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亞非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1)

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亞北非地區最先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北非、西亞、東亞、南亞、南歐、中部美洲等地都產生了農業文明,亞、非、歐、美四大洲的古代奴隸社會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當然,古代文明社會的發展表現出了文化和制度的多樣性,也出現了社會形態演進的不平衡。到公元5世紀,東亞的中國已經在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走了數百年,亞非歐三大洲其他主要農業文明正經歷著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而中美洲依然在奴隸社會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公元前后的幾百年時間里,亞歐大陸農耕諸國與其北方的游牧諸族形成了相互對應的局面,互相之間不僅有友好往來,還有征服與掠奪。從公元前后直到公元5世紀,亞歐大陸游牧民族與農耕國家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受到農耕世界的壓力和獲取土地等需求的推動,游牧民族大批遷移,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民族大遷徙浪潮。中國的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中國史書上統稱“五胡”)南遷(史書稱“五胡亂華”)和月氏等民族的西遷最具代表性,游牧民族南遷導致中國為期四百年的分裂和動蕩,月氏族的西遷引起了中亞民族大遷徙。歐洲以北歐的日耳曼民族南遷最具代表性,引起了整個西歐的大變動,尤其促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從長遠來看,這股民族遷徙浪潮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也引起了亞歐大陸農耕國家的動蕩,甚至推動了亞歐社會的封建化進程。

封建制度指的是以封建主階級占有土地并剝削農民或農奴的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與奴隸社會相比,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者農民或農奴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農民或農奴不是封建主的私有財產。封建社會的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也就是說,封建主依靠其掌控的土地對農民或農奴進行剝削,農民或農奴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把部分產品作為地租交給封建主。封建主與農民或農奴階級便構成了封建社會的主要對立階級。

封建制度在世界各地的表現形式并不一致。在西歐,封建關系主要體現為封君封臣關系和領主與農奴關系。東歐的封建關系也表現出了與西歐封建關系的相似性。在封建時期,基督教在歐洲具有較大影響,教會構成封建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亞洲的封建關系以中國為代表,主要是以皇帝為核心的封建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地租剝削。在西亞的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埃及,封建關系整體上體現出了與亞洲中國封建關系的相似性,即以君主為核心的統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盤剝,但同時因為伊斯蘭教占據統治地位,宗教勢力構成這些地區封建關系中的重要力量,這又與歐洲的封建關系表現出某些相似之處。正是基于這種封建關系的不同表現形式,也是因為世界各地封建關系發展的不均衡性,本書將亞非封建國家和歐洲封建國家分在兩章里闡述。而在第五章,將經過發展之后的亞非歐封建社會放在一起闡述,以突出發展帶來的相互交往。

1 隋、唐、宋中國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隋、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在政治制度、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表現出了盛況。隋朝(581—618年)結束了漢末以來除西晉短期統一之外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隋文帝楊堅吸取之前社會動亂的教訓,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政策,使隋朝在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繁榮局面。楊堅統治后期,隋朝政治上出現了亂象,隋煬帝楊廣更是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濫殺無辜,引起社會動亂,結果隋朝僅僅存在了30多年便被各地起義軍推翻了。當然,隋煬帝開通的大運河對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政府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還是有益的,也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唐朝(618—907年)前幾位君主充分吸取歷史教訓,完善制度,整頓吏治,重視民生,發展社會經濟,協調民族關系,廣納外來文化,使唐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盛世。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尤其重視民意,充分意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使唐朝出現繁榮局面,歷史上因其年號為貞觀而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唐朝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朝經濟的持續發展,培養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員,她的用人政策擴大了唐朝的統治基礎,對政權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唐朝歷史上最強盛時期出現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尤其出現在他統治的前期,因當時李隆基的統治年號是開元(713—741年),因而史稱“開元盛世”。李隆基在統治后期開始追求享樂,沉溺于楊貴妃的美色之中,荒廢政事,宰相李林甫專權,導致政局開始動蕩。李隆基統治后期在邊境地區設置了十個節度使,大多委任胡人擔任節度使職務。這些節度使逐漸發展為幾個大的軍閥勢力,擁兵自重。在李隆基統治末期,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為期七年,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大浩劫使唐朝后期陷入了大約150年的藩鎮割據局面,中央政權的力量已經很有限了。與此同時,大臣之間結黨營私、宦官專權等現象持續不斷。多地農民揭竿而起,反對唐王朝末期的腐朽沒落統治。唐朝最終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中滅亡。

盡管唐朝后期政局不穩、社會動亂,但從整體上來看,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就都各具特色,對后世和中國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唐朝改進隋朝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即中央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和尚書省下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個部門。唐朝還完善了各種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唐朝改進和完善了隋朝開始的科舉制,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擴大了統治階級的范圍和基礎。唐朝的律令制度是中國古代法制建設的鼎盛時期,不僅有效地鞏固了唐朝統治,為中國后世各個王朝的統治奠定了法制基礎,還對日本的律令制國家產生了極大影響。唐朝推行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等土地和稅收制度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對于唐朝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后世土地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有很大裨益。唐朝文化更為顯著,有大量杰出成就。中國文學中的詩歌體裁在唐朝達到極盛,很多詩歌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很多詩人是我們今日熟知的,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詩成為人類歷史上難以逾越的文化瑰寶。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對文化傳播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

唐朝后期,中國社會陷入分裂割據狀態,五代十國(907—960年)就是這種局面的延續。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960—1127年),史稱“北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一全國的王朝,還有幾個與之并列的政權,如契丹人在北方建立的遼(916—1125年)、黨項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1038—1227年)以及女真族在東北建立的金(1115—1234年)。金聯合北宋滅遼以后,又于1127年滅北宋。北宋皇室遷往杭州,建立南宋(1127—1279年),與金對峙。最終,蒙古人先后滅掉金和南宋,統一了中國。

盡管這三百多年全國有幾個政權,戰爭此起彼伏,各族人民遭受了戰亂之苦,但中國封建社會卻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文明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在政治上,庶人出身、依靠科舉起家的官僚士大夫群體取代了門閥士族,成為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對后世統治階級的變化和社會人群的地位變化影響深遠。從經濟上來看,宋朝經過王安石變法,調整了土地政策,推動了中國土地關系的發展,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淮河以南。社會發展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場面是宋朝經濟社會繁榮的一個縮影。

在文化領域,宋代理學將中國古代理論思維推向新高度;這一時期中國的書法、文學、數學、醫學、繪畫、建筑等都各具特色,承載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中國影響世界文明的四大發明有三項是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使用的,即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宋朝不僅廣泛使用了火藥,還制做出火器,并運用到戰場上。火器的發明使人類社會從冷兵器時代步入熱兵器時代,這對于軍事和戰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宋朝在軍事上運用火器的范圍還比較有限,仍然以冷兵器為主。但蒙古人在學習到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技術之后,廣泛使用于戰爭,在征戰亞歐大陸、建立龐大帝國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 新羅與高麗

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連,中朝之間很早就有密切關系。據史書記載,朝鮮半島上最早的國家是由中國人建立的。漢朝將朝鮮半島北部并入中國版圖。公元3世紀、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了三個較強大的國家,即北部的高句麗、南部的新羅和百濟。新羅聯合中國的唐朝于660年和668年先后滅掉百濟和高句麗,隨后將唐朝排擠出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第一次實現統一。

新羅統一朝鮮之后,確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國的統治地位。新羅仿照中國唐朝,建立起較完備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制度。中央設立若干府和部,掌管財政、司法等事務。全國地方劃分為九個州,州下設郡、縣、鄉。政府各級行政單位的長官均由國家任命。官員獲得土地,其俸祿從土地收入獲取。各級官員向國家效忠,即效忠于專制君主。新羅國家將土地分給農民,農民要交納地租,承擔各種徭役,建立起土地國家所有的封建制。在思想領域,新羅政府提倡儒學,實行科舉制。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都發展起來。然而到9世紀,隨著大封建主的土地兼并和高利貸的盛行,廣大農民破產,階級矛盾尖銳化,中央集權制逐漸衰弱,農民起義不斷。9世紀末10世紀初,各地出現地方政權,新羅國家式微,于936年被高麗滅掉,整個朝鮮進入高麗王朝時期(936—1392年)。

高麗王朝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對土地關系進行調整。976年,國家清查土地,登記耕地和山林,一律收歸國有,然后將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照等級分給文武百官和士兵,稱為“田柴科”。獲得土地的人只擁有土地的收租權,而且不能世襲。其他絕大部分土地歸國家支配,作為公田,由國家直接租佃給農民耕種,并收取地租,這就確立了國家對土地的最高支配權,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證了國家政權的物質基礎。

高麗王朝在成宗(982—997年在位)時期實行政治改革,確立了新的封建集權統治體制。中央機關下設門下?。偣車腋黜検聞眨?、尚書省(總管全國官吏)和三司(總管全國財政),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央官員由文職人員充任,稱為文班。地方行政在全國分十個道和十二個州,道和州下設府、郡、縣、村等行政單位,縣以上地方長官由中央任命。這種制度模仿了中國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地方制度。高麗王朝實行良人農民義務兵制,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由武將統領。武將稱為武班,與文班并稱“兩班”,但文班地位較高。地方由各道節度使統領。高麗王朝還設立培養官僚和普及封建思想教育的大學——國子監等。經過這次改革,高麗王朝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得到鞏固和發展,其經濟也因此發展起來。

到12世紀,文武官員和寺院利用田柴科的漏洞不斷兼并土地,階級矛盾尖銳化,引起了農民起義,高麗王朝日趨衰落。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滅掉了高麗王朝,1396年改國號為朝鮮,朝鮮半島進入李氏朝鮮時期。

3 日本大化改新

根據考古發現,距今3萬年以前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活動,距今1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直到公元5世紀才出現統一國家。在日本國家形成前后,日本與中國和朝鮮都有了較多往來。

公元6世紀以后,日本處于推古朝(593—628年)統治時期,以圣德太子(593—621年在位)為首的統治者希望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這一方面是統治者自身加強統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當時日本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推動的。公元6世紀、7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科技文化在日本的傳播,日本的生產工具得到改進,生產力得到提高。日本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發展促使部民更多地脫離了貴族和政府的控制,動搖了國家的統治基礎,日本政府急需改變這種狀況。與此同時,日本的鄰國中國正處于隋唐統治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蒸蒸日上,使中國成為法制完備的強大中央集權國家,對日本產生了強烈影響。朝鮮的新羅也通過改革發展起來,并將日本的侵略勢力驅趕出朝鮮,這更令日本政府當局感到岌岌可危。圣德太子積極推動改革,向中國學習,尤其借鑒中國政府的官階制,進行行政改革,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和政治制度。他的改革受到貴族豪強勢力的阻撓而未取得多大成果,然而他的改革為中日友好關系和日本后來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鹤峰县| 岳池县| 深圳市| 柯坪县| 杭锦旗| 安达市| 寿光市| 渝中区| 安宁市| 中西区| 新民市| 昆山市| 巴林左旗| 潜山县| 闽清县| 淮南市| 南乐县| 郓城县| 于都县| 广西| 福贡县| 泗水县| 洛扎县| 宜君县| 龙海市| 南投县| 弋阳县| 五指山市| 黄浦区| 乌海市| 盐亭县| 临西县| 阳信县| 涞源县| 河南省| 应城市| 阳西县| 湘西| 大竹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