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背后的推手
科學怎么解釋男女之間愛情的原因呢?
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男女雙方第一次相互產生好感時,身體會分泌性荷爾蒙,男性是睪丸素,女性是雌激素。當欲望持續(xù)發(fā)展進入熱戀程度,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和羥色胺,這些化學物質是男女之間產生愛情的重要因素。
科學認為,愛情就是大腦中的化學反應。愛情=荷爾蒙+多巴胺+睪丸酮+腎上腺素。
愛情背后的推手是愛情興奮劑。
“愛情興奮劑”
當男女一見鐘情并相愛時,大腦源源不斷地分泌多巴胺,便有了“戀愛”的感覺。荷爾蒙代表欲望,多巴胺代表感情。羥色胺的分泌會暫時讓人失去理智,看不清對方的缺點,所以熱戀中的愛情變得盲目。女性很癡迷,男性很瘋狂,雙方智商降低,這是羥色胺在起作用。
當多巴胺發(fā)生作用時,我們彼此會覺得“幸福”,在“多巴胺”短暫“激情”的錯覺下,會認為“愛情”是一輩子,會渴望“幸福”一直延續(xù)……
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類似“毒品”的成分的刺激。一個人的心跳、激情不可能永遠處于高強度、巔峰狀態(tài)。隨著時間的流逝,身體的新陳代謝讓“愛情”感覺持續(xù)一年半到三年,之后,荷爾蒙和多巴胺的分泌逐漸減少并消失,我們癡迷的“愛情”也隨之消失。
專家說,愛情其實是大腦中的“化學雞尾酒”,是由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催產素促成的,時間長了,人體便會對這三種物質產生抗體,經(jīng)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雞尾酒”便會消失。
當相愛的人在一起享受愛情,把共同體驗的愛情當成習慣時,雙方開始涉及婚姻,隨后大多數(shù)人的愛情都變成親情。還有另外一種結果,就是分手。分手的某些原因就是那些化學物質的消失。在一起的時候,“愛情興奮劑”的消失讓人感覺不到興奮、心跳和激動,最后的結局就是分手。
這幾項化學物質到底都有什么特色?
先看看荷爾蒙
荷爾蒙是一種激素,是動物或植物體內的化學信息物質。激素是人類生命中的重要物質,希臘文原意為“奮起活動”,它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fā)育、繁殖、性別、性欲和性活動等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激素在醫(yī)藥的使用中可以減少患者病痛,在短時間內緩解病情,在病痛初發(fā)期會達到比較明顯的效果。但是使用過激素的人可能都知道,激素很容易使患者上癮,從而產生依賴性,因而,激素也被稱為魔鬼。當然,愛情中的激素也有魔鬼一般的魅力。當男女互相喜歡的時候,激素使兩個人加快感情的觸動和彼此間的依賴。
再說說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jīng)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由腦內分泌,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2012年,雅典的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因此,他贏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多巴胺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欲,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多巴胺在影響情緒的過程中讓人感到興奮,傳遞開心激動的信息,激發(fā)人們對異性的情感。簡單說,多巴胺就像丘比特的箭,一見鐘情時,戀愛的興奮劑就源源不斷地分泌。于是,男女間就有了愛的感覺,戀愛的甜蜜會陷入眩暈、甚至不可自拔,旁人卻能夠發(fā)現(xiàn),這正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戀愛的人非常容易被識別。
人類的特點是容易貪戀美好的事情。多巴胺帶來的幸福使人上癮,它如同吸煙、酗酒一樣,帶來飄飄欲仙的感覺。
認識一下苯乙胺
苯乙胺是一種生物堿與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苯乙胺的特點是提升細胞外液中多巴胺的水平,同時抑制多巴胺神經(jīng)活化,治療抑郁癥。在醫(yī)藥過程中,苯乙胺最重要的是用于藥品以及燃料的中間體。
我們熟悉的很多藥品中都有苯乙胺的存在。興奮劑、迷幻劑、搖頭丸,降食欲的芬他命、芬氟拉明,支氣管擴張的藥物沙丁胺醇、麻黃堿,抗抑郁的速悅、安非他酮等。在抗抑郁和促進多巴胺提升的過程中,苯乙胺起著重要作用,產生神經(jīng)變化。
“愛情激素”惹的禍
愛情的推手是“愛情激素”。人類作為社會動物,當遇到心動之人時,產生心潮澎湃、熱情似火的感覺,身體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釋放“愛情激素”。
這是不是類似“毒癮”的形成機制呢?好在人類的大腦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事件和性質的不同區(qū)別“癮”與“愛情”。
愛情可以使人癡迷。吸煙有時候也能上癮,但毒品千萬不要沾,因為毒品沾過之后容易上癮。如果想吸毒,不如去戀愛,因為戀愛依然會讓你產生飄飄欲仙、快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