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美國悲劇(譯文名著精選)
- (美)西奧多·德萊賽
- 2697字
- 2018-04-27 16:55:14
第一卷
暝色四合的一個夏日夜晚。
一個擁有大約四十萬居民的美國城市的商業(yè)中心區(qū),崇樓高墻,森然聳起——像這樣的崇樓高墻,說不定到將來僅僅足資談助罷了。
這時相當冷清的大街上,正有一小撥六個人。一個是五十上下、身材矮胖的男子,濃密的頭發(fā)從他那頂圓形黑呢帽底下旁逸出來。此人長得其貌不揚,隨身帶著一臺沿街傳教與賣唱的人常用的手提小風琴。跟他在一起,有一個女人,約莫比他小五歲,個子比他高,體形不如他粗壯,但身子骨結實,精力挺充沛。她的臉容和服飾都很平常,可也不算太丑。她一手攙了一個七歲的男孩,一手拿著一本《圣經(jīng)》和好幾本贊美詩。跟這三人在一起,但各自走在后邊的,是一個十五歲的女孩、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和另一個九歲的女孩——他們個個很聽話,但是一點兒都不帶勁,只不過尾隨著罷了。
天氣很熱,但是彌散著一絲兒恬適的倦意。
他們正走在跟另一條峽谷似的街道相交成直角的那條大街上,那兒行人如織,車輛似梭,還有各路電車丁丁當當?shù)仨懼?,在摩肩接踵的行人和車輛的急流中向前馳去。不過,這小撥人對此仿佛毫不在意,一心只想從身邊擦過的那些爭先恐后的車輛和行人中間挨擠過去。
他們走到了同下一條大街交叉的路口——其實只是兩排高大建筑物中間的一條過道——這時已是(里臭外門)然無人了。那個男人一放下風琴,女人馬上把它打開,支起樂譜架,擺上了一本薄薄的大開本贊美詩。隨后,她把那本《圣經(jīng)》遞給那個男人,往后一挪,同他站成一排。十二歲的男孩就把一只小小的輕便折凳放在風琴跟前。那個男人——正是孩子他們的父親——睜大眼睛,似乎滿有信心地往四下里掃了一眼,也不管有沒有聽眾,就開腔說:
“我們先唱一首贊美詩。凡是愿意頌揚上帝的,就不妨跟我們一塊唱。赫思德,勞駕你來彈琴,好嗎?”
年齡最大的女孩,身材相當苗條,但是尚未完全發(fā)育,她一直盡量裝出漠不關心、泰然自若的樣子來。不過一聽到這話,她就坐到了輕便折凳上,一面在翻贊美詩,一面彈起琴來。這時她母親說:
“我看今晚最好就唱第二十七首:——《耶穌之愛撫何等甘美》?!?
這時,各種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正往家走的行人,發(fā)現(xiàn)這小撥人這么倉促登場了,有的只是遲疑地乜了他們一眼,有的……干脆駐足觀看他們究竟在耍什么把戲。那個男人一看這種猶豫不定的態(tài)度,顯然以為這下子已把行人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盡管還有點兒舉棋不定),于是就抓緊機會,對他們開講了,好像他們是特地上這兒來聽講的。
“得了,我們大家就一塊唱第二十七首:——《耶穌之愛撫何等甘美》?!?
那個小姑娘一聽這話,就在風琴上開始彈這個樂曲,奏出了一個雖然準確,但很微弱的曲調(diào);同時,跟著她相當激越的女高音一塊唱的,還有她母親的女高音和她父親相當可疑的男中音。其他幾個孩子,則從風琴上一小疊書里拿來贊美詩,有氣無力地跟著一塊哼唱。他們唱詩的時候,在街頭那些難以形容、冷眼圍看的人們,兩眼凝望著——如此微不足道的一家人,竟然當眾同聲高唱,抗議人世間無處不有的懷疑與冷漠——這樣的怪事把他們都給怔住了。有人對彈琴的小姑娘相當柔弱、尚欠豐滿的身段發(fā)生興趣或同情;也有人對父親那副迂拙的寒酸相感興趣或為之動憐,他那雙沒精打采的藍眼睛和那肌膚相當松弛、衣著又很差勁的體形,足以說明他早已落泊潦倒了。這一撥人里頭,只有母親身上顯露出那么一種魄力和決心,哪怕是盲目或錯誤的,使她一生交不上好運道,好歹也能保住自己。她同另外幾位相比,更多地流露出這么一種信仰堅定的神態(tài),雖然無知,但不知怎的總是令人敬佩。你要是細心觀察她,看到她把自己那本贊美詩擱在身邊,兩眼凝視前方的神態(tài),一定會說:“是的,她就是這樣的人,不管她有什么樣的缺點,也許會盡量按照她的信仰去做的。”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說明:她對那個明確無誤地主宰一切、觀照一切的天神是贊不絕口的,她對天神的智慧和仁慈也是堅定不移的。
“耶穌的愛拯救我的整個身心,
上帝的愛指引我的腳步前進,”
她就在兩旁巍然聳立的崇樓高墻中間,略帶鼻音,響亮地歌唱著。
那個男孩子閑不住地兩腳替換站著,兩眼俯視著,充其量只是半心半意地在哼唱。他是瘦高個兒,頭和臉長得真逗人——白凈的肌膚,烏黑的頭發(fā)——同其他幾位相比,他好像特別善于觀察,肯定更加敏感——顯而易見,他對自己目前處境的確感到惱火,乃至于痛苦。他最感興趣的,顯然是世俗生活,而不是宗教生活,雖然他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反正最能正確地說明他此時此刻的心態(tài),不外乎是:眼下要他干的這一套,肯定是不合他的心意。他太年輕了,他的心靈對于形形色色的美和享樂確實太敏感了,不過這些東西——也許跟主宰他父母心靈的那個遙遠、朦朧的幻想境界,甚至還是格格不入。
說實話,這個男孩子的家里生活境況,以及他迄至今日在物質(zhì)上和心靈上的種種遭際,都不能使他相信:他父母似乎如此堅信和傳播的那一套教義,真的是那么實在,那么有力量。相反,他們的生活——至少是物質(zhì)生活,好像多少讓人發(fā)愁。父親總是到各處——特別是到離這兒不太遠、和母親合辦的“傳道館”去——向會眾誦經(jīng)、布道。據(jù)他所知,他們還向各種各樣對傳道感興趣,或是樂善好施的商人斂錢——看來這些商人對這一類慈善事業(yè)居然還很相信。盡管這樣,這一家人日子過得老是“緊巴巴”,好衣服從來沒有穿過,許多在別人看來似乎平常得很的安樂享受,他們都還沒沾過邊??墒歉改赣H還不時在頌揚上帝對他們,乃至于蕓蕓眾生的慈愛和關懷。顯然在哪兒出了些毛病吧。這一切眼下他還鬧不清楚,可他對母親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要知道母親的那種毅力和熱忱,以及她的溫柔,對他都富有吸引力。盡管傳道工作很忙,家累又很重,她總是盡量顯出樂樂呵呵的樣子來,或者至少說她還能撐得住,尤其在衣食極端緊缺的時候,她照例用極為堅定有力的語調(diào)說:“上帝會賜予我們的,”或者說,“上帝會給我們指引出路的。”不過,他和其他孩子們都看得很清楚,盡管他們家里一向亟需上帝垂愛恩賜,上帝卻始終沒給他們指引出一條看得清清楚楚的出路來。
今晚,他跟自己的姐妹和弟弟一塊走在這條大街上,心里巴不得他們從此再也不用干這玩意兒,或者說至少是他自己最好能不參與。這一類事,人家的孩子壓根兒就不干。再說,干這類事,不知怎的好像很寒傖,甚至于低人一等。在他被迫走上街頭以前,人家的孩子早已不止一次地大聲招呼過他,而且還譏笑過他父親,就是因為他父親老是在稠人廣眾之中宣揚他的宗教信仰,或者說是他那堅定不移的宗教信念。那時候他還只有七歲,就因為他父親每次跟人說話,一開口總要“贊美上帝”,他便聽到附近街坊小孩們亂嚷嚷:“贊美上帝的老家伙格里菲思來了?!庇袝r候,孩子們還在他背后大聲喊道:“喂,你這個小不點兒,彈風琴的就是你姐姐吧。她還會彈別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