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文集(1)

君子慎獨

原文

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彼小人者,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

譯文

獨處這一現象,君子與小人都會遇到。小人因為他獨處,于是產生一個非分念頭,累積非分念頭便生出放肆之心,如此欺騙人的事就出來了。君子因為他獨處,于是產生一個誠信的念頭,累積誠信念頭便生出謹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更周密。那些小人,面對著一件善事,慶幸別人不察覺,則為善不果決。面對著一件不善的事,慶幸別人或許不會看到,則避之不力。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性情中的虛偽一面便出來了,這就是所謂欺。只有君子,擔心一件善事辦得不力,則冥冥之中品行墮落,一件不善事不離去,則唯恐不良之心雖小卻無停止之時。在自己的家中都覺得有上天在監督,一顆心堅如金石,身處唯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應謹慎又謹慎。

評點

“君子慎獨”這句話,出于《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又見于《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即謹慎地對待無人知曉無人監督時的獨處行為。這是自修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所以圣賢只要求君子去做,而不要求小人去做。

道光二十一年,進京一年后的曾氏便拜理學家唐鑒為師,研習程朱理學。這種研習,不是做學問,而是切切實實地將程朱所主張的那一套在自己身上實現。程朱的那一套實際上是圣人境界,與凡人境界有極大的差距,要脫離凡人境界進入圣人境界是很難很難的,人的本性使然及定力的欠缺,使得曾氏常常在一邊研習一邊又不斷地犯常人之錯。于是曾氏借日記來天天檢查,天天反思,并將這種反思提到慎獨的高度。大約就在這段時期,曾氏作《君子慎獨論》,詳辨君子與小人獨處時的不同,說明慎獨的重要。梁氏所抄錄者,系出于此文。

此段有“屋漏”一詞,其詞義與今天不同,特為略作點說明。“屋漏”出于《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人把居室內的西北角設置小帳的地方稱為屋漏,故而屋漏即私室的代稱。詩句的意思是說,即便在自己家里,也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原才

原文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讐,所從來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謂之不誣可乎?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十年之后,萬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譯文

風俗的厚與薄源于哪里呢?源于一二人的向往而已。天地生育民眾,平庸弱小的所在皆是,有一二賢能而且有智慧的,則眾人以他為領袖而聽他的命令;特別智慧的,則領導的人更多。這一二人的心向往義,則眾人與他一道赴向義;這一二人的心向往利,則眾人與他一道赴向利。眾人的這種趨向,便是形勢的所指,雖有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不順從,故而說干擾萬物的莫厲害過風。風俗對于人心而言,從微小開始,而到后來則是不可抵御的。

先王治理天下,使那些賢能的人都處于重要地位,他對于民眾的影響也靠的是道義,故而道德一致習俗相同。治世的教化既衰,所被認為的那種一二人不完全在位,另外一些人的心之所向,勢不能不依靠口說而以聲氣傳播。至于民眾,勢不能不聽從命令而形成習氣時尚。于是黨徒興起,而一個時期的人才便涌現出了。有以仁義為倡導的,他的黨徒也便為仁義死而不顧;有以功利為倡導的,他的黨徒也便為功利死而不回頭。如同水向濕潤的地方流去,火靠近干燥之處,無一不得到應驗,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了。

現在有些處于重要地位的君子,常說天下無才。他自己處在高位,不能夠做到以自己的向往來轉移習俗陶鑄世人,而反過來說無才,說他不誣行嗎?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如有好義之士,他的智慧足以驅動十人的,就必定能選出十人中的優秀者而使他成才。他的智慧足以驅動百人的,就必能選出百人中的優秀者而使他成才。由此看來,轉移習俗而陶鑄世人,并不是只有處高位者才要這樣做,凡有品銜的人,都在這點上有責任。君主得到我的學說而信從,則將謹慎選擇與之共上位的人。士大夫得到我的學說而信從,則將小心翼翼地對待他的心的所向往,擔心稍有不當而敗壞風俗殘害人才。依照所說的去做,數十年之后,收取成效的可能性會有萬分之一嗎?這不是我所能預料的了。

評點

梁氏所抄錄的,是曾氏寫于道光二十六年的文章《原才》。原,即考察原由之意。韓愈有兩篇著名的文章:《原道》《原毀》,其中的“原”即此意。由此可知,《原才》是一篇探討人才的論文。梁啟超很欣賞這篇文章。他為這段抄錄寫了兩處按語。一處按在“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句后:“‘勢不能不’四字,極見得到。此深于社會學者之言也。”一處按在最后:“此篇公之少作也,深明社會變遷之原理。我國數千年來不多見之名文也。公于窮時達時,皆能以心力轉移風氣,可謂不負其言矣。”梁氏說是“少作”,其實曾氏寫此文時已三十六歲,不再年少;官居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士,也不能稱“窮”。梁氏之所以這樣說,皆因曾氏后來功業極盛、文章大顯之故。

曾氏一生,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他的知人。其事業上的成功,得益于此甚多。這篇《原才》,應是探索曾氏人才觀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人才要靠在位者影響與識拔。曾氏對身處高位既不能以己之榜樣去影響人才,又不能以己之有利條件去識拔人才的人,表示很大的厭惡感。二是認為世之風俗取決于一二人的導向。這固然說明曾氏的英雄史觀,也可看出,曾氏即便在做翰林院閑官時,也隱然以“一二人”為自勵自許。這兩點在曾氏日后的發皇時期,借助于廣闊的軍政平臺,得到充分的展布與發揚。

規僚友之過

原文

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與為一切茍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無出片言相質確者,而其人自視恬然,可幸無過。且以仲尼之賢,猶待學《易》以寡過,而今曰無過,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過,而因護一時之失,展轉蓋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則小人之不可近者已。為人友而隱忍和同,長人之惡,是又諧臣媚子之亞也。

譯文

前代圣王的道義不明朗,士大夫互相參與所有的茍且之行,往往陷于大的錯謬而同僚朋友并沒有半句話的指摘,于是本人自我感覺怡然,慶幸自己無過。以孔子的賢德,尚且要依靠學習《易經》以減少過錯,而今天有人說自己毫無過錯,這是欺騙別人呢?還是欺騙自己呢?自知有過錯,卻因袒護一時的失誤,而想方設法掩蓋藏匿,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不后悔。這就是小人的不可親近的原因。身為別人的朋友,卻隱瞞容忍別人的過失,而與他和氣相處,增長他的錯誤,這是僅次于專事調和與諂媚的臣與子一類人。

評點

這是曾氏所作的文章《召誨》中的一段話。召者,召集也;誨者,教誨也。召誨,即請求別人給自己以教誨之意,猶如君王之下詔求言。曾氏既決心躬行程朱之學,則務必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除自我檢討外,召集友朋教誨便是必不可少之一途。這段話寫的便是對于此事的認識。附帶抄一段寫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的日記,借以見曾氏對朋友之誨的態度:“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后入,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兇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

立志及刻苦與堅毅

原文

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

譯文

為學貴在起初要有決定不移的志向,中途要有勇猛精進的心態,最后還要有堅貞永固的定力。

評點

湘軍將領李元度,舉人出身,博學能文,尤擅對聯,少時便有“神對”之稱。李元度為曾氏部屬多年,后自領一軍,雖長年征戰,卻不忘名山事業。積三年之功編著《國朝先正事略》,敘述有清一代各個領域中的著名人物達一千一百零八人之多。同治八年三月,曾氏為此書作序。序文結尾處,引康熙皇帝的三句話,即梁氏所抄者來稱贊李。

康熙的這三句話,意在指出為學應當立志、刻苦與堅毅。實際上不止在為學上,做任何事都應當如此。

驟為遽成與一覽易盡

原文

凡物之驟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覽而易盡者,其中無有也。

譯文

凡物品驟然去做而很快就成形的,它的器具一定是小的;凡物品一看就很容易看得清楚明白的,它中間一定沒有什么內容。

評點

容易做成的事,一定不是大事,容易弄明白的事理,也一定不是復雜的事理。這是常識。這個常識啟示我們,不要貪巧,不要圖便利,真正的成就皆從艱難困苦中來。曾氏以此作為開篇,來寫他的《送郭筠仙南歸序》。郭筠仙即郭嵩燾。郭在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兩試禮部告罷后,于二十五年四月南下回湘,曾氏寫此文為他送行。郭資質聰穎,卻科場不順,心情自然抑郁,曾氏以大器晚成為勉。果然,道光二十七年,郭高中二甲,又點翰林,其時亦不過三十歲。

德不茍成業不茍名

原文

君子赴勢甚鈍,取道甚迂,德不茍成,業不茍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后進,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圣人之徒也。

譯文

君子在跟上形勢這點上很遲鈍,所采取的方式很迂拙,道德上不隨便成立,事業上不隨便出名,遭受艱難曲折不順心,長久之后才有進展。一銖一錢地堆積,一尺一寸地疊累,到他成熟的時候,則成為圣人的門徒了。

評點

這段話亦出于《送郭筠仙南歸序》,所表達的意思也承上文而來。經過艱難困苦、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造就者,可廁身于圣人之門。曾氏一向倡導拙誠,此文的意旨也在拙誠二字上。

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原文

賢達之起,其初類有非常之撼頓,顛蹶戰兢,僅而得全。疢疾生其德術,荼蘗堅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房山区| 佛坪县| 额济纳旗| 沙河市| 黄陵县| 利川市| 馆陶县| 长葛市| 日土县| 敖汉旗| 合肥市| 年辖:市辖区| 桂林市| 灵丘县| 北海市| 日照市| 平昌县| 盐山县| 镇江市| 张家口市| 宜州市| 万宁市| 永德县| 寻甸| 贵德县| 山西省| 定边县| 应城市| 顺平县| 镇远县| 廉江市| 阿城市| 霍城县| 新丰县| 大荔县| 寻乌县| 大荔县| 石台县| 民乐县|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