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少年說(第二輯)
- 邴浩
- 3366字
- 2019-01-04 05:23:51
馬冬昕:沒有一招制敵,只能腳踏實地
文 馬冬昕
?馬冬昕 清華大學化學系2012級博士生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晚上好!我是化學系的博士生馬冬昕,導師是邱勇院士。
2011年,我和雙胞胎姐姐馬冬晗一起獲得本科生特獎。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又一次站在這里,給大家講述這5年來我的成長故事。
而我的故事,就從第一次拿特獎開始。

5年前馬冬晗(左)、馬冬昕(右)雙雙摘得本科生特等獎學金
拿了特獎我信心爆棚,要做最難的課題
很多人問我,拿特獎之后,有什么變化?姐姐的回答是仍然淡定,而我卻自信爆棚了。
我說:“我要做最難的課題!沒有之一。”現在想來真是迷之自信呀!我的導師邱老師同意了,微微一笑,說:“要不你就做可蒸鍍離子型發光材料吧?”我說:“好!我要一招制敵,迅速奠定我的江湖地位!”
從導師辦公室出來,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興高采烈地向實驗室同學們炫耀了自己的博士課題。沒想到的是,師兄師姐看我的眼神充滿了同情,他們說:“小馬,你要畢不了業了……”我頓時就驚呆了:這個課題有那么難嗎?
查閱文獻,果然,該領域里只有一篇論文,是2007年香港浸會大學黃維揚教授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上。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就給黃教授發郵件,問:“你們為什么后面沒有繼續做了呢?”他很快就回信了,言簡意賅,他說:“因為太難了。”我當時的內心是崩潰的。
但我也很興奮:這個課題的難度,果然滿足了我要“一招制敵”的夢想。帶著特獎的光環,“你做不出來,沒準兒我就能做出來”。
要想一招制敵,首先要看看敵人長什么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什么傳統的離子鹽不能蒸鍍呢?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離子型發光材料由發光陽離子加上不發光的抗衡陰離子組成。發光陽離子很大,很容易從體系中剝離、升華;但常見的抗衡陰離子卻很小,與周圍的固態陽離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強,所以在加熱時,阻力就很大。
黃維揚教授報道的方法,是“活雷鋒法”:也就是說,要進一步增大發光陽離子的體積,加熱時,把陰離子也拽上去。但如果增大發光陽離子的體積,分子設計和合成過程就會很煩瑣,極大地增加了開發新材料的難度。

離子鹽蒸鍍原理模型
所以我靈機一動,很快想到了“自力更生法”:給發光陽離子匹配一個同樣很大的抗衡陰離子,在加熱時,也很容易從固態體系中剝離、升華,這樣不就行了嗎?
一腔熱血,需要5年多的堅守去實現
有思路之后,我又自信爆棚了。我不屑一顧地想:這也叫最難的課題?向導師匯報完思路,我就愉快地開始了!因為要找到足夠大的抗衡陰離子,所以我首先選擇了四苯基硼,不行,不夠穩定!四咪唑硼?不行,不夠大!在四苯基硼上引入4個氟?不行,既不穩定,也不夠大!在四苯基硼上引入4個三氟甲基?不行,穩定倒是穩定了,但還是不夠大!
科研終于顯出艱難的一面。明明希望就在眼前,可我就是看不見;曾經的迷之自信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甚至想要放棄,與導師商量能否更換課題。
我記得那是2013年10月,我正好擔任導師給系里本科生開的專業課《有機電子學》的助教,邱老師在課堂上當著眾多同學的面說:“馬冬昕現在的課題特別難,但是我相信她在這個學期結束之前一定能做出漂亮的結果!”
宛如一針雞血,深深扎進了我的心底。我一激動,就又設計了兩個新的陰離子,在四苯基硼上分別引入20個氟原子和8個三氟甲基。這一次,奇跡終于降臨了。大家看這兩個陰離子也許沒什么感覺,但它們卻拯救了我的博士課題。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2014年1月,恰好是邱老師發出“神奇預言”那學期的期末考試之前。

馬冬昕的實驗思路
隨后,我合成了一系列可蒸鍍離子型磷光材料,并開始制備有機發光器件。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因為器件的預處理需要用到手套箱,在手套箱里操作之前需要在橡膠手套外面再戴一層乳膠手套。請現場的各位小伙伴理解一下這個過程,剛開始絕對是“剁手”一般的感覺:怎么戴,都不利索,非常影響實驗進度;于是我專門抽出整整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的時間,戴了幾百次手套,從L號手套戴起,熟練了再換M號手套,最后是S號,終于練就手套箱“10秒”戴手套的獨門絕技。
2014年12月,我們終于制備出高性能有機發光器件。今年,我作為第一作者共發表了8篇SCI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可蒸鍍離子型材料的通用分子設計策略,并開發了一大類新型磷光材料。前前后后,歷時5年之多。

馬冬昕在練習快速穿戴手套
這5年里,我記了14本,共計3000多頁的科研筆記。它們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一樣,記載著我的科研之路。

馬冬昕的科研筆記
從2012年9月剛開始有思路,到2014年1月找到合適的抗衡離子,12月獲得高性能器件,到2015年11月實驗數據完備,今年論文接收,這條路很長,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被妖怪吃掉,我終于取得了真經。我不再年少輕狂、迷之自信,不再幻想一步登天、一招制敵,我只能腳踏實地,戰斗到底。
“運動一小時,戰斗一整天”,靠乒乓充電
有人問過,遇到這么多困難,怎么辦?姐姐仍然淡定,我就去跑步。每當實驗不順利或者論文寫不出來的時候,我就繞著系館一圈一圈地跑步。我多么希望能“跑出思路,跑出靈感”,實際上只跑出了一身汗。回到實驗室,該做不出來,還是做不出來。我終于理解讀博為什么是5年了:這要是讀10年,我八成也許大概就跑進國家隊了。
在這里,我想講講我在校乒乓球隊的故事。2006年5月,剛上高一的我,無意間看了上海世乒賽的直播,被中國乒乓球隊賽場上的威武霸氣深深吸引,于是愛上了乒乓球。所以在2008年保送清華之后,我開始打球;2011年入選了校隊。這對于當時的我來說,絕對是“天降餡餅砸頭上”,我猜想絕對不會有比我球齡更短的隊員了。
2011年的北京高校乒乓球錦標賽是我代表清華打的第一場比賽。大家猜猜哪個比分是我?11分?還是6分?猜11分的小伙伴,謝謝你們的信任。猜6分的小伙伴,謝謝你們的直言不諱。
我也希望自己是得了11分,第一次穿著新發的、身后印著“清華大學”四個大字的隊服,在賽場上如同大魔王一般,一言不合就虐翻全世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我的第一次出戰,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幾乎上一場,輸一場;輸到不想再輸的時候,我就跟教練說:“我能不能不上呀?”教練拉住了我,跟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只要是清華參加的比賽,就絕對不能棄權!”第二句是:“你現在輸多少場,將來都會贏回來!”這兩句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也引發了我的思考。
我腦洞大開地想到了國際最頂尖技術:發球擦邊。我當時很年輕啊,激動萬分地練了一段時間,發現并沒有什么用。真正到了賽場,拼的還是基本功。

馬冬昕思考乒乓球戰術
于是,魔鬼訓練就這樣開始了……魔鬼到什么程度呢?
多球訓練,隊友以最快的速度發來一盆球,我拼了命地跑,也常常只能打回去一半,真是彎腰低頭、滿地撿球,我練的不是球,是腰。
變速折返跑,我一啟動,教練就大喊“加速、加速、加速”,我就瘋狂地加速,一頭撞在氣膜館的墻上……我們校隊是每周二和周五訓練。周二練完,周三瘸一天,周四瘸一天,周五終于好了,又要訓練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每次訓練完我都帶著一臉的生無可戀回宿舍,躺在床上,卻因為肌肉酸痛而無法睡著。所謂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我就思考這幾天來的科研進展。嗯,和打球相比,還是做實驗簡單。
魔鬼訓練下,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結束了在賽場上屢戰屢敗的悲慘時光,和隊友一起獲得北京市混合團體冠軍、女雙季軍,并帶領化學系乒乓球隊在馬杯團體比賽中3次奪冠,我深深地體會到:訓練時需付出百般努力,賽場上才會有點滴進步。我當然不是永動機,乒乓球就是我的充電器,讓我可以“充電一小時,戰斗一整天”。

馬冬昕(左)和隊友捧起比賽獎杯
未來,我依舊信心滿滿,延續我的故事
其實這5年,我也有一些特別的經歷。記得2008年我新生入學時,得到了輔導員很多的幫助,所以2012年開始讀博之后,我也成為了新生輔導員,并在博三開始擔任化學系學生組長。我獲得了一些榮譽,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有幸陪伴并見證我的學生們,從新生入學的稚嫩,不斷走向成熟;現在我的學生也走進了雙肩挑隊伍,我終于如愿晉級為“二階導”。

馬冬昕的社工生涯
我明年就要博士畢業了。經常有人問我,博士后要做什么?我還是自信爆棚地說:“我要做更難的課題!”所以,藥不能停,我的故事未完待續。
最后,深深感謝我的導師,他包容我的迷之自信,鼓勵我勇往直前,引領我走上科研征途,漸入佳境。在這里,其實我還想鄭重地感謝自己,不為兩次站上特獎舞臺的榮耀,而是為這5年來,每一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