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治身(1)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561字
- 2018-04-09 15:52:12
猛火煮慢火溫
原文
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譯文
老師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會立有志向。我想起朱子的話:為學好比熬肉,先必須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學問上的功夫,完全沒有用過大火煮沸,雖然略微有點見識,乃是從悟性這個境界里得來的。偶爾用過功,也不過是悠閑把玩而已,好比沒有沸騰的湯,即刻便用慢火溫煨,將會越煮越不能熟透。
評點
這段話出自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給諸弟的家信。此時曾氏年齡三十二歲,入京已三年,官居翰林院國史館協修官,秩為正六品,屬中央政府里的低級官員,俗稱小京官。受信人為他的四個弟弟。四個弟弟都在老家湖南讀書,且無一人有任何功名。此時的曾氏身為詞臣,公務清閑,得以有時間讀書做詩文。這段時期,他以《朱子全書》為課本,究心程朱理學,所引的這段朱熹的話,便出自《朱子語類》。朱熹的原話為:“今語學問,已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復自家原來之性,乃恁地悠悠,幾時會做得?大要須先立頭緒。頭緒既立,然后有所持守。”
朱熹的意思是,求學問的過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樣。先要用大火將食物猛烈地煮一陣子,待它已經熟了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食物尤其是難以煮熟的食物比如肉類,如果一開始不用大火猛煮的話,它根本就熟不了,但也不能一個勁地用大火,那樣就會把它燒焦了。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則需用小火慢慢細細地熬出來。朱熹認為,要恢復人原本的誠善之性,要為人生立一個大的規模,必須要用一段時期大量地刻苦地攻讀圣賢的經典著作。有了這樣一段過程之后,才有可能再來悠閑地閱讀,細心地體味書中精義;如果一開始就欠缺這個刻苦攻讀的過程,那么一輩子就將得不到真正的學問。
曾氏在唐鑒的指導下與倭仁等人一道,通過嚴格修煉,其信仰更為堅定,其心思也日趨純粹,在求取學問的途徑上,他亦甚為認同這種“先猛后溫”的方式。鑒于過去缺少“猛火煮”階段,他決心以加倍勤奮來予以補救。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在給諸弟的信后附了一份課程表。其日常功課的主要內容便是讀書求學:讀完二十三史,又特別注明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一書不讀完,不讀他書。每天寫日記。每天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學問、經濟、藝術四門。每日作詩文數首。每天早起作字。夜里一律不出門。
曾氏將這個自己很認同并切實照著辦的讀書方法告訴諸弟,無疑是希望弟弟們也能照著做。曾氏的這四個弟弟,眼下正是全職讀書郎,實在是應該趁此大好時候來一番“猛火煮肉”,即集中全副精力大量地日夜兼程地讀書作詩文,借以立下學問規模。筆者也很認同這種求學方式。人生在世雖然漫長,可以活到七八十年,甚至高達百歲,但不需旁騖,能系統讀書的時間也不過十多年,這十多年的求學歲月對一生的事業和成就關系巨大。在這段時間里有沒有“燒過猛火”,常常是日后的人生有無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在學校里讀書時不知珍惜,到了中年以后才痛切感受少壯不努力所帶來的后果。再思補救,為時已晚。因為中年之后,按求學的程序,是應該到“慢火溫”的時候了。那時若再用“猛火煮”,且不說各種條件已不具備,即便具備,“溫”的階段豈不要下移到老年!人到了老年,還能有大作為嗎?曾氏這段話明明白白說的是治學,但輯者為何將它歸于“治身”一類呢?據筆者揣測,因為曾氏是在對諸弟講立志時,引來這段求學方式的議論的,其目的還是歸結在立志上。
民胞物與之量與內圣外王之業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的立志,當立下民胞物與的氣度、內圣外王的功業。有這樣的志向后,才不愧為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人。所以,君子的憂慮,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樣的人作為憂慮,以道德沒有修煉、學問沒有講求作為憂慮。故而,有愚頑百姓不從教化的事發生則憂慮,有野蠻的外族侵犯華夏民族的事發生則憂慮,有小人占據要位、賢才受到壓抑的事發生則憂慮,有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自己的惠澤的事發生則憂慮。這就是所謂對天命不順的悲嘆和對世人困厄的憐憫,這才是君子所應當憂慮的。至于自己一身的屈與伸,一家的饑與飽,世俗對自己所加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這些事情,君子則沒有時間去憂慮。
評點
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后世論者常說曾氏入京后不久便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這段話應是此說的一個佐證。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社會為主要活動舞臺的男人,幾乎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活動領域有所選擇,對自己在此領域內能達到的目標有所期許,對社會將可能給予自己的關注和回報有所盼望,這就是所謂的志向。人的志向有大有小,對所立志向的追求過程有長有短,這中間的差異源于天賦、教育、胸襟、能力和環境等等。曾氏進京不久后便能立下這種“澄清天下之志”,除天賦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由湖南變為京師。這種變化首先意味著他由一個普通老百姓變為國家官員,而且是出身清貴的天子近臣,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錦繡前程的寬闊大道。他既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又會很自然地加大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變化的另一點是他的周圍有一個很優秀的師友圈。這個師友圈讓他通過對《朱子全書》的研讀,真正明白程朱理學的精粹,即養民胞物與之量、成內圣外王之業。
在當時讀這段話的曾氏的幾個弟弟看來,大哥未免有點矯情:難道你就對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貴賤、毀譽,真的沒有時間去憂慮嗎?真的就這樣無私嗎?事實上,曾氏也不是這樣純粹。他對大考、遷升等關系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讀曾氏所說的這段話,宜從方向著眼、從大處著眼。所謂從方向著眼,即立下君子大志后,今后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煉人格、關懷眾生。以百姓社稷為懷,不再一切都從一身一家的利益出發。從大處著眼,即國事、家事、天下事,盡管是事事都關心,但得有個先后主次,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應放在國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后挪。這就是所謂國爾忘家、公爾忘私。人的意識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后,其境界就大為提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青年應當立志,而且不妨將志向立得高遠些。立下一個高遠的志向后,人生的努力方向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鮮明突出。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也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輕重得宜。一個人能在一段相當長時期里這樣生活,他的事業豈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質豈能不高?
以寫日記來固定恒心
原文
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明師益友,重重挾持,能進不能退也。
譯文
我向有缺乏恒心的弊病,自從這次逐日寫日記開始,可以保證一輩子有恒心了。這是因為明師和益友多方面的督促扶持,我只能上進不能后退了。
評點
這段話與上段話一道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在后世人的眼中,曾氏是個有恒心的人,但曾氏的恒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自覺練就的。決定堅持每天寫日記,是他用來訓練恒心的一個重要手段。曾氏寫日記,是受了唐鑒和倭仁的啟發。唐、倭這兩位晚清理學名臣,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監督自己的心性修養。曾氏以他們為榜樣,也用日記來幫助自己培植內圣功夫。故而他的日記重點用來批判自身缺點,即“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意過,皆記出”。(見曾氏《求缺齋課程》)為表示對此事的重視,他還要求字跡“須端楷”,并且以“終身不間斷”來打造自己的恒心。但他所立下的這個宏誓并沒有完全做到。傳下來的曾氏一百多萬言的日記中,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段時期。前段時期起自道光二十二年,終于咸豐七年。這段時期中逐日寫日記的年份,也只是從道光二十二年到道光二十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后則只是一些零散的記錄。后段時期起自咸豐八年六月初七日,一直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曾氏辭世的前一天。這段為期十四五年日記的內容則幾乎近于流水賬,與前段時期的“心齋”有很大的區別。“心齋”式的日記之所以沒有堅持下去,估計一是后來的工作忙。道光二十七年曾氏升二品銜大員,二十九年后實授禮部侍郎,并先后兼任過兵部、工部、吏部、刑部侍郎,政務的確殷繁。第二個原因則是身為部堂實任官后脫離了原來的師友圈,失去“明師益友”的“重重挾持”,于是乎在寫日記這件事上便只能退而不能進了。
從曾氏寫日記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青年時代的曾氏,在“恒心”這一點,與常人無異,既有渴求“有恒”的強烈愿望,又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中年以后的曾氏,在日理萬機的繁忙中,仍能將“每日寫日記”進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實為難能可貴。他之所以能有中年之后的這個“有恒”,應與早年那段時期心性修煉的基礎厚實分不開。恒心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而恒心也是可以培養的。曾氏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這方面有益的啟示。
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
原文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至,至于有志、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譯文
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則絕對不甘心處于底層。有識見,則知道學問是沒有窮盡的,不敢以一點點所得為滿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來窺測天空,這都是沒有見識的緣故。有恒心,則絕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面,缺一都不行。眼下各位老弟,只有在識見這方面不可能很快達到較高的層次,至于有志向、有恒心這兩方面,則完全可以期盼于自己的努力。
評點
曾氏在這里對士人于讀書一事上提出三個要求,即有志、有識、有恒。其實,不只是士人,也不只是讀書一事,我們每一個想好好活在世上的人,若希望做出一樁較大的事情,都應該有志、有識、有恒。有志、有恒,在前面的幾段評點中都已涉及,這一段專來說幾句“有識”。
所謂識,就是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了解與看法。人的“識”,以所知為基礎。這個所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知識積累得越豐富,對人和事的了解就有可能越清楚,看法也就有可能越接近其本質。知識的積累來自多種途徑,讀書固然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閱歷。看得多,感受得多,經歷得多,知識也便自然多了。人的識,以“見”為可貴。通常將此稱之為見識或識見。識的最后落腳點乃在于對人事的認知與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否,便是“見”。它與知識有關,但又不完全取決于知識的多寡,而與一個人的思維力、領悟力、創造力關系更大。人們常說的書呆子、兩腳書柜、書蛀等等,便是指裝了滿肚子書本知識卻沒有自己見識的人。由于缺乏最后落腳點,這種所謂知識再多也作用不大。而“見”又以遠見和創見尤為寶貴。因為有遠見,則可預為準備;因為有創見,人類文明才得以發展。以筆者看來,曾氏所提出的志、識、恒三者中,識最為難得,也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