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集(2)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496字
- 2018-04-09 15:52:12
譯文
賢能通達之人的興起,他的初期大致有著非同一般的困頓,顛簸挫折戰戰兢兢,才僅僅得以保全。德行權術在災患中練就,筋骨體力在苦難中堅強,所以能在安逸時想到危險,歡樂時不荒廢時光。
評點
此段出自《陳岱云母壽宴席詩序》。陳岱云,湖南茶陵人,曾氏同年,同官翰林。陳雖出身清華,然命運并不佳。在翰苑任職期間,他沒有放過差,經濟上一直不寬裕。兒子遠濟出生甫一月,妻子便得病去世。道光二十四年,陳放江西吉安知府,后調廣信知府,再調安徽池州知府。咸豐三年,太平軍攻池州府,城破,陳岱云自縊而死。
道光二十六年,陳在廣信知府任上為母慶壽,僚屬朋友紛紛獻詩。陳將這些壽詩匯集成冊,請曾氏為之序。因陳在京期間頗多坎坷,而今仕途順暢,故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之意為勉。不料,陳命多舛,終未成賢達。
求人與不求人
原文
古君子多涂,未有不自不干人始者也。小人亦多途,未有不自干人始者也。
譯文
古時的君子出仕有多種途徑,沒有自求人而開始的。小人的出仕也有多種途徑,沒有不自求人而開始的。
評點
古人云君子慎出處,即告誡人們須以正當清白的方式獲得官位。古時以求官為恥,今日此風愈演愈烈,不僅求官,而且跑官、買官。官位既是買來的,做官后又怎能不貪污受賄呢?
儉約可不求人
原文
能儉約者不求人。
譯文
能夠儉樸簡約的人可以不求人。
評點
人以無求而品高。怎樣才能無求,曾氏為讀者指出一途:儉約。
不自暇逸
原文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其過如駟,其去如矢,雖有大智神勇,莫可誰何。光陰之遷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譯文
天缺可補,海闊可填,南山可搬移,唯有光陰逝去不可再追回來。光陰的經過如同四匹馬拉的車子一樣奔馳,它的離去如同射出的箭一樣迅疾,即使有大智神勇也無可奈何。光陰的如此流逝,真令人畏懼,人怎能自我虛度呢?
評點
曾氏同邑好友朱堯階,在其父七十大壽時,曾請曾氏為父壽作序。曾氏答應了,但一拖就是三年。三年后再作,便有《朱玉聲先生七十三壽序》一文。這段話即出于此文中。曾氏對于自己無所事事地便過去了三年而深有感嘆,繼而感到恐懼。志士惜陰,古今同慨。
所習之重要
原文
人固視乎所習。朝有媕婀之老,則群下相習于詭隨。家有骨鯁之長,則子弟相習于矩矱。倡而為風,效而成俗,匪一身之為利害也。
譯文
看一個人,要看他所受的染習。朝廷中有善于逢迎的老臣,則下面的官員習慣于無原則地跟隨附和。家庭中有正派敢言的家長,則子弟習慣于遵守規矩。有人倡導則為風氣,眾相效法則成習俗,這些就不是一個人的為利與為害了。
評點
曾氏同年陳仲鸞的父母七十大壽,鄉親友朋紛紛以詩文為之慶壽。陳為人戇直伉爽,官場中所少見。陳的這種性格,系從小受其父母的影響而形成。此事再一次驗證“性相近,習相遠”的道理。曾氏在其所作的《陳仲鸞同年之父母七十壽序》中,由此發揮“視乎所習”的觀點。常言說“性格即命運”。性格有先天部分,也有后天部分,后天部分多由染習所決定,故而好的習性是可以給人帶來命運之收獲的。
導向之重要
原文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擾擾萬眾,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導之東而東,導之西而西,習于善而善,習于惡而惡。其始瞳焉無所知識,未幾而騁耆欲逐眾好,漸長漸慣而成自然。由一二人以達于通都,漸流漸廣,而成風俗。風之為物,控之若無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發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窮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
譯文
上天所孕育的人類,特別智慧的不常見,特別愚蠢的不常見,蕓蕓眾生,大致都只是中等才智罷了。中等才智的,引導向東則東,引導向西則西,學習為善則為善,學習為惡則為惡。初始時懵懵懂懂沒有什么知識,未過多久便放縱嗜欲追逐眾多的愛好,慢慢長大慢慢習慣而成為自然。由一二個在大都市里發達的人提倡導引,漸漸地向四面八方廣闊的地方流傳,于是成為風俗。風作為一個物體,抓它像是沒有,壓它像是容易披靡,到了它成氣候時,則拔起大樹,吹倒大屋,一旦發作則萬里回應,窮盡天人之力量,而不能抵御。
評點
咸豐十年,胡林翼以私產在家鄉湖南益陽建箴言書院,請曾氏為文記述此事。這段話即出于此文。由普通人到人才,這中間的關鍵在教育,最好的教育場所便是學校。孔子最早辦學校招收弟子,并親自教授,又制定出一整套教材,所以孔子成了萬世師表,成了中華民族最受尊敬的人。胡氏父子為官而重視教育,這是曾氏所深為嘉許的。曾氏一向看重領袖人物對社會風尚所起的作用,常常以“一二人”如何如何來表明這個觀點。此文中的“一二人”,除開他之外,大概也包括胡林翼在內。
不敢造次忘艱苦
原文
安樂之時,不復好聞危苦之言,人情大抵然歟!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艱苦之境,尤不敢狃于所習,自謂無虞。
譯文
安樂的時候,不想再聽危難痛苦時的話,人的性情大抵都這樣啊!君子的用心,是不敢輕率忘記艱苦時的境況,尤其不敢沉溺于過去的成功經歷中,自己覺得再無憂慮。
評點
同治三年十月,曾氏上奏朝廷,請在南京城里分別建陸師昭忠祠與水師昭忠祠。同治六年,曾氏為陸師昭宗祠作文,以記述吉字營戰事。同治八年,曾氏又為水師昭忠祠作文,以記述水師戰事。這段話系出于《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所謂昭忠祠,即祭奠死難將士的祠堂。祭奠亡靈,固然是紀念往者,但更重在警示生者。故而曾氏要在東南大定五年之后,再說些安樂時人們所不想聽的話,要特別告誡今人不可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要“因時適變,不相沿襲”。
克己愛人去偽崇拙
原文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于亡等之欲,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游之還鄉,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嗚呼!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譯文
君子為人的原則,莫大過以忠誠作為天下的倡導。世道混亂時,上下皆放縱于亡身之欲,彼此以奸偽相吞食,以變詐相角斗,謀求自己的安逸,而將最大的危險留給別人,畏懼艱苦躲避禍害,竟不愿意捐絲毫之力來拯救天下。有忠誠者崛起,改變這個狀況,克己而仁愛別人,去掉虛偽而推崇樸拙,親身經歷各種艱苦,而不要求別人與自己共患難,浩然捐獻生命,如同遠游之人的回鄉,而毫無顧惜與害怕。于是,眾人學他們的樣,也以茍活為羞愧,以躲避事端為可恥。啊!我的家鄉幾位君子之所以能激勵眾人,經歷九年戰爭而戡定大亂,難道不是拙而且誠的效應嗎?
評點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國內戰爭中,曾氏的家鄉湘鄉縣無疑是一個特殊的縣邑。湘軍的雛形——千人大團,便是來自湘鄉的團勇,湘鄉先后有十余萬人參加過湘軍。三河之役死的六千人都是湘鄉人,攻打南京城的吉字營也都是湘鄉人。因此,湘鄉也崛起了一大批軍政要人。除曾氏兄弟外,還有羅澤南、王錱、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楊昌浚、劉松山、劉錦堂、陳湜、劉蓉、劉岳昭等等,都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湘鄉的昭忠祠,也相應地成了湖南最大最有名的祭奠湘軍的祠堂。梁氏所抄錄的這段話,便出于曾氏所作的《湘鄉昭宗祠記》。曾氏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湘鄉這批士人,是以自身的忠誠節烈為邑人榜樣,憑著這種精神力量來號召、團結、鼓舞全體湘鄉人的。曾氏認為,此種精神,就是他常說的拙誠。拙,指方式樸拙;誠,指心思忠誠。曾氏將拙誠視為應對天下至艱至難的法寶。
氣節與養士厚薄無關
原文
世多疑明代誅鋤搢紳而怪后來氣節之盛,以為養士實厚使然。余謂氣節者,亦一二賢者倡之,漸乃成為風會,不盡關國家養士之厚薄也。
譯文
世人多懷疑明代打擊壓抑官員,從而奇怪后來士人氣節的旺盛,以為是供養士人厚實的結果。我認為氣節這一點,也是一二賢德者倡導,逐漸成為風氣,不完全與國家養士的厚薄相關。
評點
曾氏有一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名曰《書周忠介公手札后》。這段話即出于此文。周忠介公即周順昌,明末江蘇吳縣人,曾做過吏部主事。此人性格耿介剛直,因得罪魏忠賢而下獄,受酷刑死。同時受捕的還有五個人,后都被殺。門生潘祖蔭以周順昌被捕時的手札出示曾氏,曾氏讀后,認為周可與之前的楊繼慎、之后的史可法并稱為晚明三仁,并由此發了一通氣節與養士厚薄有無關系的議論。
明代散文家張溥有一篇題為《五人墓碑記》的著名文章,其中也涉及這個問題:“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溥并沒有在文章中回答自己所提的問題,曾氏代他回答了,即賢者倡導漸成風會的緣故。
親歷艱苦食之彌安
原文
凡菜茹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
譯文
凡菜蔬親手種又親手摘的,它的味道特別甜美。凡物品是從親歷艱苦而獲得的,吃時心里特別安寧。
評點
曾氏晚年,曾為他的祖父母、父母寫了兩篇墓表,分別為《大界墓表》《臺洲墓表》。表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用于敘述較為重大的事件,著名的有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墓表,系敘述墓主生前行狀的文章。這段話出于《大界墓表》,是曾氏轉述其祖父生前之語。曾氏的祖父早年較為放蕩,中年后折節向善,傾心操持家業,打下耕讀之家的堅實基礎;又熱心公益,為鄰里排難解紛。曾氏一生以祖父為精神偶像,其治家觀念多半來源于祖父日常的所作所為。直到晚年,他還常常回憶祖父、父親日落前親摘蔬菜佐餐以教導子孫,又時時刻刻不忘教育家人勤勞。同治十年給二子留下四條遺囑,其四則為“習勞則神欽”,告誡后人“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這就是所謂“食之彌安也”。
不必一一求有濟
原文
道微俗薄,舉世方尚中庸之說,聞激烈之行,則訾其過中,或以罔濟尼之。其果不濟,則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豈必一一求有濟哉?勢窮計迫,義不返顧,效死而已矣。其濟,天也;不濟,于吾心無憾焉耳。
譯文
道德式微風俗澆薄,舉世正推尚中庸之說,一聽說有激烈行為,則指責這種行為不符合中庸,或者以于事不濟來阻止。到時果然不濟,則奸猾之徒大為快樂。對忠臣孝子來說,哪里想求得每一件事都有濟呢?形勢急迫,義無反顧,效法前人一死而已。于事有濟,這是天意;于事無濟,則我的心里沒有遺憾罷了。
評點
這是曾氏早期思想的一段袒露,卻借表彰一個婦人而發出。前面提到曾氏好友陳岱云命運多舛,生子甫一月而妻子去世。去世的陳妻便是曾氏所要表彰的易安人。
易安人在丈夫久病未逾、萬般無奈之時,曾割臂和藥以進。不久,陳病逾而易安人患疾,數月后以虛弱之身生子,遂造成子生甫一月而去世的悲劇。刲臂療親,書籍上雖有記載,但現實中畢竟罕見。想不到好友之妻竟然是如此烈性女子,曾氏為之感動不已。在為易安人撰寫墓志銘時,他嘆息說“陳氏累世賴以不墜者,獨此人耳,而有他乎”,接下來,便發了這樣一通議論。易安人此舉,非常人所能做到,屬“激烈之行”;又不一定于治病有濟,屬“罔濟”一類。世人多不贊成,但曾氏卻大為稱贊。他所稱贊的,其實是為義而不返顧的果決之心。曾氏的這種理念,在八年后他出任湖南團練大臣時,得到一段時期的痛快實施。他甚至矯枉過正而不顧,甚至身得殘忍之名而不辭。曾氏的“激烈之行”實施五年之后,終于因障礙重重而有所醒悟有所改變。這自然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