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1487字
- 2019-01-04 05:20:56
《論衡》
導讀作者/牟鐘鑒
《論衡》是東漢前期思想家王充所寫的名著,是在當時讖緯流行、鬼神迷信泛濫的背景下,出現的一部批判神秘主義、宣揚科學理性的作品,是中國無神論的代表性著作。全書現存85篇,共20余萬言,其中《招致》僅存篇名。
作者簡介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間年(約公元100年前后)。王充高祖有軍功封侯,后來家道衰落,以農桑為業,自稱出身于“細族孤門”。少時好學,青年時游學京師洛陽,師事班彪。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就店閱讀,博覽強記,通曉眾流百家之學,自學成才,卓而成為大家。他一生只短暫做過地方下級官吏,后來歸居故里,從事著述與教學,生活清貧,直到老年還是“貧無一畝庇身,賤無斗石之秩”,是位平民學者,深悉民間生活和民眾疾苦。
《論衡》的中心思想如《佚文》篇所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自紀》篇又說:“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故作實論,其文盛,其辯爭,浮華虛偽之語,莫不澄定”,“故為論衡者,所以詮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總之是要立一個實事求是的真理標準,用真實可靠的知識,破除各種虛浮妄誕的假說,以正視聽,以健風氣。他用元氣一元論和道家天道自然無為說批判今文經學的天人感應和災異譴告說,認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譴告》),“夫人不能動地,而亦不能動天。夫寒溫,天氣也;天至高大,人至卑小”,“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變動》)。他用精氣說反對人死為鬼、能作祟,認為:“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論死》)那么為什么會有見鬼的情況呢?“由于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訂鬼》),因此主張薄葬,但贊成祭祀,“一曰報功,二曰修先”(《祭意》)。王充反對讖緯把圣人神怪化,認為圣人不能“前知千歲,后知萬世”(《實知》)。他敬重孔孟,但不迷信孔孟。作《問孔》,指出孔子之言“上下多相違”;作《刺孟》,說孟子以義非利,與五經矛盾,又說“孟子不知天也。”王充作《道虛》篇專駁道教長生不死之說,“物無不死,人安能仙?”“夫有始者必有其終,有終者必有其死。”此外,王充《論衡》還批判了一系列世俗迷信,如忌諱、卜筮、占日、解除等,認為求福之法“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解除》)。王充思想中也有內在矛盾,既講天道自然無為,又講天命難知;既反對世俗迷信,又相信瑞應妖祥;他的“任耳目以定情實”(《實知》)的求真務實之論,偏重于感官的經驗,而缺少哲學的論證,這些都是時代的局限性,不必苛求于前人。
《論衡》用實證和說理的方法,批判各種迷信風氣,建立元氣自然論,在中國無神論和科學思想發展史上樹起一座豐碑,影響到南北朝的范縝《神滅論》和清代無神論者熊伯龍的《無何集》。民國初大學者章太炎評論曰:“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今亦鮮有能逮者。”更為重要的是,王充有反潮流的勇敢精神,能獨立思考,提倡問難,不懼怕主流思想的打壓,不接受民間陋習的浸染,把追求真理、探究事實作為人生擔當,這種實證的學風影響到中國學術,使中華思想的人本主義和理性思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神秘主義不能泛濫成災。
《論衡》的通行注本有:黃暉的《論衡校釋》,附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版),北京大學歷史系編《論衡注釋》(中華書局版),比較通俗。周桂鈿的《王充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版)是較新的研究成果,可作為大學生了解王充《論衡》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