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執著無意義,學會遺忘和放手(2)
- 你所煩惱的事,九成都不會發生
- 美禾
- 4821字
- 2018-04-09 09:53:56
他先周全、耐心地分析整個情況,找出萬一失敗可能發生的最壞后果。他想:“不管結果怎么樣,至少沒有人會把我關起來或者槍斃我,最多不過被解職。但老板也有可能撤換機器,自己受點損失。”
預測了最壞的后果后,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接受它。卡瑞爾對自己說,事情還不至于那么糟,盡管會丟掉差事,但機會有的是,自己還會有其他工作可干的。而且,老板也知道他們現在正在試驗機器,他們完全可以把損失算在試驗費上,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個試驗而已。同時,自己也要完全地輕松下來,用一份平靜的心情去對待將要發生的一切事。
“然后把我的精力和時間,拿來試著改善面臨的情況。努力去尋找方法,力圖減少我們面臨的2萬美元的損失。做了幾次試驗后,我驚喜地發現,只要再多花5000美元,添一些設備,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公司同意照我的主意辦,結果損失只有5000美元。”
卡瑞爾的努力挽回了許多損失,自然贏得了老板的青睞。
如果當時卡瑞爾一直擔憂下去的話,恐怕也就沒有隨后的成功了,而且事情可能還會更糟。因為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會毀了集中精神面對挫折的能力。
當我們憂慮的時候,思想激烈碰撞,無法形成一個定式,最終只會喪失所有做決定的能力。
可是,如果強迫自己接受現狀,先有了一個精神準備,那我們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進行細致的考慮,使我們的思想能夠充分地集中,去想辦法扭轉局勢。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卡瑞爾的解除憂慮公式就會發現:它能把我們從那個巨大的灰色心理憂慮作用中拉出來,讓我們不再為憂慮而盲目地摸索;它使我們能穩穩地站在地面上,而且能知道自己所站的正確位置;心理上能接受最壞后果,實際上就成為發揮你個人潛力的最佳保證,因為當我們接受了最壞打算后,就不會再有什么損失了,反正一切都已顯得微不足道,換句話說,一切都可以失去,也都能夠回來。
但總有許多人,因憂慮而毀了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接受最壞的東西,不肯由此進行改進,不愿意在災難中盡可能地救出點東西來,他們整個身心投入到了利弊得失的憂慮中——實際上,他們只有損失,最終成為那頹廢的情緒的犧牲品。
卡瑞爾的魔術公式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心理效果,而且應用的范圍也如此廣?因為我們煩惱時容易陷入盲目的狀態,而在其中摸索的我們可以應用這個方法,幫我們從層層烏云中解脫出來,腳踏實地走在平穩的大地上。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也曾對學生說:“欣然接受已發生的不幸,正是踏出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這與卡瑞爾提出的克服憂慮法則是一回事。
在這里,馬薩諸塞州的俄爾·哈內先生親身經歷的故事證實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
“那是1920年的事,那時我因憂慮過度而致胃潰瘍。有天晚上因大量吐血,立刻被送到醫院,體重由70公斤直降到40公斤。病情相當嚴重,連舉起手來都被禁止。醫師已宣告我沒有希望。每小時服用堿粉、半匙牛奶及胃乳一次來茍延生命。護士每天晚上將橡皮管插入我的胃,吸出里面的污液。
“這樣持續了好幾個月,最后我對自己說:‘你畢竟死到臨頭了,你還是好好利用你剩余的時間吧!你不是夢想要環游世界一周嗎?何不趁此死亡前夕去完成?’于是我告訴醫師們我想去環游世界。他們都驚訝地瞪大眼睛說我太瘋狂,以這種光景出去旅行,不死在海上才怪。他們一致勸我放棄,但我心意已決,豈肯就此作罷!我決定帶著自己的棺材外游。事先和輪船公司取得聯系,坐著備有棺材的船,一旦死了就請親戚把我的尸體放入冷凍庫運回家鄉埋葬。
“當我坐在洛杉磯船運公司前往東方的郵輪上,突然覺得神清氣爽起來,漸漸和醫藥絕了緣,開始享用各地美食,連所謂的會要了我的命的刺激性的異國料理也都無所禁忌。幾個禮拜之后,也能盡情享受雪茄的吞云吐霧之樂,甚至來者不拒地飲用摻蘇打水的威士忌,過著前所未有的快樂日子。旅行期間我也經過了能送我早入棺材的季風區及臺風區。令人心驚肉跳的各式各樣的冒險既愉快又刺激。”
哈內正是在不知不覺中應用了卡瑞爾的神奇公式克服了憂慮,重新找回了快樂的生活。所以,憂慮可以毀滅你,你也同樣可以毀滅憂慮。
生命感悟:
今天太寶貴,不應該為酸苦的憂慮和辛澀的悔恨所銷蝕,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來。
【選了這個,會怎樣?——不要讓那些“如果”影響了你的果斷】
快速的決策和超常的膽量使許多成功人士度過了危機和難關,因為這些人深刻地意識到優柔寡斷的個性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那些總是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們最終將一事無成。
威廉·沃特說:“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于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在一種意見和另一種意見、這個計劃和那個計劃之間跳來跳去,像風標一樣搖擺不定,每一陣微風都能影響他,那么,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積極進取,而是寧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干脆是倒退。古羅馬詩人盧坎筆下描寫了一種具有愷撒式堅忍不拔精神的人,實際上也只有這種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這種人會首先聰明地請教別人,并與他人進行商議,然后果斷地決策,再以毫不妥協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力來執行他的決策。”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就是患有優柔寡斷這種性格疾病的典型例子。他實際的精神能力和他的理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有些人只看見事物一面就很輕易地做出決定,也很輕易地分辨出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但哈姆雷特看見了事物的所有方面。他的頭腦里充斥了各種各樣的觀念、恐懼和臆測,他的性格變得優柔寡斷、拖泥帶水。他無法斷定自己看到的鬼魂是否真的就是父親的冤魂,也無法斷定自己的決定是對是錯,是吉是兇,因而他一遍遍地問自己“是活著還是死去”。
墻頭草般左右不定的人,無論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他總是容易被那些堅持自己的意志且永不動搖的人擠到一邊,因為后者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立刻著手去做。甚至可以這樣說,連最睿智的頭腦都要讓位于果敢的判斷力。畢竟,站在河的此岸猶豫不決的人,是永遠不會登陸彼岸的。
數不勝數的成功者就是因為在某個關鍵點上,冒著巨大的風險,快速地做出決定,從而創造了財富。而成千上萬的人之所以在生命的戰場中潰敗而歸,僅僅是因為耽擱和延誤。
淮陰侯韓信一生的經歷再好不過地說明了優柔寡斷對人的害處。韓信一生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一員頗具大智、大勇的戰將。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卻掩蓋了他優柔寡斷、膽小怯弱的性格。在長達4年的楚、漢相爭期間,如果韓信既不從項羽也不屬劉邦,自樹一幟,即可與劉、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且當時的環境也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機遇。正是由于他優柔寡斷、膽小怯弱的性格,才使他最終不僅失去了自立為王的機會,還被呂后設計害死。
韓信率兵伐齊,斬了齊王田廣,占領了齊國,不僅擴大了疆域,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這時,他已擁有數十萬大軍,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當時楚、漢相爭的形勢是,韓信叛劉歸項則劉滅,向劉背項則項亡。如果韓信自樹一幟就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劉邦與項羽相爭得最激烈時期,諸侯各據一方,或叛項歸劉,或背劉降項,或自立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風云變幻的楚、漢相爭中,英雄輩出,居然有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當時天下的形勢看得極為透徹。他深知“天下權在信”。于是拜見韓信,從當時的形勢,韓信所處的環境與他的實力,以及他將來得天下的利益等諸方面苦口婆心地規勸他造反自立。可是韓信考慮許久還是說:“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權衡一下,再做決定。”蒯通見韓信已被自己說服,便告辭了。
蒯通本以為韓信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將來一定能做出大事業,可他等了數日,卻不見韓信有要自立為王的跡象,便又找韓信,說:“希望將軍快做決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信當即回答說:“先生請不要再費心了。我考慮再三,自從歸漢后,劉邦肯把將軍大印交給我,統領數萬大軍,現在又封我為齊王,如果忘恩負義,必遭報應。況且我平趙、定燕、滅齊,立下戰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對待他。我想漢王不會虧待我的。”
蒯通聽后,明知再勸也沒用,轉身告退。他擔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長嘆,佯裝瘋癲,逃離漢營。
當時,韓信正處于楚、漢相爭的亂世,為他自樹一幟提供了極好的契機;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數十萬,又雄踞齊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為王;還有蒯通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而他仍然優柔寡斷、膽小怯弱。正如韓信自己所說:“我若負德,必至不祥。”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命運果然“不祥”,但絕不是因“負德”,而是由于他優柔寡斷、怯弱的性格所致,豈不是咎由自取?
后來,韓信又一次錯失良機。劉邦追殺項羽舊部鐘離昧,韓信出于同鄉之誼收留了他。這招致了劉邦的不滿,而此時韓信若能當機立斷,肯與鐘離昧聯手共同抗漢,那不僅保護了鐘離昧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難,而且或許他們的前程似錦。可惜的是,韓信在這次機遇面前仍猶豫不決,于是不僅失去了朋友,又眼睜睜地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也許,對于韓信來說,最理想的行為方式,就是讓別人先反,自己在一旁觀看,敗則與己無關,勝則乘勢而起,韓信確實這樣做了。然而,劉邦和呂后卻不優柔寡斷,他們快刀斬亂麻,處決了韓信。
韓信在優柔寡斷中被殺,其實他到死都沒有真反,而只是在猶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場的,直到臨死一刻,韓信才仰天長嘆:“悔不聽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計誅殺,嗚呼哀哉!”
從韓信的故事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擁有堅決果斷的個性,對人的一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知道,堅決果斷的個性,可以使我們在形勢突然變化的情況下,能夠很快地分析形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對計劃、方法、策略等做出正確的改變,使其能迅速地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優柔寡斷者,一到形勢發生劇烈變化時就驚惶失措,無所適從。他們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重新做出決策,而是左顧右盼,等待觀望,以致坐失良機,常常被飛速發展的情勢遠遠拋在后面。
果斷的性格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對普通勞動者,無論是對于工作,還是對于生活和學習,都是必需的。
堅決果斷,是勇敢、大膽、堅定和頑強等多種意志素質的綜合。
果斷的性格,是在克服優柔寡斷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的。人有發達的大腦,行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但過多的事前考慮,往往使人們猶豫不決,陷入優柔寡斷的境地。許多人在做出決定時,常常感到這樣做也有不妥,那樣做也有困難,無休止地糾纏于細節問題,在諸方案中徘徊猶豫,陷入束手無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這就是事前思慮過多的緣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稱得上大事的并不多。況且,任何事情,總不能等待形勢完全明朗時才做決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謀”還要“善斷”,要放棄在事前追求“萬全之策”的想法。實際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結果卻常常是一個真正有把握的辦法也拿不出來。果斷的人在采取決定時,他的決定開始時也不可能會是什么“萬全之策”,只不過是諸方案中較好的一種。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他可以隨時依據變化了的情況對原方案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使原來的方案逐步完善起來。
尼古拉斯在對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間的鐵路線進行初次勘測時意識到,那些對此次任務信心不足的官員,其原因多數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而不是對技術問題的擔心。于是他決定快刀斬亂麻,以大刀闊斧的做法來解決這一復雜問題。當部長把鐵路路線勘察的地圖擺在他的面前,試圖解釋鐵路的鋪設方案時,他拿出了一把尺子,在起點和終點之間畫了一條直線,然后用不容辯駁的語氣斬釘截鐵地宣布:“你們必須這樣鋪設鐵路。”于是,路線就這樣確定了。
林肯總統在安提塔姆戰役剛剛結束時對國會成員說:“宣布《解放奴隸法》的時刻已經到了,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他認為,公眾的情感將會支持這一法令,并且他還對著上帝發誓,自己一定會采納這一政策。他莊嚴地宣誓,如果李將軍被趕出賓夕法尼亞州的話,他將以解放奴隸來表彰這一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