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執著無意義,學會遺忘和放手(3)
- 你所煩惱的事,九成都不會發生
- 美禾
- 4963字
- 2018-04-09 09:53:56
果斷的性格的確讓人受惠無窮。也許一開始,你的決斷不免有錯誤,但是你從中得到的經驗和益處,足以補償你因錯誤而蒙受的損失。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你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的自信,會贏得他人的信任。拿破侖在緊急情況下總是立即抓住自己認為最明智的做法,而犧牲其他所有可能的計劃和目標,因為他從不允許其他的計劃和目標來不斷地擾亂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勇敢決斷的力量。換句話說,要立即選擇最明智的做法和計劃,而放棄其他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
決斷并非一意孤行的“盲斷”,也非逞一時之快的“妄斷”,更非一手遮天的“專斷”。決斷除了要有客觀的事實根據、出眾的預見性眼光外,同時更要有決心與魄力。
莎士比亞說:“我記得,當愷撒說‘做這個’時,就意味著事情已經做了。”喬治·艾略特則這樣判斷一個人:“等到事情有了確定的結果才肯做事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成就大事。”
生命感悟:
優柔寡斷的人總是徘徊在取舍之間,無法定奪。這樣就會使得本該得到的東西,反而輕而易舉地失去了;本該舍去的東西,卻又耗費了自己許多精力。而時機是不等人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其實人生很多時候,只有及時抓住機遇,竭盡所能地去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如若不然,則會失去良機。
【要不要放棄?——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多】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要學會放棄。放棄是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時,以美、英、法為首的戰勝國首腦們幾經磋商,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各國事務的聯合國。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大家才驀然發現,這個全球至高無上的最權威的世界性組織,竟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買一塊地皮,剛剛成立的聯合國機構還身無分文。讓世界各國籌資,牌子剛剛掛起,就要向世界各國搞經濟攤派,負面影響太大。況且剛剛經歷了“二戰”的浩劫,各國政府都財庫空虛,許多國家都是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紐約籌資買下一塊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聯合國對此一籌莫展。
聽到這一消息后,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經商議,果斷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予了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同時,洛克菲勒家族亦將毗鄰這塊地皮的大面積地皮全部買下。
對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出人意料之舉,當時許多美國大財團都吃驚不已。870萬美元,對于戰后經濟萎靡的美國和世界其他各國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卻將它拱手贈出,并且什么條件也沒有。這條消息傳出后,美國許多財團主和地產商都紛紛嘲笑說:“這簡直是蠢人之舉!”并紛紛斷言:“這樣經營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建成完工,其附近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于捐贈款數十倍、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盡地涌進了洛克菲勒家族財團。這種結局,令那些曾經譏諷和嘲笑過洛克菲勒家族捐贈之舉的財團和商人們目瞪口呆。
這是典型的“因舍而得”的例子。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沒有做出“舍”的舉動,勇于犧牲和放棄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得”的結果。放棄和得到永遠是辯證統一的。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卻執著于“得”,常常忘記了“舍”才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終可能會為物所累,導致一無所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必須學會放棄。放棄,并不意味著失敗。像下圍棋一樣,雖然放棄了小的利益,得到的卻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魚和熊掌”,恐怕連魚也得不到了。
在滑鐵盧大戰中,大雨造成的泥濘道路使炮兵移動不便。拿破侖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而如果推遲時間,對方增援部隊有可能先于自己的援軍趕到,那樣后果不堪設想。在躊躇之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對方援軍趕到。結果,戰場形勢迅速扭轉,拿破侖遭到了慘痛的失敗。
拿破侖的失敗足以證明:在人生緊要處,在決定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我們不能猶豫不決,徘徊彷徨,而必須明于決斷,敢于放棄。卓越的軍事家總是在最重要的主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而甘愿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敗績。
人生和打仗一樣,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多,心靈里累積的煩惱太雜亂,努力的方向過于分散。我們要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把自己生活中和內心里的一些雜念斷然放棄掉。
在人生的一些關口,我們的生命中會長出一些雜草,侵蝕我們美麗豐富的人生花園,搞亂我們幸福家園的田地。我們要學會將這些雜草鏟除。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異化扭曲自己的職位,放棄暴露你的弱點缺陷的環境和工作,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的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戀愛,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
除掉我們人生田地和花園里的這些雜草害蟲,我們才有機會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親近,才會獲得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種,致力于有價值的耕種,最終收獲豐碩的果實,在人生的花園采摘到美麗的花朵。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了,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后就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至高峰。
我們很多時候羨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人,其實也該像這鳥兒一樣的,歡呼于枝頭,跳躍于林間,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才是鳥兒應有的生活,才是人類應有的生活。
然而,這世上終還有一些鳥兒,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干渴、孤獨乃至于“愛情”的誘惑,從而成為籠中鳥,永永遠遠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
與人類相比,鳥兒面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面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功名利祿”的金絲籠里。
這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然而更為悲哀的是,鳥兒被囚禁于籠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歡呼雀躍,放聲高歌,甚至于呢喃學語,博人歡心;而人類置身于功名利祿的包圍中,仍自鳴得意,唯我獨尊。這應該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云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謹記,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所以你應該學會放棄。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放棄,并不意味著失去,因為只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凈的膚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要想獲得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艷麗;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累累碩果的金秋;船舶放棄安全的港灣,才能在深海中收獲滿船魚蝦。
你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你背負太重;你之所以背負太重,是因為你還不會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于死地。你放棄了煩惱,你便與快樂結緣,你放棄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如果你能連放棄都放棄了,那你便更偉大了,你已與圣人無異。
古人云: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生命感悟:
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松,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云,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別忘了,在生活中有一種智慧叫“放棄”!
【如果當初……——如果,只要你不再說如果、只要,或許就能把問題解決掉】
持續不斷地靠懷念過去來逃避現實(逃入往事的回憶之中),的確是一種無益的習慣,其結果往往使人逃避成熟的思考,而進入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境界。
一個夏天的下午,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廳里,奧里森·科爾在等待著,他感到沮喪而消沉。由于他在工作中有幾個地方出現錯誤,使他沒有做成一項相當重要的項目。即使在等待見他一位最珍視的朋友時,也不能像平時一樣感到快樂。
他的朋友終于從街那邊走過來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醫生。醫生的診所就在附近,科爾知道那天他剛剛和最后一名病人談完了話。
“怎么樣,年輕人,”醫生不加寒暄就說,“什么事讓你不痛快?”對他這種洞察心事的本領,科爾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使自己煩惱的事情。然后,醫生說:“來吧,到我的診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應。”
醫生從一個硬紙盒里拿出一盒錄音帶,塞進錄音機里。“在這盒錄音帶上,”他說,“一共有3個來看我的人所說的話。當然沒有必要說出來他們的名字。我要你注意聽他們的話,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這個三個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4個字。”他微笑了一下。
在科爾聽起來,錄音帶上這3個聲音共有的特點是不快活。第一個是男人的聲音,顯示他遭到了某種生意上的損失或失敗。第二個是女人的聲音,說她因為照顧寡母的責任感,以至于一直沒能結婚,她辛酸地述說她錯過了很多結婚的機會。第三個是一位母親,因為她十幾歲的兒子和警察有了沖突,而她一直在責備自己。
在3個聲音中,科爾聽到他們一共6次用到4個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大感驚奇。”醫生說,“你知道我坐在這張椅子上,聽到成千上萬用這幾個字做開頭的內疚的話。他們不停地說,直到我要他們停下來。有的時候我會要他們聽剛才你聽的錄音帶,我對他們說:‘如果,只要你不再說如果、只要,我們或許就能把問題解決掉!”醫生伸伸他的腿。“用‘如果,只要’這4個字的問題,”他說,“是因為這幾個字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卻使我們面朝著錯誤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進,并且只是浪費時間。最后,如果你用這幾個字成了習慣,那這幾個字就很可能變成阻礙你成功的真正的障礙,成為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現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來說吧。你的計劃沒有成功。為什么?因為你犯了一些錯誤。那有什么關系!每個人都犯錯誤,錯誤能讓我們學到教訓。但是在你告訴我你犯了錯誤,而為這個遺憾、為那個懊悔的時候,你并沒有從這些錯誤中學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科爾帶著一點辯護地問。
“因為,”醫生說,“你沒有脫離過去式,你沒有一句話提到未來。從某些方面來說,你十分誠實,你內心里還以此為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兒不太好的毛病,喜歡一再討論過去的錯誤。因為不論怎么說,在敘述過去的災難或挫折的時候,你還是主要角色,你還是整個事情的核心……”
在醫生的開導下,科爾終于意識到,自己沉浸在過去錯失的陰影中,還沒有真正走出自我,并用積極上進的態度去改變現在的處境。醫生告訴科爾,他患上了嚴重的“懷舊病”,而采用“如果,只要”這類字眼是“懷舊”病的重要特征。
應該說,一個人適當懷舊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沉湎于過去而否認現在和將來,就會陷入病態。
過多的懷舊和進取人生是背道而馳的。對于一般人來說,懷舊的對象往往就是弱點和缺陷,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死穴”。古代的攻心術曾把懷舊對象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在情商研究中,懷舊是用來達到內心平和、寧靜、詩意的,是人性化的表現,如果因為懷舊阻礙了自身的發展,或對外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就必須進行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