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少年說(第二輯)
- 邴浩
- 3028字
- 2019-01-04 05:23:51
王宇:從倒數第一到清華特獎
文 李京澤
?王宇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2級博士生
從倒數第一到清華特獎,他用3年等待學術之花
2012年,王宇以光電推研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專攻微納光電器件的黃翊東教授課題組,師從馮雪副教授。在任選的兩個研究方向中,他選擇了最新而且更困難的一個——光學軌道角動量。摩爾定律顯示,芯片的處理能力每兩年會增加一倍,學界一般認為,摩爾定律即將壽終正寢。而王宇正是想挑戰這個幾乎不可能延續的摩爾定律。
當時的實驗室還不具備實驗條件,打滿雞血的王宇就這樣開始了科研之旅。可未曾想到,課題難度之大,遠遠超過他的預期。在博士前3年的時光里,王宇沒能發表一篇論文,一同進實驗室的同學中,有些進度快的在博一就發了論文,而他對于怎么做、從哪開始做還一無所知,也因此從實驗室推研成績第一名變成了幾乎倒數第一。
面對落差,王宇每天都在追問自己:“為什么原理上可行的方案,實際卻怎么也做不出來?”在與結果擦肩而過的漫長等待中,王宇也曾想過放棄。但他明白,他能放下科研,卻放不下對自己的質疑,能力到底如何?他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
2014年7月,王宇進入了半年的科研攻堅期,他稱那時的自己很瘋狂,每天泡在實驗室里不知疲倦,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科研,狀態也漸入佳境。“你知道每天都能看到進步,等待成果下一秒就會出現的感覺嗎?”對于瘋狂的狀態,他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說明,但是聊到這個問題時他突然亮起的眼神說明了一切,就像當時的熱情還沒有消散。
2014年9月26日下午4點——至今王宇仍清晰記得——用紅外相機第一次看到硅基集成器件發出的攜帶軌道角動量的光束的時間。“它是一個清晰的螺旋光環,太漂亮了,仿佛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收獲了“光環”的王宇無比興奮,第一時間告訴了導師。
“我和導師都特別興奮,有一種擁抱彼此的沖動,但我們理工科的男生還是很內斂的”,王宇笑著說,“我們自覺而默契地將這激動的擁抱化為熱烈的握手”。

王宇團隊制備的硅基集成軌道角動量發射器效果圖
正是從這一天的小突破開始,又經過了一年的努力,他終于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回想那時,王宇稱自己如在針尖上跳舞,因為他要專注于僅有幾百納米的基本單元,稍不留神就意味著之前十幾個小時的努力付之東流。目前,王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4篇(Scientific Reports 3篇、Optics Letters 1篇)、EI論文4篇,在國際頂級會議上做了6次口頭報告。
本科也曾迷失,到頭來發現專注是真
然而,在科研上取得佳績的王宇并非一開始就“沉迷”學術,本科時他也曾有過一段風風火火、忙到不可開交的日子。如今回憶起來,王宇責備自己不夠“專注”。
當年的他以省里佼佼者的身份來到清華,但是高手如云的清華讓他也有了些許不適之癥。“我是18年來沒有掉過隊的人呀”,高中時的王宇擔任學生會主席和班長,并堅持學習小號演奏,通過業余八級考試,這樣的多線程并不妨礙王宇問鼎全年級成績第一。來到清華后,他理所當然地延續自己的一貫做法。從班級到院系,從科創到藝術團,本科期間的王宇先后嘗試了17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在課業最為繁重的大三,竟然兼任5份社工。

王宇的“多線程操作”
“當時想把每一方面都做到最好,但卻無法做到極致,導致我沒有什么成就感。”習慣于卓越的王宇形容自己本科是一種迷失的狀態,成績平平,各方面都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難言優秀。即使到了大四,還兼有3份社工的他“風風火火”地游走在校園里,那種不淡定的樣子和現在有著天壤之別。
做社工成為了慣性,王宇在研一、研二時仍然擔任本科生的輔導員。在第三年,面對輔導員工作廣闊的發展前景,王宇毅卻然決然地選擇放下一切,做一個專注的博士。

王宇(左二)與其他輔導員的合影
“我們總是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我像他(某成績優秀同學)一樣努力,取得的成績一定比他高,我就是要讓這個假設成真,看看自己的實力。”王宇執念于挑戰自己,從過去到現在,雖然本科也迷茫過,但是研究生時期他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翻身仗。
“做科研要的就是專注,要學會舍棄一些東西。”王宇細數著自己放棄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一次小小的選擇至今令他印象深刻。
2015年1月的一天,王宇按照慣例在實驗室做實驗,卻怎么也獲得不了想要的結果,直到凌晨4點仍沒有進展。而5個小時后,他就要乘高鐵去往上海,參加一場期待已久的創業論壇會。一面是亟待獲得的科研結果,一面是充滿好奇的創業之旅,王宇在近乎一夜的猶豫糾結后,最終還是退掉了火車票。回到宿舍短暫的休息后,他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沒想到,四五天后,結果就出來了,這個收獲推動了整個項目的進展。
如今回想起來,王宇很慶幸自己沒有去上海,因為一星期后回來,靈感沒了,手感變了,測試平臺環境也變了,整個項目很可能會被拖延幾個月。
然而在之前,做出這種決定對他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一個關于專注的選擇,成為王宇博士生涯里最大的轉折,也告訴了他專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羨慕喬布斯,工科情懷要接地氣
“可以用通俗的話講講軌道角動量是什么嗎?”
“簡單來說,它能讓未來的通訊速率乘上n倍!”王宇回答。
王宇喜歡研究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他很羨慕喬布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用他設計的蘋果手機:“他應該很自豪吧,自己的東西能被那么多的人使用,這是每個工科生都有的情懷。”
這份情懷在王宇的創業歷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一次創業,他的團隊設計的是無線傳感網絡,用來捕捉運動員運動軌跡,從而提升訓練水平,產品已經在廣東體科所等機構投入使用多年;第二次則研究自動尋的智能水炮,通過紅紫外傳感器精準感應,捕捉火源位置,會大大提升火災救援的效率。該項目在江蘇的順利投產,也讓他的創業情懷進一步落地。王宇是這兩個創業項目的CEO兼聯合創始人。

王宇(左)與創業項目技術合伙人CTO吳超(右)在清華合影
王宇所理解的第二個層面的接地氣則是扎根中國的決心,這些年由于學術交流,王宇得以認識很多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對他來說出國留學是條非常簡單的捷徑。可是畢業在即,他選擇了留在國內工作。他說:“我不夢想出國,不喜歡所謂的拿一個綠卡過自己的小日子,還是希望做的事情有利于自己的群體,我希望所努力的地方、體現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地方是在國內。”
今年6月,王宇結束了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訪學。而當初前往格拉斯哥大學時,王宇也經歷過一番選擇。這所世界排名150名開外的大學在光學軌道角動量領域確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和引領者。王宇想,到國外大學交流訪學為的是專注科研事業,而非賺得名校頭銜或到處旅游觀光,就毅然來到了格拉斯哥。
作為學界大牛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Stephen M. Barnett實驗室里的第一位中國人,王宇發現自己成了“獨行俠”。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帶著選題來到蘇格蘭,導師卻表示他的想法難以實現。格拉斯哥常年陰雨連綿,難見陽光,也加深了王宇內心的孤獨感。
然而,王宇卻放不下心中的科研想法,在完成了分內的課題后,他終于說服了組內的博士后與他一同攻克難題,未曾想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幫助教授攻克了長期以來的一個學術難題,令教授刮目相看。初到格拉斯哥連語言都成障礙的他就這樣在訪學結束之際迎來了科研的暖陽。生活總是這樣,讓努力的人變得幸運。

王宇(右)在格拉斯哥大學訪學期間與英國導師Barnett院士合影
訪學的結束意味著王宇在清華科研的完美落幕,他現在專注思考職業發展路徑,盡管未來做什么還是個未知數,不過這也沒關系,從開始學習小號16年的時光里,他挑戰著各種各樣的短板和未知,唯獨不懼怕的就是從零開始。
在一段旅程結束另一段開啟之際,他有個未解之謎,一個16年都沒解開的謎——“努力過后,我會遇見一個怎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