反,你注意到思想的不連續性。思想非常易變,當你的思想展現眼前,你會發現和感覺相比它們是多么飄渺、殘缺、雜亂無章。記憶作為過去的思想便是很好的一例,你從來不會有某事真實、完整的記憶,那會和事情本身一樣長,而我們的記憶大多像靜止照片、或者一系列照片來強調事情重要或凸顯的部分。它們是所發生時間削減過的、高度剪輯過的版本,像個業余電影,跳躍著被粘貼到一起,經常連主線也缺乏。

想一想這些高度剪輯過的思想與感覺如何不同。和感覺一樣,思想也總在變化,但變得快得多。一念之中,你可以瞬息將家具倒置,思想允許我們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然而思想不如感官信息或物質世界那樣構建得當。

另一項不同在于:思想要么是對過去的記憶、要么是對未來的幻想,而感覺的印象就在現在。思想出現在當下,但內容總是關于過去或未來,因為當下產生關于當下的思想在時間上永遠來不及,你思考不了那么快。等你想到某件事時,它已是在過去了。

思想和感官數據的差別對我們來說很明顯,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一些精神病院的人分不出差別,他們的很多思想對他們來說就是真實,從而分不清思想與實際的事物。區分它們的能力讓我們能在世界中運作。有些思想太有說服力,甚至能嚇著我們自己,但一般我們都能看出思想和感官信息的差別。思想能令人相信的原因是他們通常建立在從前的感覺體驗上。

能意識到思想和記憶不如我們認為得那般堅固、連貫,這不錯。它們始終在變化,我認為你能將一個思想保持哪怕十五秒都很難。哪怕你對某個特定時間的回憶也是在變化的,比如,你和你伴侶初次約會的記憶在見面后一周和在二十年后不會相同,如果你們離異更必定會不相同。很多研究都表明了記憶驚人地不準確,十個人目擊同一件事,你會得到十個版本,而沒有一個和真實事件對得上。思想和記憶肯定不滿足我們所尋之物的條件:不來不去,也就不能是幸福、平和和愛的源泉。

下面,輕松一下,請你起一個特別的想法——關于“我”,真的去體驗這個“我”。它和真實的事物等價嗎?還是更像一份回憶、一份不完整的東西?你的角色在你內心的電影中是什么樣子、又有多準確?自上次照鏡子已有好幾天了嗎?你照的時候,是否因影像與對自身相貌的印象不符而驚訝?你會意識到,你永遠得不到關于“我”的不變的畫面,你沒法準確定義它,你找不到確切答案,一如你找不到你五分鐘的一個思想一樣。

你還會注意到“我”是如何波動的。你的自我印象有時是正面的,有時又不是。我們都有過陷入“毫無希望、什么人都不是”這樣感覺的時刻,你真的相信了,而后一個有魅力的人對你產生興趣,你又完全忘記了“什么都不是”的故事。抑或,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帶著樂觀的“我”處事卻遭人批評、從而忽然墜入低落的“我”中?“我”和每個思想、每段記憶一樣,都有變動性和無形性。

雖然“我”常和身體聯系在一起,但它并不是身體,因為我們會說“我的視力不好”而非“我是視力不好。”每當我們提到身體,也會有“我”存在,顯然,身體是物質現實的一部分,它可以被指代。然而,“我”不指代任何東西。你可以大談關于“我”的故事,你可以提及那個故事、擔心它的走向,但所有一切都不指代什么。“我”只是一堆貼在一起的回憶,組成我們所謂自我印象——這個描述很準確,只是印象而已。“我”事實上是關于“我”的思想。

當真留意一下此刻對“我”的體驗,不管多努力,它都不過是一個電影片段。更奇怪的是你通常在這影片中,而其實除了照鏡子,你很少能看見自己。大多數人從未見過自己,比如,看自己吃早餐,但我們對做這些事的自己看起來是怎樣的都有印象,完完全全是人造的印象。我們制造回憶,然后稱其為“我”。隨后我們努力改良自我印象,而事實上我們能做到的只是改良回憶!在我們的文化里,我們專注于制造正面自我印象,好像一個印象多有能量似的。任何人的自我印象都實現不了任何事情。

我們還有個幻覺:我們的自我印象就是別人看到的我們,而事實上他們看到的是他們對我們的印象。沒人能關聯上你對自己的印象——他們看不到你腦內的畫面。不知為何,我們會認為自我印象能保護我們,或者讓我們廣受歡迎,而此刻事實是:你的自我印象什么也做不到。你的自我印象不是聽著這些詞句的人、沒有你所想的思想,它自己就是一個思想。聽、想都是當下發生的,但神秘的是:何人或何物在做著這些事?如果你誠實,你沒法把那些歸功于所謂“我”。

此外你是否還注意到,當你忘記自己作為重要人物時,關于“我”的思想會出現空白?你被某事吸引住,忘記維持自我印象,哪怕當人們維持著沮喪這一自我印象時,也會有忘記感到沮喪的時候,因為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別處。如果你在找不來不去之物,這“我”顯然不合格,它甚至還不如任何感官體驗夠格做快樂的源泉,所以,花在提升自我這一點上的時間不會有回報。它不是我們找尋的目標。

那么,除去感官、體驗、思想、感覺和“你”,還有什么是此時此地存在的、不來不去的呢?是什么在察覺感官信息?是什么聽到了內心的對話?是什么察覺了自我印象而未被其欺騙?什么是所有思想之源,包括“我”的念頭?它不是你能感知的,你在身體里、在腦海里都找不到它,但它就在那里,此時此刻。而更可怕的是,你甚至無法去思考它,你關于你是誰的想法永遠無法充分代表你是誰。

有這樣一個謎,能想、能看、能感覺且有軀體。這個謎具備意識的基本特性:它能意識到思想、感情、感官,所以即便你沒有在注意上述任何東西,我保證注意仍在發生。有某種神秘的東西,意識到了我讓你去注意的這些感官和思想,有某種東西審閱著你當下的經歷、記憶,來看我方才說的對你是否正確。即便這些沒有發生,也有某種東西正注意著另一些事。我們發現,并非“你”在察覺這些感官,或者被稱為“我”的劣質電影,并非“你”在看著這部叫“我”的電影,但看這部電影的行為確正在發生。

這神秘之物就像一只電筒,我這么說是因為它有光明的特性,你注意到的任何東西都會被這一意識點亮。如果你注意到你的雙手,光明降臨來照亮你的雙手,但這光明不是你的,不是“你”。有些事物,要么聽到了我的言辭要么無視我的言辭,有什么是即便在你為不相干的思想分心時已然在此的呢?是什么注意到了分心的思想?那經歷著思想與感官的無窮變幻神秘的光明是什么?是什么出現在這所有經歷中?

如果你把“我”指派給它,那是創造了一個中間人。這個“我”從不是感知者,它只能是額外的添加層。感知者從不離開,它只伴著額外一層“我”來體驗當下。某種程度上說,這個事實十分恥辱。發現“我”不過是額外的、構建不得當的一層思想,且永遠無法持久、可信,對“我”來說是巨大的貶損。

無論你成為大人物的白日夢做得多么詳盡而復雜,你都從未完全成功地隱藏那不來不去之物,并且從未能傷其分毫。“你”沒法將生活弄得一團糟,因為過著生活的不是“你”。我們以為如果不是“我”料理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會支離破碎,但料理著你生活的從來不是“你”。所以,你相信什么呢?相信這里也未能成就白日夢,還是相信這謎事實上過著你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但思想擁有強大力量。

思想在思想的領域中有強大力量,思想能給你的自我印象造成嚴重傷害。那又如何?拿出你的自我印象,將它打扮得衣衫襤褸,現在你有流浪漢的自我印象了。思想本身不是問題,你被它抓得多緊才是。你若陷了進去,思想關于天堂還是地獄都不要緊。人們在事情可能有多好的思想里吃的苦,和在可能的悲劇里吃的苦一樣多。

你若誤以為思想是不來不去的,那么思想可以很有說服力。“我”的故事像你反復播放的錄音,我們覺得,“那一定是我,因為是我在想到自己時想到的。”我們被習慣性思維安撫,但如果你誠實,你會看到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這個故事——你忘記了這名為“我”的特定想法——而認知依舊在,哪怕沒有“你”。

我緊張,因為我總需要一個計劃。

最簡單的回應方法是請你查查:你能找到一個必須有計劃的人嗎?你現在能找到她嗎?

不能。

所以,如果她不在也從不曾在,那么謎團是:誰做了所有的計劃?都是從何而來?

來自恐懼。

但是誰經歷了這恐懼?如果“你”并不真正存在,那我們稱為恐懼的情緒也不是由你經歷。那也是剛剛發生的事,這真是個好消息:你不必為那個擔驚受怕的“你”負責,真是太寬慰,你沒被套住。

此外,還有讓人好奇的可能:誰或者什么在此刻聽到這些詞句?顯然不是“你”,而是大得多的某種東西。那就是決定何時計劃何時不計劃的東西,它決定了你會是否會在明天計劃好。只要對那產生好奇心就行。

自由意志與選擇呢?

一旦你認可沒有“我”的存在,那么也就沒有什么被叫做“我的”意志。但意志是存在的——只是并非“你的”。

你是說,我沒在做任何選擇?

你認為是你的東西從未做出選擇,但選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誰做決定?

這個問題很不錯!這是貫穿你生命每一條的巨大的謎團,選擇被做出,你卻無法參與。這引發了問題:何人或何物在過著你的生活?

【思想的真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所謂的“想法”。你是否能決定讓什么樣的想法出現?你能先決定先有一個想法,然后這個想法馬上出現;還是想法就這樣自己出現?如果你從來都沒有想過擁有一個想法,你還能將其稱為“你”的想法嗎?如果它們都不是你的,又憑什么需要你去負責任呢?它們只是出現而已。你只需要注意思想的本質,以及它們從何而來。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你的想法中有多少是真實的?它們的可信賴度又如何?

一旦你認識到,你的大部分想法都是虛假的且不值得引導,你對它們也就失去了興趣。一些思想和語言,譬如“請遞一下黃油”,是有用的;但大部分思想和語言其實不代表實際的東西,也沒有實際意義。一旦你了解到這些,你就再也不會被這些想法困擾了。這些想法同當下豐富多彩的現實完全沒有可比性。思想與當下之間的區別就如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幻想可能無限美好,可它永遠不會擁有當下現實的勃勃生機、五彩斑斕和寬廣維度。想法會遮擋住現實,在我們自己和當下現實間制造出幻覺。即使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幻想和夢想,想法也會像面紗一樣,隱藏起這一刻真正的美麗。

思想只是當下的一小部分,所以如果你過于關注思想,你將錯失當下正在發生的其他美好事物。

你說,面對萬物是至關重要的。那么,你是否應該面對這個被叫做“想法”的幻覺呢?

是的。接下來,可以思考一下現在是誰擁有這些想法。現在只需要誠實地承認這些想法不屬于“你”。當你真的開始觀察這一瞬間時,你找不到任何一件事和“你”相關。

當你完全誠實地面對你的想法時,你會發現它們是不會改變的,但是你卻更能面對神秘世界的其余部分。當想法最終被認為只是體驗的一方面,它們會很自然地被歸類為如鏡子般的輔助角色。思想可以成為利器,但它永遠不會是故事的全部。當然,心靈會對思想的這個變化而產生各種不安。如果你正面對著心靈的這種動蕩,那么就一起來發現此刻有什么事情在發生。然后你可能會意識到這些想法本身是多么不可思議的秘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观塘区| 准格尔旗| 岳西县| 哈巴河县| 诸暨市| 巴楚县| 通道| 营口市| 分宜县| 仙游县| 仁化县| 白玉县| 姚安县| 西充县| 龙里县| 墨脱县| 茶陵县| 尤溪县| 察雅县| 玉环县| 灵石县| 永寿县| 阳信县| 乐陵市| 堆龙德庆县| 溆浦县| 广宗县| 阳新县| 石景山区| 遂宁市| 高平市| 封开县| 内丘县| 沭阳县| 郓城县| 通城县| 托里县| 缙云县| 宜城市| 塔河县|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