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有趣的心理學家

  • 心理學是什么
  • 心靈花園
  • 14280字
  • 2018-05-07 16:19:38

華生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一句話就是:“請給我一打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么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今天,這句話已經成為環境決定論的“專業用語”。

斯金納的惡作劇

學心理學史的人會知道,心理學史家在給歷來的心理學家排序時,將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排在第一位,然而1971年的調查發現,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是最受美國心理學教員和研究生尊敬的社會科學家。最新一項“20世紀的心理學家知名度”排名中,斯金納依然排在第一位,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斯金納的著作是被引用最為頻繁的作者之一。

斯金納是一位反叛者,也是一位激進的行為主義者,他跟隨構造主義者波林學習心理學,最終“背叛師門”,選擇了行為主義的道路。終其一生,斯金納矢志不渝地堅持行為主義的想法,并且用一系列驚世駭俗的舉動為行為主義心理學鳴鑼開道。

斯金納的反叛和激進從他人生早期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端倪。他的父親白手起家,是實現了美國夢的小鎮律師,一輩子想要通過政治進入上流社會,可惜最終也沒有成功。父親在家里擺了許多書架,那上面的書是為了裝點門面,他自己從來不看。不過,這些書架為斯金納提供了一個頗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他的第一個人生理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斯金納的母親文化修養很好,學過鋼琴和薩克斯,還參加過爵士樂團,婚后,她成了一位家庭主婦,將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鋼琴的技藝也只能偶爾在演奏會上露上一手。

父親和母親對斯金納的教育都非常嚴格,當他們看到2年級老師給斯金納的評語是“常打擾別人”時,全家人陷入了驚慌。父親為了防止他犯錯誤,常帶他到監獄參觀,母親則不許他講臟話,否則就用涂滿肥皂的濕布洗刷他的嘴。

如果斯金納沒有成為心理學家,他必定是一個手藝人。從小,他就擅長手工制作,搞各種發明創造,他還喜歡玩小動物,抓青蛙,玩蛇,玩蜥蜴。斯金納在他的自傳中回憶說:“我總是在做東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駕駛的運貨馬車,雪橇和在淺池子里用篙撐來撐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蹺蹺板、旋轉木馬和滑梯;我做了彈弓、弓和箭、氣槍,用竹筒做的噴水槍;用廢鍋爐做成了蒸汽炮,這個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蘿卜射到鄰居的房頂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動的模型飛機,盒式風箏,用軸和弦轉動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試著做一架能把我載上天的滑翔機……”他還用了好幾年的時間設計一臺永動機,可惜最后沒有成功。放棄手工藝的夢想,改行研究心理學后,斯金納把小時候的愛好與心理學研究結合起來,進行行為主義實踐,斯金納箱和育嬰箱都是他的發明。

中學畢業后,父親希望斯金納學法律,他自己喜歡文學,希望成為文學家,在一位世交的勸告下,斯金納進入漢彌爾頓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在那里,他沒能好好享受大學生活,而是害怕體育運動,且無法忍受每周日的禮拜。到了4年級,他將自己視為學校的“公開反抗者”。

他經常和老師辯論,即使沒有充分的理由,也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做一些反叛行為和惡作劇,原因很簡單,他不喜歡某位老師或者同學。那時,有一位教英語作文的教授非常討人厭,斯金納認為他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有一天,斯金納和朋友出了一張海報,上面寫道:“著名的電影喜劇演員卓別林,將于10月9日星期五,在漢彌爾頓學院附屬教堂發表題為‘作為一門專業的電影’的演講”,而這場演講的主辦者就是那位英語教授。

他們將海報貼滿全鎮,他的朋友還將這條消息告訴了當地的報紙,后來,這場惡作劇完全失控了。警察不得不設置路障,控制人群。第二天,那位被捉弄的英語教授撰文斥責了整個事件,尤其是始作俑者斯金納。斯金納卻認為,那是那位老師寫得最好的文章。

對于斯金納的頑劣行為,這次虛構的卓別林演講只是一個開始。后來,他往學生出版物投稿,攻擊學校的全體教員以及當地各種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他還發表了一篇滑稽模仿的作品,內容是關于公共演講課的教授在演講結束時,以結巴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表現。畢業典禮那天,他在學校的墻上貼滿了關于學校全體教員的諷刺畫,而且把畢業典禮搞得亂七八糟,在休息時間,校長不得不出面警告,如果他們不安定下來,將得不到學位。

乍看斯金納的行為,有人會覺得他將來定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一輩子一事無成。看看他研究心理學的勁頭,則會發現斯金納是一個具有非常高的創造性,真實而不虛偽的人。斯金納在哈佛大學研究期間,每天按照嚴格的時間表工作。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早讀,去實驗室、圖書館、教室學習,一直到晚上9點。

一天之內,他的休息時間非常有限。他不看電影、不聽音樂會,幾乎沒有任何約會。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而且,除了專攻心理學和生理學之外,其他專業的書都不看。在現在看來,這種人實在太極端了,簡直就是奇葩,實際上,斯金納在他那個年代也算得上奇葩了。別的不說,單指拿自己女兒做實驗這一項,他就擔得起這個名號。

在《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一書的后記中,作者勞倫·斯萊特聲稱,寫作這本書始于尋找斯金納的女兒德博拉。“德博拉的一生就像個撲朔迷離的謎團,我找不到她本人,只是確定她還活著,我也找不到有關她精神狀態的資料。身為父親的實驗對象多年,她現在過得好嗎?生活快樂嗎?生活各方面是否都安然無恙?我不知道。”

對于一般讀者來說,根本聽不懂斯萊特的敘述,斯金納是誰,德博拉又是哪位?德博拉發生了什么事,讓作者如此擔心?故事還要從斯金納的行為主義開始說起。前文提過,斯金納是一個激進的行為主義者,他認為環境能夠決定人的行為,只要人能夠控制環境,就能夠控制人的行為,這便是操作性行為主義的思想。這一思想來自他的發明之一——斯金納箱。

這是他用來做實驗用的獨特的箱子。用斯金納箱,斯金納對小白鼠的行為做了一系列研究。結果發現,饑餓的小白鼠在偶然觸碰一次杠桿之后,便獲得了食物,而這個食物會增加小白鼠按壓杠桿的行為。連續地按壓杠桿、獲得食物,小白鼠由此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這便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當下企業管理中使用的獎勵制度,原型便是斯金納的實驗。

接下來,故事的發展開始變得詭異。據說,斯金納和他的妻子制作了一個育嬰箱,將大女兒德博拉放在其中撫養。斯金納還發表了文章,講述德博拉在其中的行為表現。斯金納的育嬰箱遭到了公眾的譴責,人們認為,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小白鼠是不可原諒的。在育嬰箱中長大的孩子,身心必定受到了摧殘。

斯萊特大概也是聽到了這個故事,以訛傳訛,相信斯金納真的將自己的女兒放入了實驗箱,關了整整兩年,訓練她的各種技能,就像馬戲團里訓練海豹、獅子一樣,并且懷疑德博拉的人生因此受到了影響,因為另有傳言說,德博拉成為一名精神病患者,30歲出頭便自殺了。

實際上,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被誤傳了。斯金納和他的妻子的確發明了一個育嬰箱,斯金納也寫過一篇關于育嬰箱的文章,名字叫《箱子中的孩子》,文章發表在1945年10月期的《婦女之家》(Ladies' Home Journal)中,附文配了一張德博拉在育嬰箱里的照片。

斯金納在文章中向廣大父母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認為育嬰箱可以幫助家庭主婦照顧孩子。育嬰箱的構造和普通嬰兒床差不多,但是有恒溫裝置和保護板。斯金納和妻子制造這個育嬰箱是為了讓嬰兒獨處時能夠更舒適,從而減輕家庭主婦的勞動強度。但是,他也擔心這種裝置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影響。

由于斯金納實在太出名了,一提到箱子,人們馬上就聯系到斯金納箱和小白鼠。斯金納發明的育嬰箱也是一個箱子,不過,里面的溫度、濕度和噪音都能夠控制,還有一塊可以升降的玻璃。人們由此聯想到斯金納箱也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斯金納在文章中使用了“裝置”一詞,這樣難免讓讀者誤解,育嬰箱是繼斯金納箱之后的另一個實驗裝置,而實驗品則是他的女兒。

實際上,斯金納從來沒有用自己的女兒做實驗,德博拉也沒有在冰冷的箱子里長大。真實的情況是,德博拉后來成為一名藝術家,并嫁給了一位經濟學家,后來兩人移居倫敦,膝下沒有兒女。斯金納的另一個女兒朱莉亞后來成為一名教育心理學家,她和丈夫成立了斯金納基金會,致力于發展父親的事業,還建立了一個行為主義者組織,名叫國際行為科學協會。朱莉亞還用斯金納發明的育嬰箱養育了自己的孩子,只是這種育嬰箱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按照茱莉亞的回憶,斯金納只不過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什么都會做,什么都能發明的父親。“我爸爸會做風箏給我們玩,我們住在蒙西根時,他會帶我們去放箱型風箏,每年都去看馬戲團表演。我們養了一只小獵犬,爸爸教它玩捉迷藏,他什么都能教。我們有會玩捉迷藏的狗,會彈鋼琴的貓咪,那時真有意思……”

由此證明,斯萊特書中所寫并非真實,而是以訛傳訛,再添油加醋寫出來的驚悚歷史。事后,斯特萊辯解道,她刻意拋棄了專業學者習慣使用的“行話”寫作,而采用一種隨筆的方式介紹心理學實驗,是為了避免寫出學術界那種佶屈聱牙的文章。作為一位作家,寫作方式的選擇是個人自由,不過,散文家面對到處尋找客觀實在的科學家時,被檢舉出疏漏和錯誤也是難免的。

華生的緋聞

約翰·華生在心理學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將心理學從內省拉到了實驗、觀察領域,拋棄人的意識,只關注外在行為。華生是一個頭腦聰明,極具個性的人,成長在父母婚姻破敗的家庭,讀書時曾是一個標準的差生。從照片可以看出,即使以今天的審美標準,華生也算是一個大帥哥,這似乎決定了他毀譽參半的人生——不僅僅因為他驚世駭俗的研究、史無前例的觀點,還包括他個人生活中的桃色事件。

華生的父母一共生養了6個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四。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厲,她按照牧師的標準培養華生,不許抽煙,不許喝酒,不許參加舞會。華生的父親是一個非常不靠譜的人,拋妻棄子,和兩個印第安女人同居。華生一輩子都沒有原諒他的父親,卻沒能阻止父親多情的遺傳基因影響他的生活。

學生時代,華生的行為符合差生的全部要求:懶惰、反叛、暴力、學業不佳……華生到處找人打架,為此進了兩次警察局。若不是母親動用關系走后門,恐怕華生連大學的門都進不了。不過,此差生和彼差生還是不一樣的。如果天生愚鈍,再加上懶惰、反叛、暴力、學業不佳,他估計也沒啥出息了。奈何華生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過了青春反叛期,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連最難的希臘文考試他都通過了。

本科畢業之后,進入研究生階段。華生的導師是戈登·摩爾,一個脾氣很大,死守原則的教授,他對學生一點情面不講,誰晚交論文,誰就不及格。結果華生就晚交了,被他斷定不及格。無奈之下,華生只好再念一年——歷史證明,惹惱導師的下場就是,導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話說回來,戈登·摩爾還算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華生拿到碩士學位后,戈登·摩爾把他介紹到芝加哥大學,跟隨安吉爾——另一位心理學大咖學習。安吉爾曾經跟隨馮特、詹姆斯學習,算起來,華生算是這些前輩的徒孫,只不過,華生最后沒有走構造主義的道路,也沒有繼續發展機能主義心理學,而是另辟蹊徑,自己樹了一桿大旗。

華生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一句話就是:“請給我一打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么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今天,這句話已經成為環境決定論的“專業用語”。

說起華生的婚姻,在今天看來,也不過是很平常的師生戀加婚外情的故事。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伊克斯就是他的學生。上課時,瑪麗被這位年輕帥氣又有才華的導師迷住了,一次考試,她沒有答題,而是給華生寫了一封情書,后來他們就結婚了。

在研究小艾爾伯特期間,19歲的羅莎莉·雷納成為華生的助手。羅莎莉不僅年輕貌美,還出身世家。父親經商,擁有大筆財富。兩人整天一起搞研究,日久生情,很快發生了性關系。華生的原配妻子也是一個狠角色,出身政治家族,她的妹妹是羅斯福總統的秘書。得知華生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后,瑪麗利用到羅莎莉家里赴宴的機會溜進了羅莎莉的臥室,偷到了華生寫給羅莎莉的情書。后來,這些情書被送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富蘭克·古德勞的手中,當時的校規禁止師生之間發生這樣的丑聞,華生在離開羅莎莉和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間選擇了后者。

這件桃色新聞在當時也是街談巷議,鬧得滿城風雨。報紙都在刊登大學教授道德敗壞,勾引女學生之類的報道。華生原本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就沒有被認可,私生活又鬧出這樣的丑聞,一下子陷入了窮困潦倒的境地。華生和羅莎莉順利結了婚,代價是羅莎莉和父母斷絕關系,他們的經濟生活變得拮據,原來的同事、朋友也不再和他來往。

后來,在一位同病相憐者的介紹下,華生進入湯普森廣告公司。他在廣告公司混得風生水起,兩年時間就升任副總裁,年薪從1萬美元漲到了7萬美元。和大學教員相比,廣告公司的職位讓華生的生活跨上了一個臺階。

即使這樣,華生依然熱愛心理學,他還在郊區買了個農場,專門搞小動物研究。但是沒有大學愿意接受他,專業期刊也不刊載他的文章,后來,他只好在一些通俗雜志上發表文章,為行為主義的普及做些工作。

華生和羅莎莉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威廉,一個名叫詹姆斯,家族美滿幸福。可惜好景不長,羅莎莉36歲染病去世,威廉后來成為一位精神病學家,死于自殺,詹姆斯活了下來,但他認為自己能夠生存下來得益于精神分析治療,而不是行為主義。

華生后半生徹底遠離了心理學界。他65歲從廣告界退休,晚年和一位女士同住在郊區的農場里,在醫生勸告下,華生戒了酒癮,身體很健康。幾十年過去了,行為主義心理學逐漸被人們認可,華生當初提出的說法也顯得不那么異類了。80歲時,美國心理學會決定表彰華生對心理學的重大貢獻,授予他一枚金質獎章。華生興沖沖地去領獎,但又擔心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淚灑當場,于是由他人代為領獎。第二年,華生去世。

可以設想,如果當初華生沒有那么早地離開心理學界,繼續發展他的行為主義理論,今天的心理學可能是另外一番樣子。

深情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也是開創性學領域的哲學和醫學大師,對他的理論不太理解的人,總是將“力比多”(即性力)、“性本能”、“性倒錯”這樣的標簽貼在他身上,好像弗洛伊德一輩子除了研究性心理之外什么都沒做。由此,與弗洛伊德生活的時代隔了近百年才有讀者讀他的書,研究他的理論,略懂皮毛的人必然產生誤讀。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研究,想必許多讀者都有過不懷好意的猜想,一個將任何事物都和生殖器聯系起來的人,其本人、其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呢?

弗洛伊德向來稱自己是一個非常正派的人,對愛情、婚姻的態度非常傳統,多年來,他給人的印象也的確如此。從《弗洛伊德情書》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是一個深情的人,同時是一個寫情書的高手。1882年6月17日,弗洛伊德和妹妹的朋友瑪莎相識,瑪莎出生在一個地位很高的猶太家庭,她的祖父曾是駐漢堡的猶太正教領袖,是詩人海涅的朋友。當時弗洛伊德26歲,瑪莎21歲,兩個月后,弗洛伊德和瑪莎訂婚,這件事只有他們知道,半年之后,雙方家人才知曉。

后來,瑪莎離開維也納,剛剛感受到幸福的弗洛伊德開始了相思之苦。兩個人總是聚少離多,弗洛伊德對未婚妻的情意便傾瀉到紙上,寫出了900多封信。從訂婚到結婚的4年間,幾乎每隔三五天,弗洛伊德就會給瑪莎寫一封長信,頻繁時則一天一封。

弗洛伊德的情書沒有少于4頁的,有時會長達十幾、二十頁,他在心中分享他的各種想法,他的夢境,他的哲學思辨。弗洛伊德在信中提到他的夢境,“我有很多不能解釋的夢,我從來不會夢到那些白天心里所想的事情,在我夢中的都是那些在白天一閃而過的事物”。

很難想象,一位心理學大師能夠如此富有藝術的文采,在他給瑪莎的情書中,不斷噴涌出才學和熱烈的思辨——“你離開后,我才體味到我心中充盈著的快樂和慢慢開始郁積的失落。如果不是裝有你玉照的精美小盒依然擺放在我的面前,我會難以相信這一切,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害怕從夢中醒轉。然而朋友們卻告訴我那是真的,那逝去的點點滴滴也常浮現在我的腦海。它似是如此迷人,如此神秘地令我沉醉,勝過世上任何美夢。瑪莎屬于我了,這一定是真的。她是如此可愛,人人欽慕,令我第一眼就無法抗拒;她是如此高尚,當我羞于表白時勇敢地走向我,用圣潔的人格蕩滌我的心靈;她是如此善解人意,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使我堅信自己的價值,以新的希望和力量投入工作。而現在,她屬于我了!”

有一次,瑪莎到盧北克度假,在寫給弗洛伊德的信中,瑪莎講了一個笑話,她幻想自己游泳時淹死了。弗洛伊德在回信中寫道:“有人一定會認為,同人類數千年的歷史相比,一個人失去自己的愛人,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但是,我要承認,我的看法同他們的想法正好相反。在我看來,失去愛人無異于世界末日的到來。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是一切仍在進行,我也什么都看不見了!”

除了綿綿情話,弗洛伊德和瑪莎之間的通信談得最多的是錢的問題。當時,弗洛伊德在維也納總醫院精神病科工作,并拿到一筆獎學金到巴黎留學,但在經濟上,他仍然是一位清貧的醫生。父母的家境困難,弗洛伊德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以至于他拖了4年的時間才將瑪莎娶回家。1886年,弗洛伊德終于開業行醫,9月,他們結婚了。為了籌備婚禮,他們花光了所有的錢——大部分來自瑪莎的嫁妝,最后差點連家具都買不起。

私人診所的開業讓弗洛伊德擁有了穩定的收入,足以負擔逐漸增多的家庭負擔,后來,他們還從擁擠的房子搬到了約瑟夫皇帝街較寬敞的屋子里。弗洛伊德在給病人進行精神分析時,對病人的風流韻事特別感興趣,病人也只有在和他分享了所有的私密生活之后,才能進行全面的精神分析治療。相反,弗洛伊德對他個人的生活始終諱莫如深。

不知是刻意低調,還是有所顧忌,他的保守和堅貞為他迎來了很高的榮譽。前維也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檔案館館長庫爾特·埃斯勒在1993年寫道:“弗洛伊德在某個方面肯定優于榮格:他的風流韻事歷史簡直是一張白紙。”諷刺的是,歷史證明,弗洛伊德的白紙上留下了一些痕跡。

弗洛伊德的妻子瑪莎是一位傳統的女性,生養了6個孩子,每天忙于家務,身體不太好。從1896年之后,瑪莎的妹妹米娜搬到弗洛伊德家里和他們一起住,同時幫忙照料孩子和家務。米娜喜歡讀書,也懂一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每年都會外出旅行,瑪莎不喜歡外出,弗洛伊德則會選擇不同的旅伴一起出行,有時候是他的弟弟,有時候是小女兒安娜,有時候則是妻妹米娜。

弗洛伊德和米娜有婚外情的傳言一直在坊間流傳,甚至有傳言說,米娜在1900年曾懷上了弗洛伊德的孩子,但是后來墮了胎。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曾經說,米娜在1907年曾告訴他,她和弗洛伊德有染,并且為這種不道德的關系背負罪惡感。結果,榮格的話被看作是對弗洛伊德的詆毀——那時候他們已經決裂,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招來了弗洛伊德支持者的大肆攻擊。人們似信非信地讓傳言流傳下來,但是沒有人找到證據能夠直接證明弗洛伊德在婚姻上不忠。100年后的研究證明,這位喜歡將權威、倫理道德掛在嘴邊的心理學大師,的確有過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他卷入了妻子、妻妹的三角戀之中。

2006年,一位海登堡大學的社會學家兼精神分析醫師弗朗茨·馬歇尤斯基宣稱,他在馬貝茨旅館包著皮邊的登記簿中泛黃的紙頁上,找到了弗洛伊德和米娜于1898年8月13日入住時的登記。他們以夫妻的名義入住了旅館的11號房間,弗洛伊德在簽字時寫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醫生和妻子”。那一年,弗洛伊德42歲,米娜33歲。當天,弗洛伊德還給瑪莎寄過明信片,描述當地的冰河、山巒和湖泊,還提到他們住的旅館是鎮上數一數二的,但是非常簡陋。也就是說,瑪莎知道弗洛伊德的行蹤,只是不知道丈夫和妹妹共處一室。

實際上,從弗洛伊德和瑪莎談戀愛起,他就已經注意到米娜——瑪莎的“聰明和有些刻薄”的妹妹,不過當時米娜已經有未婚夫了。弗洛伊德和瑪莎結婚后,米娜的未婚夫因肺結核去世,她則從事一份看護的工作。兩年之后,米娜跟隨弗洛伊德去瑞士旅行,并且一起度過了3天時間。在看過《弗洛伊德情書》之后,這一份旅館登記記錄讓人們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另外一面。

詹姆斯的鳥籠

許多人都會在自己心里掛一個空鳥籠,然后不斷地往里面塞東西。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女孩子新買了一條裙子,穿起來端莊大方,特有淑女范,低頭看一下,鞋子配不上裙子,包包的顏色也不太合適,于是為了添置一身合適的行頭,這個月的開支就噌噌地往上長了。

房屋裝修也有類似的道理。衛生間搞定,品質高雅,寬敞舒適,看看其他地方,整體風格要統一,顏色要相配,不能因為選錯了一套壁櫥降低了整間房子的格調。于是,原本選好的物美價廉的材料全部推倒重來,幾個月忙活下來,貌似可以換一套更華麗的壁紙,這時才發現,花銷已經嚴重超出裝修預算。回頭想想,一切事情都是那個高檔的抽水馬桶惹出來的。

生活中這類事情比比皆是,用一個心理學術語來描繪,就是鳥籠效應,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的。詹姆斯一生在哈佛大學工作,1907年退休時,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也退休了。一天,詹姆斯和卡爾森打賭,“不久之后,我會讓你養上一只鳥”。卡爾森不以為然,“不可能,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養一只鳥”。

對于詹姆斯的話,卡爾森也沒有在意。在他生日那天,詹姆斯果然送給他一個精致的鳥籠,卡爾森說:“這個也不會影響我的想法的,我只當它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而已。”卡爾森沒有想到,之后發生的事情完全不受他的控制。只要有客人來訪,看見卡爾森書桌旁空蕩蕩的鳥籠,就會問他:“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卡爾森解釋說:“我從來沒有養過鳥,那只是一個禮物。”然而,每次客人來都會問他同樣的問題,他就要將來龍去脈跟人家解釋一遍,同時接受客人好奇而困惑的眼神。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只鳥放在鳥籠里,這正是“鳥籠效應”的結果。

卡爾森為什么會屈從“鳥籠效應”,改變自己的行為呢?那是因為買一只鳥比解釋為什么鳥籠里面沒有鳥要容易得多。實際上,“鳥籠效應”就是一個邏輯問題。如果掛一個精致的鳥籠在房間里,主人面對的結果只有兩個,扔掉鳥籠,或者在鳥籠里養一只鳥。

“鳥籠效應”起作用的原因,一是思維定式,二是群體思維。人總是有思維定式,即根據以往積累的經驗和已有的規律形成的思維方式。在做判斷的時候,人們習慣按照以往的經驗行事,極度相信經驗,害怕改變,擔心稍微一點的改變都會帶來難以掌控的變化,因此,每個人都會被思維定式所左右,這種思維定式并非總是能夠做出最佳選擇。

客人在見到卡爾森的鳥籠后,按照思維定式進行主觀判斷。鳥籠是用來養鳥的,有了鳥籠沒有鳥,就變成奇怪的事,人們無法理解卡爾森說的“鳥籠只是一件工藝品”這種奇怪的思維方式,一次次的疑惑和不理解之后,卡爾森也只好遵從思維定式,以此打消客人的好奇和疑惑。

另外,個體總是會受到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也就是從眾的壓力。雖然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少數人對抗多數人時面對的壓力卻很少被人提及。群體成員總是會產生依賴性,同時對群體認同產生希望,即使像卡爾森那樣的物理學家,為了給自己減少點麻煩,也只好表面上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行為——他自己心里可能依舊這樣嘀咕:“那明明就是一件工藝品”。

和“鳥籠效應”相似的是“空花瓶效應”。男朋友送來一束鮮花,女孩非常高興,特意買來一只水晶花瓶,將鮮花插在里面。過了幾天,鮮花謝了,男朋友只好再買一束花送來,以后,為了不讓水晶花瓶空著,男朋友只好每隔幾天就送花,由此形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

“鳥籠效應”促進了情侶之間的愛情,不過,一旦“鳥籠效應”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會形成控制行為的方法。畢竟,思維定式和從眾是人類大腦面對的最大難題之一,“鳥籠效應”會限制人的想象,束縛住任何突破常規的想象力,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行為。

拿手機上網來說,當每月流量套餐只有50M時,手機用戶可能會為了節省流量,上網只是聊聊天,看看新聞,下載APP或者音樂。隨后,通信公司推出每個月100M流量免費使用的體驗活動,手機用戶的行為開始發生變化了。沒有上網習慣的人首先會將流量棄之不用,這時身邊人就會說:“不是有100M嗎,反正是贈送的,不用白不用。”于是,手機用戶每天上網,QQ24小時在線,微博、貼吧刷不停,月底發現流量還剩下不少,貌似還沒有將“免費的午餐”發揮到極致。下個月不用朋友提醒,就會自動尋找消耗流量的方法,到月底,如果還剩許多,就會批量下載各種應用軟件,直到接到提示說“您本月流量套餐還剩0.00M”才甘心。

這樣的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3個月體驗期過去了,免費的午餐沒有了,可是用手機上網已經形成習慣,不可避免了,連續做一件事,21天就可以形成習慣,更不用說3個月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看新聞,看好友動態,工作間隙閱讀電子書,和朋友聊天,看網絡視頻,手機上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馬上到營業廳辦理上網業務,或者從50M換成了100M甚至更多。

仔細想想,“鳥籠效應”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為了赴一次重要的約會,你花了多少時間,換了多少套衣服;為了一張健身卡,你改變了平時的作息時間,甚至連生活習慣都改變了;由于買了張高級書桌,就想給它配一把旋轉皮椅,買了10雙新筷子就會想再買10只碗。而事實是,沒有旋轉皮椅,實木靠椅也能用;沒有10只新碗,吃飯也不會引起太大問題。

如果所有事情都按照“鳥籠效應”的邏輯發展下去,不僅會引起最大的資源浪費,還會將自己困在一個思維框架中,在“匹配”心理的驅動下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直到有一天發現,當下的結果離初衷已經非常遠了。

尋找愛的真諦

20世紀60年代,現代心理學出現了一次新的革新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之前,歐洲的一些心理學家持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觀點,以尼采、薩特等人的理論為基礎,發展他們的心理學理論,其中包括羅洛·梅,因此說,羅洛·梅是一位介于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之間的心理學家。

1909年,羅洛·梅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艾達,父親在基督教青年會任職。他的童年經歷頗為坎坷。父母多年來感情不和,經常吵鬧、分居,最終離異,他的姐姐為此精神崩潰,患上了精神病。羅洛·梅進入密歇根學院主修英語,后來因為參與出版激進的學生雜志被迫退學,轉入俄亥俄州奧伯林學院,1930年獲奧伯林學院文學士學位。

畢業后,他到希臘教書3年,期間,他在歐洲廣泛游歷,參加了阿德勒在維也納山區舉辦的暑假培訓班。可以說,羅洛·梅最初對心理學的興趣就是來自這次培訓經歷。1934年,他回到美國,在密歇根州立學院擔任學生心理咨詢員,后來進入紐約聯合神學院,1938年,梅從紐約聯合神學院畢業。

1943年,羅洛·梅拜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為師,開始系統地學習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1946年,梅開設了心理診所,用精神分析方法開業行醫。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學習臨床心理學。然而,羅洛·梅并沒有在精神分析這條路上走下去,而是發展出以存在主義為基礎的存在心理療法。這與當時的社會風俗、心理學發展和他本人的選擇都有關系。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羅洛·梅患上了肺結核,不得不住院療養。患病的經歷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療養期間,他大量閱讀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哲學的著作,尤其是弗洛伊德和克爾凱郭爾的著作。病愈后,羅洛·梅以《焦慮的意義》撰寫博士論文,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個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人。

臨近50年代,精神分析學遭遇了歷史的瓶頸。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社會風俗的開放會緩解本我和超我的沖突,減輕心理治療的負擔。事實恰好相反,更多人走進心理診所,接受心理治療,這些人的病癥是自我空虛、焦慮、無價值感。精神分析學對此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急切地想要在弗洛伊德的理論框架內尋求解決辦法,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學家則開始懷疑自己相信的那一套理論,其中包括羅洛·梅。

在社會風俗開放的年代,變態心理已經無法用性壓抑來解釋,如果繼續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框架內,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另一方面,席卷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也為困惑中的心理學家找到了出路。

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是海德格爾,大力倡導存在主義哲學的則是法國的哲學家薩特。存在主義研究的對象是個人,中心問題是個體生存以及個人存在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將個人放在社會里,研究個人在社會中面對的焦慮、孤獨、空虛等困境。存在主義哲學的另一個觀點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人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如果個人放棄了自由選擇的權力,將選擇權交給社會或他人,就會進入一種非真實的存在狀態,喪失自我個性,潛能無法發揮,從而逐漸產生空虛、自我疏遠、生活毫無意義等痛苦的體驗情緒。顯然,存在主義的觀點比弗洛伊德的理論更有意義。

1950年,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羅洛·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心理學專著,書名沿用《焦慮的意義》。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般性焦慮的概念。羅洛·梅認為,現代人之所以空虛焦慮,是因為愛和意志的力量遭到了挫傷。他將人的焦慮分為兩種,一是健康的焦慮,一是神經質焦慮。健康的焦慮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選擇時,如升學、就業、婚姻、投資等,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普遍會面對的焦慮,如果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心甘情愿地承擔責任,即使后果不盡如人意,至少也能克服焦慮,將危機化為轉機。

神經質焦慮則是指個人在面對選擇情境時,因為過分恐懼選擇帶來的后果而猶豫不決,陷入痛苦狀態,如果因為放棄選擇喪失成功機會,則會感到更加痛苦。如此一來,焦慮沒有免除,反而越積越多,最終因為無法承擔過重的心理壓力導致精神疾病。

1958年,羅洛·梅出版了《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面向》一書,將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介紹到美國。此后,他一方面建立自己的心理治療體系,一方面為人本主義的發展奠定基礎。羅洛·梅的人性觀點和后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不一樣,比如,羅洛·梅認為人性中善惡同時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則認為,在良好的教育下,能把人性中惡的一面去除。

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具有長成為一個人的潛能,每個人都會努力將天賦發揮出來,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其他生物是靠自然條件成長的,人卻是靠自己的選擇成長的,人生活的世界盡管環境相似,個人的成長卻存在巨大差異。因此,羅洛·梅強調自由意志,反對先天決定論。

面對選擇時,有的人選擇妥當,有的人卻未必妥當,選擇之后也未必如意。面對選擇情境時,人體就可能陷入既想求成,又想逃避的困境,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選擇。

1961年,羅洛·梅出版了《存在主義心理學》一書,他在書中探討了人在面對死亡時的態度。個人對死亡是無可選擇的,但是如何面對死亡,仍然可以選擇。如果人能夠長生不老,就不會珍惜生命,不會努力追求美好。正因為人生苦短,在短暫的生命中選擇自己的生活,才顯得特別有意義。學習不害怕死亡,接受死亡必然來臨的結果,是每個人應該面對的人生課題。

1969年,《愛與意志》出版,這是羅洛·梅的成名作,書籍一出版,就被書評雜志譽為“本年度最重要的書”。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一書中解釋了愛與意志在生活中的意義。在西方傳統中,愛有四種形式,第一是性,即肉欲或力比多;第二是愛欲,這種愛驅使人繁殖和創造;第三是朋友摯愛;第四是同胞愛,即為世上的他人設想。

然而,20世紀的愛已經發生了變化。問題已經不是弗洛伊德時代的性壓抑,而是性的泛濫。人們試圖通過性來擺脫人生的困境,實際上卻適得其反。愛已經被簡化為性,意志則被誤解為過度理性、嚴峻的意志力。在他看來,愛與意志其實是每個人當下的生命動力,展現在當下,延續著過去并且投向未來。因此,愛是和對方在一起時的喜悅以及對自己和對方價值的肯定。

我把人腦比電腦

認知心理學的誕生和烏爾里克·奈塞爾有著莫大的關系。他的著作《認知心理學》催生了認知心理學,為此,他也被稱為“認知心理學之父”。

1928年,奈塞爾出生在德國基爾市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經濟學家,在基爾市的世界經濟研究所工作,母親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在德國女權運動中非常活躍。二戰時期,奈塞爾全家移居美國,他在紐約上中學。由于成績優異,奈塞爾很快成為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的成員。進入哈佛大學后,奈塞爾主修的是物理學,他最初的想法是成為一名科學家,但他對物理、化學的興趣似乎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大。巧的是,他選修了一門心理學課程,在波林的影響下,他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

從接觸心理學開始,奈塞爾就學習了許多完全對立的理論,比如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將人性看得過于機械,奈塞爾很快放棄了,轉向格式塔心理學。攻讀碩士期間,他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等人的指導,后來,他覺得格式塔心理學已經成為過去,行為主義大潮也即將消退,他應該為心理學尋找新的出路,而當時最新、最熱的觀點就是信息論,他第一時間想到了米勒。于是,他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發出反叛行為主義的聲音,可惜沒有人響應。

短暫離開后,奈塞爾重新回到哈佛,以聽覺閾限的神經量子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奈塞爾被哈佛大學聘為講師,從此開始了他的心理學研究生涯。實際上,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學界,行為主義研究仍然是主流,在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推動下,認知研究逐漸開始發展,195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的“信息理論學術研討會”,被人們看作是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興起的標志。

從這一年開始,奈塞爾著手寫作他的第一本心理學專著《認知心理學》,此時的他還在為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關系而苦惱,他覺得,計算機操作和編程是分析心理過程的好方法,同時,他因為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無法將人的心理和大腦看作計算機。最終,他在二者之間找到了平衡:在人性的前提下,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說明認知過程,即知覺是輸入,回憶是輸出,二者之間便是心理加工的過程。

兩年半之后,《認知心理學》出版,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認知心理學專著。奈塞爾將之前零散的認知研究整合成一個學科框架,為心理學家們利用計算機科學研究注意、知覺、意識的實驗室活動賦予一個正式的名稱——認知心理學。這本書很快引發了全美的認知運動,各大學紛紛建立認知心理學實驗室、召開認知研討會、出版認知研究的著作、創辦認知心理學刊物,一時間,認知心理學就像當初的行為主義一樣,滲透到心理學的各個學科中,如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等。

《認知心理學》的出版讓奈塞爾一夜之間成為心理學界的名人,然而,認知心理學在現實中的遭遇卻讓他感到失望。這時,他開始思考認知心理學的未來發展。1973年,他原本打算修訂《認知心理學》,中途由于無法忍受令人討厭的認知心理學文獻,他放棄了已完成的書稿,又用了兩年的時間,寫作了《認知與現實: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與含義》,一本與《認知心理學》完全不同的書。

這本書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向轉向了生態學。奈塞爾希望建立起信息加工和生態學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模式,為此,他在書中探討了四個問題:第一,認知心理學要關注人性,不能只局限在實驗情境之下,忽略了實驗室外面的環境,否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無法深入人性;第二,認知心理學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變化;第三,信息加工的觀點需要重新被審視;第四,注意、容量和意識問題。奈塞爾在書中謙虛地說,他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主流,事實證明,大多數情況下主流都在追隨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齐河县| 赣州市| 晋中市| 九寨沟县| 普陀区| 洪湖市| 宜川县| 乃东县| 神木县| 福贡县| 农安县| 长治市| 长治县| 沙坪坝区| 灵寿县| 萨迦县| 石门县| 澄迈县| 中山市| 二连浩特市| 腾冲县| 晴隆县| 彝良县| 栾城县| 淮北市| 城市| 定襄县| 湖南省| 高青县| 太湖县| 南宫市| 呼玛县| 苍溪县| 阜康市| 侯马市| 阿城市| 武宁县| 谷城县| 德清县|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