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1602字
- 2019-01-04 05:20:56
《漢書·西域傳》
導讀作者/余太山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時期的史學家班固編撰,主要記述西漢一代的歷史,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
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著名史學家,主要著作《漢書》,為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成書于東漢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
《漢書·西域傳》是《漢書》中的一篇(卷九十六)。所謂“西域”乃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大地區,客觀上包括了今天中亞的全部、南亞和西亞的大部、以及北非和歐洲的一部。《漢書·西域傳》是研究公元前上述地區歷史的重要資料,歷來受中外史學界重視。
漢武帝為打擊匈奴而開始經營西域,遂有張騫之西使。張騫憑借這次西使的經驗,向漢武帝提出了經營西域的策略:“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疆,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這一策略根本上符合所謂大一統理念,它不僅被漢武帝接受,而且深刻地影響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西域經營。“徠遠人、致殊俗”從此成為西域經營最重要的內容,也成了本傳編者認知和闡述的軸心,并深刻影響了歷代正史“西域傳”的編撰。
《漢書·西域傳》用很大的篇幅描述蔥嶺以西諸國。這是因為遠國來朝,是中原王朝文治武功的理想境界。本傳中,蔥嶺以東諸國所占篇幅雖然超過了蔥嶺以西諸國,但涉及塔里木盆地周圍諸國本身的內容少得可憐,大量的篇幅用于敘述這些綠洲國家和兩漢中央、地方政府的關系,且多涉及與匈奴的斗爭。
盡管事實上西漢對蔥嶺以東諸國的經濟情況不可能沒有較深入的了解,但傳文對諸國經濟卻僅留下了一些籠統的記載。不僅一些綠洲小國的經濟情況未有只字涉及,連龜茲這個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綠洲國,其經濟形態竟也沒有直接的記載,以致只能根據后世的記載推知該國兼營農牧。與西漢關系頗為密切的車師諸國的農牧業情況同樣不見比較翔實的記載。這也可以看出編者貴遠賤近,對于蔥嶺以東諸國,筆墨是十分吝嗇的。至于手工業,本傳僅對鑄冶業有所注意,重點在武器制造和鑄幣;而對另一重要部門——紡織的關注也是很不夠的。傳文編者對于商業情況的記載更是鳳毛麟角,這可能反映了這些綠洲以自給自足、物物交換的自然經濟為主,以及本身資源貧乏、只能進行所謂過境貿易的客觀事實。但是,從其他資料不難推知,這類過境貿易的規模不可小覷。因此,有關貿易活動記錄的貧乏,主要緣自編者的關注點不在于此。
除蔥嶺以西諸國外,編者關心較多的是烏孫——伊犁河、楚河流域的游牧政權。這是因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的動機之一,是為戰勝塞北游牧政權——匈奴而尋求與其西方的敵國結盟。
本傳以“國”為記述單位,內容除了與中原王朝、塞北游牧部族之關系外,主要包括:王治名稱,去中原王朝都城之距離,戶、口和勝兵數,職官名稱和人數,去中原王朝駐西域長官府治之距離,去周圍諸國王治距離,民俗、風土、物類等。其中,里數記錄突出諸國王治去中原王朝首都和去中原王朝駐西域長官府治的里數,意在表明諸國和中原王朝之間的聯系和對中原王朝的向往。
概言之,本傳有關諸國文化、宗教、習俗、制度,以及人種、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記錄都極其零碎,有很大的隨意性,獵奇之外,較多的是與華夏的異同以及所受華夏之影響。重視“致殊俗”的“西域傳”對于習俗等的記述疏略如此,只能說明“致殊俗”的興趣不在殊俗本身,而在其象征意義。
《漢書·西域傳》記述的出發點不是西域或西域諸國本身,而是西漢王朝經營西域的文治武功,這決定了傳文的性質;傳文編者以皇權專制主義政教禮俗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料的剪裁、取舍。這可以說是解讀“西域傳”的關鍵。
《漢書·西域傳》各版本中,以中華書局版較為精當;近人的注釋與研究,可參見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中華書局2003初版,商務印書館2013年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