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壇經》

導讀作者/牟鐘鑒

《壇經》約成書于七世紀末,是唐代佛教禪宗實際創始人六祖慧能的傳教說法紀錄,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后幾經增刪,形成多種版本,如敦煌本、昕本、契嵩本、宗寶本等。該書是中國僧人作品中唯一被列為佛經的,是中國化佛教禪宗的代表作品,不僅對唐以后佛教有巨大影響,而且其智慧也被儒學與道教所吸收,促進了儒佛道三教的合流。

作者簡介

慧能,俗姓盧,祖籍河北范陽(今涿州),本人出生于廣東新興,生于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卒于唐先天二年(713年)。小時家境貧寒,成年后出家為僧,輾轉至黃梅東山五祖弘忍禪師處求法,舂米為務。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寺僧作偈(佛教頌詞)。上座神秀主張漸悟,其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悟性極高,不贊成神秀而主張頓悟,其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弘忍心許之,半夜喚入堂內,密授法衣,定為六祖,令其南去弘法。慧能至嶺南,住曹溪寶林寺,開南宗一派,其法門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宋以后,禪宗大行于天下,而南宗慧能一派則是禪宗主流,直至今日。

 

宗寶本《壇經》共有十篇:“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問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禪品第五”“忤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品第八”“護法品第九”“付囑品第十”。全書表述了慧能的獨創性佛學理念,主要有:(1)佛性本有,不假外求,故曰:“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要識身中凈土。(2)心外無物,萬法由心而生,故曰:“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3)不立文字,頓悟成佛,故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超凡入圣只在一念之間。(4)在入世中出世,真如隨處可修,故曰:“佛法在人間,不離人間覺”“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運水搬柴即是妙道。”(5)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故曰:“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慧能留下《自性真佛偈》作為遺囑。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成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壇經》的佛教法門,強調佛性本有、自我解脫和簡易功夫,掀起佛教一場改革運動,一掃以往煩瑣、教條、癡迷的積習,又打破教內教外的界限,因此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在士人和民間的傳播。它吸收了儒家重現實、重人倫的精神與理念,又借重于道家微妙玄通、見素抱樸的超越之論,而使佛教在深層次上融入中華固有文化,受到社會歡迎。就不信佛教的人群而言,如把《壇經》為宗經的禪宗看作是一種信仰心理學,從中吸取一些破除人生自尋的煩惱,自覺克服貪(貪欲)、嗔(怨恨)、癡(無明)的病態心理,發現和涵養人性中善良、坦誠、包容的品性,對于造就快樂人生和善美社會是有幫助的。

《壇經》的注釋和研究論著很多。丁福保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箋注》,學術參考價值較大。當代佛學專家郭朋的《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和《壇經導讀》(巴蜀書社1987年版),比較精到簡明。李安綱的《禪悟壇經》(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版),有原文、白話、集注,還有插圖與漫畫,便于觀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万安县| 恩平市| 荣昌县| 绥中县| 太康县| 宜兰市| 道真| 高邮市| 东辽县| 南靖县| 荥经县| 丰都县| 安宁市| 娄烦县| 肇州县| 昭平县| 宜君县| 和平县| 西畴县| 安多县| 共和县| 佳木斯市| 敦化市| 龙门县| 万载县| 双城市| 富裕县| 平潭县| 榆林市| 横峰县| 宜章县| 陇西县| 体育| 三明市| 扶风县| 晋城| 南昌市| 犍为县| 行唐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