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千古第一諍臣
- 史鑒錄:隋~五代十國
-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
- 2143字
- 2018-04-04 10:44:59
唐太宗在位期間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諫官,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唐太宗剛剛即位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土地荒蕪,內部農民不斷占山為賊,外部突厥等少數民族屢為邊患。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如何將唐朝的統治穩定下來,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頭等大事。他即位之初,對于短時間內治理好這樣一個國家完全沒有信心,但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征卻不這么看,他對唐太宗說:“人口渴了就想喝水,肚子餓了就想吃東西。天下經過大亂之后,老百姓就渴望安定,所以其實并不難治理。”他勸導唐太宗對百姓施以教化,用禮義教育百姓,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效果。
然而宰相封德彝并不同意魏征的意見:“夏商周以后的朝代,百姓越來越刁蠻,所以秦朝才會用酷法,漢朝才會仁義與高壓并行,這兩朝都想達到國家的安定,但是卻無法做到。因此對老百姓一定要比之前更加的嚴厲。魏征不過是個好發牢騷的書生,對于治理國家只會說些沒意義的空話,皇上不必相信他。”
魏征據理力爭:“商湯將夏朝的最后一個君主夏桀流放之后,還有周武王率兵討伐商紂王之后,因為君主實行教化,都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安定繁榮的局面。其實道理很簡單,用對付強盜的嚴刑峻法對待百姓,百姓就會變成強盜。用禮義來教化百姓,百姓就會知書達禮。”
唐太宗最終采納了魏征的意見,而沒有選擇封德彝嚴刑峻法的主張。
在禮義推行的整個過程中,魏征都嚴格要求唐太宗。只要覺得唐太宗的行為不合禮義,他就直言進諫。即使有時候讓唐太宗十分生氣,他也面不改色,決不改變自己的主張。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當時北方的突厥開始壯大。唐朝統一中原后,突厥人趁唐朝國力不足之際,連年侵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唐太宗剛剛即位,二十萬突厥大軍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四十里,京師震動。此時唐朝軍力不足,唐太宗擺下疑陣,智退敵兵。可這終歸不是長久之計。為了對抗突厥,唐太宗決定擴大兵源。他與大臣就此商量對策,最終采納了宰相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可將已滿16歲但未足18歲的身體較為健碩的男子征為府兵。
然而,命令下達到魏征那里,他卻予以退回。反復多次之后,唐太宗大為震怒,立即召魏征進宮,責問道:“我下這個旨意,是因為我知道有人因為想逃兵役而故意隱瞞自己的年齡。你為什么要多次阻擋旨意的下達?”
面對滿臉怒氣的唐太宗,魏征從容答道:“把水淘干了來捕魚,第二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樹林燒了來抓野獸,第二年也就沒有野獸可抓了。這個道理臣私下認為皇上十分清楚。當兵打仗也是一樣的道理,把那些健壯的兵士湊到一起,指揮得當,就可以擊敗任何人,又何必讓那些還沒有成年的人去充數呢?而且陛下常說天子要用誠信來治理天下,可如今朝令夕改,怎么能讓百姓相信呢?”
唐太宗恍然大悟,為此還獎勵了魏征。
有一次,大臣們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想借此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征表示反對。
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問魏征:“你不同意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
魏征回答說:“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百姓生活尚未恢復,國庫空虛,一路出行肯定耗資巨大,沿途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唐太宗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被人彈劾,失去了官職。因為他以前曾經在親王府中為李世民做文書工作,于是找到當時已經成為皇帝的李世民,希望皇上能夠念及舊情,網開一面。唐太宗知道他的情況后,果真想要免除他的處分,將他官復原職。
而魏征的話卻讓唐太宗改變了主意:“皇上過去做了很長時間的秦王,如今朝野內外,曾經為陛下做過事情的人數不勝數。如果對所有曾經在您身邊工作的人都因私情而格外對待,那么那些與陛下沒有私情,但是光明正大的人注定就會遠離的。”
唐太宗仔細思考了魏征所說的話,認為的確有道理,便接受了魏征的建議。他召見龐相壽說:“以前我是秦王,不過是一個王府的主人,可如今我是皇帝,是全天下人的主人,不能夠偏袒自己以前的下屬。我的大臣們都按照法律辦事,作為皇帝我自然得做表率,不能夠徇私情啊。”出于對老下屬的感情,他送了些綢緞聊表心意,然后就拒絕了龐相壽。
由于唐太宗對魏征越發器重,引來了一些人的妒忌,他們在唐太宗面前誣告魏征以權謀私,后來雖查無實據,但唐太宗仍叫人吩咐魏征要注意檢點行為,避免他人猜忌。
然而魏征卻根本不管這些,在第二天見到唐太宗時他直接說:“君臣應該默契一體,才能將國家治理得當。如果臣每天心里想著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怎么檢點行為,不讓他人猜忌,那么我就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職責。如果所有的大臣都這樣的話,那國家就很難強盛。”
一席話說完,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看法。魏征卻并未就此停下,他接著問唐太宗是想讓他成為忠臣還是良臣。唐太宗十分不解,問:“這二者有什么區別嗎?”魏征答道:“姜子牙和管仲這類人,能夠和君主同心治國,國家強盛,百姓安定,君主和臣子都萬古流芳,他們就是良臣。而龍逄、比干這種人,在朝廷上和君主爭得面紅耳赤,最后卻不過是自己被殺而國家也一同滅亡,他們讓君主獲得了殺忠臣的惡名,自己卻留下忠心敢諫的名聲,他們就是所謂的忠臣。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魏征的話表明了他自己的理想抱負是和賢明的君主一起,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希望唐太宗能夠像歷史上的賢明君主一樣,和他一起留美名于后世,而唐太宗的想法也與魏征不謀而合。唐太宗和魏征是我國歷史上君臣相處的典范。