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代雄主李世民
- 史鑒錄:隋~五代十國
-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
- 2233字
- 2018-04-04 10:44:59
唐太宗李世民經(jīng)歷了隋末的戰(zhàn)亂和唐初的宮廷政變,深知做皇帝不容易,需要靠眾大臣的輔佐。而大臣是否用心協(xié)助,要看他們敢不敢諫言。所以,他在位期間,鼓勵大家諫言,并虛心聽取,這為開創(chuàng)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當初李世民剛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鼓勵百官為治理國家大膽諫言。登基之后,他專門下詔,再次鼓勵文武官員諫言。最開始,唐太宗在上朝的時候十分威嚴,因此大臣們都比較怕他,上書時都很注意言辭,不太敢針砭時弊。有人把這種現(xiàn)象告訴了唐太宗,他意識到問題后,馬上改變態(tài)度,上朝時和顏悅色,私下里也誠懇地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他對上書和提意見的人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以后又多次表示,即使說的不對,也絕不追究。從那之后,大臣們不再有顧慮,紛紛上書,一時間奏折堆積如山。不過唐太宗一點都沒嫌多,對每一封奏折都很重視,有時候看不完便貼在墻上,出入的時候看,經(jīng)常處理朝政到三更半夜。
唐太宗鼓勵直言進諫,但并不是諫官說什么他就信什么。廣開言路之后,一次有人利用進言的機會誣告忠良,最終被他識破。一位言官跟魏征鬧了矛盾,就找了幾個同伙一起用匿名信上書誣告魏征,說他結(jié)黨營私,蓄謀造反。唐太宗調(diào)查了之后,發(fā)現(xiàn)魏征是被冤枉的,于是說:“那些小人趁進言的機會誹謗他人,離間君主和賢臣,這并非什么利國利民的事情,要是以后再被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事情,我會按照誹謗別人的罪名,按法處理。”他同時下令以后禁止寫匿名信,并說:“匿名信這股風氣要是開了,以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唐太宗用人注重才能。陳君賓是鄧州刺史,當時戰(zhàn)亂剛過,加上水災(zāi)、旱災(zāi)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就連官府的糧倉很多都是空的。陳君賓上任之后,帶領(lǐng)人民大力恢復(fù)生產(chǎn)。第二年,很多地區(qū)發(fā)生澇災(zāi),而唯獨鄧州沒有什么大損失,因為陳君賓早就有所防備,派人進行了提前搶收。鄰近的州因為受災(zāi),沒有收成,災(zāi)民紛紛逃到鄧州討飯。陳君賓組織當?shù)氐墓賳T和富戶開倉放糧,幫助其他各州的百姓渡過難關(guān)。唐太宗得知這件事后,立即下詔獎勵陳君賓,并讓人給他記功。
洛州司馬賈敦頤被捉拿下獄,原因是他管轄的地區(qū)沒有收夠當年的稅租。因為他在擔任洛州司馬之前還曾在好幾個地方任職,所以唐太宗對他有印象。經(jīng)過調(diào)查,唐太宗發(fā)現(xiàn)他之前名聲很好,是個清廉的官員,于是想要保釋他出來。不料,刑部尚書堅持依法辦事,不打算釋放賈敦頤。唐太宗親自為他求情,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以前是個清廉的官員,深受百姓愛戴,這次確實事出有因,怎么能因為一點小的錯誤就毀掉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官員呢?”就這樣,賈敦頤被赦免,官復(fù)原職。
唐太宗用人同時注重德行。他曾對左右大臣說:“用人必須以德行和學(xué)識為本,選拔人才要謹慎,不可隨意用人。如果你用了一個賢能,那么別的賢能也會被吸引來;如果你用了一個小人,跟著來的就是小人了。”特別是對于地方官的選拔,唐太宗尤為重視其德行。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朕身居宮中,能聽到和看到的事情很有限,聽到的百姓心聲都是通過地方上的都督和刺史傳達的,所以,這些地方官是國家統(tǒng)治的中堅力量,一定要選對人才行。”為了選出好的都督和刺史,唐太宗命人把現(xiàn)任都督和刺史及候補官吏的名字都寫在自己臥室的屏風上,每天進出的時候都能看見。每當有哪個地方官犯錯誤或者立功,他都在屏風上那人的名字邊上記下來,用來做任命的參考。
為了更好地考察地方政府,唐太宗還會不定期派遣大臣到各地進行考察。唐太宗有時候會要求這些欽差大臣微服私訪,這樣就掌握了地方政府在百姓心中的真實印象,然后根據(jù)這些評價來獎善除惡,很多作惡多端的官吏被治罪,同時很多清廉的官吏得到提拔和重用。
在建設(shè)中央和地方政府時,唐太宗非常重視人才培養(yǎng),他常說:“為政之要,首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唐太宗把舉賢納諫、廣羅人才看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他選拔人才看的不是資歷深淺,不是出身高低,也不是和自己關(guān)系好壞,而是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有才。
馬周在貞觀五年時到了京師長安,在中郎將常何家中做食客。當時唐太宗讓文武百官上書說他的得失,馬周幫助常何羅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讓他上奏,結(jié)果唐太宗看了之后非常滿意。唐太宗非常高興,準備重賞常何,常何說:“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屬下的食客馬周所提出的,陛下要賞就賞他吧。”唐太宗即刻召見馬周,馬周沒有轎子,也沒有馬車,所以遲遲不到,但是唐太宗堅持等他,等了很久終于等到。馬周到了之后,唐太宗與他談得很高興,當即授予他監(jiān)察御史一職。
馬周為人聰明,又博學(xué)多才,了解國家大事,他提出的建議每次都讓唐太宗很滿意。唐太宗有一次對大臣們說:“馬周要是很長時間不上奏,朕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貞觀十八年,馬周官升中書令,兼職太子左庶子。后來馬周因為處事得當,得到眾人的贊賞,又被升任為吏部尚書。太宗經(jīng)常對身邊的侍者說:“馬周處事果斷,考慮周全,評價他人的時候直言不諱,朕對他非常滿意。”
為了發(fā)掘和召集到更多的人才,唐太宗還推廣、完善了科舉制度。開科取士成了唐朝的定制,并被后世一直延續(xù)了下來,直到清末才取消。唐太宗看著第一批參加科舉考試的各地舉子們魚貫進入考場時,哈哈大笑說:“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落到我的手里了。”
由于唐太宗求賢納才、知人善任,因此在貞觀時期,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到朝中為官,一個個兢兢業(yè)業(yè),為國家建設(shè)竭盡全力,最終唐朝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唐太宗作為求賢納諫、克己恤民的明君,在中國古代帝王中異常醒目,并被后世極力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