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李淵施行租庸調制
- 史鑒錄:隋~五代十國
-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
- 1447字
- 2018-04-04 10:44:59
納稅的制度由來已久。稅收取之于民,而民以農為本,故此納稅制度通常跟田地制度有關。自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后,后代各朝政府都沿用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后向農民征稅。各朝的稅收政策本質上大同小異,但不同朝代的土地分配制度仍存在差異,因此稅收政策也不盡相同。
隋朝規定婦女也可以獲得田地分配權,不過她們能持有的土地面積只有男丁的一半,這一半的土地卻還要交跟男丁一樣的稅收。也就說,如果一個家庭只有一對夫妻,這對夫妻持有的田地面積是一個單身漢的1.5倍,但他們要交的糧稅卻是這個單身漢的2倍。明顯不合理的稅收使得隋朝的“單身漢”變多,人們或者不娶妻,或者紛紛謊稱無妻來逃稅。
自南北朝后期,雜戶、官戶以及工商業者的身份都在逐漸上升,唐代實行均田制時把這些人也加了進去。唐朝的均田制規定:每個成年的農民都授田100畝,年老及殘廢人的田畝數減半,尼姑和尚也授田,男30畝,女20畝。此外規定,婦女一般情況下不授田,但是寡婦可以持有30畝,這樣就解決了隋朝時“籍多無妻”、假光棍泛濫的怪現象。
“分田到戶”只是保證了稅收的初步條件。為了使征稅更加合理,唐高祖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體制,在隋朝“民年五十,免役收租”的基礎上施行了租庸調制。“租庸調”的“租”是指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調”是指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指以納絹或布代替服徭役。
租庸調制的特色在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規定每個持有土地的家庭,不論土地、財產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納同等數量的絹、粟。這樣就避免了稅收的煩瑣環節,也減少了逃稅的行為。另外,租庸調制又規定可以納絹來代役,讓農民不必煩惱因為要服役而耽誤農耕。這樣保證了農耕的時間,因此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如唐朝陸贄所言,“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薄捌鋽控斠簿?,其域人也固,其裁規也簡,其備慮也周?!?
租庸調制和均田制的配合實施,使得當時戶戶有田,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此外,唐朝繼續沿用隋朝的大索貌閱的戶籍制度,定期檢查戶口,保證稅收的穩定。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百姓安居樂業。租庸調制不僅大力促進了唐初的農經生產,而且保證了政府的稅收,鞏固了稚嫩的政權。
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的,農民在擁有土地的基礎上才會納稅。在實行均田制的情況下,即使每個人未能真正按照法令所規定的占田百畝,但只要他們擁有一定數量的田地,還是有資本來交稅的。但是到了唐中后期,如北宋劉恕所說:“魏、齊、周、隋,兵革不息,農民少而曠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眾,宙無閑田,不復給授,故田制為空文?!比丝谌諠u增多,以及地主豪強兼并土地的現象再次出現,均田制遭到了破壞。
農民能擁有的土地變少,他們被迫放棄土地,農戶數目劇減。農戶戶口減少,意味著稅收變少。此時,唐朝中央政府還按照原來的規定征稅,額度并沒有減少。地方官吏為了保證稅收,把逃戶所欠的稅款攤派給他們的鄰居。鄰居賦役重,食不果腹。李渤痛斥“聚斂之臣剝下媚上,惟思竭澤,不慮無魚”。武則天時,狄仁杰指出,江西地區的農民“納官之外,半載無糧”。而詩人杜甫也在詩中憤慨:“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笨梢?,均田制的破壞使得初期合理的租庸調制變成了嚴重的苛政,導致了百姓的苦難和唐朝經濟的崩潰。
隨著均田制趨于崩壞,租庸調制固有的不合理性和制度上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社會秩序更加混亂,一切制度均無法施行,均田制徹底遭受破壞,租庸調制隨之瓦解。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租庸調制被兩稅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