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譯本序(2)
- 美國悲劇(譯文名著精選)
- (美)西奧多·德萊賽
- 4926字
- 2018-04-27 16:55:14
德萊塞慧眼獨具,很早就發覺美國報刊上大肆渲染的兇殺案中,兇犯通常并不是僅僅出于仇恨,而是被一種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所驅使。因此,德萊塞認為,這恰好是針對美國虛偽的道德標準提出的強有力的控訴。這類兇殺案總是與私戀事件有牽連。德萊塞從1914年起仔細研究過十幾起此類案件,其中即有切斯特·吉萊特于1906年在紐約州邊遠地區,荒無人煙的大比騰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案發后,切斯特被判處死刑。但在德萊塞看來,像切斯特這些人所以會殺人,多半是因為他們頭腦簡單,抵御不了美國人那種羨慕榮華富貴的世俗欲念的引誘。在德萊塞看來,造成殺人慘案的,不光是罪犯本身,而主要該歸咎于美國這個社會,因為當時美國社會崇尚那種僅僅接納少數人的荒謬絕倫的價值觀念,并對兩性關系懷著如此病態的恐懼心理。切斯特案情梗概,后來就成為德萊塞的《美國悲劇》(原名《海市蜃樓》,后改今名)主要故事框架。當然,作為小說家,德萊塞以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為背景,采用大量細節塑造人物,將兇手犯罪的前因后果及其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小說主要故事雖以切斯特一案為原型,在某種程度上本來帶有推理懸疑小說的一些特點,但是,可以肯定,德萊塞的興趣重點,并不在于案件的偵破,而是在于研究當時“美國之夢”的一個受害者。當時美國社會上,確實有許多青年人,特別是那些出身低微、家境貧困的窮小子,無不夢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或者一夜之間突然發跡,成為百萬富翁,或者癡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有錢有勢,享盡榮華富貴。大肆渲染這類題材的文藝作品,充斥當時美國文壇。而“美國夢”似乎成為一個相當熱門的主題。德萊塞在某種程度上雖也采用了這么一個關于“美國夢”的寓言(有時也叫一個關于美國人生的傳說),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將它的大團圓結局顛倒了過來。顯而易見,圓了這美國夢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大多數人只落得遺恨終生,乃至于喪失性命。正如德萊塞在他的小說中早就說得很清楚:“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看來萬物的活動都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內或一定環境里,好像一超出范圍就注定沒法在這個繞日運行的星球上生存似的。”[3]可惜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少人一頭霧水,執迷不悟,熱衷于“美國夢”。這就足以說明德萊塞遠在20世紀20年代寫的這部巨著,直至進入高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依然發人深省,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德萊塞在《美國悲劇》中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思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全過程。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寫克萊德這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樣受到外部世界腐蝕與毒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怙惡不悛的人,一直到出了車禍碾死女孩,逃離堪薩斯城為止,這是小說故事的準備階段;第二卷描寫克萊德與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窮親戚的關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充當工頭助手,隨后陷入與窮女工羅伯達、闊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戀情。為了高攀桑德拉,克萊德甘愿違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犧牲羅伯達,于是他就通過翻船陰謀干掉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女工。事后,克萊德卻落荒出逃,逍遙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寫案發之后,克萊德如何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小說結尾處,還描寫牧師出場,為臨終之前克萊德尋求靈魂拯救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小說內容并不新穎,但在一個像德萊塞那樣飽含同情心和悲劇感的大作家筆下卻終于成為杰作了。
要全面評析《美國悲劇》,對拙文來說,顯然難以勝任,所以只好扼要地作一些評介?!睹绹瘎 返闹魅斯巳R德,是正如德萊塞所說的“欲望強烈,但是資質可憐”的那一類人,按照西方悲劇的傳統標準,根本不是一個英雄人物。他從小就反對父母的宗教狂熱,當上侍應生,大飯店的富有和豪華使他眼花繚亂。在他比大多數人敏感而極易受外界影響的頭腦里,似乎覺得人生在世就是追求金錢和美女。無奈他個人所作所為,卻表現得極其軟弱無力,骨子里乃是“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懦夫”。他陷入了究竟是忠于羅伯達、還是追求桑德拉的極大矛盾之中,最終成為“美國夢”的犧牲品。小說問世的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崇尚偽善的侈談,并沒有好好地去培養青年一代。美國的實利主義,使青年人認為,有了金錢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內,因此,《美國悲劇》就是針對當時美國社會現實的一個嚴厲控訴。
1915年,德萊塞到故鄉特雷霍特舊地重游,追憶往事,搜集素材,為創作小說作準備,1919年開始動筆,1925年《美國悲劇》由波尼與萊弗賴特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立即轟動全國,這在他還是生平頭一遭。國內外許多名家,諸如亨利·門肯、舍伍德·安德森、H·G·威爾斯、阿諾德·貝內特等人,都在各傳媒紛紛撰文,嘖嘖稱贊。作家約瑟夫·伍德·克魯奇(1893—1931)甚至贊揚了德萊塞的風格,稱《美國悲劇》為“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美國小說”。沒承望連過去一味責難的反對派斯圖亞特·謝爾曼,都著文贊揚說:“這部小說描寫得如此大膽,如此機智,如此徹底,如此真實,因而也就具有如此深刻的道德感染力,我不知道在美國小說中,有哪一部可以與之相比擬。”
隨著歲月流逝,《美國悲劇》顯示出它越來越巨大的現實主義魅力和影響。最有說服力的一個實例,就是歷來敬佩德萊塞的黑人作家理查·賴特(1908—1960),后者的名作《土生子》是最明顯地受到《美國悲劇》的影響?!睹绹瘎 穯柺篮蠛脦资赀^去了,著名文藝評論家歐文·豪(1920—)重讀之后,依然熱情洋溢地著文指出:“從小說家的首要任務是描繪出一幅既可信而又有重要內涵的想象中的社會畫面來說,德萊塞是美國的巨人之一,是美國僅有的屈指可數的巨人之一。小說在敘述中一次又一次嚴厲地抨擊社會,深深地沉浸在人的痛苦里,并把人們在狂熱時下意識的各種無定形的欲望深挖出來,這一切都使我深為感動和震驚。……《美國悲劇》的畫面波瀾壯闊,氣勢磅礴,完全可以說是一部杰作。”
遠在1931年,《美國悲劇》由西爾維亞·西德尼編導拍攝成影片。當時在好萊塢任職的蘇聯著名導演愛森斯坦(1898—1948)也根據《美國悲劇》改編過電影劇本,可惜未能契合派拉蒙影片公司意愿。但是,愛森斯坦畢竟慧眼識珠,十分欣賞整部小說“就像哈德遜河那樣浩瀚無際……像生活本身一樣廣闊無比”,認為小說的整個結構形成“無比準確、無比客觀的史詩”。
及至1951年,由喬治·斯蒂文斯導演、好萊塢巨星蒙哥馬利·克利夫特與當時年僅19歲的“玉女”伊麗莎白·泰勒聯袂主演根據《美國悲劇》改編的影片,片名《如日中天》[4](A Place in the Sun),立時在全美國走俏。記得譯者訪美期間,不論在各大城鎮書店里,或者音像出租公司,乃至于社區公共圖書館,常見到《如日中天》錄像帶赫然在目地陳列在經典作品書架上,不言而喻,哪怕在信息化高科技空前發達的當今美國,德萊塞的作品在廣大受眾群體里頭依然不乏知音。更有甚者,2000年初公布20世紀好萊塢100部最佳影片名單里頭,《如日中天》榜上有名。我想,一部藝術作品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考驗,算得上是實至名歸的經典之作。當今世界上物欲橫流,人心浮躁,有那么多的人對“美國夢”仍然心向神往,趨之若鶩。然而,不管怎么說,只要世界上產生“美國夢”的根源還沒有徹底消除以前,看來人們將一如既往從德萊塞的不朽之作中繼續受益。
如今德萊塞的作品早已進入了世界文學寶庫。德萊塞的重要作品,幾乎都譯成中文,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和代表作《美國悲劇》,建國后已列為我國大學文科必讀教材。近年來國內還出版了不少評述研究德萊塞生平與創作的論著,對德萊塞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顯而易見,德萊塞的作品不僅是我國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和廣大讀者情有獨鐘的暢銷世界名著,而且也是研究20世紀美國文學及其社會歷史畫卷不可不讀的現代經典著作。
大約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資深翻譯家兼學者型編輯出版家包文棣(辛未艾)先生好幾回跟我念叨過原有舊譯本很不理想,等等。他多次誠邀我,而且還特地轉囑他的兒子(承柯)請我重譯《美國悲劇》。當時,我已譯過好幾部美國文學長篇名著,而且研讀過美國文學史,稔知:在美國小說家中,德萊塞是頭一個戳破了“美國夢”這個天大謊言;他的這部鴻篇巨制乃是描寫“美國夢”小說中的佼佼者,非同尋常,確有難度,但被老友包公高瞻遠矚、熱心介紹外國文學名著這種執著精神所感動,我只好承乏,勉為其難地接受下來。開譯之后,個中甘苦,難以盡言,反正三易寒暑,不負所望地始告譯竣。是時,上海譯文出版社為推出拙譯《美國悲劇》事前還印行過彩色書訊廣告,并于1994年、1995年兩次印造8萬冊,不消說,受到專家、讀者青睞。
走筆至此,猛地記得60多年前“一邊倒”的日子里,美國文學是“禁區”,動不動就“觸雷”。美國現代小說在國內是一片空白。但是新文藝出版社(即上海譯文出版社前身)蒯斯矄、包文棣、吳巖諸先賢,卻有真知灼見,敢于填補空白,遠在上個世紀50年代率先組稿譯介德萊塞作品,使廣大讀者、專家得以管窺蠡測,開始接觸、了解、研究以德萊塞、??思{、海明威為代表的一系列豐富多彩、風格殊異的美國現代小說家的優秀作品,可謂功不可沒。如今,上海譯文出版社為了接續文化傳承,弘揚美國現代小說之父與美國現代小說家三巨頭之一德萊塞的不朽業績,特向新世紀我國廣大讀者重點推薦他的經典名著《美國悲劇》,委實很有眼光。就在此次重印之前,我又一次閱讀了《美國悲劇》,不由得加深了以下幾點印象:
德萊塞坦承平生心慕手追巴爾扎克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乃至于被譽稱美國的“巴爾扎克”,此話固然不假,但我始終認為,德萊塞并沒有守殘抱缺,拒絕創新,至少在《美國悲劇》中似乎有一點“青出于藍勝于藍”的味道。比方說,德萊塞在《美國悲劇》中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通過人物的角度,擴大了視野,對事態、環境、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表達看法,而作者早先常在小說中說教、發議論的跡象,沒想到已經一掃而光,顯然,對他巴爾扎克式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來說,是一種長足進步。其次,作者在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特別是深挖人物潛意識中各種無定形的欲念方面,顯得非常給力,不溫不火,恰到好處,要知道那時節遠在西方現代派意識流還沒有形成思潮以前,更是彌足珍貴。余外,在小說敘事過程中,德萊塞還善于通過對比、懸念、伏筆鋪墊、側面陪襯、前后呼應、烘托氣氛等等手法,務使細節積累與小說結構渾然一體,情節緊張而又跌宕起伏,環環相扣,而且故事高潮迭起,一浪高過一浪,始終令人入勝似的牢牢地吸引住讀者,使之欲罷不能,非得一口氣看完不可。至此,讀者方才舒了一口氣,感悟到德萊塞這部小說的旨趣就在于:《美國悲劇》豈止克萊德的個人悲劇,原來是“美國夢”的悲劇,亦即地地道道的美國悲劇。盡管美國打從立國以來,至少從富蘭克林時代起,一向自詡為“自由、民主”的國家,揚言人人機會均等,個個可以發財,只要勤勞、有能耐就成——沒承望由此衍生而來的“美國夢”,卻使許許多多美國人,尤其青年人受騙上當。其實,“美國夢”,說穿了,只是一種謊言,一種假象、一種夢幻。圓了“美國夢”的概率畢竟微乎其微,到頭來十之八九都落到克萊德的下場,可謂殷鑒不遠。惜乎“美國夢”的流毒至今依然十分深廣。在高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不論窮國也好,富國也好,到處都有形形色色、類似“美國夢”的幻象,確實非常誘人困惑。……人們可要警惕,不妨讀一讀《美國悲劇》,備不住立時頭腦清醒,終身受益。也許這就是——《美國悲劇》的不朽魅力!
潘慶舲
譯竣于1994年春滬西茅丹廬
補敘于2012年秋圣約翰名邸
注釋:
[1]題名源自美國評論家、哈佛大學教授F·O·馬蒂遜對本書的評語。
[2]《圣經》中一人物,為亞伯拉罕與夏甲之子。夏甲為亞伯拉罕之妻撒拉的使女,后來夏甲與以實瑪利被撒拉逐走,住在曠野里。見《舊約·創世記》第16章第1至6節,第15至16節,第21章第9至14節。
[3]見潘慶舲譯《珍妮姑娘》,《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30頁。
[4]此影片譽稱“玉女”伊麗莎白·泰勒的成名作、啟蒙作,中譯片名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有時譯成《郎心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